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元素传递——以《红高粱》葛浩文译本为例
Element Transf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modal Translation Theory—Taking Howard Goldblatt’s Translation of Red Sorghum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ml.2025.134390, PDF, HTML, XML,   
作者: 夏 凯:江西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 赣州
关键词: 多模态翻译元素传递《红高粱》Multimodal Translation Element Transfer Red Sorghum
摘要: 本文以多模态翻译理论的视角对《红高粱》葛浩文译本中的视觉、听觉等模态元素的传递展开探讨。通过分析葛译文中对原作模态元素的准确表达和传递,归纳总结其使用的翻译策略,旨在提出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表达和传递模态元素。该书中出现大量的模态元素,这些元素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中国特色文化。但是,在翻译过程中,由于中外文化差异性,如何准确传递这些模态元素是译者需要面对的挑战,葛浩文译本中对这些模态元素采用了异化的译法,准确地传递了原文的模态元素。归纳和总结其翻译策略有望对多模态翻译理论视角下的翻译实践活动提供帮助,可以更好地帮助中国文化走出去,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ransmission of visual, auditory and other modal elements in Howard Goldblatt’s translation of Red Sorghu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modal translation theory. By analyzing the accurate expression and transmission of the modal elements of the original work in Howard Goldblatt’s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he used are summarized, aiming to propose how to express and transmit modal element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modal elements in Red Sorghum, which vividly show the unique Chinese culture. However,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due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es, how to accurately transmit these modal elements is a challenge that the translator needs to face. Howard Goldblatt’s translation of these modal elements is very accurate and exquisite. Summarizing hi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s expected to provide help for translation practice activ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modal translation theory, which can better help Chinese culture go global and better tell Chinese stories.
文章引用:夏凯. 多模态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元素传递——以《红高粱》葛浩文译本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4): 611-616.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4390

1. 引言

全球化和数字化的语境下,多模态翻译作为一种新兴的翻译形式,已成为国际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国内学者对多模态翻译理论的讨论更多地从实践出发。首先,多模态翻译有助于提升国际视野中的中国文化传播和形象塑造,这对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吴赟认为:合理使用多模态翻译策略,可以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2]。也有学者将该理论运用于影视字幕的翻译中,帮助中国文化和中国形象更好地“走出去”[3]。国外学者对多模态理论的研究最初从视觉设计语法和对符号系统分工以及协同效应进行探讨,再到对符号媒介提出多模态识解方案[4]。多模态性(在设计符号产品或设计时使用多种符号的方法)是大多数当代文化产品(例如电影、电子游戏)和场所(例如博物馆、剧院)的特征[5]

但是,文本的多模态性质被大多数学科的研究人员忽视,包括翻译研究[6]。语言元素中与视觉、听觉、情感、动作、环境等元素的翻译和传递对跨文化交流起到重要作用。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翻译的《红高粱》英译本(Red Sorghum: A Novel of China)是莫言作品能走向国际的一个重要助力。该译本中出现了大量多模态元素的译文,这些译文很好地传达了该书中的中国元素和中国文化,葛浩文以其精湛的翻译技巧和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成功地将莫言的文学世界传递给了英语读者。

因此,本文将从多模态翻译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莫言文学著作《红高粱》葛浩文译本中的多模态元素传递,从而推动跨文化的交流和对中国文化的传播。本研究除了对多模态翻译理论进行阐述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葛浩文译本中的中英文本对照,从视觉、听觉、嗅觉、情感等多模态元素进行分析,研究译本中所传达的中国文化和形象。

2. 多模态翻译理论

模态(Modality)主要指人类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等)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方式。互动活动中若涉及两种或以上的模态,则可称其为多模态,例如视听信息在输出时结合了声音、画面与文字,本身具有多模态属性[7]。目前,该理论在语言学研究领域中分为两个大类,分别是多模态翻译研究和多模态话语分析。上世纪九十年代,冈瑟·克雷斯(Gunther Kress)和西奥·范里乌文(Theo Van Leeuvwen)提出了视觉语法和听觉语法[8],此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开始不断发展。我国多模态领域学者张德禄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建立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综合框架[9]这为后续学者展开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后续学者在此基础之上,对包括视听作品、书画作品、电影字幕等方面进行了扩大研究。特别是外宣杂志、绘本、诗画、宣传片、戏剧剧本等。但是缺少对文本本身所有模态元素以及译本对多模态元素传达方面的研究,本文发现在《红高粱》葛浩文译本中存在大量的模态元素传递,采用多模态翻译理论的视角可以更好地审视译者在处理模态元素方面所采取的策略,通过分析模态元素传递的效果,可以更好地为其他译者在处理此方面译文提供参考,进而帮助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3. 多模态元素传递

莫言在《红高粱》中运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生动地描绘了东北高密地区的风土人情,重点讲述了高密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抗争的故事。由于故事发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地理环境中,书中充满了具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模态元素,涵盖了环境、情感、动作等多个方面。莫言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模态对故事进行叙述,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故事中人物的悲欢离合。葛浩文先生的译作中运用了巧妙了翻译手法保留了这些模态元素,在对中外文化的差异进行充分考量后保留了原文的中国文化特色,又准确传达了原文中的模态元素所带给读者的震撼和感受。本文挑选了感官、情感、动作、环境这四个模态元素对葛浩文的译文进行分析,以多模态翻译理论的视角来探究其中的优秀翻译策略和方式。

3.1. 感官元素

例子1

原文:高粱地里,红高粱像火一样燃烧。

译文:In the sorghum field, the red sorghum burned like fire.

分析:原文以“高粱地”为背景,通过比喻“像火一样燃烧”赋予红高粱动态和视觉冲击力。在原文中,红高粱不仅是植物,还象征着生命力、激情和抗争精神。译文保留了原文的主干结构,将“高粱地”译为“sorghum field”,“红高粱”译为“red sorghum”,“像火一样燃烧”译为“burned like fire”。葛浩文通过直译保留了“红高粱”和“火”的意象,使英语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的视觉冲击力和象征意义,其中比喻的修辞效果,使译文具有与原文相似的表现力。本句中出现的视觉模态“红高粱像火一样燃烧”,葛浩文再现了这一视觉意象,使英语读者能够感受到高粱地的壮丽景象。本句译文采用了直译策略,保留了原文的语言结构和意象。通过直译和保留修辞手法,成功地再现了原文的视觉意象和情感张力。这种翻译策略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例子2

原文:风吹过高粱地,发出沙沙的声音。

译文:The wind rustled through the sorghum fields.

分析:原文以“风”为主体,通过“吹过高粱地”和“发出沙沙的声音”描绘了风吹过高粱地的动态和听觉效果,其中“沙沙的声音”传达了风吹过高粱地的细腻听觉体验,是一个形象的听觉模态元素。葛浩文使用“rustled”一词,既保留了声音的描写,又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rustle”常用来描述风吹过树叶或植物的声音,能够让英语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通过“sorghum fields”保留了静态的背景,达到动静结合的效果。这里葛浩文采用了意译策略,用“rustled”一词保留了听觉模态的表现力,同时“sorghum fields”为读者提供了视觉背景,使译文简洁而生动。通过意译和保留听觉意象,成功地再现了原文的动态和听觉效果。

例子3

原文:高粱酒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混合着泥土的芬芳。

译文:The aroma of sorghum wine filled the air, mingling with the scent of the earth.

分析:葛浩文将“高粱酒的香气”译为“the aroma of sorghum wine”,“泥土的芬芳”译为“the scent of the earth”,保留了原文的嗅觉描写。多模态翻译理论强调嗅觉模态的再现,葛浩文通过选择恰当的词汇(“aroma”和“scent”)成功实现了这一目标。此外,将“高粱酒”译为“sorghum wine”,“泥土”译为“the earth”,保留了原文的视觉意象。此句的翻译采用了直译策略,保留了原文的语言结构和意象。译文通过直译和保留多模态元素,成功地再现了原文的嗅觉、视觉效果。这种翻译策略既忠实于原文,又准确传达了原文中的模态元素。

3.2. 情感感官元素结合

例子4

原文:她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颗颗掉在地上。

译文:Her tears fell like broken strings of pearls, dropping one by one to the ground.

分析:原文通过“像断了线的珠子”这一比喻,描绘了眼泪的视觉形象。葛浩文将“像断了线的珠子”译为“like broken strings of pearls”,成功形象地保留了这一视觉模态。同时,将“一颗颗掉在地上”译为“dropping one by one to the ground”,多模态翻译理论强调动态模态的传递,葛浩文通过选择恰当的动词“dropping”和副词短语“one by one”成功实现了这一目标。本句采用了直译的翻译策略,保留了原文的语言结构和模态元素。并且葛在翻译中成功协调了视觉、动态和情感模态,使译文具有与原文相似的多感官体验。

3.3. 动作感官元素结合

例子5

原文:他挥舞着大刀,刀光闪闪,像一条银色的龙。

译文:He swung the broadsword, its blade glinting like a silver dragon.

分析:“刀光闪闪”和“像一条银色的龙”描绘了强烈的视觉意象。刀光的闪烁与银龙的比喻共同构建了一幅充满力量与美感的画面。葛浩文将“刀光闪闪”译为“its blade glinting”,“像一条银色的龙”译为“like a silver dragon”,保留了原文的视觉意象,这一比喻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美感,还增添了一种神秘与威严的氛围。“glinting”一词生动地再现了刀光的闪烁,而“silver dragon”则保留了银龙的比喻,使英语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的视觉冲击力。此外,“挥舞着大刀”传达了动作的动态过程,展现了人物的力量与气势。葛浩文将“挥舞着大刀”译为“swung the broadsword”,保留了其动态描写,“swung”一词准确地传达了“挥舞”的动作,而“broadsword”则明确了大刀的类型,增强了译文的细节感。虽然“broadsword”是西方文化中的武器,但在英语中能够准确传达“大刀”的概念。而“silver dragon”则直接保留了“龙”的意象,尽管龙在西方文化中通常带有负面含义,但通过“silver”一词的修饰,赋予了龙一种高贵与神秘的气质。葛浩文通过直译和适度的文化调整,成功地将中国文化元素传递给了英语读者。

例子6

原文:马蹄声哒哒作响,打破了夜的寂静。

译文:The clip-clop of horse hooves broke the silence of the night.

分析:马蹄声和夜的寂静是中国文学中常见的意象,具有浓厚的文化特色。马蹄声通常象征着行动或远行,而夜的寂静则象征着宁静与孤独。原文通过“哒哒作响”传达了马蹄声的听觉效果,同时与“夜的寂静”形成鲜明对比。葛浩文将“哒哒作响”译为“clip-clop”,这是一个英语中常见的马蹄声拟声词,能够生动地模拟马蹄声。同时,“broke the silence”保留了“打破夜的寂静”的听觉对比。其中“broke”一词准确地传达了“打破”的动作,而“silence of the night”则增强了夜晚的静谧感。此处,葛浩文使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成功保留了原文中动态和听觉的模态元素并通过使用合适的词准确传达给读者,成功协调了听觉、动态、和文化模态,使译文具有与原文相似的多感官体验。

3.4. 环境感官元素结合

例子7

原文:夕阳西下,天空被染成了血红色,高粱地仿佛在燃烧。

译文:As the sun set, the sky turned blood-red, and the sorghum fields seemed to be on fire.

分析:夕阳和高粱地是中国文学中常见的意象,夕阳通常象征着结束与希望,而高粱地则象征着生命力与激情。原文通过“天空被染成了血红色”和“高粱地仿佛在燃烧”描绘了强烈的视觉意象,血红色的天空与燃烧的高粱地共同构建了一幅美感的震撼画面。葛浩文将“天空被染成了血红色”译为“the sky turned blood-red”,“高粱地仿佛在燃烧”译为“the sorghum fields seemed to be on fire”,“blood-red”一词生动地再现了天空的色彩,而“seemed to be on fire”则保留了高粱地的燃烧感,使英语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的视觉冲击力,实现了视觉模态元素的传递。此外,原文中的“夕阳西下”和“天空被染成了血红色”传达了动态过程,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变化。译文中“as the sun set”准确地传达了“夕阳西下”的动作,而“turned blood-red”则增强了色彩变化的动态感。本句采用了意译的翻译策略,成功保留了原文中的视觉和动态模态元素。

例子8

原文:她的心像被刀割一样疼,眼泪无声地流下来。

译文:Her heart ached as if cut by a knife, and tears streamed down silently.

分析:原文通过“心像被刀割一样疼”传达了强烈的情感体验,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痛苦与悲伤,属于情感模态,刀割象征着极度的痛苦,而眼泪则象征着悲伤与无助。葛浩文将“心像被刀割一样疼”译为“her heart ached as if cut by a knife”,“ached”一词准确地传达了“疼”的情感,而“as if cut by a knife”则保留了“刀割”的比喻,使英语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的情感深度。“眼泪无声地流下来”是视觉模态,描绘了眼泪的动态过程,展现了人物的悲伤与无助。译文中将其译为“tears streamed down silently”,生动地保留了原文的视觉模态,“streamed down”一词生动地再现了眼泪的流动,而“silently”则增强了无声的情感氛围,其中“streamed down”准确地传递了“流下来”的动作模态。此句也采用了直译的翻译策略,成功保留了多模态元素,准确传达了原文的意境和内容。

4. 结论

本文从优秀海外文学作品《红高粱》葛浩文译本中选取实例进行案例分析,以多模态翻译理论为视角,深入分析和探究了其所使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案例分析中展示了多模态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价值,强调了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多种模态的协调和转换。这一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特别是在当今多媒体和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讲好中国故事”是国家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而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对于推动中国故事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为了完成这一使命,国家翻译工作需要在传统翻译路径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将中国优秀文学作品中的多模态元素完整保留并传递到译本,这样才能增强中国故事在国际传播中的塑造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从而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魅力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刘丽敏. 地方饮食文化多模态译介传播策略研究——以潮菜文化英译为例[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 8(34): 38-42.
[2] 吴赟, 牟宜武. 中国故事的多模态国家翻译策略研究[J]. 外语教学, 2022, 43(1): 76-82.
[3] 管雨欣, 李语涵, 郭昊洋. 多模态视角下国产科幻电影字幕翻译的文化传播作用研究——以电影《流浪地球》为例[J]. 中外文化交流, 2025(2): 62-64.
[4] Valdeón, R.A. (2024) The Translation of Multimodal Texts: Challenges and Theoretical Approaches. Perspectives, 32, 1-13.
https://doi.org/10.1080/0907676x.2024.2290928
[5] Kress, G. and Leeuwen, V.T. (2006)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Routledge.
[6] Taylor, C. (2016) The Multimodal Approach in Audiovisual Translation. Targe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 Studies, 28, 222-236.
https://doi.org/10.1075/target.28.2.04tay
[7] 张丰, 张红. 多模态视域下字幕翻译中的民俗文化传播——以电视剧《山海情》为例[J]. 宁波开放大学学报, 2024, 22(4): 53-57+61.
[8] 王建华, 李静. 多模态文化翻译理论与传播研究: 北京民俗文化多模态翻译传播研究[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
[9] 张德禄. 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 中国外语, 2009, 6(1): 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