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学生汉语方言和民族语言使用情况调查
A Survey of the Use of Chinese Dialects and Ethnic Languages among Guangxi University Students
DOI: 10.12677/ml.2025.134379,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李树娟:南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关键词: 汉语方言民族语言语言使用语言态度Chinese Dialects Ethnic Languages Language Use Language Attitude
摘要: 本文通过对广西高校239名本科生的问卷调查,考察了大学生汉语方言和民族语言的使用现状及语言态度。研究结果显示,虽然普通话占主导,但多数受访者仍能熟练使用汉语方言或民族语言,且在家庭场域和社区交际中更为显著。在语言使用方面,汉族学生多用汉语方言,壮族学生则多用壮语。值得关注的是,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场域逐渐萎缩,部分学生甚至丧失了使用本民族语言的能力。在语言态度方面,受访者普遍对汉语方言和民族语言持积极认同态度,充分肯定其在文化传承和地域认同中的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通过政策支持、教育规划等措施保护和传承地方方言和民族语言,并强调通过家庭和社区场域加强语言习得意识,培养年轻一代的语言文化认同。
Abstrac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attitudes of college students towards the use of Chinese dialects and ethnic languages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239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t Guangxi universit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lthough Mandarin is dominant, most students are still proficient in using Chinese dialects or ethnic languages, especially within family domain and community context. In terms of language use, Han students predominantly use Chinese dialects, while Zhuang students more frequently use the Zhuang language. However, the use of ethnic minority languages is gradually shrinking, with some students even losing the ability to use their native languages. In terms of language attitudes, respondents generally hold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Chinese dialects and ethnic languages, recognizing their importance in cultural heritage and regional identity. Therefore, this paper recommends protecting and preserving these languages through policy support and educational planning, while enhancing language acquisition awareness through family domain and community context to foster cultural identity among the younger generation.
文章引用:李树娟. 广西大学生汉语方言和民族语言使用情况调查[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4): 539-546.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4379

1. 引言

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世居地,包括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回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调查发现,广西客家青少年方言母语的熟练程度不及普通话[1]。青少年对壮语的情感有所淡化,而普通话作为共同语的地位与作用尤为明显[2]。为了解地方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现状,本文以广西生源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语言场域的不同,调查广西本科高校大学生汉语方言和民族语言使用情况。

2. 调查设计

本次调查选取广西高校本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共239份,调查大学生汉语方言、民族语言方面的使用情况及使用态度。调查对象包括汉族(165人)、壮族(61人)、苗族(3人)、瑶族(6人)、侗族(2人)、京族(1人)和水族(1人)等七个民族的广西籍大学生。研究问题主要包括:广西籍大学生方言和民族语言的使用和语言态度。

3. 调查分析

3.1. 语言环境调查

语言习得是指一个人通过自然的方式获得语言知识和能力并在社会交际中运用该语言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话的推广和学校教育促进了普通话成为广西新的强势语言,这对广西地区的方言和民族语言的使用产生了重大影响[3] [4]。尽管普通话在现代大学生中的普及程度较高,且其学习方式具有科学性与系统性,但受地域及民族人口分布的影响,汉语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主要局限于家庭与社区场域。

通过调查大学生在家庭以及社关系圈内的语言使用习惯发现,普通话的使用频率显著低于汉语方言及民族语言(见表1表2)。例如,汉族学生在家庭及社区中使用汉语方言的比例分别高达78.79%与77.58%;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壮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民族语言的频率较高,分别为68.85% (家庭)与62.30% (社区)。除此之外,有20%左右的学生使用普通话。广西作为壮族自治区,壮族人口在少数民族中占据多数,将近70%的壮族调查对象能使用壮语并不意外。仍有超过三成多的大学生在家庭和社区内均无语言环境存在,这一现象将会引发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未来是否能够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担忧。其他被调查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则更多地使用普通话和汉语方言,导致了其逐渐丧失了本民族语言的习得环境,这可能预示着这些民族语言在在未来一段的时间内将面临弱化甚至消失的风险。

Table 1. Measurement results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domain 1: family

1. 语言习得场域测量结果1:家庭

语言

民族

普通话

汉语方言

民族语言

样本(人)

汉族

26 (15.76%)

130 (78.79%)

9 (5.45%)

165

壮族

12 (19.67%)

7 (11.48%)

42 (68.85%)

61

苗族

1 (33.33%)

2 (66.67%)

0 (0.00%)

3

瑶族

1 (16.67%)

2 (33.33%)

3 (50%)

6

侗族

0 (0.00%)

2 (100%)

0 (0.00%)

2

京族

0 (0.00%)

1 (100%)

0 (0.00%)

1

水族

1 (100%)

0 (0.00%)

0 (0.00%)

1

Table 2. Measurement results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domain 2: community

2. 语言习得场域测量结果2:社区

语言

民族

普通话

汉语方言

民族语言

样本(人)

汉族

30 (18.18%)

128 (77.58%)

7 (4.24%)

165

壮族

14 (22.95%)

9 (14.75%)

38 (62.30%)

61

苗族

1 (33.33%)

2 (66.67%)

0 (0.00%)

3

瑶族

2 (33.33%)

3 (50%)

1 (16.67%)

6

侗族

1 (50%)

1 (50%)

0 (0.00%)

2

京族

0 (0.00%)

1 (100%)

0 (0.00%)

1

水族

0 (0.00%)

1 (100%)

0 (0.00%)

1

表3进一步证实了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习得场域主要集中在家庭和社区。随机访谈结果显示,所有受访学生均表示其语言能力仅限于口头表达,且少数民族学生亦仅掌握口头表达能力,缺乏书写能力。方言的萎缩不仅体现在结构系统的退化,还表现在交际功能的弱化。尽管方言的日常使用功能看起来微不足道,其对语言活力的维系至关重要。语言的活力依赖交际,个体的语言能力一旦闲置不用,便可能退化、忘却以至消失[5]。基于本调查结果,可推断广西少数民族语言正面临老龄化与消失的风险,且逐渐被普通话取代。表3亦表明,无需系统化、科学化的教育机构培养年轻一代学习汉语方言和民族语言,其语言使用能力也仅限于家庭和社区内的日常口头交际层面。

3.2. 语言使用能力调查

语言的存续与使用频率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这一特征在方言及少数民族语言体系中表现得尤为显著。

Table 3. Measurement results of dialect and ethnic language use habits

3. 方言和民族语言使用习惯测量结果

环境

民族

家人都说

家人偶尔说

社区都说

社区偶尔说

同学都说

同学偶尔说

不会说

样本(人)

汉族

136 (82.42%)

29 (17.58%)

67 (40.61%)

20 (12.12%)

54 (32.73%)

26 (15.76%)

10 (6.06%)

165

壮族

55 (90.16%)

13 (21.31%)

38 (62.30%)

9 (14.75%)

21 (34.43%)

13 (21.31%)

2 (3.28%)

61

苗族

3 (1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1 (33.33%)

0 (0.00%)

3

瑶族

6 (100%)

1 (16.67%)

3 (50%)

1 (16.67%)

2 (33.33%)

2 (33.33%)

1 (16.67%)

6

侗族

1 (50%)

1 (50%)

0 (0.00%)

0 (0.00%)

0 (0.00%)

1 (50%)

0 (0.00%)

2

京族

1 (1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1

水族

1 (1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1

表4数据揭示了广西大学生语言实践的显著特征:少数民族聚居区生源对汉语方言及民族语言的使用频率(“经常”选项占比分别为54.17%和55.56%)显著高于普通话(26.83%),其中民族语言高频使用率较普通话高出28.73个百分点。补充调查数据显示,相当比例的被试者(汉语方言使用者占样本总量的58.33%,民族语言使用者占52.63%)在日常交际中表现出对地域性语言的高度依赖性。按分项占比统计,广西籍大学生在方言及民族语言使用频率绝对值呈现明显上升倾向。此分布特征与前期研究揭示的语言习得环境及语用场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Table 4. Measurement results of overall language use frequency

4. 语言总体使用频率测量结果

频率

语言

总是

偶尔

经常

从不

样本(人)

普通话

27 (65.85%)

2 (4.88%)

11 (26.83%)

1 (2.44%)

41

汉语方言

43 (29.86%)

23 (15.97%)

78 (54.17%)

0 (0.00%)

144

民族语言

15 (27.78%)

8 (14.81%)

30 (55.56%)

1 (1.85%)

54

表5数据表明,广西大学生语言实践呈现显著民族差异性。壮族学生群体中,85.24% (“总是”与“经常”使用率之和)表现出对本民族语言的高频使用倾向。少数民族群体(苗族、瑶族、侗族、京族)的民族语言高频使用率(“总是” + “经常”)均超过83%,其中苗族达100%,但样本量过少(1~6人)。值得关注的是,汉族学生汉语方言使用率(“总是” + “经常”占比84.85%)与少数民族语言使用强度(壮族85.24%)呈现趋同态势,这与区域语言接触强度及多语环境适应性相关。例外现象出现在水族和京族样本(各1人)中,其民族语言使用基本缺失,这可能反映出小语种传承的脆弱性。此分布特征体现了“双重语言忠诚”现象,即主体民族(汉族)通过方言维系地域认同,而少数民族则通过民族语言实践强化族群边界。

表6数据显示,广西大学生汉语方言能力呈现显著的民族差异。汉族学生群体表现出较强的方言能力,“熟练”及以上水平者占比达89.70%,符合语言接触理论中“优势语言代际传递”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在汉语方言掌握程度上呈现显著异质性:壮族学生仅50.82%达到“熟练”水平,且存在13.11%的完全语言脱域现象;而苗族(100%)、侗族(100%)及水族(100%)表现出超预期的方言精熟度,这可能与聚居区语言接触强度相关。

Table 5. Overall use of dialects and ethnic minority languages

5. 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总体情况

频率

民族

总是

偶尔

经常

从不

样本(人)

汉族

54 (32.73%)

25 (15.15%)

86 (52.12%)

0 (0.00%)

165

壮族

25 (40.98%)

8 (13.11%)

27 (44.26%)

1 (1.64%)

61

苗族

2 (66.67%)

0 (0.00%)

1 (33.33%)

0 (0.00%)

3

瑶族

3 (50%)

0 (0.00%)

3 (50%)

0 (0.00%)

6

侗族

1 (50%)

0 (0.00%)

1 (50%)

0 (0.00%)

2

京族

0 (0.00%)

0 (0.00%)

1 (100%)

0 (0.00%)

1

水族

0 (0.00%)

0 (0.00%)

0 (0.00%)

1 (100%)

1

Table 6. Measurement results of dialect proficiency

6. 方言使用能力测量结果

方言能力

民族

非常熟练

熟练

不熟练

少量词语

能听懂

听说不会

样本(人)

汉族

54 (32.73%)

94 (56.97%)

10 (6.06%)

4 (2.42%)

2 (1.21%)

1 (0.61%)

165

壮族

9 (14.75%)

22 (36.07%)

9 (14.75%)

10 (16.39%)

3 (4.92%)

8 (13.11%)

61

苗族

2 (66.67%)

1 (33.33%)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3

瑶族

1 (16.67%)

2 (33.33%)

0 (0.00%)

1 (16.67%)

1 (16.67%)

1 (16.67%)

6

侗族

1 (50%)

1 (5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2

京族

0 (0.00%)

0 (0.00%)

1 (100%)

0 (0.00%)

0 (0.00%)

0 (0.00%)

1

水族

1 (1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1

数据揭示一个关键现象: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方言能力与其社区语言生态呈现强关联,但家庭语言环境解释力较弱。这种“社区驱动型”语言习得模式可能导致双重后果——一方面促进汉语方言习得效率,另一方面造成民族语言代际传递断裂。

Table 7. Measurement results of ethnic language proficiency

7. 民族语言使用能力测量结果

民族语言能力

民族

非常熟练

熟练

不太熟练

少量词语

只能听懂

听说不会

样本(人)

汉族

7 (4.24%)

9 (5.45%)

21 (12.73%)

19 (11.52%)

8 (4.85%)

101 (61.21%)

165

壮族

14 (22.95%)

24 (39.34%)

12 (19.67%)

2 (3.28%)

4 (6.56%)

5 (8.20%)

61

苗族

1 (33.33%)

0 (0.00%)

0 (0.00%)

1 (33.33%)

0 (0.00%)

1 (33.33%)

3

瑶族

1 (16.67%)

1 (16.67%)

0 (0.00%)

1 (16.67%)

1 (16.67%)

2 (33.33%)

6

侗族

0 (0.00%)

0 (0.00%)

1 (50%)

0 (0.00%)

0 (0.00%)

1 (50%)

2

京族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1 (100%)

1

水族

1 (1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1

表7数据揭示了广西大学生民族语言能力存在显著的族群差异。壮族学生群体展现出相对完整的民族语言传承性,“熟练”及以上水平者占比达62.29%,符合少数民族语言代际传递的典型特征。而其他少数民族(苗族、瑶族、侗族)虽存在部分熟练使用者(16.67%~33.33%),但整体呈现显著的语言能力断层现象,“听说不会”占比超过33%,尤其京族样本完全丧失民族语言能力。值得注意的逆向语言接触现象是,10.69%的汉族学生表现出少数民族语言能力“熟练”及以上。质性访谈显示,此类现象主要源于跨族际家庭结构。

3.3. 被调查大学生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态度

方言既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地域文化整体的一部分[6]。方言不仅是一个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其本身即是文化基因的具象化呈现。实证数据显示,受访大学生群体呈现显著的语言传承意识觉醒特征,有学习方言和民族语言的倾向和意愿,其中有强烈意愿的学习者占比超过90%,见表8

Table 8. Measurement results of language attitudes (dimension 1: willingness to learn)

8. 语言态度测量结果(维度1:学习意愿)

态度

民族

非常想

不想

非常不想

无所谓

样本(人)

汉族

34 (20.61%)

99 (60%)

6 (3.64%)

1 (0.61%)

25 (15.15%)

165

壮族

14 (22.95%)

37 (60.66%)

3 (4.92%)

0 (0.00%)

7 (11.48%)

61

苗族

1 (33.33%)

2 (66.67%)

0 (0.00%)

0 (0.00%)

0 (0.00%)

3

瑶族

4 (66.67%)

2 (33.33%)

0 (0.00%)

0 (0.00%)

0 (0.00%)

6

侗族

0 (0.00%)

2 (100%)

0 (0.00%)

0 (0.00%)

0 (0.00%)

2

京族

1 (1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1

水族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1 (100%)

1

表8数据分析发现,受访者希望学习使用方言和民族语言的意愿很强,而且少数民族群体(除水族外)普遍存在语言传承意愿。值得注意的是,受访者在访谈中表现出“工具性语言忠诚”,即认同民族语言文化价值,但拒绝(“不想” + “非常不想”)承担传承责任,主要原因是社区外使用民族语言的人群过少。

Table 9. Measurement results of language attitudes (dimension 2: functional cognition)

9. 语言态度测量结果(维度2:功能认知)

态度

民族

有利于语言文化的传承

体现区域 语言文化 特性

利于与家人和亲戚朋友沟通

利于结交 老乡朋友

影响不同 区域沟通

土里土气

没想法

样本(人)

汉族

149 (90.30%)

149 (90.30%)

116 (70.30%)

105 (63.64%)

48 (29.09%)

0 (0.00%)

4 (2.42%)

165

壮族

51 (83.61%)

52 (85.25%)

48 (78.69%)

39 (63.93%)

19 (31.15%)

1 (1.64%)

4 (6.56%)

61

苗族

3 (100%)

2 (66.67%)

3 (100%)

3 (100%)

2 (66.67%)

0 (0.00%)

0 (0.00%)

3

瑶族

5 (83.33%)

6 (100%)

3 (50%)

1 (16.67%)

1 (16.67%)

0 (0.00%)

0 (0.00%)

6

侗族

1 (50%)

1 (50%)

1 (50%)

1 (50%)

0 (0.00%)

0 (0.00%)

0 (0.00%)

2

京族

1 (100%)

1 (1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1

水族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1 (100%)

0 (0.00%)

1

表9数据显示,受访群体展现出强烈的语言文化自觉意识。汉族与壮族在“文化传承”(90.3%, 83.61%)和“区域特性”(90.3%, 85.25%)认知上高度趋同,突破传统“主体–少数民族”二元认知框架,体现语言接触双向认同建构机制。少数民族群体呈现显著的功能认知层级差异。瑶族在“区域特性”认知达100%,但“社交联结”仅16.67%,反映了其语言实践的仪式化转向。水族样本的极端负面评价(100%认为“土里土气”)有边缘语言贬值规律的可能。京族样本虽完全文化认同(100%),但零社交使用率揭示其象征性语言忠诚的现象。

4. 讨论与总结

4.1. 语言环境对语言习得与传承的影响

广西作为多民族聚居区,语言习得环境具有显著的多元性与复杂性。调查数据显示,家庭与社区仍是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的核心场域(见表1表2)。例如,78.79%的汉族学生在家庭中使用汉语方言,而壮族学生在家庭中使用民族语言的比例高达68.85%。然而,普通话的普及、学校教育和国家政策的影响导致方言和民族语言的使用呈现明显的代际断层和功能萎缩。如表3显示,学生普遍仅掌握方言和民族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且使用范围局限于家庭和社区内部。若语言无法突破传统场域的束缚,其结构系统和功能将逐渐退化。

值得注意的是,壮族语言的使用呈现显著差异。壮族因其人口优势和政策支持,语言传承相对稳定(家庭使用率68.85%),而苗族、瑶族等小规模民族的语言使用率极低(如苗族家庭中民族语言使用率为0%)。这种差异揭示了语言存续的两大关键因素:民族人口基数与制度保障机制。

4.2. 语言使用能力的代际危机与地域影响

语言使用能力的调查暴露了方言和民族语言传承的深层危机。尽管数据显示,汉族和壮族大学生方言和民族语言的使用频率较高(见表4表5),汉族学生方言使用频率达85%,但实际能力呈现“高频率、低水平”的特征。表6显示,汉族学生中仅32.73%能“非常熟练”使用方言,而壮族学生中仅22.95%能“非常熟练”使用民族语言。这种现象表明,语言使用更多依赖惯性而非系统性学习,导致能力停留在“功能性生存”层面,难以满足复杂交际需求。

社区环境对语言能力的塑造作用超过家庭。壮族学生汉语方言的熟练度(14.75%“非常熟练”)低于汉族学生(32.73%),但其社区方言使用比例(62.30%)显著高于家庭(11.48%)。这表明,少数民族学生为融入社区语言环境,主动或被动选择强化方言能力,而本民族语言则因社区支持不足逐渐边缘化。当民族语言无法提供跨区域交际优势时,使用者更倾向于投资普通话或强势方言。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以促进广西高校在汉语方言及民族语言保护方面的有效实践:第一、在政策方面,建议在持续推进普通话普及工作的同时,应合理推进汉语方言及民族语言的生态发展,并系统性地贯彻语言多样性保护理念。第二、在教育规划层面,建议着力培养具备专业素养的汉语方言及民族语言教育师资队伍;将方言及民族语言纳入课程体系,开设相关的语言文学及文化鉴赏课程;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语言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面向广西籍学生开设汉语方言及民族语言应用与研究的选修课程;加强语言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建设语言资料室、完善语言资料库以及推进语言资源数字化工程。第三、在家庭教育方面,建议家庭对语言习得意识与语言环境的培养尤为重要,成为方言和民族语言传播和继承的重要场所,家庭应当不断地鼓励孩子们学使用方言和自己的民族语言,逐步让孩子从小感受传统方言和民族语言文化的魅力,培养其文化认同感。

广西的语言生态正处于普通话语境下的多元重构阶段,尽管方言和民族语言仍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活力,但其存续高度依赖制度支持。唯有通过系统性政策设计、技术赋能与文化价值重塑,才能实现多语共存的可持续语言生态。由于本研究样本代表性不足,尤其是苗族、水族等样本量过小(1~3),加之纵向数据缺失和城乡差异不同,未能追踪同一群体长期语言使用变化,城市与农村语言生态可能存在显著差异,需进一步分层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是“2021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专业综合评估的本科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改革研究(编号:2021JGB257)”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黄南津, 李金阳. 普通话的推广与客家方言的传承——基于广西客家方言区语言使用情况调查[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7, 38(1): 24-31.
[2] 李金阳. 广西壮族青少年语言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J]. 民族翻译, 2018(3): 72-78.
[3] 袁善来. 政治因素对广西语言使用的影响[J]. 学术论坛, 2014, 37(4): 140-144.
[4] 袁善来. 文化因素对广西语言使用的影响[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 14(7): 34-38.
[5] 李如龙. 现代汉语方言的萎缩和对策研究[J]. 语言战略研究, 2017, 2(4): 25-31.
[6] 陈建民. 从方言词语看地域文化[J].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7(4): 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