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生命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 Life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DOI: 10.12677/ap.2025.154221,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杨 颎:上海理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上海;王 倩*, 袁贵彬*:上海理工大学基础学院,上海
关键词: 大学生生命教育积极心理学融合路径College Students Life Education Positive Psychology Fusion Path
摘要: 在社会快速发展、大学生面临诸多挑战的背景下,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成长至关重要。然而,传统二者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因此融合意义重大。本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阐述了积极心理学、大学生生命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概念及理论基础,分析融合的重要性与可行性。重要性体现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可行性源于目标一致性、内容互补性和方法相通性。研究还剖析了融合现状与问题,如融合意识不足、教学内容脱节、教学方法单一、师资队伍欠缺等,并从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改进、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探索融合路径,以期提高大学生生命质量和思想政治素质。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many challenges faced by college students, life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crucial to the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However, there is a phenomenon of separation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two, and the integr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this study expounds the concepts and theoretical basis of positive psychology, college students’ life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and feasibility of integration. The importance is reflected in promoting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easibility comes from the consistency of objectives, the complementarity of contents and the similarity of methods. The research also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integration, such as the lack of integration consciousness, the disconnec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the single teaching method, the lack of teaching staff, and explores the integration path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idea innovation, teaching method improvement,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and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文章引用:杨颎, 王倩, 袁贵彬 (2025).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生命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路径研究. 心理学进展, 15(4), 409-417. https://doi.org/10.12677/ap.2025.154221

1. 引言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栋梁,他们的生命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压力,如学业压力、就业竞争、人际关系困扰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对他们的生命观和价值观产生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成为了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李新跃,2024)。生命教育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旨在帮助人们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提高生命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生命教育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实践和发展。在我国,生命教育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高校开始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举办生命教育活动,以提高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生命素养。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道德水平。

然而,传统的生命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现象,缺乏有效的融合。这不仅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也影响了教育效果的提升。因此,积极探索大学生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为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埋下了种子。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被迫中断,心理学的主要任务转向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疾患。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马斯洛、罗杰斯等倡导的人本主义思潮,以及其所激发的人类潜能运动,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心理学家对于心理活动积极一面的重视,为现代积极心理学的崛起奠定了理念基础。1997年,Seligman就任美国心理学会(APA)主席一职时正式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随后,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此后,积极心理学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其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医疗、企业管理、社会治理等多个领域,为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2.1.2. 大学生生命教育

大学生生命教育是指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价值和意义,培养他们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态度,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和生命境界,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他们面临着学业、就业、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诸多挑战,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因此,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3. 大学生思政教育

大学生思政教育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教育和引导,旨在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道德品质和正确政治方向的新时代大学生。

2.2. 理论基础

2.2.1. 积极心理学理论

积极心理学理论主要包括积极情绪理论、积极人格理论和积极组织系统理论,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类积极心理的奥秘,为大学生生命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积极情绪在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著名的积极情绪专家弗雷德里克森提出了扩展–建构理论,他认为积极情绪能够扩展个体的思维和行动模式,使个体的认知和行为系统更为开放、灵活 。具体来说,积极情绪包括喜悦、逗趣、宁静、振奋、敬佩、兴趣、自豪、感恩、希望、爱意等。这些积极情绪能够引导人们以开放的心态和思维去学习新鲜的知识,构建积极的心理资源,促使人们不断成长(薛莲,2024)。例如,当大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喜悦和兴趣等积极情绪时,他们会更主动地探索知识,思维更加活跃,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在思政教育中,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积极面,培养感恩、乐观等积极情绪,能够增强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接受度和认同感,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政学习中。

2.2.2. 生命教育理论

从哲学角度来看,生命教育理论体现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个体的存在和自由选择,认为每个人都有责任赋予自己的生命以意义。生命教育鼓励大学生积极探索自己的生命意义,认识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和使命,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王姝亚,杜萍,2024)。例如,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目标和价值,让他们明白自己的生命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更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

3.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融合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3.1. 重要性

3.1.1.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融合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提升生命价值认知。在生命教育中,引导大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他们明白生命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精神的追求和价值的体现。而思政教育则从社会层面出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认识到个人的生命价值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通过将两者融合,大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生命的价值,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使命,从而激发内在的动力,积极追求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孟泽龙,雷秀雅,2024)。例如,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学生能够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明白个人的发展需要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只有为社会做出贡献,才能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会更加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

3.1.2. 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

积极心理学还能够帮助思政教育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兴趣和学习方式,传统的思政教育方法往往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而积极心理学强调尊重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优势和特长,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在思政教育中,教师可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做到因材施教(周小单,覃梅芳,2022)。例如,对于性格开朗、善于表达的学生,可以组织他们参与课堂讨论、演讲等活动,发挥他们的优势;对于性格内向、喜欢思考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深度阅读、撰写心得体会等,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通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思政教育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2. 可行性

3.2.1. 目标一致性

生命教育、思政教育与积极心理学在促进学生成长、培养良好品质方面具有高度一致的目标。生命教育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价值和意义,培养他们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态度,提升生命质量,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通过生命教育,学生能够了解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终结,明白生命的独特性和宝贵性,从而更加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积极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和潜能的开发,强调通过培养积极的情绪、乐观的心态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具有积极的心理潜能,如乐观、坚韧、创造力、好奇心等,这些积极品质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提高生活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通过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和干预,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培养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使他们能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学习。

3.2.2. 内容互补性

积极心理学的积极品质培养、生命教育的生命价值探索、思政教育的思想引领在内容上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如乐观、坚韧、创造力、好奇心、宽容、感恩等。这些积极品质是个体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时所表现出的积极心理特质,它们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压力,保持心理健康,提高生活幸福感(杨淑芳,2022)。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积极品质培养可以为学生提供应对挫折和困难的心理资源。例如,通过培养学生的乐观品质,使他们在面对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困扰等问题时,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培养学生的坚韧品质,让他们在遇到挫折时不轻易放弃,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让他们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增强对生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3.2.3. 方法相通性

生命教育注重通过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生命教育的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如参观生命科学博物馆、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生命主题的社会实践调查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生命的多样性和宝贵性,增强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例如,在参观生命科学博物馆时,学生可以了解生命的起源、进化和发展过程,感受生命的神奇和奥秘;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中,学生可以帮助他人,体验到奉献的快乐,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品德。

4. 大学生生命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现状及问题

4.1. 融合现状

4.1.1. 政策支持与引导

国家及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大学生生命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高校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政策要求与指导意见。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将生命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强调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生命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奠定了政策基础。

当前,越来越多高校将生死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加强生死教育。这一举措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深刻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将生命教育与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进一步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涵,提升了大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程度。

4.1.2. 高校实践探索

许多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在课程设置上,部分高校开设了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并将其与思政课程有机结合。例如,江西师范大学开设了“生死哲学与生命教育”公选课,复旦大学开设了“生命教育研究”选修课,武汉大学开设了“生命教育大学生读本”通识课等(刘大闯,2021)。这些课程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意识。同时,高校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也注重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通过选取与生命教育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使学生在学习思政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结合道德与生命的关系、法律对生命的保护等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道德观和法治观念。

4.2. 存在问题

4.2.1. 融合意识不足

部分高校对生命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认识到两者融合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没有将生命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作为重要内容进行系统规划,导致两者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方面缺乏有机衔接。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和思政课程,但这些课程往往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未能形成教育合力。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合意识淡薄,缺乏将生命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些思政教师只注重传授思政理论知识,忽视了在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元素,未能引导学生从生命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思政教育的内容。同样,生命教育教师在教学中也较少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没有充分挖掘生命教育中的思政内涵,使得生命教育缺乏深度和广度。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难以将两者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无法真正理解和体会到生命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价值。

4.2.2. 教学内容脱节

生命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存在“两张皮”现象,缺乏有机整合。在生命教育课程中,主要侧重于生命科学知识的传授、生命意识的培养以及生命价值的探讨,而对思政教育的内容涉及较少(关欣,2020)。例如,在讲解生命的起源和发展时,仅仅停留在生物学层面的知识介绍,没有引导学生从哲学、社会学等角度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没有将生命教育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联系起来。

在思政教育课程中,虽然涵盖了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与生命教育的结合。教师在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内容时,没有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生命教育元素,没有引导学生从生命的视角去理解和把握这些理论的内涵。例如,在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没有将其与生命的价值追求、生命的意义实现等内容相结合,使得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感悟。

4.2.3. 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大学生生命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仍以传统讲授为主,缺乏积极心理学倡导的体验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占据主导地位,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的机会,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付卓,2020)。

以生命教育课程为例,教师在讲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时,可能只是通过理论阐述和案例分析来传授知识,学生缺乏亲身体验和感受,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也较为肤浅。在思政教育课程中,教师在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内容时,也往往采用传统的讲授方法,学生难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4.2.4. 师资队伍欠缺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实施者,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然而,目前高校中从事生命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教师队伍,在积极心理学、生命教育相关知识与技能方面存在欠缺,难以有效开展融合教学。

在思政教师队伍中,大部分教师接受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系统培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等方面的知识掌握较为扎实,但对积极心理学、生命教育的相关知识了解较少。这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到思政教育中,也无法有效地开展生命教育相关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引导学生应对心理压力和挫折时,由于缺乏积极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可能无法给予学生科学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5.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融合的路径探索

5.1. 教学理念创新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实现大学生生命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首要任务是创新教学理念,以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教学理念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的积极品质和潜能的开发,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乐观心态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为教学理念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王力,2018)。

创新教学理念,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生命教育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和感悟,让他们在交流中更好地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思政教育课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围绕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和辩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5.2. 教学方法改进

5.2.1. 开展积极体验式教学

积极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体验中深刻感悟生命与思政的内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生命教育中,可以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模拟不同的生命场景,如面对疾病、灾难、死亡等,让他们在模拟情境中体验生命的脆弱与珍贵,从而增强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例如,组织学生开展“生命的抉择”角色扮演活动,设定一个场景:在一次海难中,救生艇上的人数超过了承载量,必须有人做出牺牲,学生们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船长、孕妇、科学家、老人等,他们需要在规定时间内讨论并决定谁应该留下,谁应该放弃。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们能够深刻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在面对艰难抉择时所面临的道德困境,从而引发他们对生命的深入思考。

5.2.2. 加强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从而加深对知识理解和应用的教学方法。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中,加强案例教学能够增强教学的生动性与说服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命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内容。

在积极心理学领域,有许多经典案例可以引入到教学中。例如,塞利格曼的“习得性无助”实验,该实验表明,当动物或人长期处于无法控制的环境中时,会产生一种无助感,这种无助感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心理状态。通过这个案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培养积极的心态和应对挫折的能力,让学生明白即使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也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又如,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PERMA模型”,即幸福由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和成就五个要素组成。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这个模型,并结合实际案例,如一些成功人士的幸福生活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追求幸福,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

5.3. 师资队伍建设

5.3.1. 提升教师积极心理学素养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关键实施者,其积极心理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生命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成效。因此,提升教师的积极心理学素养至关重要。高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积极心理学相关培训,邀请积极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授课,系统地讲解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知识、研究方法和实践应用。培训内容可以涵盖积极情绪的培养、积极人格的塑造、积极社会关系的构建等方面,使教师深入了解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框架,掌握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践技巧,为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教学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5.3.2. 培养教师融合教学能力

教师的融合教学能力是实现大学生生命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关键。通过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组织教师围绕生命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深入讨论,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心得,共同探讨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教学研讨活动中,教师可以交流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同时,教学研讨活动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碰撞火花的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教学合力。

5.4. 校园文化建设

5.4.1. 营造积极校园文化氛围

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积极心理学主题活动,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例如,举办“积极心理,阳光人生”主题活动月,在活动月中,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积极心理学讲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拓展训练等。邀请积极心理学专家举办讲座,向学生介绍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如如何培养积极情绪、塑造积极人格等,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竞赛,以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理解。组织心理拓展训练,通过团队合作、挑战自我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心理韧性。

5.4.2. 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

大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是促进大学生生命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要途径。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学生的生命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访等形式,向家长宣传生命教育和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家长要注重自身的言传身教,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例如,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家长还可以与孩子一起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与合作。学校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如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等,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增进家长与学校、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信任。同时,学校应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整合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教育资源。例如,学校可以与社区合作,开展社区服务活动,让学生走进社区,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

6. 结论

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大学生生命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可行性、现状问题以及融合路径,旨在为提高大学生的生命质量和思想政治素质提供有益的参考。大学生生命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大学生在知识、品德、心理等多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培养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提升生命价值认知。同时,融合教育能够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创新思政教育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未来,可进一步探索生命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大中小学一体化”协同机制。基于积极心理学对个体成长阶段特征的关注,依托“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框架,推动生命教育目标分层设计、课程资源贯通共享,例如在小学阶段侧重生命意义启蒙、中学阶段强化抗逆力培养、大学阶段深化价值信念内化,构建纵向衔接的“全链条”育人生态;完善横向贯通的“全过程”心理育人体系,包括队伍建设、专业培养、活动设计、制度保障等方面(杨颎,谢焜,2024)。此外,如何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不同学段教育资源的动态整合与成效追踪,也将成为深化融合路径的重要方向。

基金项目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2024年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研究课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研究——基于五年大中小学一体化实践》,项目编号XS24A030;

2024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创新发展专项研究项目《基于大中小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协同发展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4-dycx-217;

2024年度上海理工大学本科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基于《积极心态训练》课程的五育并举与心育融合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GXM202405;

2023年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三全育人”理念下理工科见长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50;

2024年上海理工大学巾帼文明建设专项项目《高校女教师心理压力与应对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无编号);

2024年上海理工大学国防教育课题项目《军事理论课的课程思政资源开发与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无编号);

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2024年度规划课题《“三全育人”理念下理工科见长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QYB24117;

2023年上海理工大学尚理晨曦社科专项项目《“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3SLCX-ZD-004。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付卓(2020). 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与思政课的融合研究. 今日财富, (1), 198.
[2] 关欣(2020). 大学生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33(2), 126-127.
[3] 李新跃(2024). “三生教育”在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中的融合探究. 吉林教育, (32), 52-54.
[4] 刘大闯(2021).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1(4), 50-52.
[5] 孟泽龙, 雷秀雅(2024). 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路径研究——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为载体. 中国林业教育, 42(4), 7-11.
[6] 王力(2018). 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相融合的研究. 福建茶叶, 40(5), 197+200.
[7] 王姝亚, 杜萍(2024). 生命教育融入大学生“三观”培塑的理论基础、可行性及路径探析. 中国医学伦理学, 37(8), 963-966.
[8] 薛莲(2024). 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能源技术与管理, 49(4), 217-220.
[9] 杨颎, 谢焜(2024). 全过程心理育人——基于上海理工大学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实践探索. 现代教学, (12), 23-25.
[10] 杨淑芳(2022).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渗透生命教育研究. 公关世界, (6), 115-116.
[11] 周小单, 覃梅芳(2022). 新时期融入生命价值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国际公关, (6), 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