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酒及酒文化》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Wine and Wine Culture”
摘要: 酒文化是与酒有关的一切社会活动,酒不仅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生活的媒介,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酒文化作为一门融合历史、文化、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课程,其教学质量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文化修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明了酒与酒文化课开设的背景、意义及开课内容,提出了在开设《酒和酒文化》课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及方法,以期提高学生对《酒及酒文化》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深度理解,同时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标,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素养的优秀人才奠定基础。
Abstract: Wine culture is all social activities related to wine, which is not only material, but also a medium of spiritual life, and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As a comprehensive course integrating history, culture, science and other fields,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Wine and Wine Cult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ents’ comprehensive literacy and cultural cultivation. This paper clarified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and the contents of the course, and put forward the problems and the strategies and methods to solve them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Wine and Wine Culture”, with a view to enhancing interest in learning the course and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course, and at the same time,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chieving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laying a foundation for cultivating of outstanding talents with a global outlook and cross-cultural literacy.
文章引用:崔月花, 卢薏, 赵春超, 陈祥. 提高《酒及酒文化》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J]. 教育进展, 2025, 15(4): 959-96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4642

1. 《酒与酒文化》课程开设背景

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体系是沿袭苏联模式的教育体系,对本科生的培养定位是为社会培养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因此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大学的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但在改革开放后,我国也借鉴美国等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始在原有的教育模式上进行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开始实行素质教育,但和美国等国家的教育模式相比,通识教育的比例比较少[1]。高校注重素质教育,将通识教育作为提升素质教育的手段,也是高校改革的一大重要的举措。它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知识面广、应变能力强的大学生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家全面提倡加大通识教育课程的数量,减少专业课程的学分和数量,以便学生能够接触自己喜欢的领域,找到自己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2] [3]。在这样的背景下,扬州大学本着“文理相融、艺体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和谐结合”的教育思想,对全校学生开设了大量的通识教育课程,《酒与酒文化》这门课程正是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开始面向全部专业授课。

2. 《酒与酒文化》课程内容及开设意义

我国历史悠久,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农业的发展,酿酒技术也得到充足的发展,并流传至今。酒是一种饮料,不仅仅是物质的,它也和人民的精神生活息息相关,从古代的文人借酒作诗作画,到政治家借酒谋事,从古代的祭酒和酒礼到现在的餐桌礼仪文化,都说明酒已经上升和渗透到文化的层面上。当今的社会,酒已成为社会交往的重要媒介,甚至已经到无酒不席,无酒不欢的地步,在许多重要的场合,成年人都不可避免地与酒有过或多或少的接触。《酒与酒文化》主要涉及酒的时代特征,酒文化的表现形式,酒的类别,酒的生理及作用,酒的品评,酒的习俗,少数民族酒文化,酒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结合的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对酒的认识和了解,提升学生对酒的品味,理解儒家文化在酒文化中的作用,弘扬酒文化精神和传承酒文化。本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完全本着社会形势和发展的需求而设定,注重结合学生不同专业情况,与专业教育相互交融,使学生能够掌握和涉猎除自身专业知识以外更为广泛的知识,了解和融汇中华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及外来文化,进一步均衡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发展学生的社交能力,理解能力和爱国情操,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心智培育和知识拓展,精神品质的提升都是有利的,对培养学生成为情商高,有学识,沟通能力强的社会人才有一定的促进和引导作用[4]

3. 《酒与酒文化》课程设计及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教师关于酒文化的文学功底不足,专业性不足,讲课无激情

作为发酵工程专业的工科教师,把酿酒知识和酒文化联系起来,需要较宽广的文学知识和文学修养。但授课教师在这方面稍显不足,很难将课程讲活,调动课堂气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于传授深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至关重要。

3.2. 专业背景参差不齐,学生对课程重视不够

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学生的发酵知识背景参差不齐,尤其对于文体艺术类学生,专业性知识比较缺乏,学生感到抽象枯燥,学习难度大,致使这部分学生出现缺课现象。学生对课程缺乏兴趣,导致课堂参与度不高。这可能与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内容设置过于专业等因素有关。低参与度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学生对酒文化的深度理解。

3.3. 缺乏实践机会,跨文化交流机会不足

《酒及酒文化》课程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但有些课程未能提供足够的机会。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机会,无法在真实场景中进行品鉴、考察等活动。实践性学习的不足导致学生理论知识无法得到有效应用,降低学生对酒文化的实际了解。

3.4. 考核方式单一,不能公平合理地评价学生学习成绩

第一次上本课程结课时,考核的方式是以小论文的形式进行的。在评阅学生的论文时发现很多问题,首先是有些学生没有认真看文献,个别同学在网上拷贝一篇文章作为作业;第二,学生无自己的感悟和观点。因此小论文的形式作为考核手段存在一定缺陷,不能完全衡量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和领会结果,不能体现教学效果。

4. 改进《酒与酒文化》教学质量的策略

针对开设课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使这门课程真正在学生生活中起到教育的作用,教师后续的教学过程将整个教学方案进行了修整,并采取了以下措施:

4.1. 做好准备工作

首先,了解学生专业情况,制定课程的内容。对物理、机械、政教、英语等非生物专业类的学生,授课内容应以偏向人文及常识性的内容为主。如酒的分类,如果授课内容为工艺技术,这部分内容以人们饮用的习惯及科普常识将酒进行分类,可以让学生在饮酒时注意酒的商标,了解所饮酒的类型,把酒的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其次加强文学修养。酒文化涉及文学方面的内容有很多,作为理工科的教师如何像于丹老师讲得绘声绘色,娓娓道来,需要一定的文学功底。如课程中与酒有关的诗词需要课堂上朗读的,备课时要找些朗读方面的资料进行练习。最后,做好资料收集工作。在少数民族酒文化的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查阅文献或者利用假期旅游的方式了解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或者准备些视频资料了解各民族的酒文化知识,以丰富课堂的内容;准备合理教学方案,确保授课的效果。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是讲好这门课程的关键。

4.2. 以探究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活跃课堂的气氛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学习催化剂,激发学生了解酒文化的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5]。讲到酒与酒文化就不得不谈到诗词,典故,书法、小说,那么在我们所熟悉的诗词、书画等中,有多少诗词和酒有关,多少美术作品,书法作品是在酒的催化下形成的?又有多少小说巨作中没有酒和醉酒的描述呢?李白的豪迈及放荡不羁,在饮酒或者醉酒下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作,最后死都和酒有着凄美的故事;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借酒抒发着自己的家国情怀和丈夫不在身边的寂寞愁绪。郑板桥的传神画作,王羲之醉时挥毫泼墨写下《兰亭序》,醒时再也不能有如此手笔。酒诗酒词可以让学生徜徉在诗词的海洋中,享受词人和诗人那种奔放的热情,豪迈的理想及婉约派的超凡脱俗的境界。历史典故中的人物,酒不可或缺,是达到政治目的的手段,如曹操煮酒论英雄,楚汉相争鸿门宴,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从典故中可以洞察历史,洞察社会制度。儒家思想-古代的酒礼对我国现在酒礼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且世世代代流传至今,和现在的礼仪文化有什么区别吗?酒与人类息息相关,酒在人体内如何代谢的?为什么有些人喝酒容易脸红,有些人不会脸红?为什么有些人能喝,有些人不能喝酒?为什么交警部门认定80 mg/mL为醉酒?酒后如何解酒,如何戒酒?为什么茅台五粮液等很多名酒都出自贵州四川一带?这些问题可能在学生中都会产生疑问。学生也会带着这些疑问专注课堂,或者查阅资料,进行探究学习。饮酒的民俗是各民族的饮酒习惯和风俗,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讲讲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学生课堂上畅所欲言,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通过疑问式和学生为主的学习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避免了过去80多人课堂的一言堂的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

4.3. 多元化教学方法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通识教育起着提高学生人文和道德情操的作用,在教学环节中,不该拘泥于一种形式,而是能够采用启发式,引入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6] [7]。为了激发学生对《酒及酒文化》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在多媒体授课时,图片的美观及画面的解读性,视频的引入,课堂安排的形式(大课与研讨小课相结合),课堂讲授与参观学习相结合,甚至可以安排观点不同的教师在同一课程中分别讲授,引入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手段是至关重要的。酒礼这一节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和探索,建立课堂上以学生为主的授课过程;播放视频让学生大致了解酒的生产过程;使用大量的生动形象的图片来生动形象地讲解葡萄酒,白酒等的饮用方法,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及理解程度;葡萄酒的颜色和酒类的包装可以用精美的画面来呈现,这对美术专业的学生而言是一次视觉的盛宴,使学生开阔视野,带来艺术设计的灵感同时使大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中拓宽知识面,提升审美情趣;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更好地理解酒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分享彼此的观点、交流不同的看法,促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酒文化的多面性。这种互动式的学习过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还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分析酒文化的内涵;实地考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相结合,通过亲身参与酿酒厂的实际生产过程、参与酒文化活动等实地考察活动,学生能够感受到酒文化的真实氛围,增强学生对酒文化的亲身体验和认知。这种实践性学习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深度理解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4.4. 评估体系的建立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是提高《酒及酒文化》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手段。传统的考试评估虽然能够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进行一定的量化评估,但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对酒文化的深度理解。因此,引入多种评估方式,构建多元化的评估体系,是非常必要的[8]。论文写作是一种有效的评估方式。通过要求学生撰写论文,可以考察学生对酒文化相关主题的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学生通过阐述自己的观点、对相关问题的深入分析,能够展现出对酒文化的深度理解和学科知识的广度。这种评估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还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学术表达能力。实践报告是考察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要求学生记录和分析实地考察、品鉴活动的过程和体验,可以直观地了解学生对酒文化实际应用的能力。除此以外还可以借鉴其他课程的考核方式形成结构性评价或者过程性评价等。

5. 结语

通过以上的教学探索及完善教学过程,克服第一次授课时的缺陷,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酒与酒文化》通识课程授课过程中在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环节等方面还需要总结和完善,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不断探索创新,以期望能在大学通识课程教学研究方面有所突破,力争打造出一门精品通识课程,为大学通识精品课程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为推进我校通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过勇. 本科教育的组织模式: 哈佛大学的启示[J]. 高等教育研究, 2016, 37(1): 64-73.
[2] 韩杰, 马廉洁. 理工类院校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24, 45(5): 198-200.
[3] 王林艳, 单婷.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桎梏与破局探索[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4(3): 142-145.
[4] 陈昕. 高职院校美育类通识课程标准化建设的路径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 37(2): 68-70.
[5] 陈慧. 传统诗教之当代高等教育模式探析[J].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23, 30(6): 103-110.
[6] 黄真金, 林坤. 卓越酿酒工程师培养路径探析[J]. 酿酒科技, 2014(12): 119-122.
[7] 贾雯旭. 通识课程中差异化教学再探索[J]. 高教论坛, 2023(10): 30-35.
[8] 魏宁海, 张亮. 论我国大学哲学通识教育教学方式改革[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9(4): 176-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