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当今多媒体盛行的时代,多模态语篇分析已成为研究各类媒介作品的重要手段。综艺节目作为一种融合多种表现形式的媒介,为多模态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其中,《种地吧》以其独特的农耕主题和全天直播的呈现方式引起了广泛关注。本章节将从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目的和问题、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三方面进行分析。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内容的形式日益多样化,传统的单一模态传播方式已难以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多模态语篇分析,作为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关注文本、图像、声音等多种符号资源的综合运用及其相互间的协同作用,为理解复杂媒体文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近年来,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多模态语篇分析在广告、电影、社交媒体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综艺节目这一特定领域内的研究尚显不足。
《种地吧》这档节目突破了传统综艺的模式,将镜头聚焦于十位少年在乡村的农耕生活。节目选拔10位年轻人组成“种地小队”,真实记录他们播种、灌溉、施肥、收获,真实运营农场,直播带货自负盈亏创立农夫集市等全过程。作为一档以农业生活体验为主题的综艺节目,《种地吧》自播出以来便以其独特的节目形式、真实的生活场景以及深刻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节目通过镜头语言、背景音乐、嘉宾对话、字幕等多种模态的巧妙融合,不仅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还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共鸣。因此,从多模态语篇分析的视角对《种地吧》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其成功背后的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的协同作用机制,还能为综艺节目的制作与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和问题
本研究旨在运用多模态语篇分析理论,对《种地吧》中的多模态元素进行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探讨这些元素在节目意义构建、情感传递及价值观传播等方面的协同作用。具体研究目的包括:一是分析节目中视觉、听觉、文字等多种模态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特征;二是探究这些多模态元素如何相互交织、协同作用,共同构建出节目的整体意义;三是揭示节目如何通过多模态手段传达主题、激发情感。
基于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将围绕以下几个核心问题展开:一是《种地吧》中主要包含了哪些多模态元素?它们各自在节目中的作用是什么?二是这些多模态元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关联、协同工作的?三是节目如何通过多模态的协同作用实现意义的构建、情感的传递和价值观的传播?
1.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本研究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通过对《种地吧》节目的视频、音频、文字等原始资料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解读,以揭示其多模态语篇的特征和规律。具体研究步骤如下:首先,收集并整理节目的视频、音频、字幕等原始资料;其次,运用多模态语篇分析的理论框架,对资料进行分类和解析;最后,结合具体案例,深入分析多模态元素在节目中的协同作用机制及其效果。
《种地吧》在节目传播上实践出了一条“长视频 + 短视频 + 沉浸式直播 + 直播带货”的新思路。在数据来源方面,本研究将主要依托网络平台提供的《种地吧》节目视频资源、官方发布的文字资料视频、直播平台的直播回放以及观众在社交媒体上的评论和反馈等。这些多样化的数据来源将为本研究提供丰富而全面的资料支持,有助于确保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2. 文献综述
2.1. 多模态语篇分析的发展现状
多模态语篇分析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以来,逐渐成为语言学、传播学、文化研究等领域的热点话题。国外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早,成果丰硕。Kress和van Leeuwen (1996)提出的视觉语法理论为多模态图像分析提供了理论框架,强调了图像在意义构建中的作用及其与语言的互动关系([1]: pp. 17-20)。
国内学者在多模态语篇分析领域的研究也逐步深入。李战子(2003)较早介绍了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为国内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2]。胡壮麟(2007)探讨了多模态符号学和多媒体符号学的关系,拓展了多模态研究的范畴[3]。朱永生(2007)深入探讨了多模态话语分析,同时提出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4]。张德禄(2009)提出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综合理论框架,强调了模态间的协同与互补关系[5]。近年来,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国内学者开始关注网络视频、社交媒体等新型多模态语篇的分析,丰富了多模态语篇分析的研究内容。
2.2. 《种地吧》及类似真人秀综艺的多模态分析现状
关于真人秀综艺节目的多模态语篇分析,国内外研究相对较少,但已有一些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国外学者通过对真人秀节目中的非语言符号(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的分析,探讨了这些符号在节目叙事和情感表达中的作用。国内方面,虽然直接针对《种地吧》的多模态分析文献尚不多见,但已有学者对《向往的生活》《爸爸去哪儿》等类似真人秀节目进行了多模态分析。例如,任万利(2015)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对《爸爸去哪儿》中的语言和视觉图像、符号资源的个案进行了详细解读,分析阐述了不同符号资源在意义生产过程中的相互作用[6]。
在现有的关于《种地吧》第一季及类似劳动纪实真人秀节目的研究中,王洋洋(2024)重点从叙事方式、传播渠道、共情传播三方面出发探究《种地吧》的多模态呈现[7]。王洋洋的研究已经为理解这类节目的多模态传播方式提供了有价值的视角。在前人基础上,本研究将重点放在多模态的协同作用上,还将进一步探讨这些多模态元素在观众认知和情感反应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3. 理论基础
在探讨多模态语篇分析的理论基础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多模态语篇的定义、特点以及支撑这一领域研究的核心理论框架。本章节将从多模态语篇的定义与特点、相关理论框架两大方面展开论述。
3.1. 多模态语篇的定义和特点
3.1.1. 模态的定义和分类
模态(Modality)是指用于构建意义的不同符号资源或符号系统。在多模态语篇中,常见的模态包括但不限于语言(口语与书面语)、视觉图像(如照片、图表、绘画)、听觉元素(如音乐、音效)、身体语言(如手势、面部表情、身体姿态)以及空间布局等。每种模态在传达信息、表达情感和构建语境时扮演着独特的角色([1]: pp. 1-17)。
语言模态:以文字和口头语言为代表,是传递复杂和精确信息的重要方式,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作为传统语言学研究的核心,语言模态不仅传递命题内容,还包含丰富的社会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
视觉模态:包含图像、图表、颜色、手势等。通过色彩、线条、形状、构图等元素,视觉模态能够快速吸引注意力,直观展现信息,激发情感共鸣,增强信息的视觉冲击力。
听觉模态:音乐、音效等听觉元素能够营造氛围,增强情感的表达,使语篇更加生动立体。
触觉模态:通过身体接触感知,在某些特定情境中传递独特的信息。
不同的模态具有不同的功能。语言模态擅长表达抽象概念和逻辑推理;视觉模态在传递形象和直观的信息方面表现出色;听觉模态能够有效地引发情感共鸣和增强记忆;触觉模态则能提供亲身的体验和感受。
3.1.2. 多模态的互动与整合
多模态语篇是指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模态来构建意义的语篇。在多模态语篇中,各种模态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构建整体意义。这种互动与整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模态间的协同作用,即不同模态通过相互配合来强化或修正信息;例如,在演讲中,演讲者的语言与手势、面部表情以及PPT的视觉呈现相互交织,共同构建了一个多模态的交际事件。二是模态间的转换,即一种模态的信息可以转换为另一种模态进行表达。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3.2. 理论框架
Kress和van Leeuwen提出的视觉语法理论(1996)为分析节目中的视觉元素提供了系统框架。该理论认为,图像和语言一样具有表意功能,能够通过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个维度构建完整的意义体系。在《种地吧》中,这种理论视角尤为重要——广角镜头展现的农田全景不仅再现了劳动场景的规模(再现意义),还通过俯拍视角建立了观众作为观察者的互动关系(互动意义),而金黄的麦浪与蓝天形成的色彩对比则通过构图意义强化了丰收的主题。这种多层次的视觉表达与Halliday提出的语言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节目多模态语篇的理论基础。在视觉语法中,图像被视为一种符号系统,能够像语言一样表达意义。具体而言,图像通过再现性(再现现实世界的人、事、物)、互动性(建立图像与观看者之间的关系)和构图性(组织图像内部的元素以形成有意义的整体)三个维度来实现其意义潜势[8]。
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SFL)由Halliday (1978)创立,强调语言是社会符号系统,具有概念、人际和语篇三大功能[9]。随着多模态研究的兴起,系统功能语言学逐渐扩展到多模态领域,形成了多模态系统功能语言学(Multimodal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MSFL)。MSFL认为,多模态语篇中的各个模态都是社会符号系统的一部分,它们共享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元功能理论框架。因此,在分析多模态语篇时,可以借鉴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分析方法,探讨不同模态如何协同工作以实现交际目的。例如,通过分析图像中的色彩选择、构图布局以及文字说明,可以揭示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人际关系和交际意图。
综上所述,多模态语篇分析的理论基础建立在模态的分类与功能、多模态的互动与整合以及视觉语法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多模态扩展之上。这些理论框架为我们深入理解和分析多模态语篇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方法。
4. 《种地吧》的多模态元素分析
在真人秀综艺《种地吧》第一季中,多模态元素的巧妙运用不仅丰富了节目的表现形式,还深刻影响了观众的情感体验和对节目主题的认知。本节将从视觉模态、听觉模态和语言模态三个方面,详细分析节目中多模态元素的运用及其效果。
4.1. 视觉模态
在《种地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极为鲜明。十个少年们从初入农田时的生疏与懵懂,到逐渐适应后的坚定与成熟,其形象的转变通过服装、发型以及面部表情得以清晰展现。例如,在初期,他们穿着整洁但不适合劳作的衣物,脸上带着好奇与迷茫;而随着节目推进,他们换上朴素的工装,皮肤晒得黝黑,脸上时常流露出疲惫却满足的神情。这些视觉元素通过高清摄像技术的捕捉,生动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增强了观众对节目人物的认同感和情感共鸣。同时,参与者的表情变化也随着节目情节的发展而自然流露,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情感线索。
视觉呈现方面,节目大量运用了广角镜头和航拍技术,将广袤的田野、翠绿的庄稼、错落有致的农舍等田园风光尽收眼底,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和谐的乡村氛围。劳作场景中,从播种、除草到收割,每一个细节都被精心记录,展现了农业生产的真实面貌和劳动之美。尤其是在大规模的耕种场景中,整齐的队列和统一的动作,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让观众深刻感受到团结与协作的力量。
色彩方面,节目巧妙地运用了季节变化带来的自然色彩,春日里嫩绿的新苗、盛夏时浓郁的绿荫、秋收季节金黄的麦浪,这些色彩变化不仅是时间的注脚,更是情感的表征。当镜头掠过初春淡绿色的田野,观众能直观感受到少年们生涩的劳作与自然的萌动之间的呼应;而深夏墨绿色的作物特写,则暗示着劳动积累的厚重感。至秋收时节,饱满的金黄色调铺满屏幕,配合少年们晒黑的皮肤和灿烂的笑容,无需旁白就能让观众体会到丰收的喜悦。这种色彩叙事正是视觉语法中再现意义的典型体现,它将抽象的时间流逝和情感变化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语言。
节目对自然色彩的运用堪称精妙。镜头语言方面,镜头语言丰富多样,特写镜头聚焦于少年们手上的老茧和汗水,中景镜头展示他们劳作的整体姿态,全景镜头则呈现出整个农田的壮丽景色。节目还通过快速剪辑等手法,强化了节目的节奏感和紧张感,使观众更加投入。画面构图上,节目注重平衡与对称,常采用对称构图来展现农田的规整和秩序,也会运用黄金分割构图突出主要人物在劳作场景中的重要性。通过巧妙的构图安排,使画面更加和谐美观,提升了观众的审美体验。
4.2. 听觉模态
背景音乐在节目中起到了烘托氛围和增强情感表达的重要作用。在紧张的劳作场景中,节奏明快、激昂的音乐能够激发观众的紧张感和共鸣;而在温馨的休息时刻,舒缓、柔和的音乐则营造出宁静与放松的氛围。
语言特色方面,十个少年们的语言真实而质朴,带有各自的地域口音和个性特点。同时,他们的声音特点也各不相同,有的粗犷豪放,有的细腻温婉,这些声音元素共同构成了节目独特的听觉景观。此外,节目中还穿插了专家的讲解和点评,他们的专业声音为观众提供了更多关于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的知识。
环境声音的运用在节目中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清晨的鸟鸣声、夜晚的虫鸣声、雨天的雷声和雨声风声等,不仅丰富了节目的听觉层次,还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和生活气息。这些环境声音与视觉画面相互呼应,共同构建了一个生动而真实的乡村世界。
4.3. 语言模态
人物之间的对话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劳动技巧的交流、情感的倾诉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例如,他们在讨论如何提高水培生菜产量时,展现出对智慧农业知识的渴望和探索精神;在共同搬完4000盆玫瑰花中的苦与乐时,透露出彼此之间深厚的友谊和团结互助的精神。独白部分则更深入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大哥”蒋敦豪在面对母羊早产,小羊夭折时的自我反思和成长感悟,让观众更能理解他们的坚持和努力。这些对话和独白不仅推动了节目情节的发展,还传递了劳动的价值和乡村生活的美好。通过分析这些对话和独白的内容,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参与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进一步理解节目的主题和意义。
旁白在节目中起到了引导观众、解释画面、传达情感等作用,为观众提供了背景信息和补充说明。通过旁白的解说,观众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节目的背景和故事情节。同时,字幕的运用也极大地提高了节目的可理解性和传播效果。对于一些重要的信息或关键词汇,字幕的出现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记忆和理解。例如,在种植组搭建大棚时,字幕标注“越来越稀松的膜和骨架”,因为涉及到大鹏搭建的专业知识,字幕标注上更有助于观众理解。
5. 多模态的协同与整合
多模态元素的协同与整合不仅构成了《种地吧》节目独特的表现形式,还深刻影响了观众对节目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体验。本节将从视觉、听觉和语言模态的相互关系出发,探讨它们如何协同工作以构建节目的叙事结构。
5.1. 多模态的强化和补充作用
视觉与听觉的协同:在《种地吧》中,视觉模态与听觉模态的紧密配合显著增强了节目的沉浸感。例如,当少年们辛勤劳作时,背景音乐常常采用轻快的旋律或悠扬的民谣,不仅为画面增添了生气,还通过音乐的情感色彩强化了劳动场景的积极氛围。同时,环境音效如风声、鸟鸣、农具的碰撞声等,真实还原了乡村生活的自然与质朴,使观众仿佛置身于田间地头。
视觉与语言的协同:人物的表情、动作与对话内容相辅相成,共同传达了情感和信息。少年们脸上的汗珠、疲惫却坚定的眼神,与他们谈论劳动收获时的喜悦之情相得益彰,使观众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和乡村生活的魅力。此外,字幕作为语言模态的一种补充形式,在关键情节或特殊表达时出现,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对话内容,尤其是在语言复杂或口音较重的情况下。比如,来自广东的李昊尝试发出儿化音“石子”,却读成了“石儿子”,第一时间听到让人不知所云,恰到好处的字幕及时出现让观众恍然大悟。
听觉与语言的协同:人物的语言特色和语调变化,与背景音乐和音效相互呼应,共同塑造了节目的情感基调。例如,在紧张的劳作场景中,人物之间的对话可能更加急促有力,而背景音乐也会相应加快节奏,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充满干劲的氛围。比如在大家一起搬三十吨有机肥、四千盆玫瑰花、一起通沟时,《麦芒》《醒来吧少年》等节奏轻快的歌曲便营造出一种充满激情和能量的氛围。
视觉、听觉和语言的协同:视觉、听觉和语言模态相互强化和补充,共同构建了丰富的意义和情感表达。例如,在展现丰收的场景时,视觉模态通过金黄的麦浪、沉甸甸的麦穗等画面呈现出丰收的景象;听觉模态则配合欢快的背景音乐和农民们喜悦的笑声,进一步烘托出丰收的喜悦氛围;语言模态中的人物对话,如“今年真是大丰收啊!”等,直接点明了丰收的主题,强化了观众对这一喜悦时刻的感受。再如,当少年们初次学习农耕技巧时,视觉模态展示他们生疏的动作和困惑的表情,语言模态中导师详细的讲解和少年们的提问,以及听觉模态中舒缓但带有鼓励意味的背景音乐,三者相互补充,使观众更全面地理解少年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和成长。
5.2. 冲突与协调
尽管多模态元素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协同工作的,但在某些特定场景中,它们之间也可能存在冲突。这种冲突并非负面现象,而是多模态语篇动态性的体现。例如,在表现赵一博因断电导致孵化小鸡失败带来的挫折时,视觉模态可能通过展现他疲惫不堪的身体和紧锁的眉头来表达挑战的难度,而听觉模态则通过低沉的背景音乐和人物内心的独白来加深这种情感氛围。
5.3. 多模态协同构建的叙事结构
多模态的协同作用在《种地吧》的叙事结构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视觉、听觉和语言模态的相互配合,节目能够巧妙地设置情节推进和高潮点。在播种的初期阶段,视觉模态展示了广阔的土地和少年们充满期待的眼神,语言模态中他们表达着对未来的憧憬,听觉模态则以轻松的音乐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氛围,共同开启了故事的篇章。随着农作物的生长,遇到病虫害等问题时,视觉模态呈现出枯黄的叶子和焦虑的人物表情,听觉模态转变为紧张的音乐,语言模态则是少年们焦急的讨论和寻求解决方案的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而在最终的丰收时刻,视觉模态展现出满仓的粮食和欢乐的庆祝场景,听觉模态响起激昂的胜利乐章,语言模态充满了激动和感恩的话语,将情节推向高潮。
多模态协同还体现在对故事线索的呈现上。《种地吧》通过多条故事线索交织推进,展现了嘉宾们从陌生到熟悉、从生疏到熟练的成长过程。一方面,是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生长线索,视觉模态通过不同阶段农作物的形态变化,听觉模态中的自然音效和季节特征的声音,以及语言模态中关于种植技巧和农作物生长状况的描述,共同展现了这一自然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少年们的成长线索,从一开始的懵懂和不适应,到逐渐熟练掌握农耕技能,再到形成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视觉模态中的人物形象变化、语言模态中的内心独白和相互交流,以及听觉模态中背景音乐的情感烘托,都清晰地勾勒出了他们的成长轨迹。多模态的协同作用使得这些故事线索得以清晰呈现,共同构成了节目完整而丰富的叙事框架。
6. 多模态语篇分析下的《种地吧》特色与效果
6.1. 节目特色分析
“一切都要服务于农作物的生产时节”一直是节目的第一要义[10]。为追求真实、完整呈现农作物的生长周期,节目组采用了拉长线、纯记录的方式进行拍摄,实践出了一条“长视频 + 短视频 + 沉浸式直播 + 直播带货”的新思路。面对超长纪实形成的大量素材,节目在精心打磨的正片之外,还推出vlog形式的短视频。其间还有节目成员日常打卡直播、农夫市集带货直播等衍生内容,把综艺的观看体验和商业化空间进一步延展,用接地气、有新意、有意义的内容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
6.2. 受众互动与情感共鸣
《种地吧》通过多模态的融合,极大地促进了观众与节目的互动。视觉模态的直观性、听觉模态的沉浸感以及语言模态的深入性,共同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互动空间。观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还能通过语言模态的引导,深入理解节目的主题和情感。这种多模态的互动方式,使得观众更加容易与节目产生共鸣,增强了节目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同时,节目还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鼓励观众参与讨论和分享,进一步扩大了受众的互动范围。观众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观看感受、讨论节目中的话题,形成了良好的口碑效应,进一步提升了节目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6.3. 文化传播效果
《种地吧》通过多模态语篇分析下的文化传播策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节目不仅成功传播了农耕文化元素和传统价值观,还积极倡导了现代农业理念和新型农业模式。通过视觉模态的生动展示、听觉模态的情感渲染以及语言模态的深入阐释,节目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了文化的熏陶和启迪。
此外,节目还通过直播带货等新型传播方式,将农产品与观众直接相连,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振兴。这种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不仅提升了节目的社会价值,也为农业现代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6.4. 社会意义
《种地吧》第一季的多模态语篇分析揭示了其在社会层面的重要意义。首先,节目通过展现劳动的艰辛与美好,鼓励了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倡导了努力与坚持的精神。其次,节目中的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也为社会传递了正能量,促进了社会和谐与稳定。最后,乡村真人秀正是国家政策指引之下“三农”传播的独特媒介景观[11]。节目对于新型农业模式的探索和推广,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7. 结语
本文通过对真人秀综艺《种地吧》第一季的多模态语篇进行深入研究发现:《种地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对多模态元素的精心调配。视觉模态承担了主要的叙事功能,从宏观的航拍到微观的表情捕捉,构建起完整的劳动图景;听觉模态则通过音乐和环境音的巧妙搭配,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而语言模态则以对话、旁白和字幕等形式,为视听体验提供必要的语义锚点。这三种模态并非简单叠加,而是像交响乐的各声部般相互呼应,共同演绎出劳动之美与成长之痛的动人乐章。这种多模态协同机制不仅丰富了节目的艺术表现力,也为同类纪实综艺的制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同时,本文在样本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样本范围,采用更全面的方法来探索多模态语篇在真人秀综艺中的应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