马克思文化思想及其价值研究——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例
Marx’s Cultural Thought and Its Value Research—A Case Study of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
摘要: 马克思没有完整的、系统的文化思想,其文化思想分布于多部著作中,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文章以《手稿》为例,指出马克思批判继承并发展了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及赫斯等人的文化思想,文化产生于人对自然的实践活动,其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化在促进个体解放、塑造理想人格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应重视文化的培育与教化功能。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结合马克思的文化思想,培养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当前,我国应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精髓,将中国具体实际与马克思的文化思想结合,同时开放包容地接纳外来文化,推动文化的和谐共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Abstract: Marx did not develop a complete or systematic cultural theory; his cultural thought is scattered across various works, including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 Taking the Manuscript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rgues that Marx critically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 cultural ideas of Kant, Hegel, Feuerbach, and Hess. Culture arises from human practical activities about nature, and its essence lies in the objectification of human essential powers. Culture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promoting individual liberation and shaping ideal personalities,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its nurturing and educational functions.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deepening globalization, China’s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socialist culture must integrate Marx’s cultural thought, foster cultural confidence in the Chinese nation, and advance the development of an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urrently, China should delve into the essence of its local culture, combine its specific realities with Marx’s cultural thought, and inclusively embrace foreign cultures to promote harmonious cultural coexistence and build a strong socialist cultural nation.
文章引用:彭敏燕. 马克思文化思想及其价值研究——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例[J]. 哲学进展, 2025, 14(4): 395-401.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5.144179

1. 引言

在我国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文化问题愈加成为当下的热点问题,文化成为我国在竞争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和软实力就显得至关重要。然而,建设文化强国,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需要将中国具体实际与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结合,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挖掘马克思经典文本中的文化思想。

在马克思的思想中,他并没有完整的关于文化的论述,也没有系统的论述文化的著作,但他一直没有忽视文化问题,他对文化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不同著作之中,如马克思的《博士论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他早期著作中重要的成果之一,马克思在《手稿》中深入分析了社会的现实,对已有的理论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思想观点,其中可以看出有关于文化的观点。

马克思文化思想一直是学界研究热点。有学者认为文化起源于人的生产实践活动,伊广英认为“马克思揭示了文化的本质是在物质生活过程中为满足人的需要而创造出的物质和精神成果。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1]。纪丽萍认为“意识产生于物质生产这一实践活动,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主线”[2]。还有学者认为文化起源于人的生产实践活动的同时,具有相对独立性,王华杰、苑野认为:“生产力低下的历史时期并不一定是文化滞后的时期,相反可能是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3]除此之外,也有学者关注文化异化的问题,如郝志浩、许春玲认为:“资产阶级利用自身地位和优势将自然科学打上资本主义烙印,作为维护其统治地位与既得利益的工具和手段。在这种情况下,自然科学不再是推动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力量,相反,自然科学为资本家压榨工人更多剩余劳动价值提供了便利。”[4]关于马克思文化思想的研究比较系统完整,绝大部分学者在解释文化的起源时都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物质生产实践的作用以及文化相对独立性。

当下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有必要将马克思文化思想主义中国化,要探究马克思的文化思想,就有必要从他的著作出发,因此,文章以《手稿》为例,探究其中的文化思想。把《手稿》作为研究对象,不仅有助于加深对《手稿》的深入理解,同时,对于读懂理解马克思有帮助,此外,读懂《手稿》也有助于将其与中国实际结合,培养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自觉,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文化强国建设。

2. 理论来源

马克思《手稿》中的文化思想在不同程度上继承并吸收了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以及赫斯等人的思想,并进行了发展。

2.1. 康德的文化思想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主要强调人本主义精神和人的主体性,在《判断力批判》中主要关注人类的精神活动,突出阐述人的审美活动、艺术创造等活动,这对马克思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认为理性的存在者为了目的而做出的选择的适应过程会产生文化:“所以只有文化才可以是我们有理由考虑到人类而归之于自然的最后目的。”[5]康德把目的分为自然目的和最终目的两种,并且指出“最终目的将是人类的文化”[5],康德认为人和自然的联系产生并体现为文化。可见,康德的文化思想具有唯物主义的性质。

康德认为达到道德是文化的最高境界,实际上康德并没有系统完整地阐述文化概念,他的思想在解放人本身的同时,又将人束缚在理性和道德律令中。马克思继承发展了康德的文化思想,指出在任何情况下作考察,都不能受主观的意识和神秘思辨色彩的影响,只能根据经验来进行观察。因此,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这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背景下产生的,同时揭露了当时文化的社会属性。同时马克思还从实践出发,认为文化最开始是适应自然的,但随着人的物质生产实践的发展,文化也会随着人类的活动而发展。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和自然界密切相关,人类在自然界中自由自觉地活动。

2.2. 黑格尔的文化思想

早期的马克思作为一个青年黑格尔分子,其思想受到黑格尔思想的深刻影响。在对“文化”的理解上,黑格尔认为文化只是我们平时熟知的普通事物的特性,用来区分不同的事物,便于记住它们,文化还没有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内部,我们也无法得知它具体是什么。他还在《历史哲学》中指出文化只是我们接触到的形式的东西,它的作用在于把不同事物、同一事物的不同特性区分开来,我们无法真正接触到,只能从它的形态和定义来理解和接受它。

马克思继承并改造了黑格尔的思想。他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了深刻剖析,分析了这种状态下产生的异化对人的影响,揭示了私有制下工人受到剥削的根源。马克思在《手稿》发展了黑格尔的劳动思想,认为劳动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6],人依靠劳动维持了自身的生存,推进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使人的价值和力量得以展现出来,这是劳动产生的积极影响。而消极影响就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生产出来的东西产生异己的力量,对工人产生不利的影响,使工人面临不幸,这也是劳动的异化。马克思指出,工人创造的产品出现异化,产品不再依赖于人,而是对人产生主宰现象,究其原因,不是产品所处的世界,而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被资本剥削与压迫的社会。

2.3. 费尔巴哈的文化思想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文化思想的批判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强调人的实践活动,深入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摧残,私有制下出现的异化对人的压迫,并揭示在这种条件下人的本质受到影响发生变化。其次,马克思为寻找克服异化的方法,他将人的感性活动与私有财产联系在一起,这克服了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与异化问题认识上的理论局限性。值得注意的是,费尔巴哈哲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如“类本质”“受动性”“类生活”以及“人本学”等,对马克思的思想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这些理论,马克思构建了以现实个体的生存状况及其历史命运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思想也影响着马克思。马克思指出工人辛苦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属于工人,反而给工人带来不幸,宗教也使人变得迷茫,分不清现实社会和宗教意识中的生活,让人脱离了现实社会。同时,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认为宗教异化属于精神领域,影响人的意识以及内心状态,而经济异化则是发生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可见,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揭露了工人的现实生活境遇,克服了费尔巴哈的思想没有阐述现实生活的劳动这一缺陷。

此外,马克思还受费尔巴哈的感性原则的影响。马克思指出人作为个体存在物,具有动物所没有的创造能力,具有主观能动性,人通过劳动实践改造着自然界,使其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求。马克思发展了费尔巴哈的感性思想,将“感性”与私有财产联系起来,认为要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就必须消灭私有制,破除私有财产,这说明私有财产是异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才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4. 赫斯的文化思想

马克思继承发展了赫斯的宗教批判思想,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社会异化现象存在的根源。赫斯早期就在宣扬社会主义思想,认为人类的最终目的是追求自由与平等,但随着两极分化的加重及贫富差距的加剧,终将引发社会革命。因此,要获得解放,就要采取行动来推动世界变革,用革命手段来打破社会的不平等。此外,赫斯还指出要扬弃异化不能单靠消除宗教,必须对社会进行根本性改造。

同时,赫斯对市民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将其描绘为一个类似于原子论的孤立个体集合体,其中,个体以自我利益为中心,将他人视为实现个人私欲的工具。然而,赫斯对市民社会的这种见解仍存在一定的理论局限。马克思继承了赫斯的文化思想,指出异化反映了资本主义的现实状况。因此,消除异化的根本途径就是废除资产阶级私有财产制。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6]。马克思对市民社会进行了批判性分析,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创造性诠释和对辩证法的发展,他获得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将其作为解析市民社会历史生成逻辑的理论工具。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将其方法论拓展至政治经济学领域,最终形成了对私有制体系的系统性批判。基于此,马克思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应当成为变革的主体力量,主张在破除旧秩序束缚的同时,必须致力于构建全新的社会形态。

3. 基本内容

3.1. 文化的产生

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文化产生于人对自然的实践活动之中。马克思说“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7]表明自然界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7]马克思就此说明了自然界的重要地位,人类的生活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不能离开自然界而存在,必须以自然界作为基础。

马克思还指出,人类在实践中产生的文化也是以自然界为前提的:“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7]文化并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具体的存在于自然界之中,是可触及的,它直接来源于自然界,人类在实践中按照自身需要对自然进行改造,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当人的需求越高时,人与自然的联系愈加紧密,自然逐渐人化,因此就产生了文化。

3.2. 文化的本质

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7],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人类生存的世界也会向前发展。马克思又说道:“工业的历史和工业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7]工业文明也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和社会进行改造,自然界逐渐被人化,接着便产生了文化世界。

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自身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人类所进行的实践活动展示了人的本质力量。同样地,人类的文化创造进程亦是如此,人类在自身的对象性实践活动中,创造出了人类社会独有的文化,这是人类特有的,这也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展现了人的本质力量。这说明在文化创造的实践活动中,人类与自然界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二者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融入人类特有的元素,留下鲜明的印记,逐步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只有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才可能产生文化,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体现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文化是人的文化,文化的本质就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3.3. 文化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自存在开始,就在自然界中进行着自由的实践活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下,由于私有制的剥削压迫,人的活动就发生了变化,马克思将其称之为“异化劳动”。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相异化”[8],“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7]因此,劳动者的劳动产品脱离了劳动者而独立存在,劳动产品被资本家占有,劳动者辛苦劳动不会富有,反而变得更加贫困,这与劳动的初衷完全相反。二是“劳动者同劳动活动相异化”[8],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工人的劳动不再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而是精神肉体受到折磨与摧残,是被束缚的、被迫的强制的劳动,工人感受到的只有不幸。三是“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8],人是类存在物,人的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在异化状态下,人的本质变成了异己的力量,满足的不只是自己的生存,还有他人的生存。四是“人与人相异化”[8],前三个方面异化的直接结果是人与人相异化。

上述提到,文化的本质就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如果文化发生异化,那么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也是人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异化。人在文化创造的实践活动中占有自己创造的文化产品,然而在异化状态下,人受到外在力量的束缚,人自己创造的产品也会反过来控制人,人被迫地参与文化产品的创造。文化是人存在的方式之一,人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展现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然而,文化异化对人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让人不再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影响人朝着自由全面的方向发展,让人变为自己创造的文化产品的异己的力量。

3.4. 文化的功能

马克思在《手稿》中也论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在促进个体解放的同时,也发挥着塑造理想人格的关键作用。具体而言,其首要功能在于培养人。文化不仅培育人基本的生存技能,还培养人健全的人格,使人能自由地进行文化创造。这些创造活动持续驱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促使个体能力不断得到拓展与提升。其次,文化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导向作用,物质文化推动人们不断前行,而观念文化则更为深刻地影响和调控着人的各类行为举止。最后,文化还致力于升华人的精神层次,它给予人们心灵上的慰藉,不断满足深层次的精神需求,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与精神世界。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影响着人,文化构成了个人自我提升的途径。作为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文化在促进个体生存与发展境界跃升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个体为追求理想和满足自我的精神境界,会不断进行各种努力,这对文化影响个人特性产生了有力的帮助。另一方面,文化也为个人追求理想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马克思在其《手稿》中,构建一个人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在这种社会中,文化也会以全新的范式出现并发展。

总的来说,人和人之间的交往联系,使人之间组成了群体,进而构成了社会,因此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互影响,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与社会历史的发展相互影响,文化的发展使人不断获得解放与自由,人的发展推动文化向前进步。如恩格斯所说,最初的人和动物一样处在自然的束缚下,没有自由,但随着文化的出现,人的自由随之出现,且随着文化的发展,对自由有越来越高的追求。

4. 马克思文化思想的当代价值

4.1. 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自古以来,各民族文化自信的累积皆为一个渐进增强的历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同样也是不断增强的过程。着眼当下,最主要的是正确对待多元的世界文化。一方面,需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主动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取其精华来弥补自身缺陷之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文化不仅是社会进步的导向标,也是民众精神信仰的基石。它拓宽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边界,同时塑造了人们的价值观,构筑起社会的精神文明大厦。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是提升个体素养、引导社会形成正向价值体系的关键。

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应保持独立思考,理性审视。中国需发展符合民众需求、彰显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避免盲目追求工业化的大规模复制。作为文化消费者,我们应秉持理性消费观,拒绝盲目跟风,坚持独立思考,在文化产业浪潮中保持清醒判断。文化生产者则需关注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追求文化的多元丰富,实施适合大众消费、迎合大众喜好的策略。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对文化市场进行有力监督,确保其规范运作。最终,要营造和谐健康的社会文化氛围,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4.2. 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马克思唯物史观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同样是马克思文化思想所追求的。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要把人民放在主体位置,把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放在首要位置,同时要激发人民群众能动性和创造性。人民群众创造了文化,也应该在文化创造中有所获益。因此,文化建设要结合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

当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随之要求更丰富多元的文化产品来满足精神追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全方位、系统性的文化发展策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创造丰富多样的、不同的文化形态。同时,文化建设应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将文化建设植根于具体实际之中,避免主观臆断与随意行事。任何文化形态均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经济、社会、政治等密切相关。当前阶段,我们应将文化建设与中国具体实际、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还要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结合,使马克思主义融入文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之中。在深化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要立足当下,朝未来前进,勇于创新,不断为文化注入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创新活力。

4.3. 推动我国生态文明绿色发展

马克思关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其哲学体系中抽象出的文化理念为我国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文化思想,主要产生于人对自然的实践中,自然是文化产生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推进生态文明绿色健康发展是有必要的。《手稿》中也表明,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依赖,自然界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为人类创造活动提供了必要条件,正是在对自然界的改造中,人类的自我力量和价值得到了彰显。

在探究马克思文化思想的价值时,我们应着眼于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并非对立。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摈弃人主宰自然等错误观念,要尊重自然客观规律,把握适度原则,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人类也要不断提高自我认识能力,采取合理、绿色的方式对待自然。

马克思文化思想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应借鉴学习,在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求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自然界背后的制约因素,合理合法、绿色地利用、开发自然。当下,我们的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应高度重视,避免铺张浪费,应绿色生活,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考虑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营造绿色发展的社会氛围。

5. 结语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展现的文化思想,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文化本质、产生及其功能的深刻洞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进程中,我们应当深入挖掘并凝练马克思的文化思想,将其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实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引领。马克思强调文化的实践性,指出文化产生于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这启示我们在文化建设中应注重实践,将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同时,马克思对文化异化的批判也提醒我们,要警惕文化产品反过来控制人的现象,努力创造一个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文化环境。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点,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现代化转型。这要求我们既要有对本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自豪感,也要有对外来文化的敏锐洞察力和鉴别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中保持文化的独立性和主体性,推动文化强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伊广英. 整体视域下马克思文化观及其当代价值[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33(4): 109-113.
[2] 纪丽萍. 马克思文化观简论[J]. 学海, 2016(1): 212-216.
[3] 王华杰, 苑野. 马克思文化观及其当代价值探析[J]. 河南社会科学, 2015, 23(4): 82-86.
[4] 郝智浩, 许春玲. 马克思的文化观及其现代价值意蕴[J]. 人民论坛, 2016(14): 182-184.
[5] 康德. 判断力批判[M]. 邓晓芒, 译. 杨祖陶, 校.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6]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7]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0.
[8]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