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研究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Trade
DOI: 10.12677/ecl.2025.1441006, PDF, HTML, XML,   
作者: 蒋家欢:贵州大学经济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对外贸易竞争力New-Quality Productivity Foreign Trade Competitive Power
摘要: 本文分析新质生产力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影响,主要从新质生产力对我国外贸竞争力的提升、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以及对外贸政策制定的影响三方面进行分析。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外贸发展现状,发现我国外贸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环境、贸易条件发生了诸多变化,但现阶段外贸规模仍然在持续扩大,并且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其次,本文对新质生产力概念进行了界定,即指以现代科学理论和高新技术为前提条件及基本特征,由人的智力改造而成的生产力体系。主要特点包括数字信息化、智能化、可持续性发展。然后阐释了新质生产力如何通过提升生产效率、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贸易结构改善与结构调整等途径对我国外贸的增长提供新动力。最后通过产业技术创新、重构全球供应链、开展政策互动等途径,新质生产力对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的全球市场竞争力、打造外贸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作用,并推动全球经济产业链格局与我国外贸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
Abstract: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new productive forces and China’s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f new productive forces on China’s foreign trade competitivenes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policy formulation. Firstly,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situation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and points out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in the context of the overall change in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difficulties on the path ahead. Secondly, this paper defines the concep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which refers to the productivity system transformed by human intelligence based on the premise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scientific theory and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The main features include digital information, intellig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n it explains how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provides new impetus to the growth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production efficiency,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structural adjustment, trade structure improvement and structural adjustment. Last, the paper finds that the new productive forc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trengthening China’s competitiveness in global market, creating new momentum for high-quality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and promoting the profound change of the global economic industrial chain pattern and China’s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mode, through mechanisms of facilitating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e-engineering of global supply chains and policy interactions.
文章引用:蒋家欢. 新质生产力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研究[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4): 1246-1253.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5.1441006

1. 引言

全球化程度加深,致使我国对外贸易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对外贸易由原来的单纯进行商品买卖和生产要素流动,逐渐演化为主导产业发展的国际市场竞争。由于新的信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一系列技术的日渐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进入以新质生产力为标志的发展阶段。新质生产力一般指以数字化制造、智能化生产以及绿色技术为技术条件,提升生产力的效能、质量以及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其不仅实现了生产方式的改变,还实现了对我国对外贸易模式及内容的深度改变。

在此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也面临着由商品出口向高附加值的服务业、技术、创新的出口转轨;科技进步提高社会生产率,加速全球产业高级化,特别是加速了高新技术产品和绿色产品的升级,进而重塑全球市场需求及竞争模式。新质生产力成为各国提高国际竞争优势的新入口,推动了全球供应链重构与全球价值链深度融合。本文拟从新质生产力角度剖析对我国外贸竞争力、产业发展和政策的影响。

2.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我国外贸企业积极创新,推动外贸质量提升与数量稳定。根据2024年发布的数据,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在前10个月达到36.02万亿元,同比增长5.2%,其中,出口20.8万亿元,增长6.7%;进口15.22万亿元,增长3.2%。10月当月,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4.6%,比上月加快3.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11.2%,加快9.6个百分点1。我国对外贸易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保持稳步上升。得益于我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潜力,我们能够有效应对外部冲击。此外,跨境电商和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为外贸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和物流网络持续完善,推动了外贸的稳定增长。

尽管当前全球经济增速减慢,国际订单不足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给我国外贸增长带来一些风险挑战,但我国外贸发展总体有利因素还是多于风险挑战,机遇大于风险挑战。首先,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正在推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大大提高了我国对自身各种外部冲击的应变能力。其次,我国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生产能力,制造业增加值在世界制造业增加值所占比重高,产业链配套体系完善,并且高技术制造业持续发展壮大。第三,跨境电商、新能源汽车等新贸易领域的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和措施不断扩大,为外贸提供了基础保障。最后,我国商务部等相关政府部门正在加快推进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加快新外贸能力的培育、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协助外贸企业迎难而上,我国必将加快实现进口出口平衡发展,稳定外贸,发展向好。

3.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

3.1.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蒲清平等(2024)认为新质生产力是崭新的概念,承载丰富的内涵特征,脱胎于鲜明的时代背景。立足新的历史时期和实践诉求,新质生产力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守正传承,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发展[1]。卢江等(2024)认为从新质生产力这一范畴的表述来看,它还是生产力,只不过相对于当前及以前生产力而言更加强调“新质”[2]。袁瀚坤等(2024)认为从生产力发展模式上看,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体现在“新”与“质”二字上。所谓“新”,指的是新质生产力不同于传统生产力,是具有原创性、颠覆式创新的生产力,是具有新模式、新技术、新产业的生产力,所谓“质”指的是高质量与高质态,新质生产力将创新成果应用于产业链,通过数字技术赋能生产过程,打造出高效率、低能耗、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3]。胡晓鹏(2024)认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4]。任保平(2024)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是科技创新主导的生产力,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5]。张林等(2023)认为新质生产力是在科技创新激荡下由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所催生的具有高效能、高质量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代表了一种新型、高质生产力的跃升[6]。赵峰等(2024)认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以及由此催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所展现出的生产力[7]

综合以上,本文认为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数字化、可持续为主要驱动力和成长要素,以高效生产、智能化生产、绿色低碳生产为基本特征的生产力。它打破了以传统劳动为标志的生产力的基本结构,充分体现了生产方式的基础变革,不仅有利于生产效率、资源配置通过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运用得以提高,同时注重绿色可持续发展,通过实现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实现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背后是技术、生产效率的提升,是劳动密集度相对较低的效率革命、组织革新的结果,其生命力源于技术创新、技术手段、科学技术的支撑;与其说是传统生产的劳动密集性或人力密集性特征相联系,更多是其依托于科技创新、技术革新来解放传统生产力,追求产业的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它促进了全球供应链的协同发展,通过生产方式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促使全球资源配置、技术转移和市场扩展越来越精准、灵活,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性与产业链条有机融合,我国对外贸易的创新。

3.2. 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

吴沁沁等(2025)认为新质生产力的驱动因素离不开技术创新驱动,而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新质生产力还需结合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新技术新工具,不断培养新产业、形成新模式、造就新业态[8]。李柏桐等(2025)认为新质生产力中的“质”内含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理念,是数字化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集合体[9]。刘志华等(2025)认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主要特征的生产力,不仅代表了生产力的跃迁,更蕴含着推动碳中和的内生动力[10]。胡洁(2025)认为新质生产力以数据为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表现出突出的创新性[11]。黄群慧等(2024)认为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特征的具体实现,需要借助最新科技成果运用,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发展未来产业[12]。陈瑞华等(2025)认为企业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总纲,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重点任务,以建设现代新型企业为抓手,聚焦科技创新引领,注重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追求绿色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和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推动不同类型企业协同创新和产业融合,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13]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新质生产力主要是指,数字、智能化、绿色化、创新驱动、全球协同等新的生产力特征。新的生产力不仅是生产力水平的提升,而是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的生产性大转变。首先,数字是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特征之一。运用数字技术,生产过程的不同要素间能够实现数字化通信和数据传输,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使得生产决策成为可能更加精确、生产流程更加高效,生产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生产数字化使得生产透明化与柔性化,实现生产力全面飞跃。第二,智能是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特征之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自动化的运用使得生产不仅更加机械化、自动化、精细化,而且能够依托实时数据进行自我优化,智能化生产能够降低人力成本、保障生产质量和效率,同时能够降低人为的错误概率,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第三,绿色是新质生产力的方向。随着世界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绿色生产是提升生产力的方向之一。数字生产力强调将低碳技术、可再生能源、循环等手段减少生产力的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同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四,创新驱动是新质生产力的方向之一。伴随数字经济的发达,知识创新与技术革新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源泉,新生产力中尤其是知识技术密集型和创新技能密集型生产可以满足后发国家发展的差异化要求。第三,新质生产力是创新驱动的结果。新质生产力需通过技术创新与工艺进步实现生产力发展,它通过对生产过程与产品的研发与创新,推进生产力的转型升级。无论是对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材料技术或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都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第四,新质生产力的全球协同是外化体现。生产与供应链的环节都通过数字化与智能化平台进行协调,使全球各地生产分工与供应链可实现高质量连接。企业可通过更加快速简便的方式进行生产与供应链调整,并通过全球资源的合理调配、协同与合作,以实现全球产业链的协同与高效与弹性。除此之外,全球的协同发展促进了跨国公司在不同地区的技术与知识共享,推进了全球化进程中的技术和市场化联合,实现了全球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升级、产业升级与我国的对外贸易创新。

4. 新质生产力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机制

近年来,在新质生产力推动的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的出口结构持续优化,体现出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增长势头,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和锂电池等被誉为“新三样”的出口表现尤为突出。2022年,这些产品的出口增长率达到88.4%,2023年进一步增长了27.6%,且出口总额突破了万亿元人民币。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外贸企业在自主研发、数字化、智能化及绿色化转型方面的持续推进,逐步培育了中国制造业的创新优势。此外,外贸领域的转型还体现在贸易方式的变化上,一般贸易出口占比不断提升,2023年已达到64.6%,显示出我国外贸自主发展能力的增强。与此同时,加工贸易的范畴也在向设计、维修等更高附加值的环节扩展,高新技术产品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已升至53%。在市场分布方面,中国的出口市场日益多元化,新兴市场的出口占比2023年达55.3%,而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贸易往来更加密切,2023年一季度对这些国家的出口占比提升至46.7%。从商品类别来看,出口商品既包括与企业生产密切相关的高技术产品,如电子信息、仪器仪表、装备制造等,也涵盖了满足民生需求的家电、服装等消费品;进口方面,来自“一带一路”国家的能源矿产、集成电路及汽车零部件等工业品也在持续增长。这一系列变化表明,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中国外贸不仅在产品和市场结构上实现了多元化,还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深化国际合作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体现出外贸模式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的转型2

由此可以看出,新质生产力推进对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具有深刻的影响。对新质生产力推进作用的传导机制主要表现为:通过加强国际竞争力影响对外贸易转型、通过升级产业和贸易结构影响对外贸易转型、通过跨国生产与供给变化影响对外贸易转型、通过推动科技创新与贸易政策影响对外贸易转型。下文将主要从理论角度阐释上述传导机制。

4.1. 新质生产力提升了国际竞争力

技术创新和技术生产率提升的新质生产力成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支撑。从传统要素禀赋论到后来的内生增长理论以及产业组织理论的引申理论中,均表达了技术创新的国际竞争力增强方式。在新质生产力的影响下,不仅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提升,还可以促使产品的附加值得到增加,因此提高了生产效率;新质生产力带来生产率提升的过程中,往往能为企业的创新理念奠定基础,推动企业在进行生产工作开展之时,根据技术进步实现自身竞争力的增长,从而有助于在国际市场上争夺有利地势。例如,知识经济理论指出,在信息速度扩展的背景下,技术创新主要成为增强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关键途径之一。通过技术创新一方面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亦可以为其推出相应的创新产品,借助创新手段推出国际市场上需求的创新产品来增加在国际市场的销售占比。

4.2. 促进产业升级与贸易结构优化

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与全球价值链理论可理解新质生产力对产业转型与贸易结构调整的作用过程。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角度看,由于技术革新与生产方式变化,产业沿着技术路线和价值路线逐次进化,在高技术与高附加值方向实现升级,全球贸易结构也从资源密集与附加值较低的产品向技术密集与附加值较高产品转移。例如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普及,传统产业中的制造业开始向电子、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密集产业演变,既提高了世界产业链的技术含量,又优化了全球贸易结构。从全球价值链理论角度,由于技术进步,全球产业链从头到尾经历了越来越高的工业化与技术化程度的演变,使得我国进出口的贸易结构也随之而改变,逐渐从以原材料、低技术制成品转向高技术产品、服务贸易、智能产品为主导。

4.3. 改变跨国公司的生产与供应模式

跨国公司的新质生产力是指利用智能化、数字化与自动化技术改变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和供应结构,全球供应链理论和资源基础观念理论是这种变化的理论依据。全球供应链理论表明,随着信息技术、运输系统和制造技术的充分运用,跨国公司能对全球供应链上的任意一个节点信息准确掌握,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减少生产的成本以及库存积压,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在这一过程中,跨国公司对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布局和跨境生产形成协同,提升了生产的灵活性和反应性,使跨国公司能够将生产在不同的市场之间进行重新配置,并使其根据市场动态进行响应。这一能力的形成正是资源基础观念理论中,企业整合并协同资源后而使企业实现跨国生产的一种表现。

4.4. 科技创新与贸易政策的互动

科技创新通过影响我国对外贸易政策而成为新质生产力发挥作用的一个机制。随着新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各国在参与我国对外贸易过程中,也不再单纯依靠劳动力、劳动力价格等要素禀赋或者价格竞争的比较优势,而是注重在技术创新、技能、技术垄断方面加强竞争,因此科技创新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驱动力。与此同时,技术创新方面带来各类国际贸易的新问题,如跨境数据流动、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标准确定等,从而要求各国通过调整贸易政策以迎合全球性竞争变化。从理论解释来看,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制度理论和国际竞争力理论就强调科技创新在推动经济发展之外还能推动全球治理和贸易规则的重构,这意味着各国政府在对外贸易政策上更加需要注重对具有技术领先、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特点的新兴产业发展,进而推动我国对外贸易规则创新。

综合而言,新质生产力对贸易的推动力通过发挥对国际竞争力、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变迁、跨国公司生产组织变革以及技术创新与贸易政策的互动等机制,推动对外贸易向高端化、技术化与绿色化迈进,体现着新质生产力作为现代经济第一生产力的关键地位。

5. 新质生产力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策略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我国出口贸易长期增长提供了较大的潜在动力,为了能够充分释放该潜力,需要制定一系列科学化的战略和政策,即采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国际合作以及政策保障等多种手段保障我国出口贸易的稳步增长和结构优化,现从战略角度提出一系列关键性策略并对其理论依据作相关阐述。

5.1. 加强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

技术进步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动力,提高技术创新对我国的对外贸易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创新驱动发展理论来看,科学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生产力,还有望开拓新市场,推动产品与服务的全球化。针对这种创新,各国应当增加对科技研发的投资力度,尤其是核心技术、核心专利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同时,科技创新的累积不仅可以增强国内外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可以推进国际市场上的统一技术标准及全球化国际贸易规则的变动。具体而言,国家应当鼓励企业进行自我自主科技创新,提升创新能力,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开发与掌握以实现技术型贸易发展,这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产业技术上的突破,同时亦可以带给国家较多的具有高附加值的贸易。

5.2.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链升级

新质生产力可以助力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链升级。从产业链优化升级角度看,产业链优化升级可借助“技术引致增长”论、价值链理论加以补充。按照上述理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产业链低附加值的加工环节逐渐向高附加值的终端研发服务环节转变,全球产业链也将逐步由低附加值产业向技术、资本密集型方向演进。对此,国家宜积极推进传统产业链升级,资源向技术创新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和服务业转移,并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通过政策引导产业链向附加值更高的环节延伸及升级,推动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全球价值链环节向高端环节转移。如此,通过促进产业升级,不仅能够提升产品的全球竞争力,还可改善我国的对外贸易质量和效益。

5.3. 强化跨国合作与全球价值链整合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化合作是我国扩大对外贸易的重要手段。全球价值链理论认为,不同国家可以通过分工和合作,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从而在世界市场上进行互补和互惠互利,新质生产力要求各个国家在技术上、知识上以及资本上进行相互交流合作,其中涉及到许多高科技、绿色发展以及绿色产品领域,要求各国共同努力,通过区域经济合作、FTA、跨国公司合作等形式促进国家之间的跨国技术转移及创新。跨国公司的跨国企业可以通过进行合作和交流实现资源的流动、技术的流动和信息的流动,加速世界范围内各种市场之间的融合及统一;以及跨国公司之间积极建构全球性生产网络体系,借助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优势,提高生产方面的协同性和供应链的协同性,使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地位发生倾斜,使生产者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和获利机会,通过国际化合作和集成,实现全球价值链的升级。

5.4. 制定支持科技与贸易政策的协同发展

科技政策和贸易政策的协同是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政策手段之一。从国际竞争力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的视角来说,政府在促进技术创新的同时应当改革贸易政策,从而保证两者之间的有效协同。具体地说,各国政府应基于新质生产力的特征而改革贸易政策,就技术标准、知识产权、数据流通等制定适应的新贸易政策,并且应当加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在全球范围一起改进贸易规范、国际科技进步规范等。如WTO、国际标准化组织可以参与与科技贸易促进相关的改进工作、知识产权相关的规则和框架制定、绿色贸易政策促进等;各国政府还可以通过产业政策、知识产权政策、绿色政策等促进与创新技术的新质生产力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协同促进作用。

5.5. 推动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生产

新质生产力的提高也与数字化转型、智能化生产密切相关,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和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新动能。数字化转型理论认为,借助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的运用,能够实现国家与企业生产方式与商业模式的全方位变革。为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国家要通过政策扶持,加速我国企业发展数字化转型,包括跨境电商、数字贸易、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通过政策扶持,构建数字基础设施、完善数字支付和物流体系,助力我国跨境电商发展,实现全球贸易的便捷与快速等;发展智能化生产能够极大地提高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使得我国能够在国际市场生产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及服务。政府要促进我国企业在智能制造方面强化技术创新,同时应加强国内外合作促进世界智能制造标准的一致,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

6. 结语

新质生产力的崛起不仅提升了我国产业链的效率和灵活性,还促进了全球贸易结构的深刻转型和优化。新兴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支撑。通过智能化和数字化手段,这些技术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改变了全球产业链的运作模式和贸易形态。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全球供应链变得更加高效和精准,产品和服务能够更迅速地响应市场需求,并简化了跨国生产和供应的复杂性。同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传统的低附加值制造环节正在逐步向技术密集型和创新型产业转型,全球贸易结构逐渐呈现多元化。新质生产力推动了全球贸易的多样化发展,不再仅仅局限于商品交换,而是扩展到了技术转移、知识产权保护、服务贸易等多个领域,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NOTES

1参见《有能力实现进出口质升量稳——当前外贸形势热点问答》,https://www.gov.cn/zhengce/202411/content_6989992.htm

2参见《中国外贸“新”风劲吹——新质生产力激发外贸新动能》,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5/content_6949943.htm

参考文献

[1] 蒲清平, 向往.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内在逻辑和实现途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45(1): 77-85.
[2] 卢江, 郭子昂, 王煜萍. 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差异与提升路径[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30(3): 1-17.
[3] 袁瀚坤, 韩民春. 新质生产力赋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 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J]. 国际贸易, 2024(3): 15-21.
[4] 胡晓鹏.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深刻领会和把握六个问题[J]. 现代国企研究, 2024(3): 50-56.
[5] 任保平.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与任务[J]. 经济问题, 2024(5): 1-6.
[6] 张林, 蒲清平.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理论创新与价值意蕴[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9(6): 137-148.
[7] 赵峰, 季雷. 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构成要素和制度保障机制[J]. 学习与探索, 2024(1): 92-101, 175.
[8] 吴沁沁, 周代数. 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效应研究[J]. 新疆社会科学, 2025(1): 43-57, 187.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5.1211.F.20250217.1439.002.html, 2025-02-18.
[9] 李柏桐, 李健, 黄诗华, 等. 环境规制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OL]. 中国环境科学, 1-19.
https://doi.org/10.19674/j.cnki.issn1000-6923.20250217.001, 2025-02-18.
[10] 刘志华, 徐军委, 吴福生. 新质生产力赋能碳中和绩效: 作用机制与实证检验[J/OL]. 环境科学, 1-21.
https://doi.org/10.13227/j.hjkx.202409269, 2025-02-18.
[11] 胡洁. ESG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J]. 企业经济, 2025, 44(2): 5-14.
[12] 黄群慧, 盛方富. 新质生产力系统: 要素特质、结构承载与功能取向[J]. 改革, 2024(2): 15-24.
[13] 陈瑞华, 余婧. 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探析[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39(1):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