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浪潮下共享菜园的发展与农耕文化现代化转型研究——以杭州市临平区邻城农场为例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Shared Vegetable Garden and the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Farming Culture under the Wave of Sharing Economy—Taking Lincheng Farm in Linping District, Hangzhou City as an Example
摘要: 本文探讨了共享经济下共享菜园的发展及其所蕴含的农耕文化现代化议题。首先阐述了共享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共享菜园奠定基础,在市场需求与互联网技术推动下,共享菜园应运而生,成为一种农业创新模式。以杭州市临平区邻城农场为例,介绍其作为复合型农场的概况、智慧农业的应用及多方协力的发展模式。阐述了农耕文化在共享菜园中所具有的文化心态的“溯源性”、具现载体的“现代性”和精神内涵的“发展性”等现代化特点。同时指出农耕文化现代化面临的文化寻根障碍、技术应用适配难题和多元价值实现困境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旨在为共享菜园发展及农耕文化传承提供参考。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f shared vegetable gardens under the sharing economy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culture it contains. First of all,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sharing economy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shared vegetable garden. Driven by market demand and Internet technology, shared vegetable garden emerged as the times require and became an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model. Taking Lincheng Farm in Linping District, Hangzhou City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its overview as a compound farm, the application of smart agricul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multi-party cooperation.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modern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culture in shared vegetable gardens, including the cultural mentality of “traceability”, the carrier of “modernity”, and 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it points out the cultural roots seeking obstacles, technical application adaptation difficulties, and diverse value realization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culture,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response strategies, aim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hared vegetable gardens and the inheritance of agricultural culture.
文章引用:徐培悦, 潘浩聪. 共享经济浪潮下共享菜园的发展与农耕文化现代化转型研究——以杭州市临平区邻城农场为例[J]. 农业科学, 2025, 15(4): 449-455. https://doi.org/10.12677/hjas.2025.154055

1. 共享经济下共享菜园的兴起

共享经济作为一种优化资源配置、高效社会治理的新经济模式,近年来在我国各地得到了快速发展,其核心在于拥有闲置资源的机构或个人有偿让渡资源使用权给他人,并从中获得盈利。而共享菜园则恰是共享经济在农业领域促成的一种创新实践[1]

1.1. 共享经济蓬勃发展

近年来,我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在增强经济发展韧性和稳岗稳就业方面继续发挥积极作用[2]。《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3)》分析,从发展趋势上看,未来我国共享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更加优化;国家层面关于平台经济和平台企业发展的定位更高、政策基调更加积极;平台经济监管走向常态化、制度化将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和信心。以个体工商户为代表的市场主体参与共享经济创新发展的营商环境更加完善。在政策引导与市场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共享经济已经成为一种风头正盛的新型经济形态。

蓬勃发展的国家共享经济,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也因此为共享菜园经营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家政策层面,早在2014年,国务院就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要推动城市绿色发展,鼓励城市居民参与城市农业,这为共享菜园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思路拓展。次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更是明确指出,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共享经济在农业领域的具体实践提供了思想方法,而共享菜园正是这一政策导向下的新兴业态。

1.2. 共享菜园经营形式的应运而生

在蓬勃发展的共享经济和旺盛的市场需求背景之下,共享菜园的经营形式应运而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追求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新鲜、有机的农产品需求日益增长。时下,消费者对于绿色产品往往显示出更高的购买意愿与消费信心,尤其是对环保问题有较高认知的消费者群体,更倾向于去选择环境友好型的高附加值产品,有学者指出,“环境责任感对绿色购买意愿具有直接正向影响,意味着环境责任感越强的个体,其绿色购买意愿越强。”[3]。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共享菜园提供了新的运营模式。通过在线平台,用户可以方便地预订菜园地块,实时监控作物生长情况,甚至参与远程种植管理。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为农业与消费者的直接对接提供了无限可能,例如创生出租土地及提供种植教学、维护菜园等增值服务,既满足了城镇人口亲近自然、获取有机蔬菜的需求,还建立了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城乡社区家园。

共享菜园的经营模式,不仅是一种响应共享经济业态与市场需求的盈利模式,同时也成了一种以共享理念为宗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带动农村就业,增加收入的新兴渠道。例如,有共享菜园通过将农村闲置土地以租赁的方式流转集中,建设成多功能的菜园之家,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4]。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率,还为农场主创造了额外的收入来源,如租金、服务费用等直接经济收益。共享菜园还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促进了农村电商的发展,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体验农耕文化的机会,也为农村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5]。共享菜园通过特有的平台优势,共享菜园实现了城乡互动,使农村的产业结构得以优化,农民的收入与就业渠道得以拓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动力。

2. 杭州市临平区共享菜园的发展现状——以邻城农场为例

2.1. 邻城农场“共享菜园”概况

Figure 1. Hand drawn map of Lincheng Farm

1. 邻城农场手绘地图

作为当地开设“共享菜园”服务的经营典型,位于杭州市临平区南苑街道的邻城农场(图1),被认为是“区域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征途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其独出心裁的菜园设计与田园经营方式,屡次被“浙江文旅资讯”“杭州农业农村”等官方公众号所转发。农场依托生态资源禀赋和现代农场特色,构建集高效生态农业、智慧农业、研学农业、创意农业于一体的定制农业项目,拥有农业生产场地、农业设施设备、农业管理用房等硬件服务。

近年来,邻城农场立足自身优势,以“共享菜园”为特色,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集智慧农业、主题研学、亲子活动、企业团建、定制活动、草坪婚礼、车企活动、田园垂钓、共享菜园、共富集市十大新质生产力于一体的复合型乐园。现在园区内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推出。通过多年的努力打造,已获得区现代农业园示范基地、杭州市临平区首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浙江省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浙江省采摘基地、浙江省农创客示范基地等。

2.2. 智慧农业赋能邻城农场“共享菜园”

邻城农场致力于打造“生态数字农业园”,力图以智慧农业技术赋能农场经营。在可供自由采摘的智能玻璃温室内,经营方选用了可以上下自由移动的栽培架开展“无土栽培”,为游客提供了高品质的采摘环境;同时,在果蔬采摘室内部,邻城农场引进温室内智能化控制系统、水肥一体化系统及温控设备、补灯光系统等,实践数字瓜果生产。在积极引入科学农业设施方面,邻城农场与浙江大学、省农科院积极开展合作,在农场建设了智能玻璃温室,引进了智能自动化的控制系统,打造了“数字农业展厅”。

智慧农业赋能“共享菜园”,单以农场中供自由采摘的小番茄栽摘盛况可见一斑。得益于数字化技术的运用,邻城农场的“铁锄君”红风玲小番茄在2024“浙好”番茄推选活动中获评银奖。番茄温室位于农场的东区和西区,占地10余亩,由全自动化浇灌设施及恒温控制系统,保证大棚常年处于番茄适宜的温度区间,大棚内现种植包含小番茄及各种瓜果其中单番茄种类达20余种、共计2万余棵。农场将番茄采摘区作为游客游览的必经之路,让游人在田园风光中尽情享受原生态味道。

2.3. “共享菜园”里的抱团乡创与多方协力

在共享经济“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宗旨下,邻城农场协调并整合了多方资源。在招贤纳士上,经营方不断招募青年人才入驻“邻城农场”,一起孵化农业创新项目,助推农场高质量发展。此外,邻城农场团队以创设“农业景观型生产农场”为目标,拓宽果蔬农产品线上营销、线下体验渠道,引进商户23家,提供农事体验、科普展示、休闲垂钓等服务,把农场打造成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园”,建成了省旅游协会、省文化和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认可的“2023年度浙江省采摘旅游体验基地”。

除了对协力企业的联合、对优秀团队的引进外,“邻城农场”每年接待游客近8万人次,2023年营业额超1500万元,还为百余名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岗位。经营方不仅仅以“打响农场品牌”为目的,还力图带动周边群众一起走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成为《农民日报》认可的“青年创客可随时‘拎包入驻’”的产业孵化园、就业新辟地[6]。眼下,包括但不限于垂钓、采摘、研学、烧烤与夜市等的20多个业态在此集聚,邻城农场将更加继续优化农场创业创新条件,进一步集聚和发展乡村业态,让更多年轻人加入“新农人”队伍,一起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3. 从邻城农场“共享菜园热”看农耕文化现代化的特点

3.1. 文化心态上的“溯源性”

“远山谁辨江南北,长路空随树浅深”“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邻城农场所在的长树村,坐落于江南水乡的临平区,沾染了浓厚的水乡文化。依本地的方志记载,临平自宋朝以来具备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苏轼八过临平、赵希言筑堤、设立班荆馆、韦太后回銮、宋高宗赵构多次驻跸临平。苏轼、杨万里、陆游等文人雅士也曾多次游览水乡临平,并留下歌颂当地乡土风貌的诗篇,“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陈桥驿与临平镇,兴废何人了汗青”[7]。尽管时至今日,城市的喧嚣常常让人忽视了当地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但从本地对于“共享菜园”的追捧中,我们仍可以发现,在城市化与现代化建设在全国各地徐徐逐步发展的今天,一种为“农耕文化溯源”的文化心态,仍然清晰可见。

水路发达、河网密布是临平地区的地理特征,因此当地农业聚落自古沿水而设,这深刻影响了当地的文化底色。也正是通过四通八达的水网,以及需要集体建设的水利设施,人们方才可以集体地在田园间开展精耕细作,而“体验家庭劳动”“体悟集体劳动”,恰恰是“共享菜园”的宣传卖点之一[8]。在邻城农场中,游客可以沉浸式体验以脚踏实地、着眼当下为表征的农耕文化。长期的农耕生产使人们深刻认识到,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和务实的态度,才能获得稳定的收成和生活的保障。这种务实精神体现在对土地的热爱、对农作物的精心照料以及对农业技术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上。这种呼吁“脚踏实地”“共襄农事”的农耕文化内涵,既是邻城农场“共享菜园”经营方式在今日广受城市家庭追捧的内在原因,也可看作当今城市居民,在文化心态上对于已经故去古代文明与文化的一种“精神溯源”。

3.2. 具现载体上的“现代性”

不难发现,即使邻城农场的“共享菜园”本身具备了科技设备与“智能农业”等现代化因素,即在外表上看来,“钢筋铁骨”的玻璃温室、精准铺设的水控设备,似乎与传统观念中的农业印象有所差距,但这仍不妨碍人们通过参与家庭劳动与集体劳动的方式,去对古老的农耕文化作出追思和致敬。追求进步和适时反思,非但不会妨碍当地人们体悟农耕文化的内涵,反而能使得传统农业文明在现代载体上得以更加形象地具现。

进一步而言,恪守传统与追逐现代相互平衡,本身便源于当地农业文化自古以来的开放风气[9]。诸如邻城农场内的温控设备、补灯光系统等颇具“现代性”的技术引入,并不妨碍人们体验传统农耕文化的精神内涵。恰恰相反的是,作为沿海地区与古老农耕文明竞合之处的临平地区,向来保持着开放、发展的文化心态与文化自觉。这种追求和谐与稳定的心态,使得农耕社会呈现出一种努力追求反思与进步的“兼容并包”的文化内涵。这种对先进技术的开放心态,是中国传统优秀农业文化能够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行稳致远的重要组分。

3.3. 精神内涵的“发展性”

在邻城农场“共享菜园热”的背后,我们能发现农耕文化的精神内涵在现代化进程中展现出了独有的发展性。农耕时代的团结协作、躬耕树艺等弥足珍贵的时代精神,不仅没有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反而以更加灵活和多样的形式融入到了现代社会的发展之中,成为在现代社会同样喜闻乐见的良知良能。

身处城郊的“共享菜园”内,游客能在集体农耕这种相对“复古”的生产体验中,发掘出其崭新的、适应当下城市生活的社会功能,体悟其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发展的新价值[10]。在城市中,“共享菜园”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接触自然、了解农耕文化的机会,不仅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促进了城市与城郊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与之同时,在“共享菜园”之内,居民们可以通过共同劳动、分享收获等方式,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形成了紧密的社区关系,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文娱场地与交友场所,催生了“饭友”“茶友”之外的“农友”群体,为城市社交生活添砖加瓦。

4. 农耕文化现代化面临的挑战

4.1. 文化溯源深度困境

在经历疫情冲击后,人们虽逐步恢复正常生活节奏且增加了户外活动,但在共享菜园场景中,城市居民参与农事仍多为浅尝辄止,主动探寻农耕文化根源的意识依旧薄弱。长期受城市快节奏生活塑造的追求即时满足的思维惯性难以迅速转变,人们难以潜心钻研农耕文化的历史脉络、传统技艺传承演变及其蕴含的深邃哲学思想。例如在种植活动里,往往仅聚焦植物生长成果,对本地依据节气与土壤特质选种、特殊灌溉诀窍等传统农耕智慧缺乏深入探究的内在驱动,使得文化溯源仅停留在表面,难以有效传承农耕文化的核心要义。

4.2. 技术人才短缺难题

共享菜园于技术引入和应用进程中,深陷专业技术人才稀缺的泥沼。疫情致使就业市场格局变动,尽管部分行业人员流动加剧,但农业科技领域人才仍偏好大型农业企业或科研机构,对规模较小且地处乡村的共享菜园兴致缺缺。同时,共享菜园自身在人才培育及引进机制构建方面存在显著缺陷,难以吸引并留住兼具农业技术专长与管理才能的复合型人才。这就造成即便拥有适配的技术设备,也极有可能因操作失当、维护滞后而无法正常发挥效能,严重阻滞了农耕文化与现代技术的有机融合步伐。

4.3. 价值拓展局限瓶颈

当下共享菜园功能定位主要集中于农产品生产与基础休闲活动,对农耕文化多元价值的挖掘极为有限。伴随疫情后人们对文化体验需求的升级与多元转变,共享菜园在教育维度未与学校建立深度协同合作关系,缺乏系统完善的农耕文化教育课程及实践项目,难以契合学生对农耕文化全方位认知的诉求。在社区建设层面,与社区互动形式单一僵化,无法充分利用农耕文化增进居民间深度交流与文化认同感的塑造。于市场开发方面,农耕文化附加值产品及服务匮乏,诸如特色主题活动、手工农产品等创新举措稀缺,极大束缚了农耕文化价值的拓展与跃升空间。

5. 应对农耕文化现代化挑战的办法

5.1. 提升文化溯源动力与深度

共享菜园运营者应敏锐捕捉疫情后人们对自然与文化深度融合体验的强烈渴望,精心策划一系列丰富多元且富有深度的文化体验与学习项目,如“农耕文化溯源探索营”。诚邀资深农业文化专家担纲导师,综合运用现场实景教学、实地勘查调研及案例深度剖析等多元教学法,全方位、深层次地解读本地农耕历史演进轨迹、传统技艺传承体系架构及深厚文化底蕴内涵。精心设置互动性强、实践度高的任务环节,例如组织参与者分组协作开展传统农耕工具修复与实操应用,并鼓励其分享实践心得与文化感悟,切实增强居民对农耕文化根源的深度理解与传承自觉,有效激发其主动探索的热忱。与此同时,全力搭建线上农耕文化互动学习交流平台,定期推送专业知识文献、历史逸事及前沿研究成果,积极营造活跃热烈的交流氛围,大力促进文化溯源工作持续向纵深推进。

5.2. 解决技术人才短缺困境

共享菜园需紧紧把握疫情后就业市场重构的契机,积极主动与农业院校、职业技术学校缔结紧密稳固的合作同盟,携手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高效人才培育与精准输送平台。共同研讨制定紧密贴合共享菜园实际运营需求的人才培养规划方案,有机融入农业物联网技术实操应用、智能农业设备运维管理、小型农业生态系统综合管控等实用课程模块,并大幅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比重,有序安排学生定期赴共享菜园开展实习实训活动,深度参与实际项目全流程运作。专项设立人才激励基金,为学业优异、实践突出的学生提供丰厚奖学金及优先录用入职的优厚待遇,强力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共享菜园建设发展事业。全力构建完善的内部人才培训与晋升体系架构,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参与行业前沿技术培训讲座、专家经验分享交流活动,依据员工工作绩效表现及技术创新成果贡献度,合理给予薪酬待遇提升与职位职级晋升激励,充分激发员工自我提升的内生动力,全力稳定人才队伍。

5.3. 拓展农耕文化价值空间

学校与共享菜园应紧密顺应疫情后教育革新与文化繁荣发展的时代潮流,深度交融合作开发体系完备、内容丰富的农耕文化校本课程及实践项目集群,广泛涵盖农业科技前沿创新动态、传统农耕技艺传承弘扬、农业生态保护修复治理等多元领域,并依据不同年级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与兴趣偏好特性,匠心设计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范式。比如针对低年级学生开展“小小农夫成长记”主题启蒙活动,借助简单植物种植观察、农事儿歌传唱学习等趣味形式培育其对农耕文化的初始兴趣;针对高年级学生则精心组织“农耕科技探索之旅”实践项目,引导其运用传感器技术监测农作物生长环境参数、借助数据分析手段优化种植方案设计等深度实践探索活动。社区与共享菜园联合举办“农耕文化嘉年华”系列主题活动,精心设置传统农耕技艺竞技挑战、农产品创意烹饪比拼、农耕文化艺术创意展览等多元项目,广泛吸引社区居民踊跃参与,有效增进邻里情感交流与文化认同感凝聚。共享菜园深度挖掘自身文化与资源禀赋优势,创新开发特色鲜明的农耕文化创意产品与优质服务,诸如推出“田园时光”手工农产品精品礼盒,巧妙融合园内新鲜农产品、动人农耕文化故事与精湛手工制作技艺;精心打造“农耕文化体验之旅”特色旅游套餐,涵盖农事深度体验、地道农家美食品鉴、民俗文化风情表演等丰富项目,并综合运用线上线下整合营销策略,充分借助电商平台、社交媒体、旅游推介展会等多元渠道开展广泛推广宣传,全力提升品牌知名度与市场竞争力,切实实现农耕文化多元价值的深度拓展与高效转化。

基金项目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2410338023X)。

参考文献

[1] 郑志来. 共享经济的成因、内涵与商业模式研究[J]. 现代经济探讨, 2016(3): 32-36.
[2] 关乐宁. 共享经济发展与扩大内需战略: 机理、梗阻及路径[J]. 消费经济, 2023, 39(6): 90-100.
[3] 杜建国, 段声丽. 环境责任感对消费者绿色购买行为的影响——绿色自我效能感和绿色感知价值的链式多重中介效应[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3): 48-60+115-116.
[4] 贾升亮, 张引牛. “共享菜园”托起社区“田园梦”[N]. 山西市场导报, 2024-08-13(A07).
[5] 严炯明. 探寻“共享农业”的生存之道[N]. 西江日报, 2022-05-25(004).
[6] 祖爽, 朱海洋. 青春与乡村的“双向奔赴”[N]. 农民日报, 2024-06-11(001).
[7] 张书远, 张婷婷. 志里寻宋——典籍中的宋韵临平[N]. 杭州日报, 2022-10-26(A13).
[8] 孙立英, 寿志军, 周波. 打好乡村振兴组合拳创建美丽乡村“临平样板”[J]. 浙江经济, 2022(1): 80-81.
[9] 徐小琴, 汪本学. 浙江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价值评价与客源市场分析及其开发策略[J]. 经济地理, 2021, 41(6): 232-240.
[10] 李苑. 共享菜园是有益探索[N]. 经济日报, 2024-11-28(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