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哪吒》系列电影对语文学习的几点启示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Ne Zha” Series of Films for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DOI: 10.12677/ae.2025.154628, PDF, HTML, XML,   
作者: 熊雨婷:四川音乐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四川 成都
关键词: 《哪吒》语文教学文化“Ne Zha” Chinese Teaching Culture
摘要: 本文以《哪吒》系列电影为研究对象,从内容、人物、文化、精神、思辨五个维度进行剖析,旨在为语文教学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教学中,首先应将理解故事情节作为核心任务,通过剖析作者生平、性格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同时,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将新时代青年精神融入教学,激发学生文化自信。此外,引导学生反思与辩论,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与社会责任感,促使其成长为合格公民。教师需树立“大语文”观念,从社会生活中汲取素材,结合时代需求,拓展课堂深度与广度,提升学生参与度与学习积极性,实现语文教学的多维目标,推动语文教育发展。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Ne Zha” film seri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analyzes them from five dimensions: content, characters, culture, spirit, and critical thinking. The aim i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approach for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teaching, understanding the plot should be the core task. This involves analyzing the author’s life, personality, and creative background to help students build a knowledge framework, at the same time, focus on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incorporate the spirit of young people in the new era into teaching, and inspire students’ cultural confidence; in addition, guide students to reflect and debate to cultivate their critical thinking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romote their growth into qualified citizens. Teachers need to embrace a “big Chinese language” concept, draw on materials from social life, combine with the needs of the times, expand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the classroom, increase student participation and learning enthusiasm, achieve the multi-dimensional goals of Chinese teaching,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文章引用:熊雨婷. 浅谈《哪吒》系列电影对语文学习的几点启示[J]. 教育进展, 2025, 15(4): 865-87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4628

1. 引言

2025年春节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超高的质量及口碑大爆出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象级作品,并且以史无前例的一百五十亿以上的票房成绩,在拿下中国影史票房冠军后更走向世界,已跻身世界影史票房前五名,并向着更高位冲击,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又一张名片。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它的赞誉与讨论都不绝于耳,无可置疑地成为了2025开年的第一爆款。

2019年的暑假,系列电影的第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也引起了观影热潮,以50.35亿的票房将中国动画电影的票房记录刷新,并且拿下当年中国电影票房冠军。

在大众认知中,“动画片”常被视为低龄化、幼稚化的娱乐形式,主要面向儿童群体。那么,这两部作为动画电影的《哪吒》为何会引爆观众热情?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学愈发强调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注重从文化现象中提炼教育价值。《哪吒》系列电影作为文化与艺术的融合产物,为语文教育提供了多维度的启示。首先,其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为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范例。其次,电影中的人物塑造、情节设计以及价值观传递,也为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与思辨能力培养提供了生动素材。笔者将试图从以下五个维度对此进行简单的分析。

2. 教学应用分析

2.1. 重视内容梳理

《哪吒》系列电影在内容呈现上具有较高的品质与价值。

在故事设定中,天地生成一颗混元珠,由元始天尊将其分为灵珠与魔丸。阴差阳错间,灵珠投生为东海龙族三太子敖丙,而注定要在三年后被天劫毁灭的魔丸则投生为陈塘关总兵李靖的第三子哪吒。灵珠温润,魔丸暴戾,本该水火不容的两人偏偏结为挚友,同抗天劫以至于肉身被毁。而后,两人重塑肉身,又牵连出玉虚宫的无量仙翁捉妖炼丹、屠戮陈塘关嫁祸龙族、群妖齐心破鼎打败玉虚宫等等一系列故事。

什么是内容?什么样的内容才是好内容?尽管关于内容的理论众说纷纭,但从文本学、叙事学以及传播学的视角来看,优质内容的核心特征具有一定的共性[1] [2]。具体而言,任何优质内容都应具备以下基本要素:结构脉络清晰、情节逻辑合理以及故事完整性突出。这些特征不仅关乎文本的可读性与连贯性,还直接影响其在传播过程中的接受度与影响力,能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同时,好的内容还具有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作用,能够记录和反映一个时代的文化特色、社会风貌和人类情感,促进文化的传播和发展[3]。就以上条件看来,这两部电影无疑做到了这一点,所有的剧情线都以合情合理的方式发展着,并且相互影响,前面出现过的伏笔在后面都有对应,不拖沓、不放空,最终各条剧情线在大战中收束。对观众来说,观看一个清楚、完整的好故事当然是一种享受。

那么,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是否也有这样的“好故事”呢?当然是有的。初中的《我的叔叔于勒》《带上她的眼睛》,高中的《哦,香雪》《百合花》等小说,都用精简的篇幅讲述了一个完整、动人的故事。所以,在教学中,第一任务始终是让学生把故事读明白,对情节的梳理和分析也应该被放在首要位置。以《窦娥冤(节选)》的教学为例,教材仅选取了该剧的第三折。然而,仅凭这一折的内容,学生难以全面理解窦娥悲剧的成因及其深刻内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补充其他情节,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故事框架。否则,学生可能会产生诸多疑问:窦娥的悲剧是否仅仅源于张驴儿父子的陷害?类似的冤案是否仅此一例?又该如何评价窦天章卖女抵债后又为其平反的行为?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更能激发其批判性思维。

在具体教学操作中,针对小说或剧本等文学体裁,可引导学生自主撰写故事梗概(以200字以内为宜),以帮助学生熟悉情节脉络。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之外的“隐藏情节”,并对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人物心理动机等进行深入剖析。这一教学策略旨在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度解读能力,使其在掌握情节的基础上,能够透过文字洞察作品的深层意蕴。只有让学生明白这是个什么故事,才能有后续的人物分析、思想分析。

在传统教学实践中,一种常见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首先通读全文,随后对文本进行分段处理。然而,这种教学方法常被批评为“断章取义”或“破坏了文本的整体性”[4]。尽管如此,从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视角来看,通过划分文本层次并分别进行概括的方式,实际上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文本整体脉络和情节发展的理解。如果学生连文本的基本情节——故事的前因后果——都无法清晰把握,那么后续的人物分析和手法探讨便失去了根基,甚至沦为无本之木。无论何种文体或风格,对文本内容的初步理解(即“是什么”)始终是深入分析的前提和基石。

2.2. 人物分析的教学实践

《哪吒》爆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塑造了非常鲜活、非常立体的人物。身为魔丸性情暴戾却又心怀善良底色的哪吒、身负龙族重任风度翩翩温润如玉的敖丙、被天庭算计看守海底炼狱千年最终被逼反抗的敖光、一心向上却被打压被背叛的申公豹、规行矩步一心爱子的李靖殷夫人……甚至只有几分钟镜头的土拨鼠、石矶娘娘、小狗龙、章鱼鲨鱼,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誉为“全员上桌”。

人物分析是语文教学中的关键环节。语文教学中的人物分析是指通过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解读和剖析,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情感、行为动机以及人物与环境、情节之间的关系,从而深入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价值。人物分析可以从叙事学、描写方法、人物与环境关系、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角度入手,无论何种文体,只要文本中存在人物形象,人物分析便不可或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通常会从人物的出身、外貌、行为、性格等多个维度展开分析。这种多角度的分析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性,还能为深入解读作品的内涵提供坚实基础。比如九年级下册第24课,将《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这五首诗词放在一起,不难发现,这五首都与“战争”这一主题有关,之所以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情感,则与作者本身息息相关。故而,在解读这些诗词的时候,就必然需要了解人物本身,分析他们的经历、性格,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例如,在辛弃疾的作品中,其词句“年少万兜鍪……生子当如孙仲谋”反映了其作为一位军事将领的羡慕和抱负。辛弃疾一生致力于北伐,渴望收复失地,然而却屡遭朝廷冷落与排挤。这种个人经历与时代背景的交织,使其借助历史典故抒发对功业未竟的悲愤与渴望。而在《元史·张养浩传》中,张养浩于天历二年奉命前往关中赈灾,面对“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的惨状,他写下《山坡羊·潼关怀古》,发出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悲叹。这一作品深刻反映了张养浩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与辛弃疾的词作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差异源于作者的个人经历、性格特征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深入研究作者的生平事迹与创作背景,通过对作者思想情感的剖析,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与艺术价值,从而实现对文学作品的深度理解和鉴赏。

对人物形象的剖析不应局限于背景因素的考量,文本解读始终是教学实践中的关键挑战之一,这与前文所强调的“内容导向”理念相契合。以曹禺经典剧作《雷雨(节选)》为例,其中周朴园这一角色呈现出极为复杂的性格特质。一方面,他留存侍萍的旧物,似乎透露出对往昔情感的某种留恋;然而另一方面,他又试图以金钱打发侍萍离开,展现出冷酷无情的一面。从时间维度来看,三十年前的周朴园与三十年后的周朴园在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上存在显著差异;从社会角色维度分析,作为丈夫、父亲以及资本家的周朴园,其性格表现又因身份不同而各有特点。在他的性格谱系中,真心与假意、有情与寡义等看似对立的特质,均以真实且有机的方式共存于其性格结构之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致入微的文本分析,从诸多细节中逐步构建起对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的全面认知,深入挖掘其性格的复杂性与多面性。唯有如此,学生方能真正理解“雷雨”这一意象在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进而实现对作品主题与内涵的全面把握。

了解之外,还需喜爱。在动画电影《哪吒》中,人物形象个性鲜明且极具辨识度,因而深受观众喜爱。这种喜爱促使部分观众在观影后自发探究这些角色的历史(神话)原型,并积极展开丰富多样的二次创作活动。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M. N. Skatkin)曾指出,情感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并提出了“教学的积极情感背景”这一概念。他认为,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强大的驱动力,促进其认知能力的提升。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当借鉴这一理念,深入挖掘教材中人物形象的可爱之处,引导学生理解并喜爱这些人物,进而探索其在课本之外的多面性。例如,杜甫对李白的倾慕、苏轼对美食的热爱等生活化、现代化的表达方式,能够有效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成为学习的“好之者”和“乐之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应注重认知教育,还应加强情感教育,将二者有机结合,以实现更优的教学效果。

2.3. 探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电影《哪吒》的故事原型源于古代神话传说,其创作融合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片中的七色宝莲、博山炉、结界兽及三星堆铜人等法宝与角色,均可在现实文物中找到对应,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巧妙呈现,不仅赋予了电影独特的视觉美感,更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哪吒”这一人物形象并非固定不变,其演变历程贯穿于多种文化载体之中。从民间传说、《封神演义》小说,到现代的《哪吒闹海》动画电影、《哪吒传奇》动画连续剧,以及更多文学与影视作品,哪吒的形象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种演变并非孤立现象,而是时代变迁在文化领域的深刻印记。类似的流变现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屡见不鲜,如从《汉书》中的“东海孝妇”故事到关汉卿的《窦娥冤》,从三国时期的历史记载到《三国演义》小说,众多文学人物与故事均呈现出“流变不断,代代出新”的特点。这种文化现象反映了文学形象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适应性重构,以及文化传统在现代语境中的持续生命力。

学校具有集中式、系统化、持续性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独特优势。在当前这个面临百年变局的世界,学校更需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心中牢牢树立文化自信,牢牢记住自己“从哪里来”,才能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将“到何处去”。

尊古而不复古,自信而不自满。文化学习不该止步于课本,还可以借助纪录片、博物馆等多元途径拓展认知,结合现代社会,以当代价值观和表达方式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从哪吒形象及其故事的演变历程,到电影《哪吒》中所蕴含的丰富“文物彩蛋”,我们可以在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中深入探究中华文化的变迁脉络,触摸其深厚底蕴,感受其独特魅力,并汲取其精髓。了解并借鉴这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们可以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代代相传,推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持续发展。

2.4. 塑造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作为神话人物,哪吒的故事历经多次演变,但其核心主题始终围绕着“反抗”展开。从早期的反抗父权,到后来的反抗天命,电影里用“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到“小爷是魔那又如何”完成了他与自我命运的和解,从此,一个不低头、不服输、不认命的魔丸哪吒诞生了。

中华民族的反抗精神在其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且根深蒂固,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争取民族独立展开艰苦斗争,最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历史的抗争中,也贯穿于当代中国的建设与发展进程中。在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仍有无数人奋战在自己的岗位上,无惧西方的科技封锁、贸易打压,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创新精神,取得了机器人、六代机、DeepSeek等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就。这些成就背后,体现了中国人越被打压、越不弯下的那根“骨”,是中国人不肯服输、反抗到底的那口“气”。这种骨气与电影里的“魔丸”交相辉映,共同奏响了一曲改天换地的壮丽战歌。

“哪吒”的诞生,归根结底是国家发展的产物。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5]。在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当代中国人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后,追求更高层次的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这种追求体现在科技领域的自主创新和突破上,就是通过不懈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推动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体现在文化精神上,就是这个逆天改命、永不低头的“哪吒”。

“哪吒”是当代青年的群像。当代青年学生在继承前辈所奠定的物质基础之上,具备了以平等视角认知世界的底气与自信。他们不仅拥有强烈的进取心,还具备改变世界的潜力与能力,正以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走向世界舞台。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反抗精神并不等同于违法乱纪,不畏权威也绝不意味着行为放纵。青年学生尚处于成长阶段,其价值观与行为模式尚未完全成熟,需要师长的合理引导与教育干预[6]。否则,若缺乏正确的引导,那股“少年气”可能会被误认为“流氓气”,从而偏离健康成长的轨道。因此,教育者应当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与人文关怀,将这种“少年气”转化为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使其成为推动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助力[7]

2.5. 思辨精神的具体体现

电影《哪吒》能取得如此高的热度,不仅源于其精良的制作与精彩的叙事,更因其成功引发了观众深度共情及后续讨论。例如申公豹这一角色突破了前作中单一的“反派”设定,转型为当代职场困境的具象化符号;哪吒过三关时所战胜的土拨鼠、申正道、石矶娘娘等角色所遭受的无妄之灾博得了观众们的广泛同情;无量仙翁虽捉妖炼丹,行为看似无可指摘,但其背后所隐藏的复杂动机与无奈,使他成为了职场“夹心层”的代名词。观众们在观影过程中,往往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产生丰富多样的讨论,这充分彰显了电影在叙事与人物塑造上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其对社会现实和人性复杂性的敏锐洞察。

这种全民讨论,正是思辨精神的体现。黑格尔在《逻辑学》中指出:“思辨的东西,在于这里所了解的辩证的东西,因而在于从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对立面,或者说,在否定的东西中把握肯定的东西。”[8]思辨精神是提高人们思维能力及科学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精神武器,也是马克思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应有之义[9]。当前的语文教学对思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2023年全国甲卷“人·技术·时间”、2024年天津卷作文“被定义”和“自定义”,均通过设置复杂的情境与对立的概念,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展开深度思考与辩证分析。这些题目不仅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着重考察其批判性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系统训练,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左右互搏”式的思维碰撞,即在对立统一的思考中拓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这种训练方式有助于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从多角度进行分析与论证,从而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以《鸿门宴》为例,关于刘邦与项羽的评价问题,历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在当代课堂教学中,教师仍可借此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结合此前学习的《侍坐篇》深入思考、讨论乃至争论:乱世之中的个体应如何自处?何为真正的英雄?

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与广泛性在推动知识共享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污染的严峻挑战。青少年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有限,信息甄别能力尚待提升,极易受到误导而轻信不实信息。在此背景下,培养学生独立判断能力与批判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他们应学会基于理性分析形成自己的见解,而非盲目跟从他人观点。

为实现这一目标,扎实的知识积累与系统的思维训练就不可或缺。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为判断提供了基础素材,而思维训练则提升了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与决策的能力[10]。教育工作者应将此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引导学生在海量信息中筛选有价值的内容,培养其自主思考与理性判断的能力,从而在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现代公民。

3. 结语

《哪吒》系列电影的成功并非仅仅是故事层面的胜利,更是新时代文化创新与社会思潮的生动体现。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艺术形式,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从教育视角来看,电影中所蕴含的教育哲理,如对“问题孩子”的包容、对个体命运的抗争以及对传统偏见的突破,都为语文教学提供了生动的案例。因此,教育者应树立“大语文”观念,积极从多元文化资源中汲取养料,拓展知识广度,使课堂教学更加充实、有趣且富有意义;更要引导学生从文化现象中挖掘教育价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文化自信,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大视野”与“大格局”。

参考文献

[1] 王宁. 叙事学视角下的文本结构与意义生成[J]. 文学评论, 2018(4): 56-62.
[2] 米克∙巴尔. 叙述学: 叙事理论导论[M]. 谭君强, 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3] 赵志伟. 从文本到传播: 内容的特征与价值研究[J].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21, 28(3): 78-85.
[4] 钱梦龙. 语文教学中的“整体性”与“层次性”问题[J]. 语文学习, 1987(3): 12-15.
[5] 马斯洛, 著. 动机与人格[M]. 第3版. 许金声, 等,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6] 王丽. 青少年叛逆期的心理特征与教育应对[J]. 心理科学, 2024, 45(1): 56-62.
[7] 赵强. 教育引导对青年学生精神成长的影响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 42(5): 34-40.
[8] 黑格尔, 著. 逻辑学(上) [M]. 杨一之,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7.
[9] 肖前, 主编.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下) [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
[10] 陶新月, 王井辉.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6): 574-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