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圈一带两区”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港口城市协同发展研究
Research on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Port Cities in Liaoning Coastal Economic Belt Based on “One Circle, One Belt, Two Zones”
DOI: 10.12677/ecl.2025.1441039,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高滋棠, 李承洋: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信息与商务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关键词: “一圈一带两区”沿海经济带协同发展“One Circle One Belt Two Zones” Coastal Economic Belt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摘要: 在东北振兴的推动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辽宁省经济新突破的关键。本文基于“一圈一带两区”战略,深入分析了辽宁省沿海经济带港口城市的发展现状,总结其对“一圈一带两区”格局建设的影响,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协同发展对策。港口城市作为连接辽东绿色经济区和辽西先导区的重要纽带,是辽宁省对外开放的新高地。为推动协同发展,应实施“一核引领”“两翼协同”“多点支撑”布局,加强区域合作,构建高效基础设施体系,打造创新产业体系,建设深度合作平台,并注重绿色、可持续发展及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合作。这些对策将促进辽宁沿海区域合理布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振兴提供支撑。
Abstract: Driven by the revitalization of Northeast China, coordinate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 key breakthrough for Liaoning Province’s economy.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One Circle, One Belt, Two Zones” strategy, and deeply analyz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port cities in the coastal economic belt of Liaoning Province. It summarizes their impac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ne Circle, One Belt, Two Zones” pattern and proposes targete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s an important link connecting the Liaodong green economic zone and the Liaoxi pilot zone, port cities are a new highland for Liaoning Province’s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To promot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we should implement a layout of “one core leading”, “two wings coordinating”, and “multi-point support”, strengthen regional cooperation, build an efficient infrastructure system, create an innovative industrial system, build a deep cooperation platform, and focus on gree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cooperation. These measures will promote the rational layout of Liaoning’s coastal areas,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provide support for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文章引用:高滋棠, 李承洋. 基于“一圈一带两区”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港口城市协同发展研究[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4): 1530-1536.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5.1441039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2022年8月,习总书记亲临辽宁,他在考察中着重指出,要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奋力开创辽宁振兴发展新局面。为促进辽宁省各区域经济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合理区域经济布局,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重点推进“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协调发展,并将其作为辽宁振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在省政府发布的《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重点指出,加快构建“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这是辽宁省全面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和辽宁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明确新发展理念,把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作为东北振兴的新突破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这必将为辽宁省经济全面振兴、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政策支撑和理论支持[1]

在辽宁省人民政府2022年2月印发的《辽宁省推进“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协调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中,对“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的发展功能定位、主要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见图1)。《方案》重点突出沈阳、大连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牵动作用,加强沈阳、大连协调联动,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以沈阳为中心的现代化都市圈旨在深化一体化发展,辽宁沿海经济带要利用区位优势和发展基础,打造对外开放的高地,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要以“辽西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重点,打造区域经济新增长点,辽东绿色经济区致力于发展生态经济。各地区通过明确各自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2]

2. 辽宁省沿海经济带港口城市发展现状

辽宁是我国东北唯一的临海省份,地处环渤海地区沿海区域,也是东北亚经济圈核心区域。在渤海和黄海海岸共有2100公里海岸线,共有大连、营口、锦州、丹东、盘锦、葫芦岛6个滨海重点港口城市。但这些城市中除了大连发展较好以外,其它5个城市发展严重不足。除了大连以外,其它5个城市的经

Figure 1. Function and positioning of “one circle, one belt, two zones” in Liaoning

1. 辽宁省“一圈一带两区”的功能和定位

济总量都不到3000亿元,相关数据见表1。而建设辽宁沿海经济带,就是为了统筹推动“渤海湾区域”(即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一线)与“黄海区域”(丹东、庄河、大连)协同发展,优化临海产业结构,形成沿海经济先导区和临海海洋和重工造船以及海洋相关产业经济区,促进辽宁经济协调和高质量发展。国务院于2009年7月1日批准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国家已经将辽宁沿海经济区域的发展列为国家总体发展战略。

Table 1. Comparison of economic total of six coastal cities in Liaoning province in the past nine years (Unit: Billion Yuan)

1. 辽宁省沿海六市近九年经济总量对比表(单位:亿元)

年度

城市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大连

7731

6810

6989

7668

7002

7030

7826

8431

8753

营口

1514

1156

1270

1347

1328

1325

1403

1432

1479

锦州

1327

1033

1078

1192

1073

1072

1148

1202

1253

盘锦

1257

1013

1087

1217

1281

1304

1383

1394

1382

丹东

985

751

787

817

768

779

854

891

945

葫芦岛

720

647

718

812

807

770

841

871

912

六市合计

13,534

11,410

11,929

13,053

12,259

12,280

13,455

14,221

14,724

辽宁省

28,669

22,247

23,409

25,315

24,909

25,115

27,584

28,975

30,209

通过佩鲁增长极理论研究表明,大连港作为一级增长极,其集装箱吞吐量占全省68% (2024年数据),通过技术溢出和产业链延伸带动次级港口发展。如表2所示,营口作为次级层次,辐射辽中南地区,临港产业占比达28%,是辽宁港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港口–腹地互动理论调研,营口港与沈阳都市圈形成“海铁联运黄金通道”,2024年完成中欧班列货物占比达24%。营口港与沈阳装备制造业形成“4小时供应链圈”,2024年汽车零部件运输时效提升35%。大连自贸片区制度创新使通关成本下降28%,沈阳都市圈企业物流费用率从18%降至13%。

Table 2. Liaoning port economic core level (Data source: Liaoning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5~2023)

2. 辽宁港口经济极核层级(数据来源:辽宁省统计年鉴2015~2023)

层级

城市

2023 GDP (亿元)

港口吞吐量(万吨)

临港产业占比

对区域辐射半径

核心

大连

8753

5.6亿

38%

东北全域

次级

营口

1479

3.2亿

28%

辽中南

三级

锦州

1253

1.1亿

19%

辽西走廊

边缘

丹东

945

0.8亿

15%

中朝边境

边缘

盘锦

1382

0.9亿

22%

辽河三角洲

边缘

葫芦岛

912

0.6亿

12%

辽冀交界

3. 论辽宁沿海经济带港口城市对“一圈一带两区”格局的影响

3.1. 辽宁沿海经济带港口城市是连接辽东绿色经济区和辽西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的重要纽带

辽宁沿海经济带港口城市作为辽宁省沿海重要的物流枢纽和贸易通道,对于促进辽宁省整体区域经济发展、省内各区域的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这些主要港口城市通过优化港口资源配置、提升港口运营效率,极大推动了货物和人员的快速流动,为周边地区提供了便捷的物流服务,进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繁荣和发展[3]。尤其是西部区域的锦州、葫芦岛、营口、盘锦港区,对于辽西京津冀发展先导区与京津冀地区发展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可以通过铁路、公路、水路运输将黑龙江、吉林、蒙东地区与京津冀地区有效连接起来。辽东区域的丹东、庄河港区有效连接大连和丹东以及吉林省区域,实现了辽东和辽西经济区的联通和协同发展。

辽宁沿海6市在产业转型升级、体制创新、开放合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和积极成效,凸显整体优势,在以大连为龙头,深入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这里将深度连接环渤海等沿海、沿江经济带,面向亚太地区沿海分工协作网络,加快建设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区,连接辽东和辽西区域海岸区域高效发展。

3.2. 辽宁沿海经济带港口城市是辽宁省对外开放合作的新高地位

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港口高质量发展将对辽宁省总体对外开放做出贡献。辽宁沿海经济带港口城市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对于提升辽宁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以大连为龙头的国际化港口通过加强与国际航运市场的联系、拓展国际航线、优化通关环境等方式,提升了港口的国际竞争力,为辽宁地区吸引了更多的国际投资和贸易机会,推动了辽宁地区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4]。辽宁是东北地区唯一临海省份,是东北地区最主要的出海通道和门户枢纽。以辽宁省沿海区域主要城市构建出其沿海经济地带不仅是东北地区的重要出海通道,也是连接东北亚和欧亚大陆桥的重要枢纽,为区域内外贸易往来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与国内外产业界的合作与交流,这些城市能够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同时,它们还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3.3. 辽宁沿海经济带港口城市强化区域合作与联动

辽宁沿海经济带港口城市通过加强与内陆黑龙江、吉林、蒙东以及辽宁内陆各区域的合作与联动,推动了“一圈一带两区”格局的形成,并有力促进辽宁。这些城市通过发展多式联运、加强港口与内陆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促进了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的紧密联系,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4. 辽宁沿海经济带港口城市协同发展对策

辽宁沿海经济带港口城市应加快“一核引领”“两翼协同”“多点支撑”布局的实施,重点发挥大连的龙头带动作用,辽东和辽西两翼沿海城市协同发展,6大主要城市共同支撑发力,共同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在“一圈一带两区”格局下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4.1. 精准定位与差异化发展策略

4.1.1. 大连国际航运中心的深化与创新

根据航运中心理论,航运中心需具备“枢纽功能、服务能力、腹地经济联动”三大要素。大连港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达1200万标箱(占东北地区70%),但国际航线密度(45条)仅为釜山港(120条)的37.5%,表明枢纽功能仍待强化。大连应聚焦提升国际航运服务质量,通过增设国际航线、深化与全球重要港口的合作伙伴关系,构建高效、绿色的国际物流体系[5]。同时,加强金融与航运的深度融合,推动设立国际船舶登记制度,吸引更多国际航运资源,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升级版。设立大连自贸片区离岸账户,提供船舶融资租赁税收优惠(如所得税减按15%)。联合大连商品交易所推出航运金融衍生品(如FFA运费期货),吸引国际航运保险机构设立区域总部。

4.1.2. 营口、盘锦石化与物流的智能化转型

营盘地区石化产业同构率达38% (2023年),需通过“垂直整合 + 横向差异化”优化,营口港建设乙烯裂解装置(产能200万吨/年),为盘锦精细化工提供上游原料,降低物流成本25%。盘锦聚焦碳纤维复合材料(目标产能10万吨/年),与营口通用塑料形成互补。在营口保税区部署5G + AI的无人仓储系统(货物分拣效率提升40%),参考鹿特丹港“数字孪生港口”经验,实现港口作业实时仿真与调度优化。建立石化产品区块链溯源平台(覆盖营口60%以上企业),确保危化品运输全程可追溯(事故率降低50%)。

4.1.3. 丹东边境经济与文化旅游的双轮驱动

丹东对朝贸易占中朝贸易总额的70% (2023年),但商品种类单一(矿产占85%)。建立中朝跨境合作示范区,试点“市场采购贸易”模式(单笔报关限额提至15万美元),扩展医疗器械、电子产品等高附加值品类。参考云南瑞丽经验,建设“中朝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利用TIR公约(国际公路运输协定)缩短清关时间至2小时(当前8小时)。

丹东文旅资源整合度不足(现有景区关联度仅30%),需构建“一核两带”体系。文化内核:抗美援朝纪念馆(年客流量100万人次)升级为沉浸式体验馆(VR还原上甘岭战役场景)。边境风情带:鸭绿江断桥–虎山长城联动开发,推出“界河夜游”项目(目标收入增长50%)。生态休闲带:依托大鹿岛打造“赶海节”“观鸟节”等季节性IP,延长游客停留时间至2.5天(当前1.2天)。

4.2.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数字化建设

实施沿海城市间的交通网络优化工程,包括加快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设,确保港口与内陆的高效联通。推动智慧港口建设,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提升港口运营效率,实现货物处理和物流信息的实时共享。

各港口城市之间应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如共同建设口岸物流园区、共享仓储设施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四是加强国内外市场的对接。港口城市应以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外贸港口大连为核心,积极融入全球物流网络,加强合作与交流,推动航线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通过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现港口城市与全球市场的深度对接,为区域经济的开放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4.3. 产业协同创新与结构优化

4.3.1. 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协作生产

港口城市应依托各自的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开展产业间的协作与互补[6]。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衔接、推动产业间的融合发展等方式,实现产业间的深度协作和共赢发展。各港口城市应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7]。如大连依托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产业基础,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营口则利用其港口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产业;丹东以对朝贸易、周边资源开发为主;盘锦以石化能源为主;锦州以蒙东出海口为主,强化区域优势产业协作。各港口城市通过建立跨区域产业协作机制,促进信息共享与资源互补,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共同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港口城市的产业协同发展。

4.3.2. 强化政策支持与引导

为确保协同研发与协作生产的顺利实施,政府应当扮演关键角色,通过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与引导来助力其发展。具体而言,政府应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和资金补贴,以降低参与协同研发与协作生产企业的运营成本;同时,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不仅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障企业创新成果免受侵害,还要填补相关法律空白,为协同研发与协作生产活动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此外,政府还需加强监管与服务,通过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来确保这一过程的规范运作,并配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持,涵盖信息咨询、技术支持及市场开拓等方面,从而为企业营造一个便捷高效的服务环境。

4.4. 绿色发展与环境保护

一是注重绿色发展。通过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减少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比重,实现经济的绿色转型。同时,加强环境监管和治理,确保各类经济活动符合环保要求,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推动港口城市间的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二是注重可持续发展。通过推广清洁能源、优化运输结构、加强环境治理等措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三是注重生态保护和修复。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加强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同时,加强海岸线保护,防止过度开发和污染,保持海岸线的自然风貌和生态功能。四是推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通过建设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项目,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量。同时,加强能源管理和节能降耗工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强度[8]

4.5. 强化科技创新,全面开展人才培养合作

4.5.1. 构建协同研发网络,加速技术革新与应用

为驱动辽宁沿海经济带港口城市的协同发展,需进一步强化区域内企业、高等学府及科研机构的协同合作。具体措施包括:建立跨领域的联合研发中心,促进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实施科技资源共享机制,确保信息与资源的有效流通;深化产学研用融合,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进程。这一系列举措旨在全面提升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效能,为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注入持久活力[9]

4.5.2. 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人才流动与共享

在人才培养方面,应着重构建开放合作的教育培训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与人才培养基地,定制化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型领军人物。同时,推动建立区域人才市场一体化机制,促进人才在港口城市间的无障碍流动,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此外,鼓励跨行业、跨区域的学术交流与职业发展平台搭建,以拓宽人才视野,激发创新潜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4.5.3. 拓宽国际合作视野,提升科技创新全球竞争力

面向全球化背景,辽宁沿海经济带港口城市应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通过吸引国际顶尖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设立分支机构或合作项目,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先进技术,加速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国际化进程。同时,加强与世界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共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创新项目,不仅提升本土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也增强区域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此外,借鉴国际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科技创新管理经验,不断优化本土创新生态,推动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5. 结论

通过对辽宁沿海经济带港口城市协同发展的深入研究,本文揭示了这些城市在“一圈一带两区”格局中的关键作用。辽宁沿海经济带不仅是连接辽东绿色经济区和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的重要纽带,更是辽宁省对外开放合作的新高地。为实现辽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各港口城市需加强协同合作,打破行政壁垒,共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创新产业体系,并建设联合共进、深度合作的对外开放平台。同时,注重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强化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合作,是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港口城市协同发展的关键路径。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力促进辽宁省区域经济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为辽宁全面振兴和全方位振兴提供重要支撑。

基金项目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辽宁省‘一圈一带两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项目编号:L23AJY013)。

参考文献

[1] 肇丽颖, 宋春兰. 基于“一带一路”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港口城市发展对策[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17(3): 42-47.
[2] 王行伟. 加快构建“一圈一带两区”推动辽宁振兴发展[N]. 辽宁日报, 2022-07-28(05).
[3] 张耀光. 中国沿海港口岸线资源评价与空间配置[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0.
[4] 交通运输部. 全国港口与航道布局规划(2021-2035年) [M].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22.
[5] 陈晓红, 张涛. 双循环格局下港口物流网络优化研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4, 44(2): 311-322.
[6] 李志军, 王海波. 港口群协同发展机理与路径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23(6): 45-56.
[7] 金凤君. 区域发展空间结构效应与协同机制[J]. 地理学报, 2023, 78(5): 1057-1071.
[8] 苏顺通, 任书芳. 黄河流域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 科技和产业, 2024, 24(3): 195-201.
[9] 韩冬. 辽宁省流入人口居留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