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4年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主要发展目标顺利实现》中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31,03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2.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2,023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6% [1],这充分显示出我国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然而单一的养老模式已然无法满足社会需要,因此,如何健全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发展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多样化养老服务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策略[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提出:“以社区为平台、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大力支持志愿养老服务,积极探索互助养老服务。[3]”互助养老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以自愿互惠为原则,以制度规范为保障,以合作契约为依托,实现情感慰藉、资源共享与养老服务的协同供给。与传统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不同,社区互助养老过程中,老年人及其他主体通过邻里互助的方式,转变日益隔膜的社区关系,提升彼此之间的互信、互助,促进社区和谐。这与社会资本理论中关注社会资本对社区或集体层面的重要影响,进而在整体上推动群体的存续和发展的核心内容具有高度一致性。为此,本文以社会资本理论作为背景,分析社会资本视角下城市社区互助养老服务发展的内在逻辑,梳理社区互助养老服务在发展中遇到的多重困境,进而提出社区互助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路径。
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概念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首次引入社会学领域,他基于关系主义方法论,将资本划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三类,并强调社会资本与持久的社会网络紧密相关,能够为网络成员提供支持和声望[4]。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是指嵌入在社会结构或人际网络的社会联系中,为个人或组织所控制和利用,有助于实现其行动目的的显在或潜在的各种资源。[5]”帕特南从社会层面指出:“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6]”基于学者的研究,社会资本可看作在社会结构中以社会信任、互惠规范和关系网络作为核心构成要素,推动协调行动以提高社会效率[7]的资源集合体[8]。社会资本通常源于社区成员在长期共同生活、互助合作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认同关系。在城市社区互助养老服务中,这种认同关系表现为老年人之间基于邻里关系、共同兴趣爱好而建立起的信任与互助情感。这种情感纽带使得他们愿意参与到互助养老活动中,彼此分享生活经验、提供生活照料等支持。而这种互助行为又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社区成员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因此,社会资本与城市社区互助养老服务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互动机制。一方面,互助养老服务因其天然的互助合作特性,为社会资本的培育提供了肥沃土壤。在互助养老过程中,老年人之间频繁的互动、合作,逐渐形成了互助互惠的规范和信任网络;另一方面,社会资本又能为互助养老服务提供强大支持。丰富的社会资本意味着更多的资源和更广泛的参与。社会资本所构建的关系网络可以吸引更多的社区成员、社会组织甚至企业参与到互助养老服务中来,为其提供资金、物资和人力等方面的支持。
2.2. 社会资本视角下城市社区互助养老服务发展的内在逻辑
Figure 1. The internal logic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utual care for the elderly in urban communities
图1. 城市社区互助养老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逻辑
2.2.1. 社会信任:社区老年人互助合作的情感基础
社会信任通常被理解为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对他人的信任度,包括对其可靠性、诚信度和公正性的信任[9]。在中国现代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传统的社会网络结构遭遇了挑战,社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个体化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信任。信任是社会互动的基础,在社区互助养老服务过程中,社会信任能够降低老年人对互助行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感知,激励他们更积极地参与互助活动。社会信任的建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和持续的积极互动。它通过重复的正面互动和成功的互助经验得以强化,进而在社区中形成一种正面预期。这种预期是社会信任得以持续和扩散的关键,它能够激发个体间的互助意愿,形成一种正向的社会动力,促进社区互助养老服务的良性循环(见图1)。
为了在社区中培养和维持社会信任,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投资。这可能包括建立社区平台以促进交流和互动,提供教育和培训以增强信任意识,以及通过政策和实践来展示社区对居民承诺的履行。通过这些措施,社区可以成为一个更加团结和互助的环境,其中老年人能够感受到他们的价值和重要性,从而更积极地参与到社区生活和互助养老服务中。
2.2.2. 互惠规范:集体协同推进的制度保障
互惠规范是社会资本理论中的一个关键制度性构成要素,它涉及集体协同发展中形成的一套相互帮助和支持的正式或非正式规则与习惯。这种规范通常内化为社区老年人互助过程中的行为准则,指导老年人如何进行互动和合作,对于社区互助养老服务发展具有重要的制度性保障作用。同时,互惠规范还包括对非互惠行为的惩罚机制,这种机制可以是正式的(如社区规定)或非正式的(如社会排斥),从而确保互惠行为的普遍性和规范性。互惠规范的存在有助于形成一种社区文化,其中互助被视为一种责任和美德,从而激励更多的社区老年人参与到互助养老服务中。此外,互惠规范还有助于确保资源和支持的公平分配,使得社区中所有参与互助养老的老年人都能从中受益。
为了有效地实施互惠规范,在社区互助养老服务提供过程中需要建立明确的规则和期望,同时,老年人需要通过自己的行为来示范这些规范,以增强其可信度和接受度。通过这种方式,互惠规范可以成为社区互助养老服务中的一种自我强化机制,促进社区老年人之间的长期合作和互助。
2.2.3. 关系网络:集体行动协同推进的资源载体
关系网络作为社会资本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包括了社区老年人间的各种联系和互动,它们为社区成员提供了信息、资源和支持的渠道。在社区互助养老服务中,关系网络不仅包括个人间的联系,还包括组织和机构间的联系,这些联系构成了资源流动的渠道。这种网络的存在使得老年人能够通过社区中的各种联系获取更广泛的资源,包括医疗、经济和情感支持。关系网络还有助于知识的传播和技能的共享,促进社区互助养老服务的创新和发展。此外,关系网络还有助于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团结,因为它们提供了一种社会支持和归属感,使老年人感到自己是社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建立和维护强大的关系网络,社区需要投资于促进老年人间的互动和联系。这可能包括组织社区活动、建立交流平台和鼓励合作项目。通过这些措施,社区可以成为一个更加互联和互助的环境,其中老年人能够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同时为社区的发展做出贡献自己的力量。
3. 社会资本视角下城市社区互助养老服务发展的多重困境
3.1. 社会信任困境阻碍城市社区互助养老服务的情感连接
社会信任作为城市社区互助养老服务中老年人互助合作的情感根基,在整个互助养老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状况直接关乎互助养老服务能否顺利开展。然而,在当下的城市社区互助养老环境里,存在社会信任困境,严重阻碍了互助养老服务的良性发展。
3.1.1. 个体信任差异致使合作基础薄弱
现代城市社区人员流动性大,邻里关系相对淡漠。老年人之间彼此了解不足,缺乏信任赖以建立的长期互动和情感交流基础。相比传统熟人社会,城市社区中老年人对新邻居的背景、品行等信息掌握有限,难以在短时间内建立起稳固的信任关系,使得互助合作难以顺利开展。
3.1.2. 信息不对称引发信任危机
在互助养老服务过程中,服务提供方与需求方信息差明显。提供方的专业能力、服务案例与流程细节等关键信息,因缺乏精准传播机制,难以完整准确传递给需求方。同时,需求方的个性化需求和期望服务效果,也无法有效反馈给提供方。双向信息不对称致使老年人对服务质量存疑,降低了参与互助养老的积极性。
3.2. 互惠规范缺失制约城市社区互助养老服务的制度保障
互惠规范在城市社区互助养老服务中是保障集体协同推进的核心要素,其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着互助养老服务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但目前,互惠规范层面存在着一系列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互助养老服务的有序发展。
3.2.1. 执行与监督困难致使规范权威性降低
城市社区缺乏专业的监督执行机构和人员,目前主要依靠社区工作人员兼职负责互助养老活动的监督工作,但社区工作人员本身承担着多项繁杂的社区事务,精力有限,难以对互助养老活动进行全面、细致、有效的监督。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已有的规范无法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违规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不仅损害了服务对象的权益,也降低了规范的权威性。
3.2.2. 规范更新滞后阻碍服务创新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老年人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互助养老服务不断涌现出新形式,如线上互助交流平台、智能化养老设备的应用等,同时也产生了新需求。然而,相关规范却未能及时跟上这些变化,导致新的互助模式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制度依据,在遇到问题时无法可依,阻碍了互助养老服务的创新发展。
3.3.关系网络松散影响城市社区互助养老服务的资源整合
关系网络是城市社区互助养老服务中集体行动协同推进的关键资源载体,其完善程度直接决定了互助养老服务能否充分整合各类资源,实现高效发展。然而,目前城市社区关系网络存在诸多明显不足,严重制约了互助养老服务的资源整合与优化。
3.3.1.关系网络松散导致老年人交流互动少
城市生活节奏快,居民的日常活动较为分散,老年人之间缺乏足够的交流机会和互动平台。在许多城市社区中,邻里之间往往只是简单的点头之交,缺乏深入的沟通与了解。这种状况使得老年人之间难以建立紧密的联系和互助合作的基础。
3.3.2. 网络结构不均衡导致资源分配不均
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老年人关系网络存在显著差异。一些经济发达、配套设施完善的社区,往往拥有丰富的社区活动资源和活跃的社区组织,老年人之间的交流互动频繁,关系网络较为紧密。而一些老旧小区或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社区活动匮乏,老年人之间的联系相对薄弱。在不同群体方面,文化程度较高、社交能力较强的老年人群体更容易建立起广泛的关系网络,而一些文化程度较低、身体状况较差的老年人则相对孤立。这种网络结构的不均衡导致互助养老服务资源分配不均,发展不平衡。关系网络紧密的区域和群体能够更好地利用资源开展互助养老服务,而关系网络薄弱的区域和群体则面临资源短缺的困境。
4. 社会资本视角下城市社区互助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路径
4.1. 重建社会信任,稳固互助情感根基
社会信任是城市社区互助养老服务的情感基石,为破除当前的信任困境,需多管齐下。一方面,针对个体信任差异导致的合作基础薄弱,社区应积极组织各类活动,搭建社交桥梁。通过定期举办如书画比赛、健康知识讲座等兴趣活动,以及邻里节、社区运动会等综合性活动,为老年人创造频繁互动的机会,让他们在相处中加深了解,逐步构建稳固的信任关系。另一方面,为化解信息不对称引发的信任危机,需搭建双向精准信息交互平台。借助社区公告栏、线上服务平台等渠道,服务提供方详细公开服务信息,同时设立反馈渠道,如意见箱、线上问卷等,方便需求方反馈个性化需求与服务评价,以此增强双方信任,推动互助养老服务顺利开展。
4.2. 健全互惠规范,夯实互助制度保障
互惠规范是城市社区互助养老服务稳定运行的关键,完善互惠规范需解决执行与更新问题。在执行与监督方面,应设立专业监督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制定严格监督流程与标准,定期对互助养老活动进行检查评估,同时建立举报奖励机制,对违规行为严肃处理,确保规范有效执行,维护其权威性。面对规范更新滞后问题,成立由多方代表组成的规范修订小组,定期收集老年人需求与互助养老新模式信息,按照既定周期对规范进行审查修订,及时将新内容纳入规范体系,为互助养老服务创新提供坚实制度支撑。
4.3. 优化关系网络,助力互助资源整合
关系网络是城市社区互助养老服务资源整合的关键载体,优化关系网络可从改善网络松散与均衡结构入手。针对关系网络松散致使老年人交流互动少的问题,社区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打造老年活动中心、休闲广场等交流空间,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如文艺汇演、志愿服务等,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同时搭建线上交流平台,打破时空限制,促进老年人紧密联系。为解决网络结构不均衡导致的资源分配不均,政府应加大对老旧小区和经济落后区域的扶持,增加活动经费,完善设施,组织帮扶团队,帮助老年人建立关系网络。关注弱势群体,开展一对一帮扶,引导其融入互助网络,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促进资源均衡分配与互助养老服务协调发展。
5. 结语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城市社区互助养老服务作为应对老龄化挑战的重要途径,其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基于社会资本理论,深入分析了城市社区互助养老服务的内在逻辑和发展困境,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路径。研究表明,社会信任、互惠规范和关系网络是城市社区互助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社会信任作为互助合作的情感基础,互惠规范作为制度保障,关系网络作为资源载体,三者相互支撑,共同推动互助养老服务的有效运行和发展。然而,当前城市社区互助养老服务在社会信任建立、互惠规范执行和关系网络构建方面存在多重困境,严重制约了互助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为破解这些困境,本文提出了重建社会信任、健全互惠规范和优化关系网络的发展路径。通过组织社区活动、搭建信息交互平台、设立专业监督机构、成立规范修订小组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可以有效促进社会信任的建立、互惠规范的完善和关系网络的优化,从而为城市社区互助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未来,城市社区互助养老服务的发展需要政府、社区组织、社会组织和居民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强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社区组织应发挥桥梁作用,社会组织应积极参与服务提供,居民应提高互助意识和参与度。只有多方主体协同合作,才能推动城市社区互助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老年人享有更高质量养老服务的目标。
基金项目
本文由2024年研创项目科研立项经费支持(编号:YCYB2024168)。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