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优化路径探析
Analysis of Challenges and Optimization Paths for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摘要: 青年作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之一,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在国家发展、文化传承以及社会进步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社会已进入互联网时代,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飞入千家万户,被广泛应用于居民的生产生活,网络空间成为新阵地。在此背景下,除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好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创新研究对引导青年的正确航向,确保其在信息洪流中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继而有助于国家建设与社会稳定和谐。
Abstract: As one of the main targe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a, young people shoulder the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bestowed by the times and play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national development,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social progress. In the current society, which has entered the Internet era, electronic products such as mobile phones and computers have flown into thousands of households and are widely used in residents’ production and life. The cyberspace has become a new battlefield.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in addition to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ducting innovative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guiding the correct direction of young people and ensuring their healthy growth in the information flood, which in turn contributes to national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y.
文章引用:刘婉琳. 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优化路径探析[J]. 教育进展, 2025, 15(4): 728-73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4608

1. 引言

近年来,传统的教育模式难以完全契合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正在逐步走向转型与变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网络信息作为其核心载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亟待应对的新挑战。本文重点探讨网络信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发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水平提出创新路径,以达到精准对接学生的成长需求的目的,为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概述

大学生可以借助网络便捷地获取很多想要的信息,该主体在网络中的表现,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捕捉到的教育重点。高校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大学生的真实诉求,倾听大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1]。因此,了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基本内容及其重要性,是运用网络提高其教学效率的前提。

()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概述

首先,灌输正确的思想。对大学生实行思想教育,应深刻融入哲学思辨精神,以塑造精神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出发点。鉴于互联网的“双刃剑”属性,我们在推进网络思想教育时,应辨识其利弊,科学配置教育资源,确保学生在海量信息中免受负面内容的侵扰,引导其建立健康向上的思想防线。第二,加强道德教育。结合网络的特点,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让大学生了解网络规范,促使其在伦理道德层面有清醒的认知[2]。倡导清朗的网络风气,教育大学生掌握网络礼仪,遵守社会公德,共同营造绿色网络生态环境。第三,深化政治素养培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在于有效传播正向的政治价值观念,激励大学生积极投身于政治实践之中,确立稳固的政治信念与科学的政治认知框架。然而,鉴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与自由性特征,鼓励学生理性表达观点的同时,必须加强政治引导,防止错误思潮的侵蚀,确保学生在享受言论自由的同时,也能实现自我约束与相互监督,共同维护网络政治生态的清明与秩序。

()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分析

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是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环节。大学生肩负着传承与弘扬精神文明、加速国家现代化建设步伐的神圣使命,他们的思想品德状况直接关乎到能否担起这一历史重任,对社会整体风貌及国家长远发展具有深远影响。鉴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互动性特征,其双面影响不容忽视,既为信息传播与思想交流提供了广阔平台,也潜藏着思想意识被不良信息侵袭的风险。因此,实施高效、系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我们能够引导当代大学生坚定信念,深刻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思想防线,抵御不良思潮的侵扰。在网络时代,遵守道德标准需要大学生自主自觉进行相关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深化思想品格[3]。大学生的意识主体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得以确定。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进面临多重挑战与一系列复杂因素,高校作为这一领域的关键阵地,需要深刻认识并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下及未来教育体系中的核心重要性,以此为基础,科学规划并有力推动相关工作的系统化、有序化实施。考虑到网络媒介的即时性与广泛覆盖性,大学生群体能够迅速获取国内外政治、经济等重大事件的资讯,这一现状要求高校教育者不仅要具备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还需敏锐捕捉学生的网络行为趋势与思想动态,从而精准定位教育需求,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视角出发,精心设计并实施富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与方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优势在于其能够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时空限制,构建起一种开放、灵活的教育框架。在此框架下,社会、学校与家庭三大教育主体得以有效联结,形成多维度、立体化的教育网络,有效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实现了教育信息的即时流通与反馈,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与更为丰富的交流渠道。通过多方协同努力,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为大学生的全面成长与思政素养的持续提升贡献力量。

3.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然而,这一变革在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本节从教育者、教育过程、大学生群体等三个研究对象入手,浅析当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 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认知存在脱节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面临着一项紧迫而重大的挑战——多数教育工作者接受网络新鲜事物速度较慢与大学生快速接受网络文化的矛盾。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学术水平、年龄特征、地位职称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他们中的多数在网络新生态方面的步伐较为缓慢,难以与追求前沿、思维活跃的大学生群体保持同步。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以其无与伦比的速度和广度,不断输送着各式各样的内容:无论是启迪智慧的正面信息,还是侵蚀心灵的负面言论,都以同等的效率在网络上蔓延[4]

大学生尚未进入社会,极易在不经意间成为不良信息的受害者。一旦这些负面内容趁虚而入,侵蚀了他们的思想防线,再试图通过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进行补救,往往事倍功半,难以奏效。从教育者视角审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挑战之一,在于教育的时效性未能与网络信息的即时性相匹配。网络的即时性和匿名性,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悄然改变了他们的沟通习惯和心理依赖。当遇到困惑与挑战时,不少学生倾向于绕过传统的人际沟通渠道,由和家长或老师的直接交流,转为向虚拟世界寻求慰藉与答案。这种过度依赖不仅削弱了现实人际关系的纽带,还可能加剧学生的孤独感、逃避现实的心理倾向,乃至形成对网络虚拟世界的病态依赖。

长此以往,学生可能逐渐丧失对现实社会的积极认知与参与热情,转而沉溺于网络带来的短暂快感之中,这种心理状态的转变无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增设了重重障碍。因此,教育者需深刻认识到这一挑战的严峻性,积极探索网络思政教育的新路径、新方法,及时干预,正确引导,提升学生的媒介批判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 教育实践中时效性和互动性不足

网络具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即一定的即时性和互动性。网络的即时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框架的限制,而互动性特征则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理论的深刻影响。这一现状导致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处于一种未能充分挖掘和利用网络特性的状态,进而给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进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1、即时性维度分析

在教育实践中,学生本应能够借助网络技术力量,突破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即时获取全球最新新闻、政治动态及文化知识,实现个人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与动态更新。然而,目前的情况是:并非全体大学生均能高效运用网络技术,迅速整合并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于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中,这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网络在提升教育即时性方面的潜力。

2互动性维度探讨

实际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应构筑为一种“双向”的良性互动模式,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往往倾向于“单向”传输,缺乏灵活性,容易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策略,多聚焦于构建红色主题网站这一单一路径,其内容构成大多囿于将传统的思政素材简单“迁移”至网络平台,未能深度挖掘并充分利用新媒体工具所蕴含的丰富互动性潜能。某些高校红色网站,尽管资源丰富,却因缺乏有效互动机制,学生参与热情不高,教育成效也大打折扣。

() 大学生群体对网络文化难以甄别

大学生群体的成长与发展深受网络环境的直接影响,这种影响既蕴含机遇也暗藏挑战。首先,在身心健康层面,电子空间的建构以及网络的非中心化、虚拟化特征,消融了人的职业、地位、种族、性别、时空等差别,使人们从现实生活的各种交往规范和礼节束缚中解脱出来,体现出高度的民主与平等[5]。网络以其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和自由度,构筑了一个信息共享的庞大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探索世界、汲取知识的无限可能。然而,正如双刃剑的两面,网络空间中信息质量参差不齐,良莠混杂。对于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期、自我控制能力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而言,这无疑构成了巨大考验。不良信息的侵袭,如同暗流涌动,悄无声息地侵蚀着他们的心灵净土,对健康成长构成了严重威胁。更为严峻的是,当前互联网治理的法律框架与监管机制仍需不断加强,难以实现对海量网络信息的全面、精准把控。这种监管的空白地带,为不良思想的滋生与传播提供了温床,进而影响大学生正确道德观念的树立,甚至可能诱导其走向思想道德的歧途,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

另一方面,网络技术虽极大地拓宽了大学生的社交边界,让沟通跨越了地理与时间的限制,但网络的虚拟性特质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在网络世界中,身份的真实性与动机的单纯性往往难以辨别,这使得大学生在享受社交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被误导或欺骗的风险。加之部分大学生对网络的过度依赖,这致使他们日渐疏离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构筑起社交壁垒,甚至可能诱发紧张、焦虑、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4. 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逐渐顺应时代需要,将互联网的优势最大化,融入日常育人之中。通过分析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可以看出,社会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可以从教学主体创新、教育资源平台创新、网络思政教育监管创新三方面入手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用。

() 进行网络思政教育教学主体创新

在传统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中,思政课教师及辅导员往往侧重于思想政治信息的单向输送,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缺乏对学生体验式学习的足够重视与实践指导。而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可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包含微课程教学、探究性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改变传统思政课教学实施模式,促进思想政治课践行素质教育理念,达到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施的优质模式[6]。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起对传统教师的权威构成了挑战。学生获取思政信息的渠道不再局限于课堂与教师,他们可以广泛涉猎网络上的多样化资源,从而实现了信息获取的多元化与自主性[7]。鉴于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需要聚焦于教育主体的角色重塑与功能拓展。即教师应当积极适应这一变化,以思政信息为核心,紧密贴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作为教育资源的重要补充与拓展渠道,广泛搜集并整合高质量的教育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巧妙设计教学活动,将整合后的思政信息以更具吸引力和实效性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旨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在网络思政教育中发挥更加积极、主动的角色,实现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的转变,共同构建开放、互动、高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

同时,针对部分教师网络认知滞后的问题,高校应积极主动建立“动态知识更新 + 代际认知反哺”的双向机制。为教师开展“学术前沿追踪–技术工具应用–网络文化解析”的三维培训体系,通过工作坊、数字沙龙等沉浸式研修,帮助教育者新媒体的运行逻辑,提升思政课教师业务水平。同时,建立“学生数字导师”制度,遴选网络素养突出的学生组建咨询团队,通过角色互换实现代际认知的双向流动。这种主体间性转向不仅消解认知鸿沟,更能形成教育共同体。

() 构建高质量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

教育介体扮演着联结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桥梁的关键角色,不仅承载着思政内容的传递任务,还通过其引导功能,促使大学生将这些信息真正“内化于心”。长期以来,学生都在课堂教学这个介体中获取思政信息。而在教育信息化2.0战略背景下,构建高质量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已成为破解网络思政教育困境的关键枢纽,教育介体悄悄发生了改变——思政介体拓展到网络平台以及社会平台,从“思政小课堂”延伸至“社会大课堂”和“网络云课堂”。构建高质量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首要目标是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这要求平台能够整合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包括课程视频、电子教材、在线测试、学习社区等,形成一个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同时,平台应具备高效搜索与智能推荐功能,帮助学生快速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率。在资源整合方面,平台应广泛收集并筛选优质教学资源,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权威性。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对教学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智能分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此外,还应积极引入国内外先进的思政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视野。

高校还应构建“虚实融合”的育人场景。例如运用VR技术开发红色记忆复刻系统,打造可交互的历史情境;建设“数字思政体验馆”,将理论知识点转化为闯关任务。通过场景化、沉浸式的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增加互动性。继续增强运用微课、中国大学慕课(MOOC)以及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传递教育信息的能力,为学生思政教育构建一体化平台,真正实现高校“三全育人”的教育实施目的。

()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管理

在网络化背景下,针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亟需主动探索并高效利用网络这一新兴阵地,不仅应积极开辟、大力依托、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同时必须加强管理,致力于净化网络环境,以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空间中的稳健高效推进[8]。当前,网络管理领域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若不及时遏制于萌芽,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为此,我们应及时采取一系列科学、系统的措施。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应建立“认知–辨析–实践”的三维育人框架。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可开设网络传播理论相关的通识课程,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创设网络舆情应对场景,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训练学生的信息交叉验证能力。在校园文化营造层面,应培育“数字公民”责任意识,通过举办网络文化作品创作大赛、开展“清朗网络”主题团日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具象化的传播实践。

强化网络监管也是重中之重,通过完善网络管理机制,细化并严格执行管理措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实施构建坚实的制度保障。其次,建立常态化的网络舆论动态监测与分析机制,全面、深入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与价值取向,以便及时发现并有效应对潜在的不良信息影响,从源头上遏制其扩散与渗透。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钱小芊表示,互联网行业应该认真履行好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责任,巩固壮大网上主流舆论,论坛、微博等网络文化阵地应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落后腐朽文化的网上传播[9]。“做”与“管”的有机结合,是构建健康网络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关键。

5. 结语

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需要探索创新发展路径。要想让大学生“选择相信、愿意相信、付诸行动”,社会各主体当携起手来,从学校和学生实际出发,做好教育主体、媒介技术和价值引导的协同进化工作——通过认知共振实现教育关系的重构,以媒介赋权培育现代数字公民,借智慧治理优化教育生态,共同打造具有网络时代特征的育人新模式,以模式创新来应对技术变革的挑战,回馈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实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突破。

参考文献

[1] 胡青云, 李丝雨.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探讨[J]. 科教导刊, 2022(9): 50-52.
[2] 周恩远. 浅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J]. 经济师, 2021(7): 137, 139.
[3] 宋伶娟, 徐磊, 李雪蕾, 等.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报, 2020, 20(5): 70-73.
[4] 米娟. 网络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J]. 数字通信世界, 2020(9): 260-261.
[5] 孙进. 网络文化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研究[J]. 学理论, 2009, 12(5): 139-143.
[6] 袁晨, 崔辉.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 21(3): 5-7.
[7] 荣先先. 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三维探析[J]. 教育现代化, 2022, 9(20): 169-172.
[8] 杨敏.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化精准教育研究[J]. 科学与财富, 2019(21): 90.
[9] 张海莺. “最美”现象凸显网络主流文化向善力量[N]. 中国改革报, 2012-07-1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