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XX青年”的分析探究
Analysis of the Network Buzzword “XX Youth”
摘要: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与社会热点事件及现象紧密相关,体现了网民的社会心理。本文深入分析了“XX青年”构式网络流行语的结构特点、语义构建、生成机制及其对社会和语言的影响。研究发现,“XX青年”作为偏正结构,通过常项“青年”和变项“XX”的组合,展现了丰富的词性形式和语法功能。在语义上,这类流行语分为字面意义和隐喻意义两类,后者通过结构隐喻、本体隐喻和方位隐喻等方式,使得抽象概念形象化,便于理解和传播。社会文化驱动、语言经济原则和语音模因是“XX青年”构式生成的主要机制。这类流行语不仅反映了当代青年的社会心态和价值观念,也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对语言的演变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Abstract: The generation of network buzzword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hot events and phenomena in the society, reflecting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net use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semantic construction, generative mechanism, and social and linguistic impact of the network buzzword “XX youth”. It is found that “XX youth”, as a paratactic structure, exhibits a rich variety of lexical forms and grammatical functions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the constant “youth” and the variable “XX”. Semantically, these buzzwords ar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literal and metaphorical, the latter of which visualizes abstract concepts through structural, ontological and orientation metaphors, making them easy to understand and spread. Socio-cultural drivers, linguistic economic principles and phonological modeling are the main mechanisms for the generation of “XX youth” constructions. This kind of buzzwords not only reflects the social mentality and values of contemporary youth, but also enriches the expression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which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anguage.
文章引用:李瑾晔, 卡力比登·力提甫. 网络流行语“XX青年”的分析探究[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4): 470-475.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4369

1. 引言

近年来,关于青年的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例如“佛系青年”、“文艺青年”、“山腰青年”等。人们对青年打上了各种标签,在网络上形成了一种流行语范式“XX青年”。“网络流行语之所以流行,源自于它与所代表的社会事件或社会现象的紧密关系”[1]。语言是社会的镜子,此类流行语的生成反映了当下青年的心理状态与处事态度。“青年”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是“青春”的衍生词,指春天的时光。到明朝中后期,“青年”一词有了较高的使用频率,代指年轻的男子和女子。“XX青年”构式网络流行语中,“XX”修饰限定“青年”通常用来描述具有某种特定特征或行为模式的青年群体。

2. “XX青年”网络流行语的结构特点

2.1. “XX青年”的组合模式

“语言具有能产性,人们总是能够运用有限的语言手段通过替代和组合创造出新的话语”[2]。“XX青年”的组合表达关系在其成为网络流行范式前就存在,其句法关系有动宾关系、偏正关系。例如“组织青年”、“服务青年”、“杰出青年”等。网络流行语“XX青年”是偏正结构组合模式,其中“青年”为常项,是该结构的中心语,“XX”为变项,用来界定某类青年群体的属性或行为特征。

“XX”作为变项,其词性形式丰富,可以是名词性成分如“斜杠青年”、“山腰青年”等;可以是形容词性成分如“佛系青年”、“硬核青年”等;可以是动词性成分如“躺平青年”、“光想青年”等;或者为符号如“45˚青年”等。“XX青年”构式类网络流行语通过常项和变项的这种方式组合,这种方式既确保了该类构式的稳定性,又赋予其变化性和创新性,使其能够紧跟社会现象和网民使用需求不断产生新的表达。

2.2. “XX青年”的语法功能

作为偏正结构的“XX青年”类的网络流行语为名词性短语,在句子中可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等语法成分。例如“斜杠青年的生活看起来风光无限,而在孙洁看来,要想成为一名斜杠青年也需要一些内外因的支撑。”(人民日报2017),“斜杠青年”在本句中作主语和宾语;冯远征讲述山腰青年的故事,鼓励年轻人有继续出发的勇气(央视网2022年8月31日),“山腰青年”在本句中作定语。由于“XX青年”在语法上具有灵活性,能适应更多的句法位置和语境需求,使其能在网络交流中被频繁地使用并广泛传播。

3. “XX青年”流行语的语义分析

对比分析网络流行语“XX青年”的语义和该构式中“XX”的语义,我们可将“XX青年”类网络流行语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据“XX”字面意义构成的短语,另一类是通过“XX”隐喻而构成的短语。

3.1. “XX青年”由字面意义构成

此类短语是根据“XX”的字面意义直接构成,“XX青年”直接表明具有某种特定属性或行为方式的青年群体。例如“有为”的本意为“有所作为”,“有位青年”指在事业上有所作为或对社会有贡献的青年;“文艺”的本意为“文学和艺术的总称”,“文艺青年”指喜欢文化艺术并具有一定程度的有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的青年人。由字面意义构成的这类网络流行语易于理解,人们不需要多余的知识背景就能明白其含义。此外,这类网络流行语表意明确,使用者能准确把握其语用场合,使其具有较高的使用率在交流中快速传播。

3.2. “XX青年”由隐喻意义构成

从“XX”的本意来看,有些短语中“XX”的语义与其在“XX青年”网络流行语中表达的意思关系甚远,是由于网民通过对某种社会现象的使用和对其特征的观察,对看似相差甚远的两个概念产生了联想,赋予了“XX”新的意义。

网络交流的主要方式是文字交流,网民使用文字编辑器将编辑好的文本上传至网络。根据语言经济性原则,人们在语言交际中会不自觉地减少在语言中的耗力,使用尽量少的语言表达更多的信息,提高交流效率。“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认知现象。它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3]。隐喻是网络流行语的主要构词方式,隐喻帮助人们通过熟悉的事物理解新事物,简化复杂的概念,使新的概念更容易被使用者理解接受,同时通过隐喻构成的网络流行语也更加新颖简洁,符合语言在使用中的经济性原则及人们追求新鲜事物的心理,更容易被接受并且快速传播。下文将从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实体隐喻三个方面分析“XX青年”网络流行语的语义。

3.2.1. “XX青年”网络流行语中的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指人们将对某一种事物的概念或认识映射到另一种事物的概念,使两种事物的概念叠加整合,将对这种事物词语的使用方式及语言表达方式带入到另一种事物词语中[4]。为了使网络流行语更加简洁新颖、易于理解,网民通常会使用结构隐喻将一个新的抽象的概念与旧有概念建立联系,使新概念形象化,让网民便于理解记忆,加快传播。比如“斜杠青年”、“脆皮青年”。

斜杠在非正式文本表达中常作为分隔符号,可以用来分隔不同选项或者在列举时分隔词语。在网络语言表达中,青年常在自我介绍中用斜杠来分隔自己的多种职业或兴趣,故而逐渐将拥有多重身份或多种兴趣的青年称为“斜杠青年”,这里将“多重职业或多重兴趣”的概念映射到斜杠作为分隔符体现的意义上。

“脆皮青年”是指因为一些无意的行为就使心理或生理上受到伤害的青年群体。“脆皮”本意是一种做菜的方法,通过特定的烹饪方法使事物的外皮变的酥脆。人们将脆皮易碎的特点映射到青年人容易受伤、心理脆弱易受打击的特点上,将二者建立联系用“脆皮青年”来隐喻此类青年人。

3.2.2. “XX青年”网络流行语中的本体隐喻

本体隐喻是指根据人们自身经验,将抽象的、不好表达的概念通过一种“实体”概念隐喻表达出来。在此隐喻概念中,人们将抽象的、无法具体表达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4]。实体隐喻在思维和表达之间发挥重要的作用,它将人们大脑中抽象的思维概念用一种更形象的概念表达出来,使人们更加容易和准确地理解抽象概念,激发人们的情感。比如“佛系青年”、“硬核青年”。

佛系青年的特点是内心平和、随遇而安,对物质和名利持有淡泊的态度,这与佛教中无欲无求、云淡风轻的思想相类似。网民将佛教中“佛”的形象映射到“内心平和、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上,将这种生活态度具象化。

“硬核青年”是指有主见不随波逐流、坚持自我追求的青年人。“硬核”最基本的解释为“坚硬的果核”,网名根据这个概念映射到“不随波逐流、坚持自我”的生活态度上,隐喻出“坚硬的内在核心”的意思。

3.2.3. “XX青年”网络流行语中的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是指根据空间方位构成的隐喻,具体有上下、前后、深浅等,人们将这些具体的方位概念映射在范围、情绪、身体状况、数量、社会地位等抽象的概念上,使用方位词进行抽象的表达[4]。通过方位隐喻可以使人们更加直观地理解抽象概念的程度和方位,使词汇更加生动形象,此外通过方位隐喻构建使网络流行语更加新颖、贴近日常。比如“山腰青年”、“45˚青年”。

“山腰”原意是山脚和山顶之间大约一半的地方,在网络流行语中网民将在追求梦想路上既没有达到顶峰、出类拔萃,也没有一事无成,放弃努力的青年人称为“山腰青年”,这里网民根据“山腰”的位置特征,将“青年在追求这种梦想路上的阶段”映射到“山腰”所表达的地理方位意义上。

“45˚青年”代指在生活态度上既不内卷也不躺平,处于平衡状态的青年人。在几何概念中将一条水平未旋转的射线形成的角可以看作0˚,垂直于该射线形成的角为90˚,45˚处于90˚与0˚正中间的位置。在网络中网民根据45˚的方位特征,将“处于内卷与躺平之间的平衡位置”的概念映射到“45˚”的方位意义上。

4. “XX青年”构式的生成机制

4.1. 社会文化驱动

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变迁是“XX青年”构式生成的重要驱动力。当今社会,青年群体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生活选择、职业压力和文化思潮的冲击。不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现象不断涌现,为“XX青年”构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例如,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兴起,兼职、自由职业等多元化职业模式出现,催生了“斜杠青年”这一表达;而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部分青年产生的消极、随缘的心态则促使了“佛系青年”的诞生。

4.2. 语言经济原则

语言经济原则在“XX青年”构式的生成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人们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倾向于使用简洁、高效的表达方式来传递信息[5]。“XX青年”构式以一种高度概括的形式,能够快速地对特定青年群体进行分类和标识,避免了冗长复杂的描述。例如,用“养生青年”来指代注重养生保健的青年群体,远比详细描述他们的养生行为、习惯等更为便捷,符合语言使用者在表达上追求省力的心理需求。

4.3. 语音模因

“语言模因带着模因宿主的意图,借助语言结构,以重复或类推的方式反复不断地传播”[6]。语言模因是“XX青年”构式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因素,当一个成功的“XX青年”表达出现并被广泛接受后,人们会依据已有的构式模式类推,通过替换“XX”部分来创造新的表达。例如,在“佛系青年”流行之后,相继出现了“道系青年”、“儒系青年”等,这些新的构式都是在原有构式框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文化概念或行为特征类推产生的,使得“XX青年”构式短语不断创新增多。

5. “XX青年”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影响

5.1. 社会影响

“XX青年”流行语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反映了当代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和价值观念。通过这些流行语,我们可以了解到青年群体在面对社会压力、文化变迁时的思考方式、情感状态以及对未来的期望。例如,“佛系青年”所体现的随缘、不争的心态,反映了部分青年在追求物质成功的道路上感到疲惫和迷茫,从而转向一种更加注重内心感受和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而“斜杠青年”则反映了青年群体对多元化职业发展和个人价值实现的追求,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单一职业模式,而是希望通过多种身份和技能的展示来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

这些流行语的广泛传播也为社会文化的多元与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XX青年”流行语带来了新的词汇、新的概念和新的表达方式,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内涵和形式。它们打破了传统语言和文化的束缚,鼓励人们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和创造新的文化元素。同时,流行语的传播也促进了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使得各种文化在碰撞与融合中产生出新的产物,推动了社会文化的整体发展与进步。

5.2. 语言影响

“XX青年”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和使用对汉语的演变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它们所蕴含的隐喻演变机制以及词汇组合创新模式,为汉语语言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库和语义表达方式。例如,“丧系青年”、“佛系青年”、“斜杠青年”等词语已经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并在日常交流和书面表达中得到应用,成为汉语语言表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流行语的出现也为语言使用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创意空间,使得他们能够更加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同时,这类构式网络流行语在使用的过程中对语言的规范性也带来了影响,可能会引发词汇使用的不规范现象。如“文艺青年”,原指对文学、艺术等领域有着浓厚兴趣和热爱的青年群体,在一些语境下被用于调侃那些行为举止充满艺术气息、多愁善感、常用优美清新的文字表达自己情感的年轻人。这种过度引申和滥用,容易导致词汇语义的模糊和混乱。

6. 小结

“XX青年”网络流行语作为当代网络语言现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结构特点、语义构建方式、形成原因以及社会与语言影响。从以上方面研究“XX青年”构式网络流行语,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网络流行语的本质和规律,也为我们观察当代社会文化与青年群体的特征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在未来的研究中,应继续关注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动态,深入探讨其在语言应用、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以便更好地应对语言演变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同时,也应引导青年群体正确使用网络流行语,使其在丰富语言表达和促进文化交流的同时,避免对语言规范和文化传承造成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仕勇. 网络流行语概念及特征辨析[J]. 探索, 2014(4): 186-192.
[2] 叶蜚声, 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35.
[3] 束定芳. 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8(6): 11-20.
[4] 赵艳芳. 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介[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 67-72.
[5] 刘念. 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经济学原则[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18(3): 91-94.
[6] 何自然. 流行语流行的模因论解读[J]. 山东外语教学, 2014, 35(2): 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