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同育人视角下小学班主任能力发展的策略研究
A Strategic Study on the Ability Development of Primary School Class Teach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me-Schoo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摘要: 在家校协同育人的背景下,小学班主任的角色日益凸显。面对新时代的教育挑战,班主任需不断创新以适应变化。本文旨在探讨小学班主任在家校协同育人体系中的关键作用以及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重塑班主任角色定位;完善学校育人制度;更新家长教育理念;加强班主任自我认知。以确保家校协同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共同构建更加和谐的教育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支持。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home-schoo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the role of primary school class teacher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the face of the challenges of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class teachers need to constantly innovate to adapt to change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key role and challenges of primary school class teachers in the home-school co-education system,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reshape the role of class teachers; improve the school education system; update the concept of parent education strengthen the self-awareness of class teachers;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home-schoo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jointly build a more harmonious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nd provide solid support for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文章引用:李欣怡. 家校协同育人视角下小学班主任能力发展的策略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4): 853-85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4626

1. 引言

现代社会,教育已发展成为一项兼具复杂性和战略性的系统工程。小学阶段作为儿童成长的关键奠基期,对其未来人生轨迹的塑造具有深远影响。随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家校协同育人理念已上升为国家教育政策的核心要义,强调家庭与学校作为教育共同体,共同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下,班主任作为家校协同育人的核心枢纽和关键执行者,其角色定位与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协同育人成效。因此,系统提升班主任在家校沟通中的专业化引领能力和实践智慧,对深化家校合作内涵、优化教育生态、提升育人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 家校协同育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政府、社会、学校与家庭在教育中的协同作用,并提出要加快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2021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规定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进一步明晰家校育人责任,密切家校沟通,创新协同方式,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1]。同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从国家层面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在引导和推进家庭教育工作中的责任。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重要性,也是国家对构建现代教育治理格局的前瞻性思考和系统性部署。

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与优化已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这一育人模式强调家庭与学校两大教育主体间建立深度融合的协同关系,通过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形成育人合力,共同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在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的双重驱动下,亟需建立健全系统化、规范化的家校合作体系,通过家校间的有效互动与深度协作,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维度的成长支持。这种协同育人模式的深入推进,不仅有助于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并将对提升全民教育素养、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产生深远的战略意义。

3.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班主任的角色定位与发展困境

() 小学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在现代教育治理体系下,小学班主任的战略性角色日益凸显。随着“双减”政策、课后服务等教育改革举措的纵深推进,基础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范式转型。在此背景下,小学班主任的角色定位亟需实现从传统管理者向现代教育引领者的根本性转变。《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明确规定“班主任要主动与学生家长、学生所在社区联系,努力形成教育合力。”[2]可见作为家校协同育人的核心枢纽,班主任在优化教育生态、提升育人质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专业引领作用。通过系统构建家校沟通机制、科学指导家庭教育实践,班主任能够有效促进家校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成长奠定坚实基础。这一角色的成功转型,既是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 小学班主任的发展困境

1) 社会期望与教育压力

随着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深入推进,这种新型家校关系使得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班主任的角色也不断扩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兼顾其全面发展,导致班主任的工作压力显著增加。此外,社会大众对班主任寄予了过高的期望,这种过高的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班主任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履行家校协同育人职责时,班主任为符合社会期望和既定形象,往往需压抑个性,这不仅影响其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还可能导致教育实践中的保守和缺乏创新。

2) 学校资源与支持短板

当前,部分学校对班主任角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使得班主任在工作中难以感受到来自学校的支持与认可。这种环境不仅削弱了班主任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还可能使他们在面对学生问题时因缺乏足够的资源和支持而感到无助。同时,学校制度的不完善也给班主任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如培训制度的不健全导致班主任在适应和成长的过程中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的支持,难以有效应对家校协同育人中的各种挑战。激励制度的不完善则进一步加剧了班主任的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使得他们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家校协同育人的工作中。

3) 家长认知与教育需求

尽管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提倡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但许多家长对此认识不足,过度依赖学校教育,将育儿责任过度“转嫁”给班主任,这无疑增加了班主任的工作负担。其次,不同家庭结构与背景下的家长对班主任有着不同的期望和要求,这些多元化的需求往往导致期望之间的不一致甚至矛盾[3]。班主任需要在满足家长需求的同时,保持教育的专业性和公正性,无疑又增加了工作的复杂性和压力。

4) 班主任职业动力危机

在家校协同育人的时代背景下,班主任的专业成长和领悟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前班主任在自我成长上却面临着不小的局限与困境。一方面,由于工作疲劳、任务繁重以及时间压力等因素的叠加,班主任往往陷入了一种“经验主义”的误区,认为已有的工作经验和学校提供的教育实践知识已经足够应对当前的协同育人工作,从而缺乏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动力[3]。另一方面,班主任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但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往往被低估,导致对班主任的尊重有限。这种矛盾加剧了班主任的角色失调和心理压力,使他们在家校协同育人的道路上步履维艰。

4. 提升班主任家校协同育人能力的有效策略

() 重塑角色定位,树立合理期待

1) 明确角色定位与职责分工

班主任作为家校协同育人机制中的关键角色,需要清晰界定其角色与职责,确保能在有限的工作时间内,高效地完成各项任务[4]。同时,要避免班主任过度承担非本职工作,以保证他们有足够的精力关注学生的成长。在明确角色定位的基础上,还应细化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和要求,确保与学校整体教育目标相协调。

2) 建立合理的社会期望与评价标准

调整社会对班主任的过高期望,使其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和班主任的实际情况。可以进行一定的教育宣传和舆论引导,并建立起科学、公正、多元的评价标准,从多个角度对班主任的工作进行评价,如学生的综合素质、家长的满意度、同事的评价等。不仅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班主任的工作绩效,还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 完善学校制度,共塑育人环境

1) 学校高度重视,营造协同育人良好氛围

为了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家校协同育人中的核心作用,学校应给予高度重视,积极营造支持班主任工作的良好氛围。通过举办班主任经验分享会,表彰优秀班主任等活动,增强了班主任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并构建起一个专业的交流学习平台,展示班主任们的卓越成果,更为其他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参考,推动班主任队伍的共同成长和进步。

2) 完善学校制度,调动班主任积极性

为了确保班主任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应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为班主任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首先,建立健全班主任培训制度,提供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升班主任家校沟通的能力和素养。其次,完善相应考核和激励机制,将家校协同育人的工作成效纳入班主任的考核体系,并根据工作表现和成效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荣誉,有效激发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

() 更新家长理念,共担教育责任

1) 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形成协同育人意识

家校协同育人强调学校与家庭、班主任与家长之间需建立深度且紧密的合作关系。家长应充分认识到家庭作为儿童教育的主要场所,家长作为孩子最好的老师,不应仅依赖学校教育,而要主动承担起相应的教育责任,以科学的教育理念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其次,家长应理解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互补性,支持班主任的工作,共同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2) 构建家校沟通桥梁,强化家校信任纽带

面对家长群体的多样性和家校双方出发点的差异,建立稳固的信任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需丰富家校沟通渠道,理解家长需求。通过定期举办家长开放日、校园参观等活动,邀请家长走进校园,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日常运作。同时建立家长反馈和评价机制,让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得到及时响应。还要鼓励班主任积极家访,全面了解学生家庭环境,因材施教,增进家校关系[5]。最后通过家委会、社交媒体等方式促进交流,建立信任,形成正确的家校协同育人观念,有效解决矛盾。

() 自省强化认知,巩固教育意识

1) 明确认知,承担育人责任

为了在家校协同育人中有效发挥班主任的作用,需要明确并深化对工作的认知。首先,班主任应树立坚定的协同育人理念,充分认识到家校合作对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性,并主动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以适应这一要求。其次,班主任应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家校交流活动,通过学习和借鉴优秀案例,丰富自己的角色认知,提升教育实践能力。最后,班主任还要勇于突破传统束缚,不断更新认知,以满足家校协同育人的新需求,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2) 反思自我,加强角色学习

家校协同育人背景下,班主任需要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和反思。通过系统的学习模式,可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增强自我意识。同时,班主任应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并动态调整学习内容,以确保学习效果。在学习过程中,还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总结经验教训,发现不足并及时改进。同时,也要肯定自己的成绩,以激发持续进步的动力。

在家校协同育人的时代背景下,小学班主任的角色定位与能力发展对小学生全面成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国家层面对家校合作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以及协同机制的日益完善,班主任作为家校沟通的核心枢纽和关键纽带,其承担的职责范畴和能力要求也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的趋势。小学班主任工作未来应进一步深化对其在家校协同育人中核心职能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系统提升其专业化素养与综合能力,以有效应对家校协同育人模式下的新要求与新挑战。未来随着家校协同育人理念的深入推进以及小学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持续发展,必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 2021-07-24.
http://www.gov.cn/zhengce/2021/07/24/content_5627132.htm, 2024-05-2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EB/OL]. 2009-08-1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0908/t20090812_81878.html, 2024-05-20.
[3] 张珍. 家校协同育人视域下小学班主任角色扮演失调及其调适[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23.
[4] 姜尚京. 交叠影响对小学班主任协同育人的启发[J]. 江苏教育, 2020(31): 13-15.
[5] 柏淑琴. 关于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班主任工作探索[J]. 华夏教师, 2022(9): 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