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坛河坡壮语“相互义”表达形式的调查
Investigation on the Expression Form of “Reciprocal Meaning” of Zhuang in Tanhe Village, Nanning City
DOI: 10.12677/ml.2025.134358, PDF, HTML, XML,   
作者: 班莹盈: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 南宁
关键词: 壮语相互义坛河坡Zhuang Reciprocal Meaning Tanhe Village
摘要: 南宁市坛河坡壮语的“相互义”表达形式包括形态型、词汇型、分析型三种,其中以形态型中的“壮语前缀[to4] (dox-) + 谓词”形式最为典型,谓词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对比现代汉语,坛河坡壮语的“相互义”结构偏向于使用前缀[to4] (dox-)的形式,而汉语更多地使用“相互”等副词。坛河坡壮语的“相互义”表达形式在结构形式方面与现代汉语较为一致。
Abstract: The expression forms of “reciprocal meaning” of Zhuang in Tanhe village in Nanning City include morphological form, lexical form, and analytical form. Among them, the form of “Zhuang prefix [to⁴] (dox-) + predicate” in morphological form is the most typical, and the predicate can be a transitive verb or an intransitive verb. Compared to modern Chinese, the “reciprocal meaning” of Zhuang in Tanhe village structure favors the use of the prefix [to⁴] (dox-) form, whereas modern Chinese uses more adverbs like “reciprocally”. The structural form of “reciprocal meaning” of Zhuang in Tanhe village is more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modern Chinese.
文章引用:班莹盈. 南宁市坛河坡壮语“相互义”表达形式的调查[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4): 374-381.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4358

1. 引言

刘丹青(2006)在《语法调查手册》[1]中认为,“相互义”是“对先行词的回指”,“就行为来说,是施受同一的现象”。孙宏开等(2014)在《史兴语研究》[2]中对“相互义”的表达进行了语义上的界定,“互动态是指行为动作相互发出,并作用于对方。也就是说,行为动作是相互进行的”。综上,“相互义”这一语法现象须至少由两个人完成,并且作用于对方。“相互义”结构需要满足几个条件:1) 动作的参与者至少有两个,并且两个参与者是最典型的情况;2) 参与者实施的动作是完全等同的或者对称的;3) “相互义”所表达的事件是由两个及以上的子事件统合在了一个表达式中,即“你打我”和“我打你”这两个子事件统一在了一个表达式“我和你/我们互相打/打架”这一个表达式中;4) 参与者的语义角色都是双重的,即同时承担施事和受事的角色,例如,“我和你打架”,“我”既是打的施事,也是打的受事,“你”亦如此[3]

具体针对“相互义”的研究主要有:现代汉语方面的“相互义”的研究动态(也有学者称“互动义”“互动范畴”“互动态”),刘阳(2013)在《现代汉语相互义的表达形式》[4]一文中总结了现代汉语表达“相互义”的形式手段主要有四种:“相互标记、相互实词、回环格式、并列结构”。藏缅语族在“相互义”这方面的研究并不深入,还属新兴发展阶段。但相较于壮语“零开始”,藏缅语族还是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木乃热哈、毕青青(2012)在《凉山彝语动词的互动态》[5]这篇文章中指出,凉山彝语存在互动的“态”,这种“态”表达动作是双向(互向)的,动作双方同时并作用于双方。侗台语族在“相互义”研究这一方面有较大的留白,能找到的文献不多。韦学纯(2020)则在《水语“相互义”表达形式》[6]中以贵州省三都县大河镇苗草村水语为材料,详细描写和分析了水语“相互义”的表达形式。可知,表达“相互义”的方式多种多样,如藏缅语族“态”形态发达,“态”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语法范畴存在,所以用于表达“相互义”的手段也就更加丰富。汉语、壮侗语族表达既可以用词汇,也可以用结构方式。

有关壮语“相互义”的研究,目前可在一些参考语法中找到,主要涉及的是壮语的“相互义”前缀[to4] (dox-),如韦景云、何霜、罗永现(2011)合著的《燕齐壮语参考语法》[7],谢海洋(2012)的《马山壮语调查与语法研究》[8],韦繁茂(2012)的《下拗壮语参考语法》[9],都有提到前缀[to4] (dox-)表示“相互义”,可放在动词前。但他们仅是简单提及,并未做深入研究,其研究价值及其研究空间还很大。

综上所述,学界对壮语词缀的前缀研究较为重视,但并未专门对前缀[to4] (dox-)进行较为深入且细致的研究。“相互义”的表达方式不唯一,从现代汉语、藏缅语族有关“相互义”的研究可知,表达“相互义”的方式是丰富多样的,但汉语族、藏缅语族、侗台语族是三种不同的语族,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语法范畴角度而言,藏缅语族语法范畴丰富,故而表达“相互义”的手段更加丰富多样,而属汉藏语系侗台语族的壮语是分析语,用于表达“相互义”的手段,与藏缅语族有较大的不同。目前有关侗台语族“相互义”的文献极少,壮语更是寥寥无几,甚至还没有起步,故而研究空间较大。本文根据南宁市坛河坡壮语为材料,详细描写和分析壮语“相互义”的表达形式,并和现代汉语“相互义”作比较得出异同。

2. 坛河坡壮语“相互义”形态型表达形式

“相互义”是语言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的表达可采用多种形式来体现,壮语既可以使用形态型表达形式、词汇型表达形式,还可以使用分析型表达形式。

坛河坡壮语“相互义”形态型表达形式是用[to4] (dox-)这一表达“相互义”的前缀,加上谓词。这一类用法在坛河坡村民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是“相互义”最常用到的表达形式。谓词可以分成动词和形容词。

2.1. 可加前缀[to4] (dox-)的动词

能加上[to4] (dox-)表示“相互义”的动词很多,几乎只要是动词,都可以加上前缀表“相互义”。

可以加前缀[to4] (dox-)的动词又可以分为“及物”与“不及物”两大类。但是目前学界对“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的分类未能取得一个统一的见解,本文采用朱德熙(1982) [10]的观点,他认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区别在于所带的宾语不同。不及物动词只能带准宾语,及物动词除了带准宾语之外,还能带真宾语”。根据此标准,将上述谓语动词分成“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两大类。根据调查,结合蒙元耀、关仕京先生(2018)主编的《壮汉词汇》[11],以下选取部分例词:

bang

帮助

naeuz

告诉

ra

riu

raen

daeuq

bungz

coengh

nenq

思念

haeb

got

doeng

rox

知道

gek

不及物动词较少,调查到的语料不多,仅找到了两个byaij (走动)和angq (嬉闹)。

未加上前缀[to4] (dox-)之前,动词可以分成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后面可以带真宾语和准宾语;但是加上前缀[to4] (dox-)之后,就只能带准宾语,而无法带真宾语了。即动词加上前缀[to4] (dox-)之后,统一变成不及物动词。

“相互义”这一语义范畴至少由两个参与者完成,并且作用于对方。而大部分普通动词只需一方对另一方进行,方向是单向的(本身含有“相互义”的普通动词除外,这一点,下文还会讲到),但是加上前缀[to4] (dox-)之后情况会有所不同,下面详细展开。

2.1.1. 加上前缀[to4] (dox-)之后为及物动词

据韦庆稳先生(1985) [12]的观点,“带dox和daj词头的合成动词一般不能带宾语、补语”,所以及物动词加上前缀[to4] (dox-) (即韦庆稳先生所说的“词头”)之后统一变成不及物动词。不存在加上前缀[to4] (dox-)之后变成及物动词的情况。比如坛河坡壮语动词nenq (思念),未加上前缀[to4] (dox-)之前,它是一个普通及物动词,后面可加真宾语mwngz (你)、gou (我),但加上前缀[to4] (dox-)之后,doxnenq (相互思念)后面无法再加真宾语,doxnenq mwngz (相互思念你)、doxnenq gou (相互思念我)都是不符合语法的词组。但是可以加准宾语,doxnenq song lwnz (相互思念两次)。即说明doxnenq (相互思念)是一个不及物动词。

2.1.2. 加上前缀[to4] (dox-)之后为不及物动词

在壮语中,所有的“相互义”合成动词均为不及物动词。普通动词原本不论是及物动词还是不及物动词,加上[to4] (dox-)以后都不可以再带宾语、补语了。这一观点与朱德熙先生的见解不谋而合。即所有加上前缀[to4] (dox-)的“相互义”合成动词均为不及物动词。

1) 及物动词加前缀[to4] (dox-)

先看及物动词加上前缀[to4] (dox-)之后。例如,bang (帮助)可判断为及物动词,原因是bang (帮助)既可以加上真宾语,又能加上准宾语。详看分析。

a. Gou bang mwngz.

我 帮 你

(我帮你。)

mwngz (你)是真宾语,bang (帮)是及物动词。

b. Mwngz bang song lwnz la?

你 帮 两 次 (语气词)

(你帮两次了?)

准宾语是song lwnz (两次、两回)。说明bang (帮)能加准宾语。

综上所述,因为bang (帮助)既能加真宾语,又能加准宾语,所以是及物动词。

bang (帮助)是及物动词,加上壮语前缀[to4] (dox-)之后,成为不及物动词。

c. Dou doxbang.

我们 互相帮助

(我们互相帮助。)

doxbang (互相帮助)后面未带真宾语。

d. Dou doxbang geij lwnz lo.

我们 互相帮助 几 回 (语气词)

(我们互相帮助几回了。)

doxbang (互相帮助)后面可加准宾语,句中的准宾语是geij lwnz (几回)。

e. * Dou doxbang mwngz.

我们 互相帮助 你

(我们互相帮助你。)

这个句子是不符合语法的句子,即doxbang (互相帮助)后面不能加真宾语。

综上,因为doxbang (互相帮助)这个“相互义”合成动词后面不能加上真宾语,只能加准宾语,所以是不及物动词。

2) 不及物动词加前缀[to4] (dox-)

以byaij为例,byaij (走动)只能带准宾语,无法带真宾语,因此是不及物动词。详看分析。

a. Dou ciengzciengz byaij.

我们 经常 走动

(我们经常走动。)

byaij (走动)后面不能直接加真宾语。

b. Dou bineix zcungj byaij song lwnz lo.

我们 今年 都 走动 两 次 (语气词)

(今年我们都走动两回了。)

song lwnz (两回、两次)表示准宾语。也即byaij (走动)能加准宾语。

综上,因为byaij (走动)后面只能加准宾语,而无法加真宾语,所以是不及物动词。再看加上前缀[to4] (dox-)后的情况。

c. * Gyoengqde doxbyaij mwngz.

他们 相互走动 你

(他们相互走动你。)

byaij (走动)加上前缀[to4] (dox-)之后,变为doxbyaij (相互走动),句c是不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doxbyaij (相互走动)后面无法加上真宾语。

d. Gyoengqde doxbyaij geij lwnz lo.

他们 相互走动 几 次 (语气词)

(他们相互走动几回了。)

句中有准宾语“geij lwnz”(几回),可知不及物动词加上前缀[to4] (dox-),后只能带准宾语。

综上,byaij (走动)加上前缀[to4] (dox-)之后,因为无法直接带真宾语,只能加准宾语,所以是不及物动词。因此,byaij (走动)不论在加前缀[to4] (dox-)之前、后,都是不及物动词。

通过bang (帮)、byaij (走动)的例子,得知普通动词在加上壮语前缀[to4] (dox-)之前、后是不一样的。及物动词只存在未加前缀[to4] (dox-)之前,而加上前缀[to4] (dox-)之后,就统一成为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不论是加前缀[to4] (dox-)之前、后,都是不及物动词。

2.2. 可加前缀[to4] (dox-)的形容词

在坛河坡壮语中,除了前缀[to4] (dox-)加动词可以表示“相互义”,前缀[to4] (dox-)加形容词也可以。目前仅发现两个,这两个形容词分别是ndei (要好)和ngamj (合适、适合)。

a. Gyoengqde vunz gig ndei.

他们 人 很 好

(他们人很好。)

ndei (好)是形容词,在句中指人品方面好。

b. Gyoengqde gig doxndei.

他们 非常 要好

(他们非常要好。)

doxndei (要好),句中指两个朋友相互交好,两人的关系非常好。是双向的关系,具有“相互义”。

c. Boux vunz neix gig ngamj.

个 人 这个 非常 合适

(这个人非常合适。)

ngamj (合适)是形容词,gig (非常)是副词,后加形容词ngamj (合适)。

d. Gyoengqde gig doxngamj.

他们 非常 合适

(他们非常合适。)

doxngamj (相互合适)较ngamj (合适),多了一层人和人之间(至少两人)才存在的“相互义”含义,句中是双向的关系。

综上,前缀[to4] (dox-)加上形容词之后形成的合成词语也具有“相互义”。加上前缀[to4] (dox-)之后的形容词,参与者较普通形容词至少多一个,并且两个是最典型的情况。且参与者实施的动作完全是等同的,比如doxngamj (相互合适),是双方合适,适合你,也适合我,你我相互适合。

上面的两类词语,在壮语中,前缀[to4] (dox-) + 形容词表“相互义”非常少见,而前缀[to4] (dox-) + 动词是非常普遍的。此外,前缀[to4] (dox-)还可以加在量词之前构成“相互义”动词,但这种情况很罕见,目前仅发现一个:doxlwnz (轮流),lwnz (趟、次)是一个动量词。

3. 坛河坡壮语“相互义”词汇型表达形式

“相互义”词汇型表达形式在坛河坡壮语中无需任何的标记,动词本身即可表达“相互义”。坛河坡是壮族聚居区,但随着经济、文化等方面与汉族往来的频率升高,坛河坡壮语词汇当中也出现了许多汉族的词汇。根据调查,结合蒙元耀、关仕京先生(2018)主编的《壮汉词汇》[11],以下选自部分例词:

guhdoih

结伴

lienzhaeh

联系

gietvaen

结婚

bijsai

比赛

raennaj

见面

gyauvuenh

交换

gyauciep

交接

gyauyoux

交友

yaeng

商量

gaphu

合伙

gaeugiet

勾搭

gangjgoj

聊天

gietcaeuz

结仇

gangjriu

说笑

roxnaj

认识

来自汉族的借词,如gyauyoux (交友)、bijsai (比赛)等。这一类词汇出现的时候,该动作的参与者至少有两个,并且两个是最典型的情况。且参与者的语义角色都是双重的,即同时承担施事和受事的角色,如:gangjgoj (聊天),这一动作的发出者数量至少两个。

Gou caeuq mwngz gangjgoj.

我 和 你 聊天

(我和你聊天。)

gangjgoj (聊天)一词本身含“相互义”,这一动作的发出者数量至少两个。gou (我)、mwngz (你)既是gangjgoj (聊天)这个动作的施事,又是该动作的受事。

“相互义”词汇型表达形式,只需通过“相互义”词汇即可表达“相互义”,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达形式,很多语言中都存在。坛河坡壮语“相互义”动词,本身含义就具有“相互义”,因此在使用时不需添加任何辅助手段。

4. 坛河坡壮语“相互义”分析型表达形式

分析型表达形式即句式表达结构,坛河坡壮语也可以采用与现代汉语相类似的结构表达形式,同样采用复句的形式,如现代汉语中的“你看到我,我看到你”。

a. Song boux vunz couh soengz youq haenj, mwngz yawj gou, gou yawj mwngz.

两 个 人 就 站 在 那里, 你 看 我,我 看 你

(两个人就站在那里,你看我,我看你。)

b. Song boux vunz couh soengz youq haenj, mwngz riu gou, gou riu mwngz.

两 个 人 就 站 在 那里 你 笑 我,我 笑 你

(两个人就站在那里,你笑我,我笑你。)

坛河坡的这种“相互义”表达形式,是一种呈对称的并列结构,用刘丹青(2006) [1]的话来说,也是一种“不太经济的复句”。例如,“你笑我,我笑你”,在现实生活语境当中,为了沟通的高效性、经济性,直接说“Dou doxriu”(我们相互笑)更加经济、高效。这种略显不经济的复句在现实生活沟通的语境当中,一般先用一句话简单地说明当时语境的情况,再出现这种不太经济的复句。比如先说“那两个人就这样站着”,再加上Mwngz yawj gou, gou yawj mwngz (你看我,我看你)。又如Mwngz riu gou, gou riu mwngz (你笑我,我笑你)这是通过两个子句来表达“相互义”的,此例句中的第一个子句中的Mwngz (你)是riu (笑)的施事,在第二个子句中是riu (笑)的受事。

这种形式在坛河坡壮语中的使用较少,它的出现通常伴随着两个人,甚至更多。并列结构不会单独出现,一般先用一句话说明当时的语境,后面才会出现两个子句。与加前缀的形式相比,并列结构的使用频率较低,因为相对来说,并列结构没有那么经济。

5. 现代汉语、坛河坡壮语“相互义”表达形式的异同

“相互义”是世界语言普遍存在的一种表达形式,且不同的语言表达“相互义”的表达手段各不相同。上文已较系统地描写了坛河坡壮语的“相互义”表达形式,下文简要描写现代汉语“相互义”表达形式。

5.1. 现代汉语“相互义”表达形式

现代汉语中,“相互义”的表达形式也可以分成三种,分别是“相互、互相、相、彼此”等副词 +动词、词汇型表达形式,以及分析型表达形式。每一种表达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使用频率不一,详看下文分析。

5.1.1. “相互、互相、相、彼此”等副词 + 动词

现代汉语中,最典型、常用的一种“相互义”表达形式为“相互、互相、相、彼此”等副词 + 动词,如“相互关心”“互相团结”“相爱”“彼此交流”等。这是一种相互标记加动词的形式。动词可分为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现代汉语与坛河坡壮语相同,即普通动词变成“相互义”合成动词之后,统一变成具有“相互义”的不及物动词。

5.1.2. “相互义”词汇型表达形式

这一类“相互义”动词,与上文所说的壮语“相互义”词汇型表达形式相同,无需添加任何辅助手段,本身含有“相互义”。现代汉语当中存在非常多的“相互义”动词,如“争吵”“打仗”“拉扯”“结婚”等。这一类“相互义”动词,动作的参与者至少有两个,并且两个参与者是最典型的情况。比如“结婚”,就只有两个参与者,且最典型。非典型情况如“打仗”,参与者至少等于两个人。参与者实施的动作完全是等同的或者对称的,如“结婚”动作是等同的,“打仗”动作是对称的。且“相互义”动词参与者的角色都是双重的,“小张和小李结婚了”,“小张”既是“结婚”的施事,又是受事。“小李”亦承担了双重的语义角色。

5.1.3. “相互义”分析型表达形式

根据刘阳的观点,现代汉语表达“相互义”的形式手段主要有四种,分别为:“相互标记、相互实词、回环格式、并列结构”。这里我们只讨论属于句式表达形式的形式手段,即后两种。回环格式,即含有“相互义”并且格式固定的句式,比如“谁说我,我说谁”“谁怪我,我怪谁”等;并列结构,是句法结构上呈对称的并列分句,如“小明责怪小王,小王也责怪小明”。

5.2. 现代汉语与坛河坡壮语“相互义”的异同

将现代汉语“相互义”与坛河坡壮语“相互义”进行比较,坛河坡壮语“相互义”表达形式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有前缀[to4] (dox-)。壮语前缀[to4] (dox-) + 谓词,即可产生一个壮语“相互义”词汇。但是现代汉语最典型的“相互义”表达形式是在动词前加上“相互、互相、相、彼此”等副词,即可形成现代汉语“相互义”词汇。而现代汉语和坛河坡壮语的其他表达形式则是类似的,如都有词汇型表达形式。现代汉语和坛河坡壮语“相互义”表达形式的异同可以用表格来直观呈现,见表1

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expression form of “reciprocal meaning” between modern Chinese and Zhuang

1. 现代汉语与壮语“相互义”表达形式比较

“相互义”表示形式

异同

现代汉语

坛河坡壮语

“相互义”标记

动词前加副词“相互、互相、彼此、相”

前缀[to4] (dox-) + 谓词

词汇型表达形式

本身含有“相互义”意义的词汇

本身含有“相互义”意义的词汇

分析型表达形式

有同有异

回环格式、并列结构

并列结构

最经典、常用的表达形式

动词前加副词“相互、互相、彼此、相”

前缀[to4] (dox-) + 谓词

6. 结语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分析,研究坛河坡壮语,描写了坛河坡壮语“相互义”的表达形式,既包括形态型、词汇型,也包括分析型,并进一步将现代汉语与坛河坡壮语“相互义”的表达形式进行比较,分析出了异同。得知,坛河坡壮语最突出,也是最常见的一种“相互义”表达形式为壮语前缀[to4] (dox-) + 谓词。这个构词词素有的已经成为了构词的一部分,几乎所有“相互义”动词前都需要加前缀[to4] (dox-),前缀[to4] (dox-)的能产性非常强。这个动词前缀[to4] (dox-)除了可以表达“相互义”,还可以表示动作的方向。所以这个动词前缀[to4] (dox-)在坛河坡日常沟通中的使用频率是极高的,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坛河坡壮语同现代汉语一样,可以用类似“你打我,我打你”这样的复句来表达“相互义”。本文着重坛河坡壮语“相互义”表达形式的描写,也提到了现代汉语“相互义”表达形式,将坛河坡壮语“相互义”表达形式与现代汉语“相互义”表达形式作对比,突出两者语言的不同,有利于以壮语为母语的少数民族同胞学习汉语普通话,以达到进一步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丹青. 语法调查手册[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191, 195.
[2] 孙宏开, 徐丹, 刘光坤, 鲁绒多丁. 史兴语研究[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14: 134.
[3] Nedjalkov, V.P. (2007) Reciprocal Constructions (5 Volumes).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85-2011.
[4] 刘阳. 现代汉语相互义的表达形式[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13: 8.
[5] 木乃热哈, 毕青青. 凉山彝语动词的互动[J]. 民族语文, 2012(6): 68-72.
[6] 韦学纯. 水语“相互义”表达形式[J]. 百色学院学报, 2020, 33(6): 65-68.
[7] 韦景云, 何霜, 罗永现. 燕齐壮语参考语法[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8] 谢海洋. 马山壮语调查与语法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宁: 广西大学, 2012.
[9] 韦繁茂. 下拗壮语参考语法[D]: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12.
[10] 朱德熙. 语法讲义[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2: 58.
[11] 蒙元耀, 关仕京. 壮汉词汇[M]. 南宁: 广西民族出版社, 2018.
[12] 韦庆稳. 壮语语法研究[M]. 南宁: 广西民族出版社, 198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