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语言讲述一切”是德国著名刊物明镜周刊的标语。语言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深深扎根于社会,与社会的发展变化紧密相连。语言就像是社会发展史上的微小缩影,体现着时代的特征和社会的发展趋势[1]。热词,即热门词汇,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民众在一定时期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仅仅关注语言的表象是远远不够的,更要从语言挖掘到蕴含在语言背后的深层社会以及文化原因。社会语言学重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不仅仅局限于研究语言结构等传统语言学所研究的内容,还吸收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重视透过语言文字分析其蕴含的社会文化、社会心理[2]。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中德热词对比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本研究中,将会选用从2022年到2024年在德国和中国的年度热词,并且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词的分析,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其产生的社会和文化原因。
2. 2022~2024中德年度热词
(一) 热词定义及选拔标准
构成语言的三大系统分别是语法、语音和词汇[3]。其中语法和语音较为稳定,而词汇相对活跃。年度热词不一定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却往往是最耳熟能详、最能反映一年中社会发展变化的词语。因此,热词不仅是一种词汇现象,更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反映了社会热点和社会心态。通过不同国家的年度热词可以分析出不同国家及地区一段时间的热点差异,并且借此研究其深层的社会原因和文化原因。
在德国,选拔热词的这项工作由德国语言协会(Gesellschaft für deutsche Sprache)负责。位于威斯巴登的德国语言协会(简称GfdS)评选年度词汇已有50年历史。根据GfdS的规定,所选的词语和表达方式都是当年公众讨论中的重要话题,或具有代表性的词语和表达方式。这不仅是一个词频问题,也要代表这一年度的重要事件。
在中国,《咬文嚼字》杂志编辑部每年都会发布“十大流行语”榜单,其主编黄安靖表示:“流行语评选的特征之一就是覆盖面要广,要全面反映过去一年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变化,要反映最显著的时代特征”。这也表明,中国的年度流行语也反映着一年中的社会热点。
(二) 中德2022~2024年度热词
以下表1、表2分别列举了中德2022、2023以及2024年度热词。
Table 1. German hot words of the year 2022~2024
表1. 2022~2024德国年度热词
2022 |
2023 |
2024 |
Zeitenwende时代之变 |
Krisenmodus危机模式 |
Ampel-Aus“交通灯”联盟解体 |
Krieg um Frieden为和平而战 |
Antisemitismus反犹太主义 |
Klimaschönfärberei气候粉饰 |
Gaspreisbremse天然气价格刹车 |
leseunfähig阅读障碍 |
kriegstüchtig作战能力 |
Inflationsschmerz通胀之苦 |
KI-Boom人工智能繁荣 |
Rechtsdrift右倾 |
Klimakleber气候黏贴者 |
Ampelzoff“交通灯”之争 |
generative Wende生成式变革 |
Doppel-Wumms嗖嗖 |
hybride Kriegsführun混合战争 |
SBGG性别登记自决法 |
neue Normalitä新常态 |
Migrationsbremse移民限制 |
Life-Work-Balance生活工作平衡 |
9-Euro-Ticket九欧月票 |
Milliardenloch百亿缺口 |
Messerverbot刀具禁令 |
Glühwein-WM热红酒世界杯 |
Teilzeitgesellschaft兼职社会 |
angstsparen担忧储蓄 |
Waschlappentipps毛巾建议 |
Kussskandal亲吻丑闻 |
Deckelwahnsinn瓶盖荒唐 |
Table 2. China’s hot words of the year 2022~2024
表2. 2022~2024中国年度热词
2022 |
2023 |
2024 |
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
新质生产力 |
数智化 |
中国式现代化 |
双向奔赴 |
智能向善 |
新赛道 |
人工智能大模型 |
未来产业 |
大白 |
村超 |
city不city |
烟火气 |
特种兵式旅游 |
硬控 |
天花板 |
显眼包 |
水灵灵地 |
拿捏; |
搭子 |
班味 |
雪糕刺客 |
多巴胺×× |
松弛感 |
精神内耗 |
情绪价值 |
银发力量 |
沉浸式 |
质疑××,理解××,成为×× |
小孩哥/小孩姐 |
3. 中德年度热词构词法对比分析
(一) 外来借用词
外来语一直是语言交际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从语种看,相对其他语言,英语作为全球的通用语言,其外来语在中、德两国热词中都有体现。在30个德语热词中,我们发现全部外来借词仅有“Life-Work-Balance生活工作平衡”词源为英语,中文当中则无全部外来借词。部分外来借词德语有“Waschlappentipps毛巾建议”中的tipps,来自英语,“KI-Boom人工智能繁荣”中的Boom来自英语,借助爆炸的含义表示人工智能发展的迅速和繁荣。中文当中则是“city不city”中的city来自于英语,借用城市含义表达时髦、现代化的多元含义;而“天花板”算半个外来词,因为英语以“天花板”比喻“最高限度、上限”这个用法传入中文后含义进一步引申,指无法超越的“最高点、顶峰”;硬控源自游戏术语“硬控制”(英语“hard crowd control”),原指强制操控技能,引申为“被某事物强烈吸引”的泛化表达;多巴胺XX:源自英语“dopamine”,本土化后成为“快乐因子”的象征(如“多巴胺穿搭”)。
社会语言学领域中,Thomason和Kaufman (1988)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的语言接触模型,强调社会历史因素在语言借用中的作用。他们认为,语言借用的程度取决于接触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4]。外来词的借用就是这样一种语言接触。对中德年度热词而言,从接触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来看,英语作为全球第一大通用语,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中国和德国都与英语国家经济、文化、科技交流日益频繁,接触强度高且持续时间长,因此中德语言都受到了英语的影响并且体现在年度热词上。并且社会语言学视角中语言规范并非静态,而是随着社会需求不断调整,缩略词与外来词的流行正是语言适应社会变化的例证。
(二) 缩略词
缩略造词一般是缩短原词或语句的长度,但所表达的意思不发生任何改变。
德语热词中的缩略词有热红酒世界杯当中的WM,缩写自Weltmannschaft;人工智能繁荣的KI则缩写自Kunstintelligenz;而SBGG则缩写自Geschlechtseintrag。中国的“大白”虽然不是通过固定词组的缩略方式形成,但是是对“身着白色隔离防护服、投身抗疫前线的医务人员及志愿者”的一种形象化简称,“村超”是“乡村足球超级联赛”的缩略词,“数智化”是“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缩略。
Zipf提出,语言使用遵循省力原则(least effort),该原则适用于语言学和社会学。该原则认为,人们在交流和解决问题时,总是倾向于选择最省力、最便捷的方式[5]。换句话说,人们会尽可能地减少认知负担和行动成本。省力原则可以解释语言学中缩略词的现象。缩略造词用较少的字数、最经济的表达方式实现了最大限度的信息量,是经济原则和省力原则的完美体现,更能适应经济时代对言语效率的要求。不仅是缩略词,年度热词以其简单的语言结构来反映年度热点,也正是语言省力原则的最好体现。这也体现出在时代发展节奏加快、追求效率的今天,人们对语言的经济性、效率性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而缩略词恰好具有这样“短小精悍”的特点,因此使用频率高且成为了年度热词。
4. 中德年度热词语义对比分析
经过分析比较以及统计,2022~2024的年度热词主要涉及3个领域:1) 政治领域;2) 社会生活;3) 经济发展。德语的年度热词中,2024年涉及政治的个数为3个,2023年为5个,2022年为2个,总共10个,占三年总数的十分之一;中国的年度热词中,2024年涉及政治的个数为0个,2023年为1个,2022年为2个,总共3个,占三年总数的十分之一。经济发展当中,德国2024年涉及经济发展的有2个,2023年2个,2022年2个,总共为6个,占三年总数的五分之一;中国2024年涉及经济发展的有2个,2023年1个,2022年1个,总共为4个,占三年总数的约七分之一。社会生活在德国2024年的年度热词中有5个,2023年3个,2022年6个,占三年总数的约二分之一;中国的年度热词中2024年社会生活领域的个数为8个,2023年为8个,2022年7个,占三年总数的六分之五,占比较大。
从上述占比中可以发现,中国的年度热词聚焦于民众的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次之,政治占比最低。德国的热词占比中社会生活也是最多,政治领域次之,经济发展占比最少。这表明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德国,人们的社会生活领域都是语言发展最好的摇篮,由于日常生活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对生活事件的关注不可避免。
其中不论是德国还是中国,都越来越多的出现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热词,德国的“KI-Bomm (人工智能繁荣)”,中国的出现频率则更高,从2022年的隐隐相关的“新赛道”到2023年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再到2024年的“数智化”、“智能向善”和“未来产业”。2022年11月诞生的ChatGPT无疑在全球都开启了另一个时代,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紧接着有了“文心一言”、“豆包”再到2024年爆火的“DeepSeek”的人工智能工具进入到生活,而社会的影响必然会反映在语言上。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催生“数智化”、“生成式人工智能”等词汇,反映技术对社会的重塑,更体现语言作为社会镜像的功能。
而政治领域热词中德领域数量差却十分大,具体分析可以发现德国的政治相关热词则从2022年全面聚焦于俄乌战争“为和平而战”再到2023年不仅有俄乌危机的“混合战争”,多了德国政党相关的“‘交通灯’之争”,再到2024年高频词出现的政党相关如“‘交通灯’联盟解体”、“右倾”等。2022年2月,俄罗斯和乌克兰爆发冲突,德国作为欧盟国的一员不可避免地卷入战争相关,而与之相关的还有因俄乌冲突带来的天然气涨价,欧盟和德国联邦政府试图应对能源价格上涨,推出“天然气价格刹车”的政策。因此,俄乌冲突不仅出现在政治生活,也影响到了经济生活。而与此不同的则是,中国与俄乌冲突相关性较低,并未出现相关热词。2021年德国政府刚刚换届成功,“交通灯”联盟上台,分别由三种不同的政党构成,政府由人民选出,人民热议程度高且影响大,这是与中国不同的政治制度,因此出现如此的热词关注度差异。
而在社会生活领域中,不论是中国还是德国,都有与生活方式相关的词语出现,特别是一些与生活节奏相关的词语,更是反映着人们追求的生活状态,如中国的“特种兵旅游”、“松弛感”,德国的“Life-Work-Balance生活工作平衡”、“Teilzeitgesellschaft兼职社会”。“特种兵旅游”指在年轻人利用较短的时间如周末,最大化利用时间并且通过较少的花费来旅行,如大学生下课通过夜车的形式进行周末旅行;“松弛感”指面对一切从容应对、不慌张、不焦虑的心理状态。兼职社会指当今社会中,更多的人选择从事兼职工作,想要减少工作在一生中所占的比例。通过这两种对比发现,中国的热词体现出一种即使在压力下也要追求更好的生活的追求,这符合目前处于快速发展的中国国情;而德国的热词则是更加体现出对于工作时间减少的诉求以及追求一种生活与工作平衡的心理状态,这也反映着欧洲社会处于发展平稳期人们的诉求。但两国相关热词都表明人们对于更美好生活质量的追求。在新冠疫情结束后,人们都更加意识到生活的重要性,愈发重视生活,这是中德两国的共同点。
5. 结论
本文在研究了2022~2024年中德两国的年度热词后,发现语言全球化语境下,不同语言文化在热词使用上存在共性但也存在着其各自的特点。两国热词都反映了词语通过互相接触影响彼此,印证了Thomason的语言接触理论,表明全球化的今天中德两国语言都受到英语的影响;也体现了语言的“省力”原则,表明在节奏加快的当今社会,社会热词追求言简意赅,以简洁的方式凸显深刻的社会话题。但是因为不同的国情和文化,两国热词的占比有所不同,如政治领域因国情和制度的不同带来的热词差异。但是综上所述,社会热词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通过对社会热词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德社会热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