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大思政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The Value Connotations and Practical Paths of Making Good Use of the “Gr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摘要: “大思政课”是新时代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善用“大思政课”对落实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升思政课质量有着深厚的价值意蕴,但目前“大思政课”建设在师资建设、教育资源和育人机制等方面存在着不足,需要从多个层面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剖析并探寻优化路径,更好地发挥“大思政课”的实效性。
Abstract: The “Gr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represent a majo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in promoting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the new era. Making good use of the “Gr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has profound value implications for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promoting students’ development,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However, currently, there are deficienc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aspects such a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staf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the education mechanism. It is necessary to conduct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se factors from multiple levels and explore optimization paths to better exer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Gr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文章引用:史文慧. 善用“大思政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 教育进展, 2025, 15(4): 722-72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4607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将思政课建设置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高度,持续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在此背景下,“大思政课”作为整合多元育人资源、拓展思政教育场域的创新命题顺势而出,成为新时代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提升育人实效的重要实践路径。善用“大思政课”,必须把握“大思政课”的价值意蕴,认识“大思政课”的建设现状,明确“大思政课”的实践路径,以此提升思政课建设的质量与水平,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更好地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

2. 善用“大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党中央对思政课进行了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我国思政课建设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但思政课改革的道路仍在继续,深化思政课改革仍然是我们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用好“大思政课”,对我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2.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核心使命,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在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善用大思政课成为落实这一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人无德不立”[2]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核心在于树人。善用“大思政课”对于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塑造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大思政课”打破了传统思政课堂壁垒,将丰富社会资源引入教学,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等文化场所,让学生直观接触历史文化与先辈事迹。如在抗日战争纪念馆,学生通过珍贵文物与史料记载,能深刻体悟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更能触动心灵,促使学生将爱国、敬业等道德品质内化为价值追求。同时,大思政课注重实践与时代热点结合,鼓励学生参与乡村振兴调研、科技创新志愿服务等实践项目,大思政课通过这些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2. 促进教育对象全面发展的基本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以“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追求[1]。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范畴,在当今教育体系中,促进教育对象全面发展是核心目标之一。“大思政课”以促进教育对象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凭借其独特优势,成为满足这一基本需求的关键路径,在学生成长的各个维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思政课”通过全面育人和对接时代需求,促进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它突破传统思政教育的局限,将育人范畴拓展至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知识传授上融合多学科知识,在知识传授上,不仅涵盖思政理论知识,还广泛融合了历史、文化、经济、法律等多学科知识。例如,在讲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思政课教师会结合经济学原理,分析市场运行机制,同时从历史角度阐述我国经济体制的演变历程,让学生全面了解这一复杂经济现象背后的知识体系。这种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构建起更为全面、系统的知识框架,为其未来的学习与工作提供丰富的知识储备。在品德培养方面,“大思政课”借助社会资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大思政课”紧扣时代脉搏,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将社会热点问题融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2.3. 推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

思政课不是一般的社会实践课也不同于常见的科学理论课,而是关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之培养大计的理论大课和实践大课[3]。“大思政课”的出场不仅满足了思政课的本质要求,还契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这种创新形态推动思政课从传统课堂向社会大课堂延伸,为新时代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全方位提升育人成果的质量与水平。

传统思政教学常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形式较为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大思政课”则打破了这一传统模式的禁锢,通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大数据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探索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和实践教学[4],创新性地融合多种教学手段,为思政课堂带来全新活力。同时,课程制度是保障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大思政课” 通过构建完善的课程制度体系,积极整合各类课程资源,将社会资源引入思政课堂。例如,学校与当地博物馆合作,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化展览,博物馆专家还会走进校园举办专题讲座,丰富了思政课的文化内涵。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汇聚线上优质课程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主选择线上课程进行学习。通过这种多元课程资源的整合,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政课程体系,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善用“大思政课”的现实困境

当前,我国对“大思政课”已有不少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不容忽视的是“大思政课”在师资力量、资源整合和协同机制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只有深入明晰并分析其存在弊端的根源,才能找出“大思政课”的着力点和对应的解决策略。

3.1. 师资力量建设亟需提升

在新时代背景下,构建“大思政课”格局已然成为教育领域的关键任务。而一支能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高质量教师队伍,在“大思政课”建设中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22年《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中明确指出“有的学校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5]这一问题尤为突出,严重制约着“大思政课”建设的深入推进与预期成效的达成。

从教学方法层面看,“大思政课”强调实践与互动,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在社会场景中领悟思政内涵。但不少教师依旧依赖传统的板书与讲授,缺乏组织社会实践、小组讨论等新型教学活动的能力,无法有效引导学生参与到“大思政课”丰富多元的教学环节中,极大地削弱了“大思政课”应有的活力与吸引力。师资队伍的构成也存在问题。一方面,专职“大思政课”教师数量相对短缺,面对日益增长的教学需求,教师们教学任务繁重,精力分散,难以对每个学生进行精细化指导。另一方面,兼职教师虽能带来丰富的社会经验,但在教学技能培训、教学质量考核等方面缺乏完善体系,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且与专职教师间的协同合作机制尚未成熟,无法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

3.2. 教学资源开发仍需拓展

2022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公布首批453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6],这一举措对深度开发、系统整合并持续拓展开放性、多元化的“大思政课”教学资源体系,充分激活与调动全社会育人资源具有关键意义。虽然教学资源在量上实现了突破,但目前各类教学资源整合还不充分,导致育人功能发挥受到限制,合力育人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直接影响“大思政课”效果的提升。

首先是线下资源有待开发。博物馆、美术馆和历史遗迹等社会场馆具有丰富的思政教育价值。然而,它们与“大思政课”的融合远远不够。博物馆往往缺乏专门为学生设计的思政教育课程。以博物馆为例,在接待学生团体参观时,讲解内容多围绕文物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很少从思政角度引导学生思考文物背后所反映的民族精神、文化自信等内容。学生参观后,对文物的了解仅停留在表面,难以将参观体验与思政学习有效结合。其次是线上资源有待挖掘。互联网广阔无垠,提供了海量信息,但在“大思政课”领域,在线资源的质量远不尽如人意。许多在线教材,如视频讲座和电子书,缺乏深入的学术严谨性。有些是仓促制作的,内容要么过于简化,要么充满错误。例如,在某些教育平台上,思政视频课程由该领域没有专业学术资质的个人制作,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历史事件的误解。

3.3. 协同育人机制尚需增强

2023年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印发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明确指出当前“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工作还存在职责定位不够清晰、协同机制不够健全、条件保障不够到位等突出问题”[7]。在积极推动善用“大思政课”的实践进程里,学校、家庭、社会等多元主体之间尚未形成紧密有效的联动,信息流通阻滞,资源整合乏力,这一系列状况严重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预期成效的达成,致使 “大思政课”的全面育人优势难以充分彰显。

在善用“大思政课”的实践中,学校和家庭这两大基础教育力量常各自为政,学校专注课堂理论教学,如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历史事件,却很少指导家长如何在家强化这些思想政治理念,未引导家长通过家庭活动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致使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理解碎片化。同时,家长因缺乏与学校的沟通,不清楚“大思政课”内容要求,多关注孩子传统学科成绩,忽视思想道德培养,甚至认为思政教育仅是学校的事。此外,各教育主体目标不一致,学校重理论知识与课程成绩,家庭重日常道德行为培养,社区重当地福祉与文化传承,企业重培养符合自身价值观的员工,这导致教育内容和方法缺乏统一,也成为了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

4. 善用“大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大思政课”建设是一项系统化的重大工程,是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向,是新时代办好思政课改革的新实践。善用“大思政课”为思政课建设指引了新思路与新方向,要立足“大思政课”的重要内涵,从“大平台”、“大师资”、“大课堂”这三个关键维度出发,能够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不断提升“大思政课”的实效性、针对性和感染力。

4.1. 培育“大师资”,提升专业素养

列宁曾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而且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8]在“大思政课”建设中“大师资”是提升思政教育质量与效果的关键支撑力量。传统思政教育师资在知识储备、教学方法以及与现实社会的连接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而锻造一支具备深厚理论素养、丰富实践经验以及卓越教学能力的“大师资”队伍,能够突破这些局限,为思政教育注入新活力,提升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培养出更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

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基础在于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关键在于构建多元化师资队伍。一方面,定期组织思想政治理论培训,如开展专题讲座,邀请专家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助力教师更新知识,坚定政治立场;同时,鼓励教师深入基层、企业、社区参与社会实践,增进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使教学更具说服力。另一方面,打破传统“单打独斗”模式,引入不同学科背景教师参与思政教学,理工科教师融入科技伦理、创新精神等思政元素,文科教师从文化传承、社会发展角度丰富思政内容,形成多学科协同育人的合力,为学生带来全新学习体验,切实提升大思政课教学效果。

4.2. 搭建“大平台”,促进资源整合

“大思政课”是与时俱进的,它不仅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更是融合了其他思政资源和思政元素,这就需要“大思政课”要将各种教育资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建设多样化的教学平台。平台作为思政教育内容与受众之间的纽带,只有积极拓展多元平台,才能打破传统教学空间的桎梏,让思政教育的触角延伸至更广泛的群体,进一步提升大思政课的辐射力与影响力。

一方面学校应整合校内资源,搭建综合性思政教育平台:利用校园网打造思政教育专题网站,开设理论学习等板块方便学生随时学习;建设校史博物馆等校园文化场馆,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借助校园广播、宣传栏等传统媒体平台推送思政内容,营造校园思政氛围。另一方面,要拓展网络思政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综合性网络思政平台,整合优质思政课程资源,以慕课等形式呈现并设互动交流板块;借助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将思政理论转化为短视频、推文,扩大思政教育覆盖面与影响力。

4.3. 构建“大课堂”,丰富教学形式

思政教育作为塑造灵魂、培育价值观的关键,在教育体系中举足轻重。传统思政“小课堂”虽能构建系统知识框架,但随时代发展,仅靠课堂教学已无法满足学生对多元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认知需求。“大思政课”理念因此诞生,其主张把思政教育从教室拓展到社会。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相连,是提升思政教育质量、培育新时代优秀人才的必然之举。

善用思政小课堂,其作为知识传播主阵地需发挥理论教学核心优势,教师要立足教材将思政理论深入浅出讲解给学生,构建系统知识框架,同时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展示数据图表将晦涩理论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思政知识理解与记忆,为学生参与社会大课堂实践筑牢理论根基;善用社会大课堂,要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活动,带领学生走进革命根据地,亲身体验革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社会热点问题调研,锻炼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思政教师自身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积累教学素材,学校还可邀请社会各界精英,如劳动模范、法律专家等走进校园,分享不同视角的见解,丰富思政教育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26(02).
[2] 习近平.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8-05-03(2).
[3] 张强军. “大思政课”的出场逻辑、比较优势与实践要求[J]. 大学教育科学, 2023(2): 33-40.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三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350.
[5] 教育部、中国关工委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J]. 中国火炬, 2022(9): 9.
[6] 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设立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J]. 中小学德育, 2022(9): 77-77.
[7] 十三部门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J]. 云南教育(视界时政版), 2023(Z1): 28-30.
[8]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列宁全集(第45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