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主题式案例的教学评一致性设计——以信阳毛尖为例
Design of the Consistency of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Learning in Geographic—A Case Study of Xinyang Maojian Tea
DOI: 10.12677/ces.2025.134251,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张 旭, 王 婷, 王鑫颖, 李 旭, 何诗涵, 颜 实:信阳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河南 信阳
关键词: 教学评一致性主题式地理核心素养Consistency of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Learning Thematic Approach Geographic Core Competencies
摘要: 主题式教学围绕真实情境创设主题,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学评一致性”促进主题式教学中主题与内容的融合,教学评价与教学活动相互交织。本文选取“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节内容,以“信阳毛尖”作为主题,探讨如何将“教学评一致性”原则融入到地理主题式教学中,促进核心素养培养在课堂中得到落实。
Abstract: Thematic teaching creates themes around real-life situations, guiding students to actively construct knowledge systems and cultivate their core competencies. The “consistency of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learning” promotes the integration of themes and content in thematic teaching, and intertwines teaching evaluation with teaching activities. This paper selects the content of “Agricultural Location Factors and Their Changes” and takes “Xinyang Maojian Tea” as the theme to explore how to integrate the principle of “consistency of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learning” into geographic thematic teaching, so as to ensure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competencies in the classroom.
文章引用:张旭, 王婷, 王鑫颖, 李旭, 何诗涵, 颜实. 地理主题式案例的教学评一致性设计——以信阳毛尖为例[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4): 324-329.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4251

1. 引言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标准重视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1]。主题式教学以主题为核心,围绕主题进行知识的构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但在实际教学中,主题的选取设计与教学目标容易脱节,造成脉络梳理不清晰、知识体系不全面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在主题式教学中贯穿“教学评一致性”原则,“评”是重点,在教学全过程中设计可测量的教学评价,通过反馈检验学生“学的程度”与教师“教的效果”,将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基于此,本文选择人教版“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节内容,以信阳毛尖作为主题,通过设计三个主题活动,实现对知识的梳理整合。将教学过程分为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评价要点三个方面,全过程渗透“教学评一致性”原则,为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案例借鉴。

2.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评价一致性

2.1. 教学评一致性

“教学评一致性”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教学评价三个因素的协调配合程度[2]。所谓“教”是指在课堂中的教学过程,主要指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所谓“学”是指在整个教学设计中的学习目标,即对学生知识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所谓“评”是指整个教学设计中的教学评价,体现为对教与学的评价,即针对学习目标和评价要点对学生进行评价。以“教学评一致性”为原则指导教学设计时,强调学习目标与教学活动之间的联系,为教学评价提供更全面、准确和有针对性的方法和理念,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和提高教学质量。

2.2. 核心素养下“教学评一致性”

地理核心素养是指在学生学习中通过课程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3]。核心素养在地理课堂中的落实日趋重要,结合“教学评一致性”原则,在教学设计中强调核心素养目标的确定,制定可观测可测评的评价要点,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提升核心素养。为了更好地贯彻“教学评一致性”的要求,依据地理核心素养来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设计评价要点,三者是相互衔接和相互联系的。

3. 地理主题式教学的设计内涵

3.1. 地理主题式教学

主题式教学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围绕一个主题设计情境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主题的选择为核心,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4]。培养核心素养的学习必须要有情境与任务的介入,主题式教学注重结合生活创设教学情境,对主题问题的深入学习探讨,这与地理课程理念十分契合[5]。在进行主题式教学时,要避免主题与教学内容的割裂,因此主题的选择尤为重要,需要具有统摄性,能够将分散的知识点形成系统融入主题中。主题式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符合目前人才选拔的要求,高考试题主要以题组的形式命题[6],基于一个真实的主题情境,进行一系列探究学习。因此对主题式教学的研究可以探寻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帮助学生进行知识体系构建,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3.2. 本土化主题式案例

信阳毛尖位列中国十大名茶,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符号。作为地理标志产品,其教学价值在乡土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对本地学生而言,信阳毛尖已经从茶饮品上升为一种精神和文化,该案例不仅是地理知识的具象化表达,也能让学生认识到信阳毛尖的文化内涵,更是构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3.3. 教学评一致性原则下的地理主题式教学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进行主题式教学可以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实时评价主题的任务情境设计是否偏离学习目标。以评证学,通过教学评价,来印证教学目标在主题学习中的体现;以评为学,利用主题教学的内容设计评价要点,评价学生主题任务完成度就是核心素养学习目标的落实程度;以评促学,通过教学评价获得反馈,及时调整主题内容与任务安排,促进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构建。

为更好地将“教学评一致性”的原则融入到地理主题式教学中,本文选取知识体系复杂、内容联系紧密的“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作为主题式教学设计的案例。构建本土化的主题真实情境“信阳毛尖”,在主题中学习本节课的内容,避免学生的思路在各种案例中来回切换,以综合的视角串联零散的知识。图1为“教学评一致性”原则下主题式教学模型。

Figure 1. The thematic teaching model of “consistency of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learning”

1. “教学评一致性”的主题式教学模型

4.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地理主题式教学设计框架

4.1. 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核心素养目标

4.1.1. 课程标准分析

在主题式教学中主题选择的合适性尤为重要,要科学规范整合知识点,要明确有序利于教学评价。课程标准中提到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内容要求是:“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结合实例”说明要结合具体且真实的案例,这也为本节课内容进行主题式教学的合理性提供支撑。“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包涵三个重要的知识点。第一,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及实践意义是什么。第二,农业区位因素有哪些自然和人文因素。第三,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以农业区位作为主题核心知识点,从学生的生活化出发设计以“信阳毛尖”作为主题,在主题中创设任务和问题,学生围绕主题学习完成任务,评价学习成果,实现教学中“教学评一致性”的落实。

4.1.2.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内容,农业区位因素是第三章第一节,后两节是学习工业和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分析教材的特点,梳理知识的结构,才能更好构建主题内容。教材设计的特点:多次展示不同地区的农业特征,通过对比总结出知识点。首先,通过“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图”分析两地差异,总结得出农业主要区位因素。其次,以“江西省千烟州的立体农业示意图”为例,分析各自然因素如何影响农业区位的。最后,通过图片展示温室和灌溉,举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因此在构建主题内容时,也借助大量图片进行对比,分析“信阳毛尖”的农业特征,得出农业区位因素普遍特点。

4.1.3. 学情分析

首先分析学生的认知能力:从心理特征上看,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具备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且感性思维大于理性思维。从认知环境上看,所学内容农业区位因素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结合当地特色信阳毛尖来进行主题式教学,教学内容本土化,学生易于理解和学习。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分析:从知识基础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内容是高中的内容。学生在八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农业”一节,但大部分学生对农业的基本知识印象不深刻,需要通过某个主题重新对农业生产活动进行梳理。从能力基础分析,学生需要结合实例,分析农业各因素的特征及其影响。

结合学生学情,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注重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能否对主题和任务产生兴趣引起求知欲,主题的内容能否与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实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另一方面评价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通过主题的学习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梳理整合,能否获得可测量可观测的学习成果,是否能掌握用地理的方法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问题,能否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1.4. 目标确定

学习目标要从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出发,依据学情和教学主题制定学习目标。“教学评一致性”的评价依据就是核心素养目标,学习目标的确定是教学评价的根本。学习目标为:(1) 综合思维:结合信阳毛尖实例,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农业生产活动。明确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及实践意义。(2) 区域认知:以茶叶产地为背景,结合当地区域图,说明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3) 地理实践力:结合信阳毛尖生产活动,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以致用,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总结得出人文因素。(4) 人地协调观: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学会尊重自然规律,形成对农业生产活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2. 依据核心素养目标制定教学评估任务

4.2.1. 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是对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外化的地理学科素养和实践效果的评价方式[7],能够有理有据地反映出学习者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表现性评价是在真实的主题情境中,设计评估任务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表现或结果做出判断。核心素养的表现是用行动解决地理问题,与核心素养最匹配的评价方式就是表现性评价。因为评价方式要跟目标匹配,根据目标制定评价方法,以学生的学为评价原则,这样才能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4.2.2. 确定评价任务

确定与核心素养目标匹配的评价任务并将其具体化,设计能够引发素养的表现性评价要点。依据核心素养学习目标制定评价任务为:(1) 分析信阳毛尖适宜种植的地理位置,观察毛尖的生长周期,描述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总结实践意义(对应目标(1));(2) 从不同角度不同地点观察毛尖茶园的区域位置及其环境特征,准确说出农业区位因素的自然因素(对应目标(2));(3) 借助图片和视频,在小组探究中,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出有哪些人文因素,并补充得出其他人文因素(对应目标(3));(4) 分析信阳毛尖的销售渠道和方式,解释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变化的原因,总结如何进行毛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应目标(4))。

4.3. 依据“教学评一致性”进行主题式教学活动设计

根据本文确定的学习目标和评价任务,以“信阳毛尖”为主题设计教学活动见表1

Table 1. Thematic teaching design under the principle of “consistency of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learning”

1. “教学评一致性”原则下主题式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的学

教师的教

评价要点

导入新课引出主题

观察并品尝老师准备的茶水,阅读信阳毛尖的简介。

为学生准备当地特色信阳毛尖茶,并介绍信阳毛尖简介。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创设主题情景,吸引学生兴趣,引出主题信阳毛尖。

学生是否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了解信阳毛尖的基本信息。

主题一

访茶村

观察五种农业生产活动特征图,回忆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和种类,判断茶叶生产属于哪种农业生产活动。

观察图文材料信阳毛尖适宜种植的区域,总结得出农业第一个生产特点。

品鉴香茶,观察杯中茶叶的形状,明确信阳毛尖不同时期生长状态不同,分析得出第二个农业生产特点。

任务一:解释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展示五种农业生产活动的照片,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副业。提出问题:按生产对象分类,生产毛尖属于哪类农业生产活动?

任务二:展示河南省地图,指出适宜信阳毛尖种植的地理位置,说明信阳所处的经度纬度和附近大别山脉。提出问题:根据图文材料,总结农业生产活动的第一个特点。

任务三:展示图文材料,信阳毛尖不同时期茶叶的不同口感和外观。提出问题:不同季节不同特征,体现了什么特点?

(对应评估任务1)

描述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和种类,准确说出生产毛尖的农业生产活动属于种植业。

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第一个特点地域性,说出地域性的概念和实践意义因地制宜。

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第二个特点季节性、周期性,说出季节性、周期性的实践意义因时制宜。

主题二

探茶园

分析区位图,思考产地不同带来的影响口感不同,明确农业区位的概念和实质。

观察白龙潭茶园照片,分析材料内容,总结农业区位因素的自然因素。

观看信阳毛尖宣传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并总结出视频中提到的信阳毛尖的人文因素。

1. 任务一:展示信阳毛尖优质生产地五云两潭一寨的区位图,引出农业区位的概念和实质。提出问题:为什么购买信阳毛尖时要考虑产地?

2. 任务二:结合信阳白龙潭茶园实地照片,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四个角度展示茶园的自然因素特征。提出问题:通过茶园实地调研,可以总结出有哪些自然因素呢?

3. 任务三:展示信阳毛尖宣传片,以地理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总结农业区位因素的人文因素。提出问题:以地理小组为单位,探究视频中出现哪些农业区位因素的人文因素?除视频中提到的,还有哪些因素?

(对应评估任务23)

1. 准确说出农业区位的概念与自然和人文环境有关,掌握农业区位的实质。

2. 归纳出农业区位因素的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气候、土壤、水源。

3. 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找出视频中文化、科技、政策、市场等人文因素并列举视频中出现的相对应的话语。结合信阳区位,补充说出交通和劳动力因素。

主题三

品茶香

1) 阅读材料观察图片,分析改良土壤和改善灌溉技术对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带来的影响。

2) 对比不同时期的图片,从市场、交通、经济因素的角度出发分析发生的变化,总结得出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发生变化的原因。

3) 分析信阳毛尖发展现状,针对劣势提出改进措施,继续发扬优势,推动信阳毛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任务一:体验茶文化,参观制茶过程,欣赏茶艺表演,品鉴毛尖茶香,展示图文材料,改良土壤和改善灌溉技术可提高产量和提升品质,指出人类对农业自然区位因素的改造。提出问题:人类是如何对农业自然区位因素进行改造的?

2. 任务二:展示信阳毛尖不同的售卖包装、不同的消费人群和不同的销售渠道图片,各因素多张图片进行对比。提出问题: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 任务三:介绍信阳毛尖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优势和劣势,通过提出推动信阳毛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提出问题:如何增强信阳毛尖的国际竞争力,请提出相应措施。

(对应评估任务4):

1. 准确说出对自然因素的改造是通过技术手段对光热水等不适宜农业生产的状况进行人工干预,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2. 掌握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市场因素、交通因素、经济因素和环境因素。

3. 意识到信阳毛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结合思维导图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通过展示本节课知识点思维导图进行课堂小结。结合试题信阳毛尖“明前茶贵如金”的原因进行巩固练习。

准确回答出“明前茶贵如金”的原因。

5. 总结

本文以本土化真实情境“信阳毛尖”为主题,对人教版教材“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节的内容进行主题式教学设计。通过创设三个主题“访茶村、探茶园、品茶香”对农业区位因素及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变化的原因等知识进行梳理整合,以问题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同时,有关学生家乡的主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家乡特产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本文的教学设计,探讨如何将“教学评一致性”的原则融入到地理主题式教学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在课堂中得到落实。

基金项目

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项目(YJS2025ZX37);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项目(HNYJS2020JD14)。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2] 崔允漷, 雷浩. 教-学-评一致性三因素理论模型的建构[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 33(4): 15-22.
[3] 程海军.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以“大气热力环流”为例[J]. 地理教学, 2023(10): 21-24.
[4] 蔡阿男. 探究主题式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 中学课程辅导, 2023(30): 12-14.
[5] 崔青, 彭慧. 地理主题式教学案例设计——以“棉花娃娃: 产业区位因素探究”为例[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3(27): 54-56.
[6] 刘斌, 王志平, 付彪, 等. 高考评价创新性要求在地理试题中的呈现及教学启示[J]. 教学与管理, 2023(31): 63-66.
[7] 王盼, 郜彗, 赵娱冰, 等. 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地理表现性评价探究——以“构造地貌的形成”为例[J]. 地理教育, 2024(1): 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