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捏”词义演变的句法模探析
An Analysis of the Syntactic Model of the Semantic Evolution of “Na Nie”
DOI: 10.12677/ml.2025.134354,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胡睿窈: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宁波
关键词: “拿捏”词义演变句法模“Na Nie” Semantic Evolution Syntactic Model
摘要: “拿捏”在词义演变上实现了由古代义“刁难;要挟”至流行义“高程度义”的转变,并在高程度义语境中经过两次词义调整,由评价性“拿捏”到描述性“拿捏”,最后发展为凸显言说者、行为主体具备高度掌控能力与自信态度的强调性“拿捏”。在句法模的演变上,流行语“拿捏”依托历时与共时层面中句法模的助力,获得了“行为主体 + 拿捏 + 行为对象”“行为主体/行为对象 + 拿捏”“拿捏 + 行为对象”及“拿捏”单独成句的高频句法模。在网络环境的助力下,高程度义“拿捏”用法出现创新:可充当的句法成分扩大化,其高频句法模通用于高程度义词群。
Abstract: “Na Nie” has experienced a transformation in its semantic evolution from the ancient meaning of “obstruct; threatening” to the popular meaning of “high degree”. It has gone through two semantic adjustments in the context of high degree, from evaluative “Na Nie” to descriptive “Na Nie”, and finally developed into emphasizing “Na Nie”, which highlights the speaker and actor’s ability to control and confident attitude. In terms of the evolution of syntactic models, relying on the assistance of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syntactic models, “Na Nie” obtains high-frequency syntactic models of “subject + Na Nie + object”, “subject/object + Na Nie”, “Na Nie + object” and “Na Nie” as a separate sentence. With the help of the online environment, there has been innovation in the use of high-degree semantic “Na Nie”: the syntactic components that can be used have been expanded, and its high-frequency syntactic modules are commonly used for high-degree semantic word groups.
文章引用:胡睿窈. “拿捏”词义演变的句法模探析[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4): 341-350.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4354

1. 引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特别重视我国语言文字事业的建设。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加速发展,网络流行语因以简洁、幽默的方式表达观点或情感,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网友的热捧和传播。“逆袭”“破防”“给力”等富有正能量的网络新词深入人心,成为新词新句模仿的模板;但“蓝瘦香菇”“屌丝”“杠精”等网络语有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这体现了语言发展中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也要求我们在面对网络语言保持审慎和理性——既要鼓励网络语言的创新发展,也要维护祖国语言文字表达的规范和纯洁。

在2022年《咬文嚼字》杂志“十大流行语”评选活动中,“拿捏”一词以其独特的网络衍生含义脱颖而出,成为备受关注和广泛传播的典型案例。这一现象充分展示了网络语言在时代发展中的无限可能和丰富变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笔者通过收集、分析BCC、CCL、人民网、新华网、新浪微博等语料库中的相关语料,力求在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及流行语的历时性与共时性语境里探寻“拿捏”的词义演变路径,并分析其句法模的变化过程。

2. “拿捏”的古、现代词义分析

“拿捏”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1]中共有三个义项:① 动词,把握;掌握。② < 方言 > 形容词,扭捏。③ < 方言 > 动词,刁难;要挟。为保证义项的客观性,本文据此从历时性视角梳理“拿捏”词义。

2.1. “拿捏”的古代义项分析

《汉语大词典》[2]中,“拿捏”并无“把握、掌握”之义,释义为:① 要挟;刁难。② 故作姿态。在语料库中限定古代汉语进行检索,可得“拿捏”的古代义项分布(见表1),且语料最早出现于明代的《西游记》中。

Table 1. Distribution of ancient meanings of “Na Nie”

1. “拿捏”的古代义项分布

义项

刁难;要挟

扭捏

故作姿态

手部动作

数量

23

7

7

1

(1) 他又在我海内遇着你的差人,夺了请帖,径入水晶宫,拿捏我父子们,有结连妖邪,抢夺人口之罪。(吴承恩《西游记》)

(2) 普天下的拙人教他占绝,我的亲家母哦,咳,拿捏人,他把人拿捏,拿捏人,他把人拿捏。(华广生《白雪遗音》)

(3) 咱们这样人家固然不仗着自己做,但只到底知道些,日后才不受人家的拿捏。(曹雪芹《红楼梦》)

上述例子中的“拿捏”均指文中的人物受到了他人强加的为难,“拿捏”刁难义的使用往往使语境呈现出“拿捏方”故意使“被拿捏方”难堪、陷入危险的意味,多带贬义色彩,记为“拿捏1”。

结合两本词典对“拿捏”的解释,笔者归纳出“拿捏2”(动词或形容词,扭捏)和“拿捏3”(动词,故作姿态)两个义项。用于表现扭捏、不自然的样子时,“拿捏2”可作形容词来形容人物拘谨的状态,如例(4);也可作动词直接充当状语,表示人物不爽快、不大方的性格,如例(5)。“拿捏3”则用来形容人物故意假装用某种腔调、语气讲话,为及物动词,如例(6) (7)。二者多带贬义。

(4) 宝玉答应了个“是”,只得拿捏着慢慢的退出,刚过穿廊月洞门的影屏,便一溜烟跑到老太太院门口。(曹雪芹《红楼梦》)

(5) 丽卿对众人道:“不是奴家拿捏,叵耐栾廷芳小觑我,玉郎又不许奴家做先锋,奴家一时气不过,心就懒了。今我要会会那厮,只要栾廷芳押阵,奴家便出马。倘能斩了那厮,便省得退兵。”(俞万春《荡寇志》)

(6) 那知州先将于冰上下一看,口里拿捏着京腔问道:“你是个什么人儿?敢在本州治下卖弄邪法。你这混账猴儿,离忽到那个分儿上去了!”(李百川《绿野仙踪》)

(7) 小楼又故意作娇,好的只说不好,要他买上几次,换上几遭,方才肯吃。姚继随他拿捏,并不厌烦。(李渔《十二楼》)

“拿”和“捏”作为“拿捏”的两个语素,分别具有“用手抓住”“用拇指和别的手指夹住”的语义。故“拿捏”便逐渐生出了“表示手部动作”的义项,即“拿捏4”,动词。此释义在古代汉语中语料极少,仅有清代时的语料,如例(8)。

(8) 应用诸方麻药蟾酥(一钱),生半夏(三钱),闹羊花(六钱),胡椒、川乌、草乌(各一钱五分),荜茇、麻黄(各一钱),晒脆研末,陈酒下五厘,任刀割拿捏不知痛苦。(赵濂《伤科大成》)

2.2. “拿捏”的现代义项分析

相较于文学作品,报刊因其时效性的特点,更能敏锐地捕捉到语言现象的变迁过程,故笔者在BCC语料库的报刊范围内进行搜索,共获得1962年至2017年间179条不重复的语料(见表2),为“拿捏”现代义项的研究提供详实可靠的素材。

Table 2. Distribution of modern meanings of “Na Nie”

2. “拿捏”的现代义项分布

义项

刁难;要挟

扭捏

故作姿态

手部动作

考虑;斟酌

把握;掌握

数量

4

1

3

12

9

150

人们习惯用已有的语义经验来描述现有的现象,“旧词新生义”的产生根源之一便在于Lakoff和Jonh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即隐喻是从始源域(source domain)向目的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mapping) [3]。隐喻式的思维方式已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4],隐喻不仅在为人们看待和描述事物提供新的视角,也在为词语增添新的意义,“拿捏”因此发展出了新的义项。

(9) 从某种意义上说,《北京人在纽约》就是为姜文一个人拍的,剧组里其他角色和演员从一开始就被制片、导演颠来倒去,拿捏不定,唯有姜文稳如座钟,好像全戏的行进都得按着他的点儿走。(《人民日报》1993-09-22)

(10) 微软选择市场切入的时机,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人民日报》1999-04-11)

以语料(9)为例,制片与导演在安排演员时几经商榷,“拿起这个,又放下来捏住那个”的反复衡量感凝结在了“拿捏不定”一词中。在此犹豫语境下,“拿捏”便由表示具象动作(拿捏4)的[动作域]隐喻为表示抽象状态的[状态域],解释为“掌握不足”。同样的隐喻路径也能生出不同的词义,如在例(10)中,微软切入市场的时机控制得极好,此时的“拿捏”也由[动作域]源域隐喻至[状态域],解释为“掌握较好”。

至此,“拿捏4”通过隐喻产生了2个义项:“拿捏5”(考虑;斟酌)与“拿捏6”(把握;掌握)。“拿捏4、5”大多用于表示单一对象的状态,而“拿捏6”的搭配对象冲破了“虚实”的范围桎梏,几乎无所不包:不仅可以掌控具象的实物,如例(12)中“拿捏”的动作对象“伊朗”、例(13)的“公共设施”,也可以掌控抽象的虚物,如例(11)的“时间”、例(14)的“心理”及以例(15)的“分寸”为代表的程度词。这也与Heine等人将语法化看作“若干认知域之间的转移过程”相契合,他们将基本的认知域由具体到抽象排为:人 > 物 > 事 > 空间 > 时间 > 性质[5],“拿捏6”的掌控对象由实词变为虚词,不仅实现了指谓范围的扩大,更体现了“拿捏6”相较于其他义项的语法化程度之高。

(11) 其实海南鸡饭不容易做得好,考验人对火候的掌握,对时间的拿捏。(《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04-28)

(12) 伊朗终究不是可以随意拿捏的软柿子。(《人民日报》2003-07-24)

(13) 在商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公共设施常常变成了商家手中任意拿捏的面团,公共设施往往被大的化小、小的化了。(《人民日报》2007)

(14) 无论是假记者冒名敲诈,还是真记者以权谋私,都是赤裸裸的新闻敲诈,拿捏的正是上述两怕心理。(《人民日报》2012-05-11)

(15) 有的教师感叹,如今当老师,说话的分寸真是越来越难拿捏了。(《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09-21)

综上,“拿捏4、5、6”在进入现代语后,逐渐褪去了古时“拿捏1、2、3”故意、贬义的特征,在使用时更多地呈现出客观描述的中性状态,义素分析总结如下:

拿捏4:[−抽象] [+确定] [+动作]

拿捏5:[+抽象] [−确定] [+人/物/事]

拿捏6:[+抽象] [+确定] [+人/物/事/心理/时间/程度等]

3. “拿捏”的流行词义分析

3.1. “拿捏7”的产生

自《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2022年十大流行语”后,“拿捏”的热度迅速攀至顶峰。笔者在新浪微博中收集并筛选出2018至2023年每年4月1日与10月1日产生的不重复语料2233条,经过分析,流行语中的“拿捏”词义有所改变,在“拿捏6”的基础上表现出一种高程度义[6],记为“拿捏7”。

(16) 最大的惊喜应该是袁泉,完美诠释了一位处乱不惊的乘务长,她的眼神有好多戏,角色拿捏得稳稳的,希望能够多看到像袁泉这样的女演员。(新浪微博2019-10-01)

(17) 我觉得王者荣耀的杀熟套路我已经拿捏了,只要隔一段时间(一两个星期正好赶due)再上线就会收获一波连胜。(新浪微博2021-04-01)

(18) 就在今晚,来看白月光富察容音秒变霸总苏菲,分分钟拿捏事业与爱情!(新浪微博2023-04-01)

如在上述三个例句中,“拿捏”在与程度表达语、状态表达语的结合上突显了程度之深。例(16)“拿捏得稳稳的”表示出演员对乘务长角色的性格、行为把握十分得当,“稳稳的”作为“拿捏”的程度补语构成了“拿捏7”的高程度义。例(17)“已经拿捏了”表示行为主体非常熟悉游戏的获胜机制,“已经……了”的完成式时间状态表示动作的实现,是高程度义的重要来源之一。例(18)“分分钟拿捏”则体现出角色对事业与爱情的把控程度之高,程度状语“分分钟”也直接凸显了程度之深。

另外,从“拿捏”一词的流行义项历时分布表(见表3)来看,在近六年中,“拿捏7”的出现频次仅次于最常用的现代义项“拿捏6”,且自2021年起逐渐超越了“拿捏6”,在总语料中的使用比例呈上升趋势,可见“拿捏7”在当下的普遍传播。

Table 3. Historic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r meanings of “Na Nie”

3. “拿捏”的流行义项历时分布

时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合计

拿捏1

/

/

/

/

1

/

1

拿捏2

/

/

1

2

2

2

7

拿捏3

/

/

1

5

2

5

13

拿捏4

10

12

6

13

12

16

69

拿捏5

2

3

2

/

2

1

10

拿捏6

221

210

306

295

194

102

1328

拿捏7

/

61

118

231

247

148

805

合计

233

286

434

546

460

274

2233

3.2. “拿捏7”的词义调整

为适应语言表达的需要,“拿捏7”在现代汉语至网络语的过渡时期中与原有语言系统不断磨合。按时间脉络纵向分析语料,笔者认为“拿捏7”共包括了三种词义:从初期的评价性判断,发展至描述性表达,最终指向强调性使用。经历两次词义调整,“拿捏7”实现了由单纯的高程度义至突显行为主体当下积极、主动、自信态度的变化。

3.2.1. 评价性“拿捏”

在高程度义获得之初,在使用情况上看,“拿捏7”延续了“把握,掌握”(拿捏6)的适用语境,如上文提到的例(9) (10),往往是说者用以判断行为主体“拿捏”行为对象的程度。

(19) 网易云把我拿捏得死死的。(新浪微博2019-04-01)

(20) 夜深回家,点一碗潮汕粥和一条炸红杉鱼,啊天堂,对于鲜味的拿捏潮汕人真的立于世界之巅,精神已经归化了。(新浪微博2019-10-01)

(21) 每个小朋友都有对付爸妈的绝招,可乐核桃自是不例外,虽说是亲兄弟,这俩出手套路风格迥异,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呆萌阔爱,把我和虎哥的小心脏拿捏得牢牢的。(新浪微博2020-10-01)

(22) 帕加尼的风之子,这气场拿捏得方方面面的!太帅了!(新浪微博2021-04-01)

因“拿捏”这一行为具有相互性,笔者便从句法成分入手,在主语与宾语中提取出行为主体与行为对象展开分析,得到表4的结果。四条语料都暗含了说者对“行为主体‘拿捏’行为对象”这一现象的认可态度,并且在此基础上对这一现象作出主观判断。如例(19) (21)中,说者认可“网易云拿捏我”“可乐核桃拿捏我和虎哥的小心脏”的现象,并借助极性程度构式“X得死死的”“X得牢牢的”评价“拿捏”的程度之高;例(20) (22)则以表极性程度的“世界之巅”“方方面面”等表达,对“潮汕人拿捏鲜味”“帕加尼的风之子拿捏气场”表示认可,同时作出高程度“拿捏”的评价。概言之,上述例句构成了“程度状语 + 拿捏”与“拿捏 + 程度补语”的组合,将其记为评价性“拿捏7a”。

Table 4. Usage analysis of “Na Nie 7a”

4. “拿捏7a”的用法分析

例句

行为主体

拿捏

行为对象

对“拿捏”现象的评价

19

网易云

死死的

20

潮汕人

鲜味

立于世界之巅

21

可乐核桃

我和虎哥的小心脏

牢牢的

22

帕加尼的风之子

气场

方方面面的

3.2.2. 描述性“拿捏”

从语义和句法上看,“拿捏7a”大多是在与其他表达语组合的过程中达成高程度义语境,还未能脱离说者主观的评价,即程度表达语、状态表达语的辅助。而从例(23)~(25)的分析结果(见表5)可知,这些语料中高程度义语境的实现有完全依附于“拿捏”的趋势。

(23) 我每天都处在被英语拿捏的状态,真的好难啊,单词总是背了忘忘了背,拿出来认识放进阅读就是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晕咯!(新浪微博2021-10-01)

(24) 股市是考验人性的地方,主力拿捏散户会通过多种手段故布疑云让散户不得其法。(新浪微博2022-04-01)

(25) 马龙放小球 + 扣杀拿捏比赛!(新浪微博2022-10-01)

Table 5. Usage analysis of “Na Nie 7b”

5. “拿捏7b”的用法分析

例句

行为主体

拿捏

行为对象

对“拿捏”现象的描述

23

英语

英语单词背了忘忘了背

24

主力

散户

主力对散户施加阻碍

25

马龙

比赛

赢得比赛

和“拿捏7a”的例句相比,例(23)至(25)中并未出现直接修饰“拿捏”的状语与补语,即上述语料完全省略了说者的明确评价。据表5所示,说者对现象进行了更为客观的描述,使高程度义语境的实现依附于“拿捏”之中。如例(25),说者客观描述了马龙在比赛中“放小球 + 扣杀”的表现,单用“拿捏”一词表达他获胜之轻松,省略了说者自身对“马龙拿捏比赛”这一现象的明确评价。至此,“拿捏7”实现了第一次词义调整,将其记为描述性“拿捏7b”。

3.2.3. 强调性“拿捏”

“拿捏7a”与“拿捏7b”的行为主体可以是说者自身或他者,若说者即行为主体,表达式“主体 + 拿捏 + 对象”会出于汉语精炼简洁的表达特点,省略“行为主体”这一不言自明的成分,构成两种句式变体:其一为“拿捏 + 对象”,省略主语;其二以“行为对象”为主语,构成“对象 + 拿捏”主谓句。

(26)a 拿捏我爹只需要我一通电话[ok] (新浪微博2023-04-01)

b 我拿捏我爹只需要我一通电话。

(27)a 泰山,拿捏了。(新浪微博2023-04-01)

b 泰山,我拿捏了。

结合语境还原a句中省略的部分得到b句,可发现两例中都省略了行为主体,且说者均等于行为主体“我”。例(26)a构成主语的蒙后省略,符合“拿捏 + 对象”结构,解释说者的“一通电话”就能完全控制其父亲;例(27)a构成“对象 + 拿捏”结构,表明说者对于登顶泰山一事主观的掌控意识和自信的掌控态度。对比例(23),例(26)a与之均使用了状语以具体描述“拿捏”现象,因此例(26)a的“拿捏”应解释为“拿捏7b”。而例(27)a在整体句义上无法获取对“拿捏”现象的客观描述,因此,此处的“拿捏”重点在于主体当下所表现出的强烈掌控意识与精准掌控能力,从形式上来说,主体的剥离正强调了对对象的高度掌控。此时的“拿捏”标注为强调性“拿捏7c”,实现“拿捏7”的第二次词义调整。

在“拿捏7c”的使用上,除了上述省略行为主体的例句,也存在省略行为对象、甚至主体与对象均省略的情况,如下例:

(28) 濛子真的拿捏了[可怜]爱死这个嗓音了[可怜] (新浪微博2022-04-01)

(29) 狗泡很会拿捏。(新浪微博2023-04-01)

(30) 拿捏!!!!(新浪微博2023-10-01)

分析例(28) (29),句中的行为对象都被省略,构成“主体 + 拿捏”的句式,强调行为主体能够轻而易举地完成某事、控制某人。而例(30)中“拿捏”一词加上了语调单独成句,更是全方位扩展了“拿捏7c”的使用语境,突出了行为主体当下的积极态度,如表6所示,“拿捏7c”的整体语义具有乐意、褒义的特征,带有幽默性。此外,受语言经济原则的影响,人们在言语活动中对力量的消耗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做出合乎经济要求的安排[7],即人们往往会选择高效省力的语言单位,如用“两只手指捏在一起”的手势传达“拿捏7c”了如指掌的把控感。

Table 6. Usage analysis of “Na Nie 7c”

6. “拿捏7c”的用法分析

例句

行为主体

拿捏

行为对象

对“拿捏”现象的强调

27a

/

泰山

行为主体的主观意识与自信态度

28

濛子

/

29

狗泡

/

30

/

/

4. “拿捏”的句法模分析

4.1. “拿捏”意义与句法模演变路径

基于李宇明对“词语模”[8]、叶蕴等对“句法模”[9]的概念界定,句法模是具有“模标”和“模槽”的、抽象出来的句子框架结构。根据上文对模基语料的整理,对“拿捏”句法模演变路径的分析如下。

从句法研究的角度出发,“拿捏1、3、4、5、6”均可以及物动词词性进入“主体 + 拿捏 + 对象”的主谓宾句型结构中充当谓语成分,“拿捏1、2、5、6”则可以形容词或及物动词词性进入主谓句“主体/对象 + 拿捏”,从而形成两种稳定句法模。其中“主体”和“对象”为模槽,“拿捏”为模标。

进入流行语后,“拿捏”不断迸发着新兴活力,逐渐形成高程度义“拿捏7”,并在频繁使用中产生了评价性“拿捏7a”和描述性“拿捏7b”的用法。其中“拿捏7b”的使用使“主体 + 拿捏7b + 对象”的表达形式在网络环境中广泛传播,且当说者等于行为主体时,行为主体便可省略,形成“拿捏 + 对象”“对象 + 拿捏”两种不同变式;此外,还存在省略行为对象的“主体 + 拿捏”形式、行为主体与对象均省略的情况。不同句法成分的省略使“拿捏7b”转喻为强调性“拿捏7c”,用以强调主体积极自信的态度。

总言之,伴随“拿捏7c”的使用而出现的四种高频句法模为历时与共时两方面共同助力的结果:在历时层面,“拿捏1、3、4、5、6”提供了稳定句法模“主体 + 拿捏 + 对象”,“拿捏1、2、5、6”提供了另一稳定句法模“主体/对象 + 拿捏”;在共时层面,“拿捏7b”作为流行语,提供了作为过渡成分的“主体 + 拿捏7b + 对象”句法模。据此产生了“拿捏”从古至今的义项及句法模演变路径,如图1所示。

Figure 1. Meaning of “Na Nie” and the evolution path of syntactic model

1. “拿捏”意义与句法模演变路径

4.2. “拿捏7”高程度义所带来的用法创新

不同于在语言长河中稍纵即逝的流行语,出于语言经济性、类推机制及人们认知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拿捏7”以其开放的语义与创造性的生命力而留存在人们的日常语言中,并出现了新的用法。

4.2.1. 可充当的句法成分扩大化

“拿捏7”因由“拿捏6”隐喻而来,故在词性与使用上与之大体相同,多用作动词在句中直接充当谓语成分,或以名词、动词词性作为中心语,分别与修饰和限定词构成定中与状中两种偏正结构,在句中充当主语、谓语、宾语成分。而在网络环境的加成上,“拿捏7”在动词基础上产生了形容词词性的用法,用来描述某人对某事高度掌握的自信状态。因此,“拿捏7”在句子或短语中可充当的句法成分得以扩大,能够充当定语、状语、补语成分,如下例:

(31) 喜欢一些很凶,很撩,很拿捏的神情。(新浪微博2022-10-01)

(32) 她一如既往地领会了制作方的微妙考量,某种角度上又精确拿捏地诠释了角色。(新浪微博2023-10-01)

(33) 没想到之前唯唯诺诺的人竟然也能变拿捏。(新浪微博2023-10-01)

在充当定语成分上,例(31)中的“拿捏”和“凶”“撩”作为形容词,共同修饰名词“神情”;在充当状语成分上,例(32)的“拿捏”后接动词“诠释”构成状中结构;在充当补语成分上,例(33)中“拿捏”对“变”进行了补充说明,明确“变”的状态。

4.2.2. 高频句法模通用于高程度义词群

除“拿捏”外,同样是并列结构的词语“碾压”、状中结构的“秒杀”“完爆”等词语都带有高程度义,均能表示动作发出者具有极强的掌控能力,并反映其自信心态。那么它们是否可以填入模槽,适应“拿捏”的高频句法模?经查阅新浪微博2023年10月1日中的相关语料,有如下例句及分析。

(34) 今天晚上的家宴姑姑的厨艺可以说相当炸裂了,好看又好吃,碾压饭店!

(35) 好物限时秒杀!

(36) 完爆奶茶和冰淇淋啊![笑cry]

例(34)表达了“姑姑的厨艺碾压饭店”这一看法,适用于“主体 + X + 对象”句法模;例(35)中的“好物秒杀”适用于“主体/对象 + X”句法模;而例(36)所述“完爆 + 奶茶和冰淇淋”则适用于“X + 对象”句法模。由此可见,站在句法模的视角看模槽时,模槽具有可替代性与聚合性:这使在模槽空位上能相互替换的符号产生了相同的作用,它们彼此形成聚合关系,就如“拿捏”“碾压”“秒杀”“完爆”一般,在高程度义的凝聚下自然成群。反之,站在模槽的视角看句法模时,只要在不同句法模的模槽空位中填入合适的词语,句法模便能批量产出适应当下时代表达需求、结构相同但内容各异的句子。

5. 结语

本文对“拿捏”一词的词义演变与句法模演变进行了具体分析。“拿捏”在词义演变上在隐喻和转喻机制的影响下经历了由“刁难;要挟”至高程度义的转变,其搭配对象范围由具象实物扩大至抽象虚物,语义特征也由古代的故意、贬义转变为流行语中乐意、褒义的感情色彩。随着高程度义“拿捏7”的广泛传播,其用法经历了两次调整——由评价性“拿捏7a”到描述性“拿捏7b”,最后发展至强调性“拿捏7c”,用以凸显说者、行为主体的高度掌握能力与自信态度。在句法模演变上,“拿捏7c”依托历时与共时两个层面中已有句法模的助力,获得了“主体 + 拿捏7c + 对象”“主体/对象 + 拿捏7c”“拿捏7c + 对象”及“拿捏7c”单独成句的高频句法模。

语言并非一成不变,流行语既在与旧有的表达不断磨合,也在对现有的语言表达系统进行创新;而句法模则为语言的复制与传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促进语言新兴化的实现。以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10]视之,“拿捏7”的词义调整体现了行为主体以语言为媒介,与社会世界(拿捏7a)、客观世界(拿捏7b)、主观世界(拿捏7c)三个世界进行互动,并在解释中构建了自己独特的生活世界;而行为主体之间借助句法模这一符号展开多样化对话时,则达到了人与人的相互理解。当语言交往中基于现实的真实性、合乎道义的正确性与自我表现的真诚性融为一体时,语言文字的运用方可谓朝着“构建和谐健康语言生活”的目标砥砺前行。

基金项目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高校思政课教师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23VSZ111)、2022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库项目“雅言雅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言说方式研究”(教思政司函[2022] 2号)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第7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931.
[2] 罗竹风, 主编. 汉语大词典: 第6卷[M].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编纂. 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0: 537.
[3] Lakoff, G. and Johnson, M. (1999) 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Basic Books.
[4] 陈家旭. 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5] Heine, B., Claudi, U. and Hünnemeyer, F. (1991) Grammaticalization: A Conceptual Framework.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6] 田津贺. 拿捏: 一种高程度义表达[N]. 语言文字报, 2022-09-07(002).
[7] 周绍珩. 马丁内的语言功能观和语言经济原则[J]. 国外语言学, 1980(4): 4-12.
[8] 李宇明. 语法研究录[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 2.
[9] 叶蕴, 孙道功. 从“真香”的适应性调整看新词语句法模的新变化[J]. 语言文字应用, 2022(3): 133-144.
[10] 哈贝马斯.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 曹卫东, 译. 北京: 译林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