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红色故事融入幼儿园语言领域课程的探索
The Exploration of Integrating Yimeng Red Story into Kindergarten Language Curriculum
DOI: 10.12677/ae.2025.154640,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廉开涵*#, 郑雪松:信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信阳
关键词: 沂蒙红色故事语言领域幼儿园语言领域课程Yimeng Red Story Language Field Kindergarten Language Field Course
摘要: 沂蒙红色故事作为革命老区的文化瑰宝,具有独特的语言教育价值。将其融入幼儿园语言课程既能弘扬红色文化、传承沂蒙精神,又能增强幼儿家国认同,促进其语言能力与品德协同发展。研究显示,其蕴含的情感张力、歌谣特质及叙事特点,为幼儿语言教育提供了优质素材,但在实践中存在教师认知局限、教学策略单一、资源开发不足等现实困境。本研究提出系统性实施框架:构建包含认知、技能、情感的三维目标体系;依据幼儿认知水平筛选故事素材,遵循序构性、关联性、连续性原则;通过环境浸润、资源库建设、游戏化教学、年龄分层实施、家园协同等路径,实现文化传承与幼儿发展的双向赋能。
Abstract: Yimeng Red Story, as a cultural treasure of the old revolutionary area, has a unique value of language education. Integrating it into the kindergarten language curriculum can not only carry forward the red culture and inherit the Yimeng spirit, but also enhance the children’s national identity and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ir language ability and moral character. Research shows that its emotional tension, ballad characteristics and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 provide high-quality materials for early childhood language education, but in practice, there are realistic difficulties such as teachers’ cognitive limitations, single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insufficient resource development. This study proposes a systematic implementation framework: construct a three-dimensional goal system including cognition, skill and emotion; select the story materials according to the children’s cognitive level, and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orderliness, relevance and continuity; through environmental infiltration, resource base construction, gamification teaching, age-stratified implementation, home coordination and other paths, to realize the two-way empowerment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children’s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廉开涵, 郑雪松. 沂蒙红色故事融入幼儿园语言领域课程的探索[J]. 教育进展, 2025, 15(4): 942-94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4640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临沂时强调,“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重要的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1]。我们要始终牢记习总书记的深切嘱托,推动沂蒙精神融入基层,深入人心,奋力实施沂蒙红色精神传承工程,用红色精神武装群众。当前,推动沂蒙精神进大中小学已经成为弘扬红色革命文化的重要举措。针对现有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可知,学术界对沂蒙红色文化的研究资料较为丰富,侧重点主要集中于红色旅游、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传承等领域。对于沂蒙红色故事的研究主要围绕情景剧、中学、高校等,学术界对于红色故事与幼儿园教育课程相融合的有关研究相对较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该类研究成果数量随着年份的递增呈现出增长趋势,说明红色故事与幼儿园教育的融合引起了一部分研究者的关注与认同。但是,幼儿园红色故事教育应景式活动多渗透式活动少;幼儿园教师个人红色文化背景掌握的局限性大等问题仍然存在。本研究主要从沂蒙红色故事与幼儿园语言领域的融合出发,对其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并提出沂蒙红色故事在幼儿园语言领域的目标与内容建构以及实施策略,以期推动沂蒙红色精神教育真正落地。

2. 沂蒙红色故事的内涵及价值

2.1. 沂蒙红色故事的内涵

一种精神的铸就绝非一蹴而就,承载着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的不懈奋斗,凝聚着无数血与泪的深沉代价。沂蒙地区作为红色精神的重要发祥地,宛如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红色精神在这里生根发芽、蓬勃生长,红色血脉绵延不绝、奔腾不息,红色故事口耳相传、历久弥新。这些红色故事深入挖掘和生动展现了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与崇高精神,成为沂蒙精神最鲜活、最有力的表达载体,让后人得以透过它们,真切触摸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悟伟大精神的力量。红色故事是人民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以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原型,通过文学的形式来描述与传达革命者的历史功绩、思想精神和斗争经历的作品。沂蒙红色故事是在我国革命时期,发生在沂蒙土地上的英雄故事、革命故事,是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与伟大的人民群众谱写出的争取民族解放,实现国家富强的具有极大教育价值的故事。

在沂蒙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无数革命先烈怀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热爱,为了争取幸福生活与正当权利,毅然决然地投身于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不惜舍生忘死、慷慨赴义。沂蒙人民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是后辈学习和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不断探索沂蒙红色教育的新路径,把培养“爱国、勇敢、担当、奉献”的新时代幼儿作为目标,充分挖掘沂蒙精神下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扎实开展红色教育活动,让红色教育润“幼”无痕、落地有声[2]

2.2. 沂蒙红色故事蕴含的语言领域课程资源及其价值

沂蒙地区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全过程育人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成为幼儿园语言领域红色课程实现新突破的切入点。红色沂蒙是沂蒙精神的核心内容。红色沂蒙是沂蒙人民的骄傲,它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蕴含着教育价值。我们可以充分挖掘红色沂蒙故事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利用各种途径将其融入到幼儿园语言教学中。沂蒙红色故事蕴含的语言领域课程资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沂蒙红色故事承载着深厚且多元的情感教育内涵,这些故事对于幼儿而言,宛如一扇启迪智慧与心灵的大门,不仅能够引导幼儿深入思考生活的意义,体悟生命的价值,还能在悄无声息中滋养他们的情操,塑造其精神世界。以沂蒙红嫂群体为例,她们用无私的大爱谱写了一曲曲震撼人心的生命赞歌。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红嫂们不顾个人安危,舍生忘死救助伤员,她们为了革命事业,毅然奉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以柔弱之躯展现出伟大的力量;在这里还有养育革命后代、无私无畏的“沂蒙母亲”王换于;还有不畏牺牲、奋勇杀敌的“中国抗战第一村”渊子崖村。一代又一代的革命战士和广大人名群众表现出坚定的理想信念,为了革命事业不惜牺牲生命。时光成全了历史,也造就一位又一位英雄模范。

第二,沂蒙红色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儿歌资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教育需紧密贴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语言发展的内在规律,精心筛选契合幼儿认知水平与学习需求的内容,并运用科学恰当的组织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以此推动幼儿语言能力循序渐进地发展。沂蒙红色故事里,像《沂蒙小调》《我是小八路》等儿歌,在认知启蒙层面发挥着独特作用。这些儿歌以简洁明快的节奏、通俗易懂的歌词,引导幼儿认知身边的事物,帮助他们了解基础生活常识。与此同时,儿歌中融入的红色元素,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幼儿对红色文化的兴趣,让幼儿在传唱中感受革命老区人民身上淳朴善良、勤劳勇敢的宝贵品质,儿歌不仅对幼儿进行认知启蒙,而且还激发了他们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丰富了他们的认知经验,培养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第三,具有促进幼儿情感发展作用的绘本故事。绘本是文字和图画的完美结合,通过图文的相互表达来达到教育目的。绘本故事具有生动形象、生动有趣等特点,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为幼儿所喜闻乐见。绘本故事对促进幼儿情感发展有重要作用。如《沂蒙六姐妹》《沂蒙红色绘本》等绘本故事讲述了沂蒙人民不怕艰难困苦、勇于奉献、敢于牺牲的精神。

儿童对周围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喜欢探索发现异彩纷呈的东西,而不是枯燥无味的书本知识。为此,幼儿老师可以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求,把沂蒙红色故事融入到语言课程的日常教育中,让他们能够从红色故事中获益,也能进一步增加学习乐趣。通过这种形式,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语言能力,还可以促进他们的良好的品德修养,从而培养儿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之,沂蒙红色故事的开发利用是实现文化育人的必然要求。沂蒙红色故事价值主要在于它的教育性。

3. 沂蒙红色故事融入幼儿园语言领域存在的问题

教育是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主要途径,学前阶段的教育发挥关键作用,应当承担起必要的责任。沂蒙红色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幼儿教育内容,沂蒙红色故事融入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初步感知和理解沂蒙红色文化的一种方式,既有利于提升幼儿的红色文化素养,又能丰富幼儿园的课程资源。但是目前沂蒙红色故事应用于幼儿园课程的效果并不理想,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教师对沂蒙红色故事的认识相对不足,故事应用能力欠佳。将沂蒙红色故事融入幼儿园语言领域,幼儿教师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教师对沂蒙红色故事认识的深度决定着沂蒙红色故事开展的广度和专业度。换言之,教师对沂蒙红色故事的了解越透彻、越清晰,教师在应用沂蒙红色故事教学时越能发挥出潜在的作用与效果。但是,教师本身对沂蒙红色故事的了解不充分,加上幼儿园园所事务较多,教师很难能有时间去充分了解红色故事,所以沂蒙红色故事在幼儿园的运用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

第二,沂蒙红色故事开展的组织形式单一、教学方法固化。教师在语言领域开展沂蒙红色故事教学活动时主要采用集体教育组织形式,采用小组教育与个别教育极少。因为集体教育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并且更好地掌握整个班级活动的开展。通过阅读相关文章发现沂蒙红色故事在幼儿园语言领域的应用主要是以老师讲述故事、针对故事内容提问幼儿为主,这极大地削弱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降低了幼儿对于沂蒙红色故事活动的参与感。

第三,沂蒙红色故事在语言活动与语言游戏活动中出现的频率较低。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发现,幼儿园阅读区中与沂蒙红色故事有关的书籍、绘本等读物投放不足,幼儿对阅读沂蒙红色故事的兴趣较低,阅读区中学习沂蒙红色故事难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幼儿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很少在阅读区进行沂蒙红色故事的学习。此外,另一方面,从沂蒙红色故事在语言游戏中的应用来看,在频次上看也是较少的,但是,游戏是幼儿喜欢的,从中能获得愉快体验的基本活动,以游戏为载体,通过对沂蒙红色故事中人物角色的扮演进行情感体验,可以直观、真切地感受到沂蒙红色故事带来的文化体验、精神力量,且在其中获得道德品质的塑造。

4. 沂蒙红色故事融入幼儿园语言领域的路径探索

4.1. 选择课程目标

在幼儿园语言领域课程的构建进程中,教师需要全面且深入地剖析沂蒙红色故事中的教育元素,精准把握其与幼儿成长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设定课程目标,有条不紊地组织课程内容,从而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如果仅仅孤立地从沂蒙红色故事本身出发,探讨其对幼儿发展的价值,而不充分考虑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那么这些红色故事可能会成为幼儿难以理解的知识体系。如此一来,便无法切实有效地助力幼儿的学习与成长,无法将红色故事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教育价值真正传递给幼儿。因此课程目标设置的起点应该是以幼儿的经验、能力、发展、需要为基础,要根据儿童的发展目标来赋予不同的课程内容以不同的教育价值[3]。如果课程目标的设置不能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这样的目标是断然不能实现的,如果课程内容的选择,不能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不能立足于儿童自己的世界,这样的教育内容也无就法让儿童掌握。目标的制定要以《纲要》与《规程》为依据,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综合考虑时代与社会对幼儿的成长与发展的期望[4],对此把目标分为认知、技能、情感三方面。在认知目标上,我们要让幼儿多接触红色故事,了解这些故事的人物、情节。技能目标上,发展幼儿怎么听,听什么,如何说,说什么的能力。在情感目标上,要培养幼儿喜欢听喜欢表达的好习惯以及培育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优良品德。

4.2. 确定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专门为儿童选择的,适宜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专门性的与渗透性的语言教育内容[5]。明白为儿童所选的课程内容不是为了促进儿童学科知识的积累,而是出于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要。选择课程内容时要遵循顺序性、关联性、连续性的原则[6]。由于儿童认知水平的局限性,儿童所学的内容的深度是有限的,学习的方式也具有特殊性。这就要教师避免选择红色故事中复杂的,难以理解的部分,秉持适宜性的原则,将儿童所需要学习的红色故事,以适合儿童学习的“心理顺序”重新组织编订,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深入挖掘和分析沂蒙红色故事中所蕴含的教育元素,并将这些教育元素融入到语言领域的教学活动中去。例如《识字班》的故事可以教会幼儿我们即使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之下我们也要认得“中国”二字;《八路军小战士庄新民》的故事让幼儿懂得即使年纪小,面对日军的审问也能对答如流,毫无破绽;《永不磨灭的丰碑》的故事让幼儿知道即使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和革命到底的决心,始终没有丝毫动摇。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发生的催人泪下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大青山上上的悲歌》《第一面党旗》《渊子崖保卫战》《永不褪色的初心》等等。

4.3. 完善课程框架

课程框架是在幼儿教育中,在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前提下,为幼儿教师提供一个系统化的教学指导,它为儿童提供全面教育起指导性作用,它的制定可以提高儿童的学习效果,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和促进其全面发展。幼儿老师应根据课程框架指导教学,不断完善和提高教育质量。幼儿教师在构建沂蒙红色文化教育课程框架的过程中,尝试围绕某一红色元素不断深入开展综合主题活动,支持幼儿感知、体验、语言表达与实践体验,促进幼儿积极性与主动性[7]。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沂蒙红色故事的内涵,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找出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其次根据《指南》与《纲要》制定出课程目标,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实施课程,最后反思与改进。如综合主题活动“八路军小战士庄新民”,具体通过“初识小战士”、“探访小战士”、“学习小战士”三个阶段的活动展开。“初识小战士”这一阶段的活动首先由阅读红色故事书《八路军小战士庄新民》开始,幼儿通过听故事、回答问题、表述故事,来全方位感受小战士庄新民的勇敢与聪明。“探访小战士”这一活动,可以由老师带领幼儿进行一场红色研学游,也可以观看红色情景剧,身临其境感受八路军小战士的英勇无畏,让幼儿对红色故事中的人物有更深的体验与认识。“学习小战士”这一环节的活动,可以开展角色扮演活动,由幼儿扮演庄新民,思考如何面对敌人的审问也能对答如流,这一过程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分工合作能力,表演能力、情感代入能力都得到提高。

5. 沂蒙红色故事在幼儿园语言领域的实践策略

在整个课程系统里,课程实施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肩负着将课程目标和内容切实转化为教学实践的重任。倘若没有课程实施,课程就仅仅是束之高阁的理论,无法在现实教育场景中发挥作用,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实践价值。新时代全面推进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立德树人成为要求,因此,弘扬沂蒙精神,讲好沂蒙故事,是新时代、新征程需要推进的重要课题,为此必须找准着力点。

5.1. 营造红色文化氛围,创设真实学习环境

要想让沂蒙红色故事在幼儿园语言领域的课程取得预期的效果,就需要创设一个真实的、具有沂蒙红色文化特色的环境,营造一种真切的红色文化氛围,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感染[8]。在幼儿园室内外环境的创设工作中,应高度重视对沂蒙红色文化的呈现与渗透。在室内空间与户外场地,可合理布置五星红旗悬挂点,通过悬挂鲜艳的五星红旗,营造庄重且浓厚的红色氛围。同时,在室外精心设置国旗台,将每周一定为固定的升旗仪式日,以规范、严肃的升旗仪式,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打造“红色人物”主题墙也是关键举措。在主题墙上有序展示具有代表性的红色人物照片,通过这些真实的影像,让幼儿直观地认识革命先辈。利用卡片精心裁剪出革命战士的形象,生动再现战士们的英勇风貌,以趣味性的形式加深幼儿对红色历史的理解。环境布置上要体现参与性、经济性、互动性、发展性的原则。环创的材料要充分利用废旧物品材料,也可以鼓励幼儿从家中收集可二次利用的材料;环创的过程不能是老师花费时间和精力自己制作,而是要与幼儿一起制作,这样可以调动儿童的积极性,满足儿童自己动手操作的愿望,也可以减轻老师的压力与负担。

5.2. 创建课程资源库,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沂蒙地区红色资源是指从革命战争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沂蒙人民争取自强独立过程中创造的历史遗迹与传承下来的革命精神的总和。沂蒙地区红色资源数量众多而分布零散,学前儿童年龄较小,安全意识薄弱并且活泼好动,加上幼儿园老师数量不足,导致幼儿老师不能及时关注每个幼儿,所以不适合去远的地方参观,这就需要我们充分挖掘身边的红色资源,就近开展教学活动。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生活中蕴含教育的内容,教育与生活密切相关[9]。沂蒙红色文化存在于幼儿身边,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

政府牵头,教育部门负责,其他专业人士积极参与,建立起一支专业素养强、文化水平好、政治素养高的课程资源开发队伍,构建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课程内容体系,致力于打造红色文化传承的“临沂样板”。沂蒙红色课程源库不仅要有各种适合幼儿观看的视频资料、动画故事,还要有各种图片、书籍、绘本等。也要为幼儿老师开展红色课程提供大致的方向与建议。设计了红色教育地方课程,近年,出台了《关于沂蒙精神教育融入小学、初中、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指导意见》,努力改变沂蒙红色文化在学生之中普及度低的现状,从小抓起,从娃娃抓起,推进沂蒙红色文化进课堂、润童心。我们要立足本地区现状,结合自身专业优势,构建独具沂蒙特色的沂蒙红色文化地方课程。

5.3. 以游戏为载体,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儿童喜欢游戏,游戏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能给幼儿带来快乐。红色故事在幼儿园的推进可以借助游戏这一载体。“游戏故事”便是很好的展开方式,游戏故事有三种基本表现形式:一是教师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自然观察与记录;二是幼儿自己叙述游戏过程以及游戏中发生的行为;三是幼儿以画的方式将游戏过程五彩斑斓地表现出来。故事还可以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有多重感官参与,让幼儿在语言表达、社会交往等方面获得有效发展。如在《翻山越岭护送军粮》游戏中,给幼儿提供护送“军粮”的工具,让幼儿讨论如何选择,在面对“艰难险阻”时,让幼儿集思广益,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想法。在《八路军小战士》游戏中,幼儿在了解庄新民面对日军的审问也能对答如流,毫无破绽的故事后,模拟情景,让幼儿扮演日军与庄新民,尽情展开想象,思考如何进行审问与回答。

5.4. 区分各年龄班的特点,有针对性开展教学

儿童的成长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每个阶段都伴随着独特的年龄特点,这就要求在开展红色故事教学活动时,教师必须全面、细致地考量各年龄班幼儿的实际情况,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以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小班幼儿因年龄尚小,认知能力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思维较为直观、简单。因此,教师在为小班幼儿挑选红色故事时,应侧重于篇幅短小精悍、情节简洁明了且人物形象鲜明的内容。这类故事能够契合小班幼儿的认知水平,便于他们理解和接受。中班幼儿随着年龄增长,理解能力逐渐提升,开始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情节。此时,教师可选择情节稍有曲折的红色故事,在讲述过程中,教师通过运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生动地展现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和紧张的情节冲突,引导幼儿沉浸于故事之中。大班幼儿自我控制能力进一步增强,想象力也更为丰富,具备了更强的自主学习和创造能力。教师可以为他们选择情节生动、内容丰富且篇幅较长的红色故事,让幼儿深入感受革命先辈们坚定的信仰和顽强的意志。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对故事情节进行续编或创编,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他们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5.5. 家园共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受教育场所,父母是孩子的老师、榜样,向幼儿宣传红色故事,离不开幼儿家长的配合。这就要求家长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积极在家庭教育中渗透红色文化教育,不要不重视红色教育或者只把红色教育作为幼儿园的任务,要充分做好家园共育。此外家庭中不乏有革命前辈,拥军人物,家长可以向幼儿讲述,也可以到幼儿园里去讲一讲革命故事。让家长资源成为幼儿园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6. 结语

在幼儿教育阶段,将沂蒙红色故事融入幼儿园语言领域课程是一种极具价值的教育实践。本研究通过深入分析沂蒙红色故事的内涵及价值,明确其在幼儿园语言领域课程中的重要地位。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系统性的实施框架与实践策略,旨在为幼儿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推动沂蒙红色精神教育在幼儿园阶段有效落地。

这一探索不仅有助于弘扬红色文化、传承沂蒙精神,更能增强幼儿的家国认同,促进其语言能力与品德的协同发展,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未来,应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持续优化课程实施路径,加强教师培训与资源建设,让沂蒙红色故事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培养更多具有爱国情怀、坚定信念的新时代幼儿。

基金项目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 2025 年度重点课题“河南高师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机制研究”(2025JKZD32);2025年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教材)项目“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研究”(YJS2025XQC33);2025年度党的教育政策研究课题“新一轮学科专业大调整背景下本科专业课程建设研究”(2025-DDJYZC-48);2023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应用研究重大项目“河南教育推进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2023-YYZD-19)。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用好红色资源, 传承好红色基因, 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 求知, 2021(6): 4-10.
[2] 张永玲, 张娟. 让红色教育润“幼”无痕[J]. 教育家, 2022(30): 71.
[3] 李志英. 本土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开发与应用[J]. 学前教育研究, 2023(6): 87-90.
[4] 牟群英. 民间故事与幼儿教育[J]. 学前教育研究. 1997(2): 49-50.
[5] 张明红.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127.
[6] 刘晓东, 卢乐珍. 学前教育学[M]. 南京: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2009: 298.
[7] 黄爽, 王岚, 刘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及反思[J]. 基础教育课程, 2019(24): 26-31.
[8] 陈白鹭. 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建设园本课程的基本原则与要求[J]. 学前教育研究, 2010(12): 61-63.
[9] 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M]. 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1: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