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国别视域下国际传播人才的全球领导力研究
Study on the Global Leadership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al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and National Studies
DOI: 10.12677/jc.2025.134098,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林清婷, 杨 展, 李志凌*: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关键词: 区域国别国际传播人才全球领导力Regional and National Studie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alents Global Leadership
摘要: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具备卓越全球领导力的国际传播人是实现有效传播的关键。文章通过分析区域国别研究赋予国际传播人才全球领导力的重要意义,探讨该视域下国际传播人才全球领导力的实践表现及面临的挑战,旨在为培养适应全球化发展需求的国际传播人进而优化国际传播效果,推动多元文化交流与国际合作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globalization, the significance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alents with outstanding global leadership are the key to achieving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found significance that regional and national studies confer on the global leadership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alents, explores the practical manifestation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global leadership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alents from this perspective. The aim i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s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cultivating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alents who can meet the needs of globalization, enhancing their global leadership, optimizing the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promoting multicultural exchanges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文章引用:林清婷, 杨展, 李志凌. 区域国别视域下国际传播人才的全球领导力研究 [J]. 新闻传播科学, 2025, 13(4): 664-671. https://doi.org/10.12677/jc.2025.134098

1. 引言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广泛传播,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对具备全球领导力的国际传播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熟悉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国际传播人才作为国家形象的塑造者和国家声音的传播者,其全球领导力直接关系到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在此形势下,区域国别学为国际传播人才全球领导力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

当下,我国在国际传播领域已取得一定成果,国际传播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传播渠道日益丰富,传播内容也越发多元,逐渐从单纯的信息传递迈向深度的价值传播新阶段。然而,我国国际传播人才在全球舞台上的领导力仍有待提升,在国际舆论场中有时还处于被动地位,难以完全主导国际议题的设置,国际传播的影响力和引领力与我国的国际地位还不相匹配。

区域和国别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单元,深入开展区域国别研究,是理解国际形势、把握全球趋势的关键。它不仅有助于我们精准把握不同区域国别的特点和需求,还能为国际传播人才提供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多元的思维视角。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区域国别学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区域国别学能够为国际传播人才提供深入了解不同区域国别的窗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国际规则和文化差异,从而为提升国际传播人才的全球领导力奠定坚实基础。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区域国别学赋予国际传播人才全球领导的重要意义,探讨区域国别学视域下国际传播人才全球领导力的表现及其面临的现实挑战。

2. 区域国别研究与国际传播人才全球领导力的内在联系及重要意义

区域国别研究为我们理解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国际传播则在全球信息流通、文化交流以及国际舆论引导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两个领域看似各有侧重,但实际上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全球的交流与发展。

2.1. 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的交融

从学科本质而言,区域国别学与国际传播学虽研究切入点各有侧重,但二者皆聚焦于国际领域,存在着紧密且高度的内在关联性。区域国别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发展经历了多个重要阶段。自2022年9月正式确立为一级学科以来,学术界已达成广泛共识:区域国别学既要强化特定领域的深入研究,又要拓展对不同区域的全面研究;既要夯实基础理论研究,又要提升政策应用研究的水平;不仅要推动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更要促进文科与理科、医科、工科等多学科的深度大融合。它以独特视角,将世界按国别、地区等不同维度划分,深入剖析各区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全方位特征,构建起丰富而细致的知识体系。这一体系为国际传播人才全球领导力的形成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知识储备。它使传播人才能够深入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差异,精准把握传播对象的特点与需求,从而在国际传播中展现出卓越的领导能力。

与此同时,国际传播人才所具备的全球领导力,也为区域国别学知识的传播与应用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拥有全球领导力的国际传播人才,充分运用多元的传播手段、创新的传播策略以及广泛的传播渠道,将区域国别学的研究成果广泛传播至全球受众群体之中,推动其在国际传播实践中的有效应用。在这一传播与应用的过程中,传播人才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反馈机制发挥着关键作用,为区域国别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方向与问题导向,促使区域国别学不断自我完善、发展创新,充分体现出区域国别学与国际传播之间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紧密关系。

这种交融对于国际传播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意义非凡。区域国别学为国际传播理论注入了对地区差异的深刻认知,促使其更加关注不同区域国别的传播与媒介生态,从而在理论层面更加贴合复杂多变的国际传播现实。而全球领导力所蕴含的战略思维与引领意识,推动国际传播理论从单纯的信息传递向构建良好国际传播关系、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方向转变。

2.2. 区域国别研究赋予国际传播人才全球领导力的重要意义

区域国别学已正式跻身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行列,这一学科地位的确定,从制度层面为区域国别研究人才的培育筑牢根基,提供坚实保障。而国际传播人才所应具备的全球领导力,不仅关乎在国际舞台上引领传播方向、协调各方资源,更体现在能够以宏观视野和多元视角推动国际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两个领域的学科属性虽然不同,建制化程度亦存在差异,但无论从学理溯源、知识谱系还是研究议题来看,都具备不可忽视的内在联系和高度的交叉性[1]。在全球化的大框架下,区域国别研究与国际传播人才的全球领导力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区域国别研究为国际传播人才全球领导力的塑造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2.2.1. 构建全球领导力的多元知识根基

区域国别研究与国际传播的融合绝非简单的堆砌,而是一种有机的整合,旨在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各个区域与国家,为国际传播人才全球领导力提供多元的知识基础。首先,区域国别学涉及对区域国别进行全方位研究,体现在两个方面的全覆盖:一是地理范围的全覆盖,即涵盖所有国家和地区;二是研究内容的全覆盖,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自然、环境、历史、民族、艺术、体育、民俗和民风等内容维度进行全方位的研究[2]。其次,研究内容的全方位覆盖,意味着从宏观到微观的多层次知识获取。再者,跨学科融合的特性是区域国别研究提供多元知识的关键。它打破学科界限,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知识相互渗透。

一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下,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在多个方面都紧密相连、相互影响。任何一个专门学科,无论是经济学、政治学,还是地理学、社会学等,虽在自身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与见解,但面对国际区域以及国家这一复杂且综合的研究对象时,都难免显得力不从心。作为一个交叉学科,区域国别学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学科,需要引入多学科、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因为任何一个专门学科都解释不了国际区域,更解释不了国家[3]

另一方面,国际传播的本质属性与全球传播格局的动态演变,决定了国际传播人才的全球领导力必须以多元知识基础为支撑。国际传播面向全球受众,各国受众因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对信息的理解和需求差异巨大。这意味着国际传播人才不仅知识面要“广”,还要求其知识涉略要“精”。区域国别学期待和需要培养的不是那种对泛国别、泛区域、泛组织和泛议题感兴趣的人才,而是通晓某个国别、某个区域、某个领域的人才[4]。即知识面单一且泛泛而知的国际传播人才,难以精准解读和有效传播涉及不同领域的复杂信息。因此,多元知识基础是发挥全球领导力,实现有效国际传播的必备条件,对于推动全球信息流通、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2.2.2. 塑造全球视野与格局意识

全球视野与格局意识,对于国际传播人才的全球领导力而言,是指能够超越其自身所处的局部环境,以宏观、全面的视角审视世界,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全球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复杂关系,并能从长远和战略高度把握国际传播的方向与趋势。

区域国别研究是应时代之势、发展之需而生。张琪认为,区域国别研究的研究视角侧重“他者”(即他国),其研究对象以社会形态为主。好的区域国别研究能够从多方面赋予国际传播人才全球视野和格局意识。其一,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全方位的研究,国际传播人才能够深入了解各国独特的发展路径、文化传统和社会结构。这种广泛而深入的认知使他们摆脱单一视角的局限,明白每个国家都是全球拼图中不可或缺的一块,进而在国际传播中充分尊重并呈现各国的多样性。了解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培养出更多“区域国别通”,为国家政策决策与民间交流提供学术支撑和智力保障,是当今时代和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区域国别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5]。其二,区域国别研究注重剖析,同国家和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相互联系与互动。钱乘旦先生指出,区域国别研究是大国的需要。只有在广泛认知世界的基础上,才能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深度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和改革。

因此,在国际传播中,拥有全球视野意味着能够准确把握国际舆论的走向,及时捕捉全球性议题,并将其融入传播内容。同时,格局意识使传播人才能够站在全球利益的高度,制定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传播策略,避免因短期或局部利益而忽视长远影响。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国际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更能使传播人才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引领作用,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合作,推动全球传播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2.2.3. 促进全球领导力的跨文化协同能力

跨文化协同能力,是指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能够有效理解、适应并整合不同文化元素,实现各方协同合作,以达成共同目标的能力。对于国际传播人才的全球领导力而言,跨文化协同能力体现在能够在国际传播活动中,跨越文化差异,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的顺畅沟通与高效协作,推动信息的准确传递与文化的相互理解。

区域国别研究深入探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价值观、信仰体系以及社会规范。通过这种深度研究,国际传播人才能够敏锐感知不同文化的核心特质,理解文化差异如何塑造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沟通模式。其次,区域国别研究关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传播体系与媒介生态。这使得国际传播人才熟悉不同国家的媒体渠道、传播规则以及受众的媒介使用偏好,从而能够依据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精准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和方式,优化传播效果,实现跨文化传播的有效对接。再者,通过学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团队协作模式和管理理念,传播人才能够在国际传播项目中,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协调不同文化背景的团队成员,化解潜在的文化冲突,构建高效协同的工作环境。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传播涉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国际传播人才能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引领传播方向,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建立互信与理解。同时,跨文化协同能力有助于整合全球资源,汇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智慧与力量,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提升国际传播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推动全球传播事业朝着更加多元、包容、协同的方向发展。

3. 从理论到实践:区域国别视域下国际传播人才全球领导力的多元实践维度

当我们将区域国别学与全球领导力的理论应用到实际中时,便会发现其在多个维度上展现出强大的实践价值。在国际传播领域,国际传播人才不仅需要深刻理解二者的理论内涵,更要能够将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在不同的实践场景中发挥出全球领导力的作用。

3.1. 知识整合与体系化建设

知识整合秉持系统性原则,从多领域着手,对企业、高校等众多组织机构的知识资源进行深度融合。这一过程致力于激活知识的输入与输出环节,确保知识在吸收与应用之间实现高效转化,进而将知识运用效能推向极致,最终达成知识体系的动态更新与持续演进。

区域国别学研究由来已久,积累了涵盖多领域的丰富知识,这些知识在初始阶段往往呈现出碎片化特征。进入最新阶段的研究,区域国别学研究强调对特定国家和地区的整体性研究,国际传播人才凭借其全球领导力,肩负起这一重要使命,将这些零散的知识进行梳理与架构,转化为系统且连贯的内容体系[6]。在此过程中,传播人才从区域国别学纷繁复杂的研究成果中,精准提炼核心要点,并依据不同受众的多样化需求,构建起兼具逻辑性与可读性的知识体系。这一实践不仅是对知识的深度挖掘与整合,更是全球领导力在国际传播中的生动体现,为增进全球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全面理解,推动跨区域交流与合作搭建了坚实的知识桥梁,助力构建更加丰富多元、互联互通的全球传播格局。

3.2. 跨域协同决策与行动引领

国际传播人才基于全球领导力,依托区域国别学积累的丰富知识与研究方法,对各国国情展开深度剖析。这一过程并非浅尝辄止,而是从政策的制定逻辑、经济的运行机理到社会文化的传承脉络,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探究。要求其深入研究不同国家政策制定背后的政治、经济、社会考量,把握政策目标的差异与共性;分析各国经济结构的特点、发展阶段以及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理解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与外部制约;洞察社会文化传统对民众价值观、行为模式的塑造,以及在应对全球性问题时的社会动员能力与文化适应性。这种深度剖析使国际传播人才能够精准识别各国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时的核心利益诉求、潜在合作空间与可能分歧。

在全球性挑战面前,跨区域协同要求国际传播人才具备卓越的协调整合能力。这不仅依赖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更需精准解读各方立场,运用有效沟通策略营造包容、开放的对话环境。在构建多边对话机制时,引导各方基于不同区域实际情况充分交流意见,通过积极协调平衡各方利益、化解潜在冲突,确保各方在公平合理原则下参与协同决策,达成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共识,推动全球应对挑战行动朝着既定目标稳步前行。

3.3. 提升国家话语能力

在区域国别视域下,提升国家话语能力是国际传播人才全球领导力实践的关键。国家话语能力不仅关乎国家形象塑造,更影响着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决策影响力和规则制定权[7]。在全球化深度推进的进程中,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交流与碰撞愈发频繁,信息传播的速度与范围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话语能力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能否在国际舆论场中准确传达自身的立场、观点和诉求,进而影响国际社会对该国的认知与评价。拥有强大的国家话语能力,意味着国家能够在国际事务中主动设置议题,引导国际舆论走向,增强在国际决策中的影响力和规则制定权[8]

基于广阔的国际视野、敏锐的跨文化感知能力以及卓越的沟通协调与资源整合能力,他们能够将本国的价值理念、发展成就等重要信息,以符合国际受众认知习惯和接受心理的方式,转化为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话语内容。提升国家话语能力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系统性工程,国际传播人才凭借其具备的全球领导力,在提升国家话语能力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是提升国家的国际话语能力和影响力坚实的人才支撑与智力保障。

4. 区域国别视域下国际传播人才全球领导力面临的现实挑战

理论与实践为国际传播人才全球领导力的培养和提升提供了基础和方向,但现实的复杂性给这一能力带来了诸多严峻的挑战。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文化差异的广泛存在,国际传播人才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4.1. 知识碎片化与深度整合难题

区域国别研究涉及海量信息,国际传播人才在汲取这些知识时,常面临知识碎片化困境。由于信息来源繁杂,不同渠道的研究成果缺乏系统性整合,致使人才虽储备了大量分散的知识内容,却难以将其融会贯通,转化为连贯且有效的领导力资源。

这种知识碎片化现象,一方面增加了人才全面掌握知识的难度,使其难以从宏观把握区域国别知识体系,弱化了全球领导力所需的知识广度与深度;另一方面,严重阻碍知识深度整合,导致人才在运用知识进行国际传播决策与领导时,无法形成全面深入策略,影响全球领导力在复杂国际传播情境中的有效施展。

4.2. 文化“滤镜”与全球视野局限

尽管区域国别研究对国际传播人才全球视野的塑造具有积极意义,但在认知过程中,人才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自身文化背景所形成的“文化滤镜”干扰。这种“文化滤镜”本质上是一种潜意识的认知框架,它使人才在理解和解读其他国家与地区事务时,不自觉地将本国文化价值观作为首要参照系。在此参照系的影响下,国际传播人才在认知过程中容易产生系统性的认知偏差。这种偏差源于对异文化理解的片面性,未能充分考虑到不同文化在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符号象征等方面的独特性。这种全球视野的局限性,使得国际传播人才在跨文化沟通与领导实践中,难以精准且全面地把握国际传播的复杂动态,进而削弱了其全球领导力在跨文化情境中的影响力与有效性。

4.3. 跨文化协同中的信任赤字与协调困境

跨文化协同作为国际传播人才全球领导力的关键表征,在实践进程中,却深受信任赤字与协调困境的掣肘,严重阻碍协同效应的充分发挥。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文化、制度层面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构成了跨文化协同的天然屏障。在合作情境下,各方基于自身文化与制度背景所形成的思维定式和行为逻辑,使得彼此在解读对方动机与行为方式时,极易产生认知偏差,进而滋生疑虑,最终导致信任缺失。这种信任赤字犹如隐藏在合作关系中的暗礁,时刻威胁着跨文化协同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同时,不同组织或国家在决策流程、工作节奏以及资源分配方式上的多样性,进一步加剧了协调的复杂性。决策流程的差异可能导致各方在关键问题上难以达成共识,工作节奏的不一致容易引发合作环节的脱节,而资源分配方式的不同则可能引发利益分配的矛盾。在缺乏行之有效的协调机制时,国际传播人才面临着整合各方资源的巨大挑战,难以高效引领跨文化团队朝着共同目标前进,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国际传播人才全球领导力在跨文化协同场景中的充分施展。

4.4. 快速变化环境下的能力迭代压力

国际传播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快速变革,新传播技术的迭代、国际形势的动态演变以及受众需求的持续更新,共同塑造了一个高度不稳定且充满变数的生态环境。在此背景下,区域国别研究成果的更新步伐,难以充分契合国际传播环境的急速变迁节奏。

对于肩负全球传播使命的国际传播人才而言,其全球领导力的维系与提升,高度依赖于自身能力的持续迭代。这不仅要求他们能够敏锐洞察环境变化,更需迅速将新认知融入领导实践,以引领有效的传播策略与行动。然而,传统的人才培养与发展模式,受困于固有路径与机制束缚,在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时,呈现出明显的迟滞性与不适应性。这种滞后的培养模式,使得国际传播人才在面对环境巨变时,无法及时完成能力结构的重塑与升级。反映在全球领导力维度,便是他们难以基于新环境迅速调整领导理念、优化传播策略,进而在国际传播场域的激烈竞争中渐处下风,严重阻碍了全球领导力的动态提升与持续拓展。

5. 区域国别视域下国际传播人才全球领导力的应对策略

面对区域国别视域下国际传播人才全球领导力在实践中遭遇的诸多挑战,积极探寻有效的应对策略迫在眉睫。这不仅关乎国际传播人才自身能力的提升,更对增强国家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影响力、推动全球多元文化交流与合作意义深远。

5.1. 重塑综合知识体系

传播人才应积极搭建知识管理平台,运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如知识图谱、大数据分析等,对海量的区域国别知识进行分类整理。以国家和地区为基本单元,构建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维度信息的知识网络,实现知识的精准检索与高效调用。同时,强化跨学科融合学习,主动参与跨学科研究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与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合作。在研究区域问题时,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形成全面、深入的研究成果,为全球领导力的发挥提供坚实的知识支撑。

5.2. 突破文化认知模式

文化“滤镜”严重制约了国际传播人才的全球视野,为突破这一局限,需开展深度跨文化培训。通过系统的培训课程,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文化体验等多样化教学方法,让传播人才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核心内涵、价值体系和沟通模式。设置文化冲突模拟场景,提升传播人才应对文化差异的能力,并定期组织自我反思活动,促使其不断修正认知偏差。此外,拓宽海外实践交流渠道也是关键。传播人才应积极争取海外实习、学术访问、国际志愿服务等机会,深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生活,与当地民众、学者、媒体从业者密切互动,亲身体验异国文化,增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包容,从而在国际传播工作中更好地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5.3. 优化协同交流机制

在跨文化协同过程中,信任赤字和协调困境阻碍了工作的顺利开展,优化协同机制势在必行。首先要构建信任沟通桥梁,组织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如文化分享会、团队建设活动等,增进各方成员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尊重。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的及时共享与交流,注重情感沟通,营造和谐的合作氛围。其次,制定标准化协调机制,项目团队共同制定明确的协调规则和流程,涵盖决策机制、工作分工、资源分配等关键环节。明确决策模式,合理分配工作任务,科学安排资源,并设立专门的协调岗位或小组,监督规则执行,及时解决协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5.4. 提升学用进阶能力

一方面,塑造敏捷学习思维,树立终身学习和敏捷学习的理念,时刻关注国际传播领域的前沿动态、新技术应用和受众需求变化。利用多种渠道获取新知识,定期评估自身能力,根据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学习计划,快速掌握新技能。另一方面,推动人才培养模式革新,教育机构和用人单位应加强合作,创新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阶段,打破学科壁垒,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与国际媒体、跨国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用人单位要为在职人才提供持续学习的机会,鼓励员工不断提升自我,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传播环境。

6. 结语

区域国别视域下国际传播人才全球领导力的研究,为理解国际传播人才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提供了独特视角。区域国别研究在赋予国际传播人才全球领导力诸多重要意义的同时,也揭示了现实中存在的重重挑战。面对这些挑战,需要多方面协同努力。展望未来,国际传播在全球交流与合作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具备卓越全球领导力的国际传播人才,将成为推动国际传播事业发展、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的关键力量。只有积极应对挑战,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与发展机制,才能培育出适应时代需求的国际传播人才,提升国家在全球传播格局中的地位,为构建更加和谐、包容的全球传播秩序贡献力量。

基金项目

2023年云南民族大学校级优质课程“智慧课程”建设项目“名译赏析”优质课程建设项目(YZKCPY-230012)。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姬德强, 张毓强. “双向奔赴”: 国际传播学与区域国别学的理论互鉴[J]. 对外传播, 2024(2): 69-73.
[2] 钱乘旦, 胡莉. 区域与国别研究视野下的“欧洲研究”——关于欧洲研究发展方向的讨论[J]. 欧洲研究, 2020, 38(4): 138-150.
[3] 张蕴岭. 区域合作新趋势与政治战略博弈[J]. 当代世界, 2022(11): 32-36.
[4] 汪诗明. 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新论[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4(10): 17-29.
[5] 杨丹.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什么样的区域国别学[J]. 外语界, 2023(1): 7-11.
[6] 孙德刚, 马文媛. 中国的区域国别学: 新视野与新方法[J]. 复旦国际关系评论, 2024(1): 3-21.
[7] 文秋芳. 国际传播能力、国家话语能力和国家语言能力——兼述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双轮驱动”策略[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47(3): 17-23.
[8] 文秋芳. 对“国家语言能力”的再解读——兼述中国国家语言能力70年的建设与发展[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40(5): 5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