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粤语与越南语方言的接触是中越历史文化交流的重要体现。明清以来,大批广东华人移居越南,与越南人民生活在一起。此后粤语通过日常交流逐渐渗透到越南语中,从而形成了越南语中丰富的粤语借词体系[1]。这些粤语借词不仅体现了两国语言的接触和融合,也体现了中越文化交流的深刻影响。尤其在食品、生活用品和社会文化等领域,粤语借词可以说已成为越南语词汇体系特别是日常口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粤语借词系统对越南语词汇体系的语言结构和文化表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语音相似性在语言接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粤语借词传入越南语后,经历了适应、语音语义变化等阶段,以适应越南语语音体系的规则,但同时,在适应过程中,它们仍然保留了一定的粤语特点。通过对这些借词的语音特点和顺应规律的比较,我们不仅可以发现粤语对越南语的显著影响,而且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语言接触过程中语音的演变规律。
本文以越南语中的粤语借词为研究对象,结合调查、统计方法,分析其语音特点以及传入越南语时的语音变化,从而探究粤语借词在越南语中的适应与发展规律,继续阐明粤语在丰富和塑造越南语词汇体系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2. 语与越南语的语音系统对比
粤语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对越南语语音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粤语源于秦汉时期中原北方的雅语,与岭南地区的土著语言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语言体系。因此,当粤语系传入越南时,使得越南语的语音体系也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遗迹,特别是汉语的长安语音和平话方言体系[2]。
2.1. 元音系统对比
2.1.1. 粤语元音系统
粤语元音系统比较复杂,共有53个元音,可分类如下:
单元音:包括a、ɛ、œ、ɔ、i、u、y。
复合元音:主要包括ai、ɐi、ei、œy、ɔi、ui、au、ɐu、ou、iu。
鼻音尾元音:包括am、ɐm、im、an、ɐn、œn、ɔn、in、un、yn、aŋ、ɐŋ、ɛŋ、eŋ、œŋ、ɔŋ、oŋ。
塞音尾元音:涵盖ap、ɐp、ip、at、ɐt、œt、ɔt、it、ut、yt、ak、ɐk、ɛk、ek、œk、ɔk、ok。
声化元音:m̩、ŋ̩。
粤语的元音系统有以下特点:
首先,复合元音、鼻音尾元音和塞音尾元音中的元音a存在长短对立现象,其中长元音的音值是[a],短元音的音值是[ɐ]。
其次,粤语有圆唇元音œ,且有以œ为主的元音组合相对丰富,如œy、œn、œŋ、œt、œk等。此外,粤语还保留了中古汉语的鼻音韵尾-m、-n、-ŋ和入声韵尾-p、-t、-k。
第三,粤语中没有ɿ和ʅ的舌尖元音。中古汉语开口韵字与ʧ、ʧh、ʃ等辅音结合时,常读作i韵,而在其他辅音环境中,则往往读作ei韵。
最后,粤语中有些元音没有韵头,主要是以i-、u-、y-开头的音节。这些音节中的j和w具有半元音的特征,但由于它们不能与辅音结合,因此通常被认为是辅音。
总之,粤语元音系统较为复杂,系统性较强。它不仅保留了许多中古汉语的特征,而且在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音韵格局。
2.1.2. 越南语元音系统
越南语元音系统也比较复杂,具体如下(见表1):
单元音:11个,包括a [a:]、ă [a]、o [ɔ]、e [ɛ]、i (y) [i]、u [u]、ư [ɨ]、ô [o]、â [ə]、ơ [ə:]、ê [e]。
双元音:23个。
Table 1. Vietnamese diphthong system
表1. 越南语双元音系统
全响双元音 |
iê (ia) |
[iə] |
uô (ua) |
[uə] |
ươ (ưa) |
[ɨə] |
前响双元音 |
ai |
[aːj] |
ơi |
[əːj] |
oi |
[ɔj] |
ôi |
[oj] |
ui |
[uj] |
ưi |
[ɨ̰j] |
ay |
[aj] |
ây |
[əj] |
ao |
[aːw] |
ưu |
[iw] |
eo |
[ɛw] |
êu |
[ew] |
iu |
[iw] |
au |
[aw] |
âu |
[əw] |
后响双元音 |
oa |
[waː] |
uơ |
[wəː] |
ue (oe) |
[wɛ] |
uê |
[we] |
uy |
[wi] |
三元音:11个(见表2)。
Table 2. Vietnamese triphthong system
表2. 越南语三元音系统
前响三元音 |
iêu (yêu) |
[iəw] |
uôi |
[uəj] |
ươi |
[ɨə̤j] |
ươu |
[iəw] |
中响三元音 |
oai |
[waːj] |
oay |
[waj] |
uau |
[waʔw] |
uây |
[wəʔj] |
oeo |
[wɛw] |
uyu |
[wiw] |
后响三元音 |
uyê (uya) |
[wiən] |
在越南语音韵体,单元音、双元音和三元音都可以与辅音组合形成韵母。本文对这些韵母的结构进行了分类描述并探讨了它们的语音特点。
首先,在单元音与辅音组合方面,越南语有以下几种:
单元音 + 鼻音韵尾(-m, -n, -ng):如am [aːm]、ơm [əːm]、om [ɔm]、ôm [om]、um [um]、em [ɛm]、êm [em]、im [im]、ăn [an]、ân [ən]、ang [aːŋ]、ăng [aŋ]、âng [əŋ]、ong [awŋ]、ông [əwŋ]、ung [uŋ]、eng [ɛŋ]等。
单元音 + 塞音韵尾(-p, -t, -c):如ap [aːp]、ơp [əːp]、op [ɔp]、ôp [op]、up [up]、ep [ɛp]、êp [ep]、ip [ip]、ăt [at]、ât [ət]、ot [ɔt]、ôt [ot]、ut [ut]、ưt [ɨt]、et [ɛt]、êt [et]、it [it]、ăp [ap]、âp [əp]、oac [waːʔk]等。
其次,双元音还可以与辅音结合形成前响、中响及其他类型的韵母:
前响双元音韵母:如iêm [iəm]、iên [iən]、iêng [iəŋ]、iêp [iəp]、iêt [iət]、iêc [iək]、uôm [uəm]、uôn [uən]、uông [uəŋ]、uôt [uət]、uôc [uək]、ươm [ɨəm]、ươn [ɨən]、ương [ɨəŋ]、ươp [ɨəp]、ươt [ɨət]、ươc [ɨək]。
中响双元音韵母:如uan [waːn]、uang [waːŋ]、uăn [wan]、uăng [waŋ]、oap [waːp]、oat [waːt]、oac [waːʔk]、uăp [wap]、oăt [wat]、oăc [wak]、uân [wən]、uât [wət]、uâng [wəŋ]、uên [wen]、uênh [weŋ]、uynh [wiŋ]、oach [wajk]、uêch [wek]、uych [wik]。
此外,三元音韵母也可以与辅音结合,如uyên [wiən]、uyêt [wiət],这一现象表明了越南语韵母结构的复杂性。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适应外来词的拼写,越南语还有一些特殊的韵母,如oong [ɔŋ]、ooc [ɔʔk]、ôông [oŋ]、ôôc [ok]、êng [əŋ]、êc [ək]、ing [iŋ]、ic [ik]等。这些韵母在音系分布和词汇适应中起着独特的作用。
2.1.3. 粤语和越南语元音对比
1) 单元音对比
粤语的单元音没有长短元音的对比,但前高元音(i、y)的圆唇与展唇有对比。
越南语的元音系统比较复杂,有的元音需要和辅音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音节。
2) 复元音和鼻音尾元音对比
粤语的复元音和鼻音尾元音相对丰富,如ai、ei、œy、am、an、aŋ等,且这些还保留了古汉语中的韵尾,如-m、-n、-ŋ。
越南语的复元音和鼻音尾元音也比较复杂,如ai、oi、ui、am、an、ang等,也保留了古汉语中的韵尾,如-m、-n、-ŋ,但古汉语尾韵-ŋ在越南语的书写系统中分为“ng、nh”两个韵尾。
粤语和越南语在复元音和鼻音尾元音方面都较为丰富,且都保留了古汉语中的韵尾,但越南语在韵尾的写法上存在一定的分化。
3) 塞音尾元音对比
粤语的塞音尾元音保留了古汉语的-p、-t、-k韵尾,如ap、at、ak等。这些塞音尾元音在粤语中发音更清晰,在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越南语的塞音尾元音同样也保留了古汉语的-p、-t、-k韵尾,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古汉语中的韵尾-k在越南语中被区分为-c和-ch。
粤语与越南语在韵母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都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但越南语韵母的书写方式仍然存在差异,这反映了越南语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对古汉语韵母的适应与调整机制。
2.2. 辅音系统对比
2.2.1. 粤语辅音系统概述
粤语辅音系统由20个不同的辅音音素组成。这些辅音可以根据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进行分类。
详情如下:
双唇音:包括清辅音[p]、清送气辅音[ph]、浊鼻音[m]以及半元音[w]。
唇齿音:仅包括清擦音[f]。
舌尖音:包括清辅音[t]、清送气辅音[th]、浊鼻音[n]、边音[l]。
舌叶音:包括清塞擦音[tʃ]、清送气塞擦音[tʃh]以及清擦音[ʃ]。
舌面音:仅包括半元音[j]。
舌根音:包括清辅音[k]、清送气辅音[kh]、浊鼻音[ŋ]、浊擦音[kw]和[khw]以及清喉擦音[h]。
零声母:用符号Ǿ表示。
粤语辅音系统的特点是缺乏浊塞辅音和浊塞擦辅音。塞辅音和塞擦辅音仅分为清音和不送气音。清音送气,不区分清音和浊音。古汉语中的浊辅音在粤语中通常转化为相应的清辅音,即送气平声,不送气仄声。
2.2.2. 越南语辅音系统概述
现代越南语的辅音系统比较复杂,共有24个辅音。这些辅音跟粤语相似,也可以根据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进行分类:
双唇音:包括浊辅音[b]、清辅音[p]和浊鼻音[m]。
唇齿音:包括浊擦音[v]和清擦音[ph]。
舌尖音:包括浊鼻音[n]、清辅音[t]、浊辅音[đ]、清送气辅音[th]、清擦音[x]、浊擦音[d]、边音[l]、清塞擦音[tr]、颤音[r]和清擦音[s]。
舌面音:包括浊鼻音[nh]、浊擦音[gi]和清塞擦音[ch]。
舌根音:包括浊鼻音[ng/gh]、清辅音[c/k]、清送气辅音[kh]和浊擦音[g/gh]。
喉音:仅包括清喉擦音[h]。
半元音:包括[w],可以表示为元音[o]或[u]。
越南语辅音系统分为浊辅音和清辅音,其中浊辅音有12个。浊辅音和清辅音对立有6对,其中包括3对擦音和3对塞音。只[t]和[th]有送气和不送气之分,而越南语中的辅音主要以浊音和清音的对比来区分意义。
2.2.3. 粤语和越南语辅音系统的对比分析
比较粤语和越南语的辅音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点区别:
辅音数量:越南语的辅音(24个)比粤语(20个)多。
清浊音对立:粤语没有浊音/清音对立,而越南语保留了一些来自古汉语的清浊音对立。
发音部位:两种语言的双唇音、舌尖音、舌面音和舌根音都有相应的发音部位,但粤语特有的舌叶音(tʃ、tʃh、ʃ)在越南语中没有直接对应的发音部位。
发音方法:粤语有五对送气和不送气,而越南语只有一对送气和不送气对立。
2.3. 声调系统对比
2.3.1. 粤语声调系统
粤语有9个声调,既保留了古音系的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又在入声调上也分化发展成上阴入和下阴入(见表3)。
Table 3. Cantonese tone system
表3. 粤语声调系统
调类 |
阴平 |
阴上 |
阴去 |
阳平 |
阳上 |
阳去 |
上阴入 |
下阴入 |
阳入 |
调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调值 |
55 |
35 |
33 |
11 |
13 |
22 |
55 |
33 |
22 |
2.3.2. 越南语声调系统
越南语有六种声调,在区分词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见表4)。
Table 4. Vietnamese tone system
表4. 越南语的声调系统
六声说 |
名称 |
例子 |
调号 |
八声说 |
调值 |
越南语 |
汉语 |
1 |
Thanh ngang |
平声(横声) |
ma |
无 |
1A阴平 |
55 |
2 |
Thanh huyền |
玄声 |
mà |
` |
1B阳平 |
211 |
3 |
Thanh hỏi |
问声 |
mả |
’ |
2A阴上 |
214 |
4 |
Thanh ngã |
跌声 |
mã |
~ |
2B阳上 |
315 |
5 |
Thanh sắc |
锐声 |
má |
ˊ |
3A阴去 |
35 |
mác |
4A阴入 |
6 |
Thanh nặng |
重声 |
mạ |
. |
3B阳去 |
11 |
mạc |
4B阳入 |
2.3.3. 粤语与越南语声调对比
越南语的声调系统源于古汉语,因此至今仍保留着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同时部分声调又区分了阴阳[3]。粤语也保留下了这个特点,并从入声中衍生出了上阴入和下阴入两个声调。因此,粤语的声调称为“六声九调”,越南语的声调则是“六声八调”。
3. 粤语对越南语借词的影响
粤语对越南语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借词的语音适应、地域分布、音变、借词文化适应等方面。
3.1. 音系适应性分析
3.1.1. 粤语声母、韵母与越南语的对应关系
粤语与越南语在声母和韵母系统上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许多粤语词语传入越南语时仍保留了原来的语音结构和含义,但同时也发生了一些适应性的调整[4]。例如:
粤语清塞擦音在越南语中多对应为x [s]。
Table 5. Representation of Cantonese voiceless affricates in Vietnamese
表5. 粤语清塞擦音在越南语中的表现
粤语 |
越南语 |
叉烧[caa1siu1] |
xá xíu [saː35siw35] |
云吞[wan4tan1] |
vằn thắn [van211tʰan35] |
烧卖[siu1maai2] |
xíu mại [siw35maːʔj11] |
支骨[zi1gwat1] |
xí quách [si35kwajk35] |
由表5可知,粤语与越南语对应词语在韵母部分中的一致率较高。例如:
“叉烧”(粤:[caa1siu1],越:[saː35siw35])——“siu”和“siw”在音质特征上很相似,都是闭后不圆唇元音。
“云吞”(粤:[wan4tan1],越:[van211tʰan35])——粤语中的“an”和越南语中的“an”在发音上十分相同,都是开后不圆唇元音,在韵母结构上保持一致。
“烧卖”(粤:[siu1maai2],越:[siw35maːʔji1])——两者在发音上较为接近,“maai”和“maː”也有相同的长元音特征。
“叉骨”(粤:[zi1gwat1],越:[si35kwajk35])——“gwat”和“kwajk”在发音上均为舌尖抵住上颚,并且韵母结构相似,特别在韵尾部分(t和k)。
这些韵母的相似性表明,在粤语传入越南语的过程中,越南语倾向于保留原韵母的发音特点,反映了粤语与越南语在语音上的相似性。
3.1.2. 声调在借词中的适配与变化
粤语和越南语都属于声调语言系统,但两种语言的声调系统有一定的差异,不完全对应。因此,在借词过程中,常常根据越南语的声调系统对粤语借词的声调进行调整。例如(见表6):
粤语的“利[lai6]是[si6]”在越南语中读为“lì xì”,其中第二个音节的声调为了适应越南语发音习惯,从粤语的去声调整为越南语的平声。
Table 6. Tone adaptation and changes in Cantonese loanwords in Vietnamese
表6. 声调在越南语中粤语借词中的适配与变化
粤语 |
越南语 |
菠菜[bo1choi3] |
bó xôi [ɓɔ35soj55] |
绿豆沙[luk6dau6saa1] |
lục tầu sá [luk11təw211saː35] |
菠菜[bo1choi3] → bó xôi [ɓɔ35soj55],第一个音节的声调由粤语平声变为越南语去声。第二个音节的声调由粤语的去声调整为越南语的平声。同样,绿豆沙[luk6dau6saa1] → lục tầu sá [luk11təw211saː35],其中第三个音节的声调由粤语的平声变为越南语的去声。
可见,粤语词汇借入越南语的过程中,常常会调整声调,以适应越南语的语音体系。其中,粤语的平声和上声大部分变为越南语的去声(锐声或重声),而粤语的去声可以调整为越南语的平声(平声或玄声)。这种调整体现了越南语声调系统在接收粤语借词时的适应性调整规律。
3.2. 领域分布分析
越南语中粤语借词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主要集中在美食、社会文化等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领域。它的传播与发展不仅体现了粤语对越南社会的影响,也揭示了语言接触过程中词汇借用的特点和适应机制。
3.2.1. 饮食类
粤语借词在越南语中最突出的领域之一是美食。由于在大量广东人移居越南之后,特别是如今的胡志明市第五郡,粤菜在越南特别是华人聚居的地区广为流传,大量与粤菜相关的词汇也通过这一途径传入越南语,并经历了语音、语义变化等因本地化过程而产生的调整过程。这些词包括许多相关的粤菜和香料,例如:
食材类:马蹄(mã thầy)、腐竹(phù trúc)、藠(kiệu)、腊肠(lạp xưởng)、蜜(mật)等。
食品类:叉烧(xá xíu)、烧卖(xíu mại)、云吞(vằn thắn)、虾饺(há cảo)、水饺(sủi cảo)、油炸鬼(dầu cháo quẩy)、打火锅(tả pín lù)、扣肉(khấu nhục)、什锦(thập cẩm)、绿豆沙(lục tầu sá)、芝麻糊(chí mà phù)、清補涼(sâm bổ lượng)、水圆(sủi dìn)、馒头 màn thầu、bát bửu(八宝粥)。Bát bửu (八宝)在粤语中与八宝粥有关,但在越南语中,该词指的是越南人在婚宴、忌日等宴席上的八宝开胃菜。
调味及饮品类:䜴油(xì dầu)、酸梅(xí muội)、味精(mì chính)、白小(bạc xỉu)。
这些借词不仅保留了粤语原有的发音特点,而且有些词语还有语义上的扩展。例如白小(bạc xỉu)在粤语中是“加炼乳的咖啡”的意思,而在越南,它已经成为当地奶咖啡的固定名称。此外,味精(mì chính)在越南北部被广泛使用,可以作为本土词bột ngọt的互换词。
3.2.2. 社会文化类
粤语借词除了在饮食领域产生影响外,还深深影响着社会文化方面的词汇体系,特别是在传统风俗、商业贸易、服饰或是娱乐等方面。例如:
节庆与风俗:利是(lì xì) (春节红包)、冚唪唥(hằm bà lằng)。
在越南语中,“利是(lì xì)”可以用作名词,也可以用作动词。作为名词,它是指压岁钱,通常装在红包里,在农历新年期间送给孩子或亲戚,以祈求好运。例如:“Tết năm nay, ông bà cho em rất nhiều lì xì.”(译:今年,爷爷奶奶给了我许多压岁钱。)。作为动词时,它表示给别人送压岁钱的行为,例如:“Mẹ lì xì cho con.”(译:妈妈给我一个红包。)。
“hằm bà lằng”这个词在越南南部地区被广泛使用,有部分也发音为“hàm bà lằng”《南方话字典》。
Tự Vị Tiếng Nói Miền Nam的作者王洪盛(Vương Hồng Sển)解释说,这是一个经过越南本土化的粤语词汇,汉越词为“hàm bất luận”,意思是统括计算,不分大小[5]。例如:“Hàm bà lằng, hết thảy là bao nhiêu?”(“全部加在一起,一共是多少?”)。南部人也经常说“đủ thứ hằm/hàm bà lằng”,意思是各种各样、混杂在一起、乱七八糟的东西。从发音来看,这个词有多种读音,如“hàm bà lằng”、“hằm bà lằng”、“hầm bà lằng”、“hằm pà lằng”、“hằm pà làng”等,但总体上读音还是比较相近。
商业贸易:杂货(chạp phô)、抵制(tẩy chay)、事头(xì thẩu)、店(tiệm)、柜(quầy)。
服饰:長衫(sườn xám)。
建筑:房屋(phòng ốc)。
休闲娱乐:麻将(mạt chược)、十三张(xập xám chướng)、同花顺(thùng phá sảnh)、陀螺(thò lò)。
上述借词的传播反映了粤语对越南语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在商业和传统文化领域。例如,利是(lì xì)在越南语中已经完全本地化,并成为农历新年期间被广泛使用的词语;麻将(mạt chược)和相关的牌类术语不仅在华人社区中使用,而且在当地越南人社区也很流行。
3.2.3. 其他领域
除了美食、社会文化外,粤语借词还渗透到了许多其他领域,体现了粤语和越南语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接触和适应的过程。例如:
日常生活:婶(sẩm)、冇鏍(mậu lúi)、大小(tài xỉu)。
度量衡:斤(cân)。
武器与战斗:马刀(mã tấu)。
形容词及口语表达:兴(hên) (幸运)、衰(xui) (倒霉)、肥佬(phì lủ)。
这些词语大部分在日常交际中使用,并已纳入越南语常见的表达方式。例如,大小(tài xỉu)是一个赌博术语,不仅在华人圈子使用,也在越南赌场广泛使用。马刀是越南比较常见的武器名称,并且已经完全本地化。此外,兴(hên)和衰(xui)在口语中极为常见,已成为日常生活中表示好运和坏运的固定表达。
3.2.4. 领域分布的语言接触特征
越南语中粤语借词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点,主要集中在美食、商业、日常用语等使用频率较高的生活领域。这一现象体现了粤语与越南语日常接触的本质,即语言接触并不局限于特定的社会阶层或历史时期,而是早已深深融入越南社会的日常交流之中。特别是在饮食文化方面,大量的粤语词汇已经成为越南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叉烧”(xá xíu)、“烧卖”(xíu mại)、“腊肠”(lạp xưởng)等,这一切都反映了粤语借词在越南烹饪文化中的广泛使用。
此外,粤语借词不仅与物质层面的交流有关,而且对越南社会的文化习俗也有着深刻的影响。春节期间使用的“利是”(lì xì)、传统服饰“长衫”(sườn xám),以及娱乐活动“麻将”(mạt chược)等词汇。这些都表明粤语在越南的传播并不局限于日常生活,而是渗透到了社会文化层面,成为越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塑造了越南华人社会的认同感,也塑造了越南民众的文化意识,同时加深了广东与越南之间的文化联系。
在语言适应性方面,部分粤语借词在越南语中经历了一定程度的语音调整,以适应越南语的音系规则。在语言适应性方面,部分粤语借词在越南语中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语音调整,以适应越南语的语音规则。例如,“打火锅”(tả pín lù)、“冇鏍”(mậu lúi)等词的语义与原粤语词有所区别,表现出粤语借词在越南语体系中的本地化趋势。这些粤语借词的语义范围有所扩展,为了适应越南社会的交际需求。例如,“冇鏍”(mậu lúi)在粤语中原意为“没钱”,但在越南语中,其含义进一步延伸,可泛指“没有办法”、“不会”或“束手无策”的意思;“打火锅”原指的是涮火锅的意思,但在传入到越南语的过程中,这个词的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化,不仅指的是火锅,还指的是“杂乱,无明确成分”的意思;“陀螺”,原词的意思是一种儿童玩具,有圆锥形,是用木头制成的东西,如果用鞭子抽打,可以在地上直立旋转,但这词在越南语中还指的是鼻涕流下来,拖成长长的一条。这说明粤语在进入越南语后并不一定保持原义,而是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了语义变化。
总体来看,粤语借词在越南语中的分布体现了粤语对越南语的深刻影响,特别是在对社会、文化、语音等诸多领域的词汇产生重要影响。此外,这些借词的广泛使用,不仅体现了粤语与越南语交流的密切联系和粤语对越南语的影响程度,也为汉越语言接触史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材料。
4. 粤语借词在越南语中的功能
粤语借词在越南语中不仅是语言接触的产物,其深层作用还体现在社会交往、文化传播、语言发展等各个方面。通过分析粤语借词的社会功能,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在越南语词汇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
4.1. 丰富越南语词汇体系
粤语借词的引入扩大了越南语的词汇量,特别是在饮食、商业、娱乐等领域。一些粤语词汇填补了越南语表达的空缺。例如:
饮食类:越南语原本缺乏对一些粤式食品的精确描述,借用词如叉烧(xá xíu)、烧卖(xíu mại)、油炸鬼(dầu cháo quẩy)、白小(bạc xỉu)、bát bửu (八宝粥)直接引入了粤菜文化中的核心概念,使得越南语在饮食表达上更加多元化。
商业与社会称谓:如事头(xì thẩu) (老板)、杂货(chạp phô)、抵制(tẩy chay)等,这些词汇不仅补充了商业活动的表达需求,也反映了粤商文化在越南的影响。
4.2. 填补部分语义
部分粤语借词的引入,填补了越南语在某些概念上的表达缺口。例如:
博彩与游戏类:大小(tài xỉu)、十三张(xập xám chướng)、同花顺(thùng phá sảnh)等词汇源自粤语博彩文化,在进入越南语后,成为当地博彩术语的固定表达。
口语表达:粤语中的一些情感和状态描述词被越南语直接借用,如興(hên) (幸运)、衰(xui) (倒霉)、冚唪唥(hầm bàng làng) (全部),这些词语填补了越南人在特定语境中表达情感的空缺,在日常交流中被广泛使用。
总之,粤语借词的引入,不仅扩大了越南语的表达能力,而且使得一些概念的定义更加精确。
4.3. 现代语言生活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的演变,现代越南语中粤语借词的频率和功能也发生了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3.1. 借词的日常化与固化
许多粤语借词已经完全融入越南语并成为本土化。例如:
麻将(mạt chược)已经成为越南语中麻将的标准名称,尽管越南人不熟悉粤语,但它仍然按照粤语的方式使用。
味精(mì chính)已经成为日常用语中常用的词,甚至一些本土品牌直接用这个词进行商业广告。
这些借词在越南语中的稳定使用,表明它们已经成为越南语词汇体系的一部分,不再被视为外来词。
4.3.2. 现代社会中的借词使用趋势
虽然粤语借词在越南语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随着全球化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部分传统借词的使用频率已经降低,尤其在年轻一代中,一些词语正在被越南本土词语或国际词语所取代。
部分传统粤语词汇,如事头(xì thẩu)在现代商业语境中逐渐被越南语“ông chủ”取代。
然而,越南语中仍有大量粤语借词由于其历史积淀和文化意义而保持稳定,如xì dầu (酱油)、xá xíu (叉烧)、tiệm (店)、quầy (柜)、màn thầu (馒头)等,成为不可替代的语言成分。
粤语借词在越南语中的社会功能不仅仅是对词汇体系的补充,而且是作为文化交流的手段,在现代语言生活中不断发展。它们的存在,体现了粤越语言接触的深刻影响,也体现了语言在社会互动中的动态发展。将来,粤语借词的使用范围可能会因社会变化而有所调整,但作为中越文化交流的历史痕迹,它们仍将在越南语中长期存在。
5. 结论
粤语借词在越南语中的存在,既是语言接触过程的必然结果,也是历史、社会、文化交流过程的深刻反映。在词汇体系方面,粤语借词丰富了越南语表达体系,填补了特定领域,特别是美食、商业、娱乐等语义空缺,使越南语在描述相关概念时更加精准、多样化。同时,这些借词并不只局限于语言层面,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粤语文化与越南文化交流的直接证据。
此外,粤语借词在现代越南语中仍然广泛使用,有些甚至已经完全本地化并融入日常生活。然而,语言在不断变化,一些传统的粤语借词在年轻一代中逐渐被本地词汇或国际词汇所取代,这是语言演变的必然趋势。但粤语借词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决定了它们在特定领域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体现了越南人民适应和吸收外来词汇的能力。未来随着全球化和语言交流的进一步发展,越南语中粤语借词的存在形式或将不断调整,但其承载的文化印记和社会功能仍将是粤越历史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金项目
江苏师范大学2024年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
附录:越南语中常见的粤语借词表
中文 |
粤语 |
越南语 |
叉烧 |
caa1siu1 |
xá xíu [saː35 siw35] |
云吞 |
wan4tan1 |
vằn thắn [van211tʰan35] |
烧卖 |
siu1maai2 |
xíu mại [siw35maːʔj11] |
支骨 |
zi1gwat1 |
xí quách [si35kwajk35] |
菠菜 |
bo¹choi³ |
bó xôi [ɓɔ³⁵ soj⁵⁵] |
绿豆沙 |
luk⁶dau⁶saa¹ |
lục tầu sá [luk¹¹təw²¹¹saː³⁵] |
虾饺 |
haa4gaau2 |
há cảo [haː35kaːw214] |
水饺 |
seoi2gaau2 |
sủi cảo [suj214kaːw214] |
油炸鬼 |
jau4zaa3gwai2 |
dầu cháo quẩy [zəw211ʨaːw35kwəj214] |
芝麻糊 |
zi1maa4wu4 |
chí mà phù [ʨi35maː211fu211] |
清補涼 |
cing1bou2loeng4 |
sâm bổ lượng [səm55ɓo214lɨəʔŋ11] |
水圆 |
seoi2jyun4 |
sủi dìn [suj214zin211] |
酸梅 |
syun1mui4 |
xí muội [si35muəʔj11] |
味精 |
mei6zing1 |
mì chính [mi211ʨïŋ35] |
白小 |
baak6siu2 |
bạc xỉu [ɓaːʔk11siw214] |
利是 |
lei6si6 |
lì xì [li211si211] |
冚唪唥 |
ham6baang6lang3 |
hằm bà lằng [həm211ɓaː211laŋ211] |
杂货 |
zaap6fo3 |
chạp phô [ʨaːʔp11fo55] |
抵制 |
dai2zai3 |
tẩy chay [təj214ʨaj55] |
事头 |
si6tau4 |
xì thẩu [si211tʰəw214] |
長衫 |
coeng4saam1 |
sườn xám [sɨən211saːm35] |
麻将 |
maa4zoeng3 |
mạt chược [maːʔt11ʨɨəʔk11] |
十三张 |
sap6saam1zoeng1 |
xập xám chướng [səʔp11saːm35ʨɨəŋ35] |
同花顺 |
tung4faa1seon6 |
thùng phá sảnh [tʰuŋ211faː35sajŋ214] |
婶 |
sam2 |
sẩm [səm214] |
冇鏍 |
mou5lo4 |
mậu lúi [məʔw11luj35] |
大小 |
taai3siu2 |
tài xỉu [taːj211siw214] |
马刀 |
maa5dou1 |
mã tấu [maʔa315təw35] |
肥佬 |
fei4lou2 |
phì lủ [fi211lu214] |
马蹄 |
maa5tai4 |
mã thầy [maʔa315tʰəj211] |
八宝粥 |
baat3bou2zuk1 |
bát bửu [ɓaːt35ɓiw214] |
打火锅 |
daa2fo2wo1 |
tả pín lù [taː214pin35lu211] |
腐竹 |
fu6zuk1 |
phù trúc [fu211ʨuk35] |
藠 |
kiu2 |
kiệu [kiəʔw11] |
扣肉 |
kau3juk6 |
khâu nhục [kʰəw55ɲuʔk11] |
腊肠 |
laap6coeng4 |
lạp xưởng [laːʔp11sɨəŋ214] |
馒头 |
maan4tau4 |
màn thầu [maːn211 tʰəw211] |
蜜 |
mat6 |
mật [məʔt11] |
什锦 |
sap6gam2 |
thập cẩm [tʰəʔp11 kə̰m214] |
陀螺 |
to4lo4 |
thò lò [tʰɔ211lɔ211] |
房屋 |
fong4uk1 |
phòng ốc [fawŋ211əwk35] |
店 |
dim3 |
tiệm [tiəʔm11] |
柜 |
gwai6 |
quầy [kwəj211] |
斤 |
gan1 |
cân [kən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