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作为马克思思想形成阶段的重要文本,展现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和对人类解放事业的热切追求。这一文本不仅奠定了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还深刻体现了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以及古典政治经济学之间进行的扬弃性批判。在《手稿》中,劳动问题居于核心地位,马克思提出了劳动的异化概念,并将其视为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关键。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从人的创造性活动转变为压迫性和外在性的存在,劳动者被迫以异己的方式面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和劳动过程。这种异化不仅剥夺了劳动者对生产成果的控制权,还使劳动本身成为一种单纯的谋生手段,进一步侵蚀了人类的本质特征,即通过自由和有意识的劳动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创造的能力。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异化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一批判不仅超越了黑格尔抽象的“自我意识异化”,也突破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对宗教异化的局限,转而从物质生产的角度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劳动异化的批判是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意义远不止于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马克思将人类社会的历史运动与劳动的解放联系起来,提出了通过社会革命摆脱异化劳动、实现人类解放的理论设想。在马克思看来,要消除异化劳动,必须通过消灭私有制、重建生产关系,实现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将不再是外在的强迫性活动,而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过程。劳动异化的消除不仅意味着劳动者摆脱对资本的依附,更意味着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关系的和解,从而实现社会整体的真正自由。
因此,《手稿》中对劳动的论述,标志着马克思的思想从哲学批判向社会批判转向,也表明马克思开始对资本主义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批判。劳动思想不仅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框架,也为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和社会弊病提供了重要的分析工具,这一思想在当代社会对社会劳动关系的重构和全球资本主义批判依然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2. 《手稿》中劳动思想的理论框架
2.1. 异化劳动理论
在马克思的理论视域中,劳动本质上是人类通过改造自然以满足自身需求、实现自我发展的实践活动。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根本特性在于能够以有意识的方式进行劳动,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主体性创造,然而,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却颠覆了劳动的这一内在属性,将劳动转变为一种外在的、被强加的活动。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不仅不能自主地掌握劳动地内容与目标,还因劳动成为谋生地手段而与劳动本身疏离。马克思将劳动地异化现象划分为四种形式,分别是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过程、自身类本质以及与他人关系地异化。首先,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地异化体现在,劳动者创造的物质产品并不归其所有,而成为资本家的私有财产。这种关系的结果是劳动产品不仅无法满足劳动者的需求,分而成为支配劳动者、加剧其贫困和无力感的力量。其次,劳动者与劳动过程之间的异化表现为,劳动本身从一项自由、自主的活动转变为外在的、被迫的苦役。在资本主义生产体制中,劳动者为了生存被迫出售自己的劳动力,这使劳动失去了创造性与自发性,而变成一种被支配的活动。第三,劳动者与自身本质之间的异化意味着,劳动者无法通过劳动实现自身的人类本质。相反,劳动使劳动者远离自身创造力与潜能的实现,甚至使其感到被自身活动所压迫。最后,劳动者与他人关系的异化是指,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关系,将社会关系物化为经济利益关系。人与人之间不再以平等与互助为基础,而是以商品交换与剥削关系为主导,造成了社会关系的普遍异化。
2.2. 劳动、资本与社会关系
在马克思看来,这种全面的异化现象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决定的,其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正是私有制的存在,使得劳动产品成为商品,并使资本成为支配劳动的力量,进而导致劳动者失去对劳动成果的控制权。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不仅受到资本家的剥削,还被置于一种被商品化的存在状态之中。这种商品化不仅表现在劳动者必须以商品的形式出售自己的劳动力,还体现在整个社会关系被金钱关系所主导的现实之中。因此,劳动的异化不仅是个人的困境,也是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的内在逻辑。
2.2. 劳动与未来共产主义展望
尽管马克思对异化劳动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但他并未止步于揭示资本主义的弊病,而是进一步提出了对劳动异化的扬弃与人类解放的可能性。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异化的消除是一个历史过程,必须通过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来实现。这意味着必须废除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并建立一种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形态。在这种社会中,劳动不再是单纯为资本增值的手段,而是成为人类自由和创造力的真正体现。马克思设想,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将摆脱异化状态,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活动,劳动者不仅能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成果,还能够通过劳动实现与自身、与他人以及与自然的和解。这种社会不仅克服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的贫困与受压迫状态,更使人类得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3. 学术研究的梳理与评价
关于马克思《手稿》中劳动思想的学术研究,长期以来在国内外学界均引起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这些研究围绕《手稿》的研究范式、逻辑主线、文本内容、历史地位等方面展开,并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趋势。
3.1. 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学术界对《手稿》中劳动思想的研究呈现出多样化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并取得诸多理论研究成果,例如顶点论、理论断裂论、过渡论、不成熟论等等。
第一,《手稿》是彰显的人道主义劳动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最高峰。20世纪初,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兴起推动了对异化劳动理论的哲学反思,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阐释了异化劳动与商品拜物教的内在关联,认为马克思通过劳动异化的概念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意识与实践的矛盾。朗兹胡特认为,“手稿表明马克思的观点已达到了完善的高度”,手稿是“包括马克思思想的整个范围的唯一文献”([1], p. 285)。持此类观点的学者认为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包含人道主义价值内涵,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蕴含着深刻的人道主义态度,人的异化状态只有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才可以进行消除,人的自由和解放才可以真正实现,为后期政治经济学批判奠定了哲学根基。
第二,《手稿》是马克思劳动思想发展的过渡性著作。法国学者博蒂热利认为,《手稿》是一部还没有完成的作品,《手稿》表明马克思思想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正在初步形成自己的思想([1], p. 252)。异化的概念在马克思后期的著作中被科学的“实践”概念多代替([1], pp. 282-283)。持本观点的学者将《手稿》视为马克思思想转型的"实验室",认为其既保留着黑格尔辩证法的理论基因,又孕育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异化概念在此阶段作为"胚胎期的实践观"存在,最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被更科学的术语所扬弃。
第三,《手稿》是马克思劳动思想发展的断裂阶段。阿尔都塞指出,在马克思著作中存在“认识论断裂”([2], p. 15)断裂带发生在1845年时期,1845年前的思想属于“意识形态”阶段,1845年后的思想属于“科学”阶段([2], p. 16)。持本观点的学者通过结构主义方法论,将1845年界定为“认识论断裂”的分水岭,宣称《手稿》属于前科学阶段的意识形态话语,与《资本论》的科学体系存在根本性断裂。
3.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手稿》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多基于国外学者研究基础之上。我国学者大致从1979年思想解放之后才开始研究,从多方面对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展开深入的研究与讨论,收获了显著成就,也积累了相当多的学术成果。
第一,关于《手稿》中劳动概念的多维阐释。针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概念,国内学者形成了多层次的理论解读。林锋着重挖掘其思想史价值,指出该文本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首次将生产劳动确立为理解人类本质及其存在形态的实践根基,这一突破性发现被列为《手稿》四大核心理论贡献之一[3]。王海锋则构建了双重分析框架,既从人类学视角考察作为基础性生产活动的劳动形态,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维度深入剖析雇佣劳动的本质特征,形成了完整的理论阐释体系[4]。值得注意的是,姚修杰系统性的研究揭示了劳动概念的人文维度,其论证路径包括:通过劳动作为生命活动的本体论定位,确证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性;基于劳动类本质属性的哲学分析,阐释劳动与生活的辩证关系;立足劳动社会性特征,论证人与社会的共生关系,构建了完整的理论阐释体系[5]。
第二,异化劳动理论的学术争鸣与研究深化。异化劳动作为《手稿》研究的焦点议题,学界围绕其理论架构展开了深入探讨。现有研究普遍从四维结构展开论述: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疏离、劳动过程的自我异化、人际关系的物化扭曲、类本质的异化状态[6]。然而张森年对此提出重要修正,认为传统“四规定说”存在概念混淆,主张将“类本质异化”细分为本质异化与主体间异化两个层面,从而形成更具逻辑自洽性的“三规定说”[7]。在异化劳动的生成机制方面,姚修杰强调必须建立辩证的认知框架,指出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实为互为因果的历史性存在,任何割裂二者关系的分析都将导致理论误判[8]。姚顺良的历时性研究则揭示了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三阶跃迁:肇始于经济现象的直观描述,经社会价值关系的批判性重构,最终升华为哲学范畴体系[9]。学界共识认为,《手稿》通过劳动异化批判揭示了人类解放的现实路径——唯有消灭私有制,才能复归劳动的自由自觉本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3. 研究不足之处
然而,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对于《手稿》中劳动思想的研究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一方面,部分研究过于注重对文本的哲学阐释,而较少关注其历史背景与马克思理论体系发展的具体语境。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劳动异化理论与资本主义批判之间的具体联系。另一方面,一些研究虽然尝试将马克思劳动思想与当代劳动现象联系,但往往停留于概念层面的套用,而缺乏对具体劳动实践的深度分析。关于劳动思想在马克思早期与后期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与转变问题,仍然存在较大的学术分歧。尤其是如何理解劳动异化理论与马克思后期政治经济学批判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劳动思想是否在后期逐渐被历史唯物主义所取代,依然是学术界讨论的重要议题。
4. 研究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的劳动思想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不仅为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当代劳动关系和社会发展的批判性反思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当今社会仍然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劳动异化现象并未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消失,相反,现代社会的劳动者在经济全球化和技术革命的双重作用下,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劳动形态和生存困境。因此,马克思劳动思想的批判性维度与解放性维度,对于分析现代劳动问题、探索社会转型的可能路径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异化劳动理论作为马克思劳动思想的核心,在解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方面提供了深刻洞见。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仍然广泛存在。尤其是在全球化的经济体系中,跨国公司通过外包生产和全球化分工体系,剥夺了劳动者对生产成果的控制权,使得劳动产品被更多地用于资本积累和资本扩张,而非满足劳动者的实际需求。技术进步和生产自动化的进一步发展虽然大幅提高了劳动效率,但在资本逻辑的支配下,劳动者的劳动过程却进一步失去自主性和创造性,成为机器系统中被压迫最深的一环。这种劳动过程的异化使劳动者与自身工作的内容和意义更加疏离,进而引发职业倦怠、工作压力增加以及个体精神状态的普遍失衡。在此背景下,马克思关于劳动过程异化的批判性分析为现代劳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的劳动思想不仅仅停留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关系的批判,还包含了对未来社会劳动组织的解放性设想。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消除劳动的异化需要彻底变革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使生产资料不再为少数资本家所垄断,而是回归劳动者的共同占有。这一思想在当代具有极大的启发性。近年来,随着平台经济的兴起和零工经济的普及,劳动者的劳动方式变得更加灵活,但同时也更加脆弱,失去了稳定的劳动保障和集体谈判权。在这一新劳动形态下,马克思所设想的“自由联合劳动”模式为我们重新思考劳动的社会组织形式提供了可能性,即如何在劳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条件下,赋予劳动者更多的自主权,使劳动不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是实现个体创造力和自由发展的路径。
马克思关于劳动思想的现实意义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还涉及人类社会整体的发展方向。在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无序扩张而变得愈发紧张,生态危机和环境恶化的问题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挑战。马克思的劳动思想蕴含着一种人与自然和解的深层意涵:劳动不仅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关系重建的可能路径。通过克服劳动的异化状态,人类可以摆脱对自然的掠夺性利用,重建一种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方式,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劳动思想中的生态维度为当代生态危机的解决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价值指引。
综上,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思想作为其思想体系的理论起点和哲学基石,贯穿了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以及对人类解放的宏大构想。其中,劳动思想的理论框架以劳动异化理论为核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过程、自身本质以及社会关系之间的矛盾,这种全面的异化现象不仅颠覆了劳动作为人类本质活动的自由属性,更使劳动者深陷被物化和工具化的处境,丧失了实现自我发展的可能性。在全球化、技术革命以及资本主义劳动组织形式不断转型的背景下,劳动异化的表现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零工经济、平台劳动以及数字化生产等新型劳动形态,尽管改变了传统劳动的外在特征,却未能根本性地消除劳动者的被剥削与异化状态。马克思关于劳动解放的设想尤其具有前瞻性意义,他提出的自由联合劳动模式为重新思考劳动组织形式和推动劳动者主体性的回归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在全球劳动不平等、生态危机和技术变革交织的当代情境中,马克思劳动思想的批判性和解放性维度为分析现代社会劳动问题以及探索未来社会发展方向提供了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