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这一目标涵盖了四个关键维度: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及学习能力四个方面。其中,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它是指在社会情景中,学生能够运用听、说、读、写、看等技能有效交流思想、情感的能力。写作作为衡量语言能力的重要一环,直接体现了学习者英语综合水平的高低,是检验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在高中教育中,写作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在强调学科核心素养的今天,其价值与作用更为显著。
学生写作技能的提升受多因素制约,其中语言迁移导致的问题尤为显著。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成熟和完备的母语知识体系和丰富的应用经验,能熟练完成各类沟通任务。因此,学生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受到母语习惯的影响,难以察觉,导致大多数学生难以避免母语对英语写作产生的干扰。
在英语写作教学的实践中,一个核心的挑战就是如何指导学生跨越母语负迁移的障碍,进而创作出主旨鲜明、逻辑顺畅、语法准确且词汇运用精准且地道的文章。母语负迁移在英语写作中的广泛存在,从最基本的词汇选择错误,到复杂的句法结构误用,乃至文章整体构思上的偏差,无一不反映出学生受到了母语负迁移的影响。鉴于此,探究母语负迁移产生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英语写作中逐渐减少由母语负迁移导致的错误,进而提升英语写作水平。
2. 文献综述
2.1. 语言迁移的定义及分类
语言迁移,又常被称作跨语言影响[1],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关键要素,直接影响着学习者中介语的构建。Odlin基于多年在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基础上,于1989年对迁移提出了一个准确且明了的定义:语言迁移是指在习得目标语言过程中,该语言与学习者已完全或部分掌握的其他语言间的共性与差异所产生的影响。Odlin的定义超越了传统观点,他指出,对目的语的学习产生影响的不仅只有母语,学习者先前所学的其他语言知识,无论这些知识是否完全成熟,都会对目的语的学习产生影响。这一视角的拓展,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迁移机制的理解,也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角。
Odlin还更进一步提出,迁移既可以对学习者语言学习产生积极影响,即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也可以对学习者的语言学习造成消极负面影响,即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这一区分强调了迁移的双刃剑特性,它既是进步的催化剂,也可能成为学习路上的绊脚石。因此,深入理解并有效引导语言迁移,对于优化二语教学策略、提升学习效率具有不可小觑的意义。本文以高一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写作中句法的影响。
2.2. 国内外母语负迁移的相关研究
2.2.1. 国外母语负迁移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探讨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负面影响较早。Ellis [2]指出,二语习得中,母语干扰是一种常见的现象。Chau [3]在研究的过程中把汉语作为第一语言的学生作为具体对象,其研究结果显示:学生英语作文中有51%的错误都是由于受到母语影响而导致,这凸显了学生在写作中受母语影响而错误频发。Lan [4]指出因为英汉思维模式具有差异,所以母语会对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产生影响。Meng [5]指出由于使用母语进行直接思考导致的负面迁移,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词汇、口语及写作时存在障碍。为缓解这一问题,他提倡语块教学法,利用词汇组合的固定性和高频率帮助学生培养语感,减轻母语负迁移的不利影响,从而促进外语学习成效。
总的来说,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负迁移是一种普遍现象,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文化理念及思维方式,因此造成了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由母语负迁移引起的错误。
2.2.2. 国内母语负迁移相关研究
母语迁移现象的相关研究在国内起步相对较晚,多数专家学者侧重于研究汉语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所造成的困扰,即母语负迁移。
国内学者对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由母语负迁移导致的错误进行了调查研究。金朋荪和尤宝娜[6]的研究揭示,英汉翻译中主语的处理常受母语负迁移影响,主要表现为主语遗漏、混淆主语与主题、汉语主语的兼类性与英语主语的名词性造成的障碍、在选择人称主语与非人称主语上出现的问题。李小欢和周瑞珍[7]基于对样本的分析和讨论,指出在非语言层面母语的积极影响更显著,而在语言层面则母语的负面迁移更为突出。她还通过对学生写作样本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统计并分析,指出在英语词汇、句子、语篇等方面,学生最容易受到母语的负面影响。
此外,学者们还深入探究了母语负迁移的成因。王文宇和文秋芳[8]发现大部分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前已熟练掌握了母语,因此在英语写作时倾向于先用母语思维构思、组织语言,再转译为英语。徐景亮[9]分析对比了汉英两种语言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句式,发现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例如文化及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英汉语言在句法层次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方忠南[10]的研究则强调,“汉化”错误是英汉翻译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其主要原因是英汉两种语言在词语使用规则上及句法结构上的差异所造成的,从而造成了母语负迁移。夏淑华[11]在研究中发现,高中生在英语写作中高度依赖母语,且这种依赖程度与母语负迁移导致的句法错误频次呈正相关,这突显了母语负迁移对学生写作句法的显著影响。
综上,母语迁移容易对学生在写作中词汇、句法等语言层面产生消极影响,尤其是对二语初学者;而学生对母语思维习惯的过度依赖、中英文化及语言结构的差异,是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产生母语负迁移现象的主要原因。
3. 研究设计
该部分首先对高中生英语写作句法中由母语负迁移引起的错误进行统计和分类,其次分析学生在英语写作中产生这些错误的原因,最后基于原因分析提出相关写作教学方法和策略。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重庆市渝东北地区某中学高一年级某班59名学生。班级里的男孩和女孩比例相差不多,可以对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性别差异产生的影响最大化减少。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整体水平差异不大,属于高一年级的中等水平,所以选取的这一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研究法
本研究通过阅读与母语迁移相关的期刊与毕业论文,并加以分析,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
3.3.2. 文献研究法
首先笔者收集了该班学生本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中的写作部分;其次,分析了由母语负迁移导致的句法层面的错误有哪些;最后,探讨了在写作句法中出现由母语负迁移导致的错误的原因。
4. 高中生英语书面表达中错误的分析统计
4.1. 写作错误类型分析
4.1.1. 写作错误类型统计
Table 1. Statistics of syntactic errors in students’ writing
表1. 学生写作中句法错误明细统计
母语负迁移导致的句法错误类型 |
频数 |
占比 |
语序不当 |
23 |
14.4% |
主谓不一致 |
34 |
21.4% |
时态误用 |
38 |
23.9% |
主语缺失 |
23 |
14.5% |
衔接词使用不当 |
41 |
25.8% |
母语负迁移错误总计 |
159 |
100% |
4.1.2. 写作错误类型分析
如表1所示,在学生写作句法中由母语负迁移导致的错误中,占比较高的错误类型是主谓不一致、时态误用和连接词使用不当,占比均在20%以上,其中衔接词使用不当占比最高,为25.8%。因此,在该部分,笔者将写作文本中学生出现的具体错误作为实例,从中英思维、文化、语言规则差异的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1) 语序不当
英汉两种语言总体上遵循“主谓宾”的基本框架,但如果进行进一步探讨,汉语通常使用“主状谓宾”的句式结构,而英语常采用“主谓宾状”的语序。这一差异常使学生因未充分认识英汉语序差异而受母语影响,导致语序错乱,比如错误表达“I by car go to hospital.”这样的句子。
除此之外,汉语句首开放,句尾封闭,而英语句首封闭,句尾开放,因此,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学生在写作中会出现以下情况的句子,如“Ride a bike to explore the city is convenient.”,该句子主语太长,显得头重脚轻,遵循英语“句首封闭,句尾开放”的原则,应该为“It is convenient to ride a bike to explore the city.”用“it”作为形式主语,把真正的主语放后面,这样更符合英语行文习惯。
(2) 主谓不一致
英语有很多语言规则,是一种非常严谨的语言,其中一项规则是重视主语与谓语的一致性,即确保在人称和数上主谓要保持一致。而汉语中的谓语动词则不受主语人称和数的约束,无形态变化。因此,在英语写作中,学生难免受到由母语负迁移导致的主谓一致困扰。例如,学生会在写作中犯以下错误“Nowadays, the environment become worse and worse...”此处environment作为不可数名词,谓语动词应使用单数形式,所以“become”应该为“becomes”。
(3) 时态误用
在英语中,时态不仅需要用特定的时间状语来表明,且谓语动词的形态要随着时态的变化发生屈折变化。而在汉语中,一般情况下只需要添加具体的时间状语来表明时态,句子中的动词本身并不发生屈折变化。虽然大部分学生都对英语语法规则有所了解,但是在实际的英语写作过程中,常会出现以下两种错误:1) 不知道何时使用何种时态;2) 知道使用何种时态,但是动词的屈折变化形式书写错误。最终导致出现英语的句法错误。
在本次研究所分析的文本中,学生出现了以下错误,例如,“I weared him and beated his back carefully...”这是属于学生未掌握动词的屈折变化形式而导致的错误,wear和beat的过去式都属于不规则变化,“beat”的过去式与原形一致;而“wear”的过去式写为“wore”。
(4) 主语缺失
汉语作为一门意合语言,注重意义的连贯和语境的暗示,当上下文足够清晰,能够让听者或读者推断出省略部分时,是允许句子成分的省略的。汉语这种特点使得表达更为简洁、含蓄,强调意境和言外之意。而英语作为一门形合语言,强调句子结构完整和形式统一,通常要求句子包含主语和谓语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体现了两种语言在表达上的风格差异:英语逻辑结构严密,汉语则意蕴丰富,灵活多变。因此,学生在英文写作中,由于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常常出现缺失句子主语的现象。
例如,在本次分析的文本中,学生出现了以下错误“Hoping to hold more relative activities.”很容易发现这个句子缺乏主语,学生以中式思维表达“希望举办更多相关活动”,该句子用英文表达必须补入主语,我们可以改为“we hope to hold more related activities.”
(5) 连接词使用不当
英语重形合,连接词在英语写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有时英语句子之间需要用连接词连接以表达特定的语法意义(如从属关系),或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结构正确、层次清晰的句子,往往与英语连接词的正确使用密切相关。而汉语重意合,可以借助上下文语义或句子之间潜在的逻辑关系,来实现句子成分和分句之间的连接,而不使用连接词,因此句子结构显得比较松散。
除此之外,在中文里我们常搭配使用的关联词,如“因为……所以……”“虽然……但是……”等,但在英文中只能单独使用某一个关联词的,例如,一个句子想要表达“因为……所以……”的逻辑关系,则英文句子中只能使用because或者只能使用so就能表达该意思,若使用because...so...,则属于错误句子。例如,在本次分析的文本中,学生出现了以下错误“Because the environment becomes worse and worse, so we should take actions to protect it.”此处应该删去because或者so,才符合英语的行文习惯。
4.2. 高中生英语写作中存在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原因分析
4.2.1. 教学方面
当前英语写作教学存在若干问题:教师通常在课程尾声匆匆布置写作练习,忽视了该环节的重要价值。教学方法单一,遵循“布置–写作–批改–讲解”的固定模式,缺乏创新。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度聚焦语法和词汇的死记硬背,忽略了写作技能的全面培养,导致学生写作时仅能机械套用句型,难以深入理解写作技巧及提升自我表达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评价往往侧重于任务完成及语法、拼写纠错,忽视了文章结构和写作逻辑性的指导,甚至鼓励背诵范文,这种做法与培养创造性写作能力的目标相悖。综上所述,现有教学未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技能,与新课程标准要求存在差距,需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4.2.2. 学生方面
我国大部分英语学习者大多置身于汉语环境,惯用汉语思维,这增加了母语背景下掌握英语的难度。高中生英语写作尤其受制于语言输入不足,强调语言输入与输出的高效结合成为提升的关键。语言障碍,如句型简单、词汇匮乏,构成了书面表达的重大难题。受限于种种条件,国内外语教育偏重课本理论,学生实践能力薄弱。英汉语言差异大,学生英语学习标志性的挑战在于词汇量不足及运用不灵活,以及构思作文时难以精准表达思想,常受母语思维模式的干扰。学生的英语词汇贫乏,句法和表达能力欠佳,致使其写作前习惯性地用汉语构思再逐句翻译,这一语言迁移现象自然发生,但可能导致英文表达失真,难以准确反映中西文化差异及适应英语表达习惯,影响表达效果,制约了语言能力的发展。
单位信息、收稿日期等统一采用Calibri字体,居左,10磅,单倍行距。
4.2.3. 语言文化与思维方面
语言的形成历经漫长过程,深受文化背景、语言环境及思维模式的影响。英语与汉语间的显著差异,使得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易将汉语的表达习惯不经意地套用。汉语侧重直接明了的信息传递,偏好简短句式,连词使用少,对主谓一致及时态变化要求宽松。相比之下,英语强调逻辑严密和形式规范,通过动词变化展现时态与语态的多样性,利用丰富的连词构建复杂句式,并以词形变化体现名词和动词数的一致性。学生在面对两种语言的这些不同之处时,若未能充分理解其独特性,便会遭遇汉语习惯对英语写作的负面影响,即所谓的“负迁移”。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创作出符合英语语言习惯及文化特色的文章,进一步加大了地道英语表达的难度。
5. 结论
本文将基于高中生写作中产生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原因,结合相关文献和自身的实习经验,提出相关教学策略,以期减少母语迁移对高中生写作的负面影响。
5.1. 正视母语负迁移导致的错误,将错误视为学习资源而非障碍
教师首先要意识到,母语负迁移在英语学习中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正确认识并合理地运用母语迁移,对于促进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学生在学习英语之余还有其他学科的学习任务,这就决定了他们所接受的英语输入极为有限,并且他们的英语学习是在母语环境下进行的,母语的知识与结构体系必然对二语学习产生干扰作用。而想要熟练掌握英语的使用规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习者不可避免地把母语使用习惯带进目的语使用中。
中介语理论视二语习得为逐步向目的语完善的过程。语言错误是学生学习的必经之路,错误反应出学习者的学习策略是否得当,并揭示了学习者所处学习学习阶段。行为主义理论强调通过重复练习可以形成语言习惯[12]。母语负迁移可视作反馈机制,帮助学习者识别并修正错误,直至熟练掌握目标语言。在英语写作中,学生应正面应对错误,将纠错视为进步机遇。教师也需从学生的错误中反思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把错误当作教学材料,引导学生认识错误、规避错误,并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预见错误,一方面防止旧错误一犯再犯,另一方面尽可能减少新错误的产生。
5.2. 注重写作教学环节设计,增强学生对母语与英语差异性的敏感度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受到母语思维和表达习惯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准确、流畅地使用英语。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承担起增强学生对英汉差异性敏感度的重要责任,通过系统而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跨越语言障碍。具体而言,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对比”教学环节,这不仅局限于简单的语法规则讲解,而是要深入挖掘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词汇运用上的细微差别。例如,可以通过对比中英文句子不同结构(如中文的“主谓宾”结构与英文“主谓宾”“主系表”结构的差异)、中英在连接词使用上的不同规则(如表达让步关系,在中文中要使用完整的“虽然……但是……”这一结构,而在英文中不能同时使用“虽然”“但是”,只使用其一就能表达完整的让步关系),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两种语言逻辑上的不同,进而避免用汉语思维直接翻译造成的语病。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教学应是互动的过程,不仅包括作业的布置与完成,更需教师全面介入:如细致的点评、信息丰富的反馈等,这对提升学生写作能力至关重要。教师既要关注作品成果,也要指导写作提升策略。通过师生有效的双向互动,增强情感联系与信任,促使学生在积极的交流氛围中有效修订作文,实现能力飞跃。
此外,利用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互动性强的写作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在实际语境中主动发现并探讨母语与英语之间的差异。比如,让学生在课堂上互改作文,鼓励学生积极寻找文本中的错误,如时态、语态及连接词等的使用情况,并给予修改,这样的实践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提升他们的自我纠错能力,逐渐摆脱母语的束缚,减少母语负迁移影响。总之,通过系统的对比教学和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教师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对两种语言差异性的敏感认识。
5.3. 注重写作教学内容的选择,利用中西文化共通点促进理解,同时揭示差异以加深理解
教师可以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巧妙融合母语文化的元素,这不仅是连接学生原有知识体系与新语言学习的桥梁,也是深化跨文化交流意识、减少母语负迁移影响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写有关“饮食文化”话题的作文时,教师可以在写前向学生介绍中英两国在饮食文化、礼仪习惯等方面的相似与差异,如对比中餐的“团圆饭”与英式的“Sunday Roast”,在品味文化差异的同时,引导学生注意餐桌用语与社交礼仪的恰当运用,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吸收并掌握英语中的地道表达,从而有效减少因直接套用母语习惯而导致的语言错误。
教师通过创设课堂情境,将中西方文化有机融入英语教学,不仅能够利用文化共通点促进对英语的理解和吸收,还能够在揭示差异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两种语言的独特印象。利用中西方文化的相似之处作为切入点,讲解中西方不同的表达方式,既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在对比中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6. 结语
通过增强学生对英汉差异的了解,以减少学生写作句法中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这不仅要求教师正确认识母语负迁移,更需要教师具备高度的教学敏感性和创造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应学生需求的有效策略,减少母语迁移对学生写作产生的消极影响,进而最大化地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