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站式”学生社区的辅导员能力探析
Analysis of Student Counselors Ability Based on the “One-Stop” Student Communities
DOI: 10.12677/ae.2025.154634,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张文浩:常州工学院化工与材料学院,江苏 常州
关键词: “一站式”职业能力辅导员“One-Stop” Professional Competencies Student Counselors
摘要: 为了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打通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国家在2019年开始试点实施“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但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实际工作中,面对育人空间的重构,辅导员面临思想政治教育穿透力不足、实务操作精准度欠缺、守正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等核心能力短板。面对新时代育人要求,辅导员应该顺应新时代高等教育要求,提高个人职业能力,适配“一站式”学生社区工作要求,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高质量发展。
Abstract: To further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ridge the “final implementation gap” in educational delivery, and achieve “the all staff-involved, whole-process integration, and comprehensive coverage” ideological education objective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nitiated pilot programs in 2019 to establish “One-Stop” Student Communities. However, when conducting work within “One-Stop” Student Communities, student counselors confront significant competency gaps amid the restructuring of educational spaces, manifesting as: insufficient ideological penetration in political education, lack of precision in student affairs operations, and underdeveloped capacity for principled innovation. Facing the educational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era, university counselors should adapt to the demands of contemporary higher education, enhance their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align with the operational requirements of the “one-stop” student community model, and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uch integrated student communities.
文章引用:张文浩. 基于“一站式”学生社区的辅导员能力探析[J]. 教育进展, 2025, 15(4): 904-90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4634

1. 引言

高校辅导员作为“三全育人”体系中的核心骨干力量,始终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这一政策导向不仅为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创新提供了战略指引,更对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提出了全新挑战[1]

然而面对育人场域的空间重构,传统“校–院”二级管理模式下的辅导员能力体系已显露出明显的不适应性[2]。在“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实践过程中,辅导员面临思想政治教育穿透力不足、实务操作精度欠缺、守正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等核心能力短板,这些问题导致社区育人工作呈现“重管理轻教育”“重应急轻预防”“重经验轻创新”的结构性矛盾,直接影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地质效。因此,构建适配“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辅导员能力模型,已成为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亟待突破的关键环节[3]

2. 提升辅导员能力的蕴含价值

() 落实“三全育人”的必然要求

党在十六大会议中提到“三全育人”精神,要求对全体学生进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辅导员作为育人一线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建设好辅导员队伍,保证这支队伍高质量、高水准,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

辅导员队伍在“一站式”学生社区中承担着三重结构性功能:其一,作为“全员育人”的枢纽节点,破解部门壁垒实现育人力量聚合,对社区学生进行“精准思政”;其二,担任“全程育人”的时序坐标,贯穿学生成长关键阶段的价值观形塑,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其三,构建“全方位育人”的实践空间,将思政教育融入管理服务全过程[4]。这种功能定位要求辅导员实现从“事务管理者”到“价值引领者”的范式转换,在解决学生现实诉求的过程中,运用“具身认知”理论将思想引领具象化为可感知的教育实践。

推行“一站式”学生社区改革,辅导员在学生社区内应当构建“三个统一”:问题解决与价值引导的统一,通过“服务即教育”实现思想渗透;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构建“浸润式”育人生态;个体成长与社会需求的统一,培育兼具专业能力与政治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正是辅导员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构这种系统化育人机制,使“三全育人”从理念层面向实践效能转化,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制度保障。

() 辅导员工作本质属性要求

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始终处于与学生接触最频繁、交流最密切、情感最深厚的前沿阵地。因此,辅导员在学生思想理论教育、价值观引领、日常事务管理、学风建设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价值取向以及育人成效。

辅导员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力量,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辅导员更应在“三全育人”的框架下,扎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确保学生坚定党性信念,传承红色基因,成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主力军。

() 成为学生人生导师的角色要求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实施主体,辅导员肩负着铸魂育人的历史使命,其角色定位已超越传统意义上的事务管理者,升华为青年学子价值观塑造的“精神摆渡人”。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双重语境下,意识形态斗争阵地前移至高校场域,部分学生群体受到多元价值观冲击,出现不同程度的思想取向。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这正是对辅导员政治引领能力的时代叩问[5]

辅导员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内必须实现从“经验型应对”向“专业化引领”的范式转型。既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破解西方自由主义迷思,也要构建“四史”教育与社会热点联动的认知框架,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3. 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现实梗阻

辅导员能力提升面临三重能力发展困境:首先是部分辅导员陷入“事务性路径依赖”,将主要精力投放于学生事务管理、突发事件处置等应急性工作,形成“重管理轻教育”的实践错位,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穿透力不足。其次部分辅导员是非思政专业,导致入职后出现“专业壁垒”,在面对价值引领、心理危机干预等专业工作时,往往因理论储备不足而采用“经验试错”方式,直接影响育人工作成效。最后工作内容加剧“职业疲惫感”,辅导员日均6~8小时的大量重复性事务性工作导致辅导员总是“低电量运行”,很难启动“高性能模式”去琢磨工作创新。

()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双重困境

在“三全育人”格局下,高校辅导员承担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职责。理论上需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引导学生坚定政治信仰、厚植家国情怀。但实践层面呈现“应然”与“实然”的张力:一方面,辅导员作为政策执行的“终端枢纽”,面临“千条线穿一根针”的传导困境,事务性工作对教育主责形成结构性挤压;另一方面,“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存在“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衔接断点,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真空”现象。

这种困境表现为两个维度:其一,辅导员常陷于大量事务性工作处理之中,致使思想理论教育出现“表层化”“碎片化”现象;其二,现有制度框架虽明确“一站式”社区育人理念,但缺乏方法论层面的操作指引,导致价值引领难以转化为具象化的教育实践。这种“制度–实践”的二元割裂,亟需构建适配新型育人空间的精准思政教育模式,通过辅导员专业能力升级实现“管理服务”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 实务能力水平有待提高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专业适配性的深层次矛盾。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要求从业人员应具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素养,但辅导员专业的多样性导致育人能力存在先天缺陷。非思政专业辅导员虽经岗前培训,但在应对“一站式”学生社区等新型育人模式时,由于自身缺乏相关专业理论指导,往往陷入“知识迁移阻滞”与“实践创新乏力”的双重困境。

这种能力困境呈现三重表征:其一,角色定位的“悬浮化”导致工作方法停留在经验模仿层面,形成“路径依赖”与“创新惰性”;其二,知识结构的“碎片化”难以支撑系统化育人实践,特别是面对社区治理、网络思政等新兴领域时出现认知盲区;其三,实践能力的“滞后性”与教育改革进程形成张力,部分辅导员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中暴露出跨部门协调、资源整合、精准思政等核心能力的结构性缺失。这种专业能力与育人需求的错位,亟需通过系统化培养推动辅导员实现从“事务应对者”向“育人专家”的范式转型。

() 提高守正创新能力的现实问题

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践行者,其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教育者先受教育”原则的落地效能。当前队伍建设面临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错位困境。教育部《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要求,与辅导员工作实践中形成的“事务性生存”状态产生结构性矛盾。

辅导员队伍在工作中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困难:首先,日常事务占据了大量精力,常常陷在填表格、处理突发事件等具体工作中,难以抽出时间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导致工作方法停留在“老经验”层面;其次,辅导员面对学生群体新特点和新问题,尤其是面对“一站式”学生社区学生群体问题时,有时沿用传统管理方式效果不佳,但又缺乏精力学习新理念新方法。

4. 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路径

辅导员队伍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力量,基于“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空间,在职业能力建设中,辅导员需重点强化三维核心素养:一是深化价值引领能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于日常管理之中,实现破解“重管理轻引导”的实践难题;二是通过日常实务能力的提高,在“一站式”社区中扮演好“服务者”“教育者”“引导者”的角色[6];三是辅导员通过灵活调整教育方法,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以创新思维和务实态度培养能够承担时代重任的青年学子,强化守正创新能力。

()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穿透力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渠人”,辅导员首先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忠实信奉者与实践者,以理论清醒保证政治坚定,才能学深悟透党的教育创新理论,在教育学生时做到言之有物、行之有方。

在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工作过程中,辅导员要把思想教育融入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一方面要学会把政策文件中的理论要点转化为宿舍走访时的谈心要点、学业指导中的价值引导,资助帮扶中的思想教育;另一方面,辅导员学会创新教育载体,通过学生关注的网络热点自然切入价值观讨论,在与学生的讨论中,以学生愿意听、听得进的方式对其进行价值引导和思想教育。唯有如此,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突破“说教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培育出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时代新人。

() 精进社区实务能力

在“一站式”学生社区中,辅导员的实务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社区的稳定运行和对学生的育人效果,对打造高校版“枫桥经验”,建立平安校园示范样板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党建引领与学生自治的协同创新构成能力根基。通过建立“一站式”学生社区党支部,形成“党组织引领–学生社团协同–个体参与”的治理共同体。在此过程中,辅导员需重点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与责任意识,使学生能够从“自我管理”升华为“价值共识”。这种治理模式的创新既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又体现现代治理理念的时代要求。

其次,辅导员针对学生社区进行网格化管理,设立“寝室长–层长–楼长–社区辅导员”四级预警体系,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诉求与问题,同时辅导员也可以协调沟通后勤,安保、学工等行政部门下沉到学生社区,做到小事及时解决,大事反映迅速解决。四级预警体系的价值不仅在于处理学生公寓事务诉求响应效率提升方面,更在于减轻了辅导员进入社区后的“管家性”包袱,让辅导员能够有更多精力放在育人工作层面[7]

辅导员在“一站式”学生社区的能力提升与创新,根本原因在于高等教育模式的综合性改革。在全国高校普遍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大背景下,辅导员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教育改革–能力提升”这一互促机制,使辅导员能够从“事务应对者”转变为“价值引领者”。这一能力提升路径不仅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还为辅导员队伍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可操作的模板。

() 提高辅导员守正创新能力

守正创新的核心意义在于能够在坚守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与核心理念的基础上,利用创新的方法与手段,提升教育效果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因此提高守正创新能力是实现“三全育人”与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保障。

在“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建设过程中,对于思想活泼的“Z时代”00后大学生,传统形式的思想教育效果以及日常事务管理已经不适用于“一站式”学生社区工作,辅导员应当灵活调整教育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实践中[8]。具体体现在三个维度,其一,通过大数据数据采集与智能分析技术,形成动态化学生成长画像,破解经验主义导向的育人困境;其二,创新“新媒体矩阵”教育载体,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建构沉浸式教育场景,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青春化表达;其三,完善“人机协同”工作机制,借助智能管理系统实现事务性工作的流程管理,释放辅导员价值引领的核心动能。

其次高校需打造“数字素养提升工程”培训体系。在此过程中,辅导员需完成从“技术应用者”向“价值守护者”的角色转型,既要把握技术赋能的实践逻辑,更要坚守意识形态教育的主体性,最终在“工具增效”与“育人提质”的辩证统一中,实现“三全育人”格局下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现代转型。

“一站式”学生社区是对高校综合管理的改革,而辅导员作为一线队伍,其个人职业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到“一站式”学生社区改革成效。因此辅导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职业能力,早日向专家型辅导员转变,才能在“三全育人”思政格局下,做好“一站式”学生社区工作,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基金项目

本文受常州工学院2024年党建与思想政治课题“辅导员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与能力培养”(项目编号:YN24041)资助。

参考文献

[1] 王懿.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价值意蕴、现实问题与实践理路[J]. 思想理论教育, 2022(2): 107-111.
[2] 李刁, 陈志.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策略[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9(12): 65-68.
[3] 聂靖.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及履职路径[J].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8, 10(1): 18-21.
[4] 赵永安, 雒春生. 高校辅导员参与“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路径研究[J]. 经济师, 2023(4): 150-152.
[5] 周樱樱. 高校辅导员在“一站式”学生管理中的角色定位[N]. 高新华日报, 2024-3-20(12).
[6] 刘俏芝. 高校辅导员情感劳动在“一站式”学生社区中的应用[J].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4, 16(1): 23-28, 81.
[7] 张龙华. 高校辅导员在“一站式”学生社区中的育人研究[J]. 北京教育, 2024(12): 92-96.
[8] 江孤迅. 互联网技术视域下“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探析[J]. 知识文库, 2022(22): 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