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汉语在近些年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国际中文教育也呈现出系统化、国别化、专业化发展的态势。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汉语教学中,汉字作为语言要素教学中基础的构成部分,也是影响外国汉语学习者进行汉语阅读和写作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有效合理地进行汉字教学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非常多的研究者结合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的理论和汉字的表意性、理据性,钻研汉字的教学方法。那么,在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学中,应该明确汉字教学的重要性并且合理利用汉字独有的构字特点,引导学习者提高对汉字的习得趣味度,降低学习汉字的认知模糊度,减少对汉字学习的畏怕心理。而“六书”作为最早揭示和总结汉字形成规律的理论,对汉字的结构规律有其特殊的现实理论价值。本文以“六书”理论为出发点,结合学界目前的研究成果,尝试探究该理论在国际中文教育的汉字教学中实际运用价值和理论本身和汉字教学的关系。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has gained global prominence, with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developing systematically, nationally, and professionally.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Chinese characters, as a core component of language element teaching, are also a key factor affecting foreign learners’ reading and writing abilities in Chinese, so how to teach Chinese characters effectively and rationally has gained the attention of many scholars. A large number of researchers have combined the theories of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with the ideographic and rational na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s to explore teaching methods for Chinese characters. Therefore, in the teaching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clearly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Chinese character teaching and rationally utilize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haracter formation to guide learners to enhance their interest in learning Chinese characters, reduce the cognitive ambiguity in learning Chinese characters, and alleviate their fear of learning Chinese characters. As the earliest theory to reveal and summarize the formation rul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e “Six Scripts” has special practical theoretical value for the structural rul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Taking the “Six Scripts” theory as a starting point,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practical value of this theory in teaching Chinese characters in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ory itself and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by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current research results in the academic field.
1. 绪论
1.1. “六书”理论
汉字的理据性自古文字时期的图画文字起就自然存在。当然,汉字的演变过程当中,简化字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汉字的理据性匹配程度,但是汉字的理据性仍然存在。尤其是东汉时期许慎提出的“六书”理论直接展现了汉字的理据性。
对于汉字音、义、形的组成规律,历史上一直有“六书”的理论。《周礼·地官·保氏》中说,“保氏以六艺教国子”,认为六书是六艺之一,但尚未具体解释六书的内容[1]。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和郑众的注《周礼》中也都提到了“六书”理论,但目前学界采取许慎对“六书”的界定。许慎《说文解字》:“一曰指事。指事者,视可而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拙,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
《说文解字》中,许慎共设立540个部首,很大程度上解释了汉字的构形和意义组合规律[2]。前人并不是依据六书的理论造字,反而是后世人按照汉字的实际情况总结出来的造字构形规律。“六书”中的前四种象形、会意、指事、形声是造字法,后两种转注和假借是用字法,因为按照书中转注和假借的原则,这二者并不能产生新字。
尽管“六书”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国际中文教育的汉字教学中可以提高学习者认识汉字的效率。
1.2. 研究意义
汉字是比较纯粹的表意文字,形、音、义有机结合三位一体,与拼音系统文字有根本性的区别。外国的汉语学习者在接受一个新系统的文字时,一时之间可能会接受不了。因此,产生对学习汉字、汉语的畏难情绪。但是,根据“六书”理论,汉字中的大部分是依照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造字理论产出的。其中,形声字数量最多,象形和会意字的数量比较多,指事字最少[3]。经过隶变、楷化、简化之后,多数形声字的形符表意不纯粹,但是其经常作为部首出现。例如,以“氵”为部首的字与“水”有联系,例如江、河、海、滴等。所以,学习者通过了解“六书”理论来辅助打牢汉字学习基础是有事实理论依据的。
2. 汉字教学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2.1. 汉字教学的理论依据
“字本位”理论。字本位理论诞生于上二十世纪末。我国许多学者在该理论上进行了许多研究,对国际中文教育的汉字教学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徐通锵在《语言论-语义型语言的结构原理和研究方法》(1997)中完整地解释了“字本位”理论。将汉字的基本结构单位规定为“字”并且认为“字”是语言中有理据的最小的结构单位[4],并以此构建了汉语的语义句法层面的生成和运转机制。
“六书”理论。“六书”理论在对外汉字的教学中是具有实际现实意义的。汉字经历几千年的变化,但是表意功能却是一脉相承。“六书”中汉字的理据性可以很好地将有规律的汉字联系在一起,能够使学习者对汉字形成科学系统的认识,为下一步学习汉语打下良好的汉字基础。在第一章中对“六书”理论进行了描述,在此不作过多赘述。
2.2. 汉字教学的重要性
《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规定的总目标要求。《大纲》规定“国际汉语教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习者在学习汉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学习目的,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最终具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5]。语言基础知识和交际技能是语言成长力的必要条件,语音、字词、语法,听、说、读、写,几个方面互相渗透,但是最终的基础还是落到汉字的基础上。只有认识汉字才能顺利地学习其他方面。
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是现实需要。汉语和拼音文字所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两个系统,因此以拼音文字为第一语言的留学生会对汉字学习产生畏怕心理。而通过汉字教学使学生了解汉字的构成规律和字源演变,就能以丰富的形式提高学习者对汉字的认知兴趣度。而且要使汉语学习者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单独的汉字教学课是必不可少的。进行偏旁部首的教学可以使学习者学会使用汉语词典。
3. “六书”与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汉字教学
3.1. 象形字的教学
象形字是最早的文字,也是中国文化之起源,具有很强的理据性。甲骨文形即表意。象形字多为常用字,也是汉字学习的基础部分,大多数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有关。其数量不多,但是,是学习会意字、形声字、指事字的基础,如“木、目、月”等。在进行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汉字教学时,我们利用象形字图画表意的历史演进过程可以增加学习者对学习汉字的趣味度和提高学习积极性。
象形字可以用图示法[6]进行教学[7]。图示教学法比较直观具体,象形符号形象地表达出汉字所表达的含义。所采用的图片可以根据所学汉字的内容进行灵活调整变化。教学者可以通过PPT展示图片,然后用口语简要地表达出来。随后教学者在教授某一个象形字时,展示该汉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过程。在学生理解最初字形的基础上说明字形演变的过程以帮助学习者理解记忆。必要时,可以适当增加英文注释或者相应的学习者使用语言的解释。
联想教学法也可以用于象形字教学。让学习者基于自身的生活和学习经验的基础图式,写出汉字原始的形式。利用类似的勾画形态分化直接学习该汉字的畏难情绪,同时予以精神鼓励。
以象形字“口”为例:教学者通过讲解该字从甲骨文–楷书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识别最终的演变结果。
甲骨文、金文、小篆的形体都像开口笑的样子,隶变楷书写作“口”。学习者能够联想到嘴巴张开的形状。“口”的本义指人的嘴巴。
随后在学习者理解的基础上进而学习引申义,一个人有一张口,所以“口”字有一个引申义指“人口”;另一个引申义为物体内外相连接的地方,如“洞口”、“壶口”。还有一个引申义为裂开的地方,如“伤口”。还可用作量词,表示物品的件数,如“一口刀”、“一口价”。
3.2. 会意字的教学
会意字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部件构成的具有新的意义的字。在会意字的教学中,可以采取演示法。
教学者通过动作和图片进行演示,将所讲汉字的意义直接且形象地表现出来。例如:会意字“取”。以手拿耳,表示“获得、得来”。这个汉字教学者可以借助一些道具进行动作演示,使学习者可以直观地了解该汉字的含义。教学者把“取”的甲骨文展示出来,分解成“耳”和“手”,并解释其本义为割下死敌的耳朵,表示事物到手里需要一个动作,因此,“取”字现在的意思就是获得的意思。既然会意字是两个及以上多个部件的重新拼接,那么为了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每个部件,可在讲解所讲会意字时对相关部件进行讲解并以图画演示。在课堂上,用生动形象的图画给学生讲解的同时不仅有利于他们的理解,同时能有助于他们的记忆,活跃课堂气氛。如,讲解会意字“休”,可以先讲解甲骨文“人”的形象,表示躬身垂臂的劳作形象;甲骨文形式的“木”字,上面的一横代表树木的枝干、下面延长的竖代表根,整个字表示树木的形体。教学者可以带领学习者进行定式画面想象:一名劳动者干活之后很累,看到一棵树,会有什么动作。让学习者尽情发散思维,学习者总结出“休息”、“躺下”等的回应,教学者随后可轻松讲解“休”字的含义。
3.3. 指事字的教学
指事字在汉字的总量中占比并不高,在《汉语水平词汇与等级大纲》中,甲级指事字20个,乙级指事字15个,丙级指事字6个,丁级指事字6个(黄小玮,2014) [8]。但是指事字的教学可以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构造方法和造字意图。在学过象形字之后,在教授指事字时,只需要在讲解象形字的过程中添加一些部件的教学。就容易理解得多。例如,指事字“本”、“末”,可以在讲解时用“木”字辅助进行讲解。利用图片将“木”字顶端加一长横变成“末”字,树梢的意思,后来有表示事物的尾部的意思。将“木”字底端加上一个短横,就变成“本”字,本义表示树根,进一步延伸出来表示原来、根源、基础的意思。
在实际的指事字教学环境中,可以在相对字量上有所减少,但要把最基本的会用到的汉字教给学习者。另外,教学者在教授指事字的时候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多媒体工具对指事字进行动态的演示,使学习者直观地了解指事字。在讲解指事字时,指事符的位置、方向、长短都需要准确地向学习者讲解,可以通过不同指事符的对比,使学习者对汉字的理据性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学习汉字。
3.4. 形声字的教学
形声字,顾名思义,字由音符和义符两个部分构成。因此,多数相同类属的形声字中会存在部件一样的情况,存在较强规律性,因此便于学习者在学习中归纳记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同类属的形声字进行对比归纳,以此促进汉语学习者对汉字的同类部件形成初步的形态认知,从而在后续进一步的学习中,能够提高汉字学习的认知水平。
对相同类属的形旁进行系统归纳,即对拥有同样形旁并且表示的意义也相同或相近的形声字进行准确识别。例如:形旁“贝”与所构造的形声字“贷、赔”,它们的“贝”代表的都是“货币”的意思。类似这样的可以放在一起进行合理引导,以强化学习者对形旁“贝”的理解和记忆。类似地,可以通过讲解学习形旁的本义,来扩展学习者认识其他的字。不仅能使他们充分利用这类汉字自身的规律,还可以学以致用、自主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会在学习过程中大概率能够对形声字形成类属认知。如果在后续的学习中遇到的汉字包含了学习过的部件,那么学习者很可能猜到这个汉字的意思。这一点对帮助学习者辅助阅读和提高汉字学习能力非常有实际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外国学习者容易对学到的形声字的构形和认读规律过度泛化,出现“读半边”的情况。教学者面对这种情况时,应提前做好应对策略,在利用形声字扩充词汇时,保证学到的形声字基础扎实,并对犯错的情况及时进行纠正。根据对外汉字教学的阶段,辩证利用这一规律减少汉字的学习难度,扎实打好汉字学习基础。
4. 教案编写——以形声字教学为例
认识形声字——汉字教学(45分钟) |
教学对象 |
来自美国、英国、哈萨克斯坦、比利时等地的各国初级汉语成年留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 |
|
教学内容 |
“蜻蜓”、“蝴蝶”、“蚂蚁”、“蝌蚪”等词的音、形、义。 |
|
教学目标 |
1.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熟练掌握本课汉字读音,意义,并简单了解汉字的笔顺。 2. 将本课学到的形声字有关知识运用到汉字的学习上。 |
|
教学重点 |
用形声字的有关知识教授本课生词。 |
|
教学难点 |
用类推的方式识记形声字。 |
|
教学方法 |
以旧带新;汉字对比;汉字组合;讲练结合 |
|
教学步骤 |
1. 组织教学(1分钟)师生问候。 |
|
2. 复习导入(2分钟) 利用PPT复习之前学过的汉字,并以具体的汉字为例引进形声字的概念。 |
|
3. 讲练新内容(20分钟) 教师出示PPT:蜻蜓 蝴蝶 蚂蚁 蝌蚪 师:小动物们非常想和我们交朋友,大家一起来跟它们打个招呼吧!(指名学生带读、齐读。) 师:同学们,请你观察观察这些生词,谁来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1:这些字都是左右结构。 生2:它们都有虫字旁。 师:是的,都有虫字旁,那老师遮掉虫字旁后,你能再读一读吗? 生自由读。 师:读完之后,你有什么发现? 生3:遮住后的读音和没遮住之前的读音是一样的。 生4:有的音节一样,但声调不一样,比如“蚁”和“义”。 师:是的,它们遮住偏旁前和遮住后的读音是相同的或声调不同。比如“蜘”字,“虫”字表示它的意思和动物有关,“知”表示这个字的读音。像这种一部分表示意思,一部分表示读音的字,我们叫它形声字。所以“蜘”是? 生齐声:形声字。 师:你能选一个你喜欢的动物名字来像老师这样说一说吗? 指名学生回答。 |
本班低年级的学生通过学习已具有一定的对于汉字的观察、比较和有序思考的能力,能够在对比读的基础上,发现汉字的规律。通过对比读遮住偏旁前后汉字的读音,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的特点。让学生用老师举例的句式(我喜欢“蜘”字,“虫”表示它和动物有关,“知”表示这个字的读音。)来巩固知识点,在说的过程中直观地体会形声字一边表形一边表音的特征。 |
4. 练一练(10分钟) 教师出示PPT:爸、迷、粮、网 师:这些字是不是形声字呢?说说理由,现在开始小组讨论。 生1:父就是父亲的意思,巴表示读音,所以我们组认为“爸”是形声字。 师:刚刚我们学的字都是左边表意思,右边表读音,即左形右声。那“爸”字呢?也是吗? 生2:不是,“爸”字是上面的意思,下面是读音。 师:这种形声字属于上形下声。 生3:走字表示走路,米表示读音,“迷”是形声字。 师:是呀,“辶”旁与走路或发生一段地理位置上的位移有关系,你掌握了。 生4:米表示它和大米有关,良表示读音,所以“粮”是形声字。 师:大米就是粮食,真不错。 生5:我们组认为网不是形声字,里面的两个×不能表示读音。 (老师在黑板上画渔网简笔画) 师:网是由图画文字演变而来,这种由图画文字演变而来的,是一种最古老的字体。与表音文字不同,它们属于表意文字,叫象形字。 |
通过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生生合作,对出示的汉字进行辨析,区分象形字和形声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能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又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辨析的过程中对形声字的理解更加透彻。 |
5. 复习总结(8分钟) 教师出示PPT:“迷、运、造”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检测一下今天的所学内容,请同学们先观察这三个生字,汉字观察的三步骤是? 生齐声:一看结构,二看部首,三看关键笔画。 师:说说你的发现。 生1:它们都是半包围结构。 师:能否再具体一点? 生2:它们都有走之旁,而且“迷”和“运”是形声字。 |
从教学片段一认识形声字的概念,到教学片段二的拓展延伸,再到片段三的生字书写,教学流程层层递进,贴合本阶段学生的学习水平。三个环节各教了一个形声字类型,即左形右声、上形下声、外形内声,让学生了解了形声字的多样性,初步认识了汉字的归类。 |
|
师:你能说说你判断的依据吗? 生3:走之旁表示“迷、运”这两个字都和走路有关,“米、云”分别表示它们的读音,所以是形声字。 师:你学懂了!同学们,除了迷和运,“造”也是形声字,不过它比较特殊,压的是韵母“ao”的音。这种半包围结构,外面表示意思,里面表示读音的形声字属于形声字中的外形内声。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写一写吧。 |
|
6. 布置作业 6.1. 阅读一篇文章,要求找出文章中所有的形声字,并标注拼音。 6.2. 选择一个偏旁,并找出有五个该偏旁的形声字。 如:江,河,海,洋,滩。以这五个字编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听。 |
|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每一个汉字都是文化。在识字教学中,恰到好处的归类识字会让学生更容易学会、学好。特别是形声字,这种据形知音把文字的表意和表音两种功能有机地融合为一体的汉字。学会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将成为学生学习中文的金钥匙。
5. 结语
国际中文教育教学中,汉字教学是基础,也是难点。学界在此问题上也做了很多研究,得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理论和具体方法。汉字作为汉语学习的文字基础,书写、听力和言语交际都离不开汉字,所以汉字是外国学习者能提高汉语水平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学者重视汉字教学确实有其必要性。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对汉语初学者来说,教学者利用教学手段和方法降低学习者对汉字的认知难度非常必要,利用新媒体手段提高学习者对汉字的习得兴趣度更重要。学习汉字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不能急于一时一刻。根据“六书”理论总结方法,减少外国汉语学习者初学汉语的畏难反应。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汉字形态变化能够从纵向上给学习者提供一个可视化的理据性,从而提高学习汉字的兴趣。通过演示法、图示法让学习者全面地了解汉字,掌握每个汉字的形、音、义的三位一体,实现汉字的系统化教学。
当然,传统的“六书”理论由于历史的原因有其固有的历史局限性,也有许多学者对此理论持有批判态度。汉字的字形在演变过程中多多少少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一些汉字的教学已经不能用“六书”来解释。“六书”理论是根据汉字形体的演变规律产生解释作用的,然而经过简化之后,一些字失去了形声字的结构,不能再去拆解用“六书”理论解释。但是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丢弃该理论,它还是具有独有的价值和意义。对于传统的理论,我们作为教学的实施者和研究者,应该守正创新,汲取精华、去其糟粕,用以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好地传播汉语和隐藏在汉语交际间的文化。
本文只是单纯从理论方面对“六书”理论在国际中文教育的汉字教学中的应用作了浅要的分析,缺乏具体的实践操作检验。因此,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教学数据缺乏,存在一部分缺陷。但是希望能够通过对理论应用的浅谈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可以在理论上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