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脑卒中最常见且最严重的功能障碍是运动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偏瘫或肢体无力,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穿衣、吃饭、洗漱等日常生活,给病人、家人及社会造成了较大的负担[1] [2]。中风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有多种,Bobath法是一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神经生理疗法,通过抑制患者的异常动作,促使患者恢复正常的动作,从而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子午流注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揭示了人体脏腑经络气血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因此,本文考虑到合理安排患者就诊时间,全程采用北京时间。7:00~9:00开脾腧穴、9:00~11:00开大都穴、13:00~15:00开太冲穴、21:00~23:00开太白穴,运用迎随补泻法与呼吸补泻法中的泻法。目前将Bobath法结合子午流注治疗应用于上肢功能障碍的研究较少,因此将二者结合起来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定将取得更高的疗效。本研究就Bobath法结合子午流注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探究其治疗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2. 临床资料
2.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6月~2024年8月就诊于某三级医院作业治疗科的脑卒中(痰热腑实证)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0例,入组前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年龄为45~70岁,平均(55.26 ± 7.64)岁;病程12~34个月,平均(21.34 ± 9.20)月。对照组年龄为44~68岁,平均(53.94 ± 8.45)岁;病程13~30个月,平均(18.37 ± 8.65)月。两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 > 0.05),具有可比性。
2.2. 诊断标准
西医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的诊断标准:CT或MRI检查排除脑出血证实脑梗死,伴有不同程度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中医诊断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次症: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腹胀便干便秘,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2.3. 纳入标准
全部符合以下5项标准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并同意接受治疗者;
2) 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法(FMA)评分50~84分者;
3) 年龄40~70岁(包括40岁与70岁)者;
4) 病程在2周内者;
5) 生命体征平稳,无其他严重疾病且能够配合治疗者。
2.4. 排除标准
① 1年内患有其他恶性肿瘤的患者;② 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的患者;③ 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④ 药物过敏者;⑤ 依从性差者。
2.5. 脱落和剔除标准
① 依从性差,未按规定方案治疗者;② 观察期间患者出现重大疾病或事故,无法完成正常观察者;③ 主动退出者。
3. 方法
3.1. 治疗方法
3.1.1. 基础治疗
两组病人的基础治疗,都基于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进行抗血小板、稳定血压、控制血糖等现代医学基础治疗来避免其他致病因素的干预,同时进行健康宣教,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3.1.2. 治疗组治疗
1) Bobath技术结合子午流注纳子法开穴时间进行针刺。
Bobath疗法:放松肩部肌群,调整肩胛骨的异常姿势,应与重力相反的方向训练肌肉,从而提高肢体近端肩胛的稳定性;控制身体的关键点,改变其错误的运动模式,激活正常的运动模式;加强身体核心力量的控制,从近到远的原则进行肢体促通;通过感觉输入诱发运动,重点在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掌指关节、指间关节。
选穴:主穴:百会、顶旁线、顶斜1线、顶斜2线、双侧风池;配穴:外关穴、曲池穴、臂臑穴、四强穴、足三里穴、涌泉穴,患侧合谷穴、阳陵泉穴、丰隆穴。子午流注针法选穴:双侧太冲穴(直刺0.5~0.8寸)、双侧脾俞穴(斜刺0.5~0.8寸)、双侧大都穴(随经刺0.3~0.5寸)、双侧太白穴(随经刺0.5~0.8寸)。穴位定位:参照GB/T12346-2006版《腧穴名称与定位》。开穴方式:考虑到合理安排患者的就诊时间,全程采用北京时间。根据子午流注纳子法的基本规律进行开穴,每个自然日为一个周身脏腑经气运行周期;根据试验本身的特殊性,按照子午流注纳子法循经开穴每自然日按时进行开穴,选取北京时间7:00~9:00开脾腧穴、9:00~11:00开大都穴、13:00~15:00开太冲穴、21:00~23:00开太白穴,运用迎随补泻法与呼吸补泻法中的泻法。
3.1.3. 对照组治疗
选用子午流注纳子法开穴时间进行针刺治疗,方法同上。
3.2. 疗效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的具体疗效判断标准见表1。
Table 1. Efficacy evaluation criteria
表1.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标准 |
临床症状 |
疗效指数(n) |
治愈 |
临床症状消失 |
n ≥ 90% |
显效 |
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
n ≥ 50% |
有效 |
临床症状有所好转 |
n ≥ 20% |
无效 |
临床症状无改善 |
n < 20% |
注:疗效指数(n) = (治疗前积分 − 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 × 100%。
3.3. 观察指标
① FMA评分:共计33项,最高分为66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越好;② Barthel指数:总分 ≤ 40分为重度依赖,总分41~60分为中度依赖,总分61~99分为轻度依赖,总分100分为生活自理,评估分值越高说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③ 中医证候积分:根据主症、次症及舌脉情况进行评分,主症分4个等级,分别记0、2、4、6分;次症分4个等级,分别记0、1、2、3分;舌脉分2个等级,无记0分,有记1分。积分越高表明相关中医症状越严重。
3.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 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x ± s)进行描述比较: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使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秩和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秩和检验。
2) 计数资料比较:卡方检验。
3) 等级资料比较:秩和检验。
4. 结果
4.1.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66.6%。经秩和检验分析,两组组间治疗均具统计学意义(P < 0.05),且试验组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见表2。
4.2. Barthel指数(MBI)比较
两组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进行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两组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3。
Table 2. Comparison of total effective rates between two treatment groups
表2.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组别 |
例数 |
痊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观察组 |
30 |
4 (13.3%) |
10 (33.3%) |
14 (46.7%) |
2 (6.7%) |
对照组 |
30 |
1 (3.3%) |
6 (20.0%) |
13 (43.3%) |
10 (33.3%) |
Table 3. Comparison of Barthel index (MBI)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表3.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MBI)比较
组别 |
例数 |
干预前 |
干预后 |
t |
P |
观察组 |
30 |
45.10 ± 4.70 |
69.23 ± 3.88ab |
−4.863 |
<0.001 |
对照组 |
30 |
46.23 ± 4.32 |
61.61 ± 3.62a |
−3.938 |
<0.001 |
注:a与干预前相比P < 0.05;b与对照组相比P < 0.05。
4.3. FMA评分比较
两组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进行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两组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4。
Table 4. FMA scores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表4. 两组患者FMA评分
组别 |
例数 |
干预前 |
干预后 |
t |
P |
观察组 |
30 |
9.10 ± 1.70 |
27.23 ± 3.88ab |
−5.863 |
<0.001 |
对照组 |
30 |
8.73 ± 1.32 |
12.61 ± 3.62a |
−5.938 |
<0.001 |
注:a与干预前相比P < 0.05;b与对照组相比P < 0.05。
4.4. 中医证候积分
两组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进行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两组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5。
Table 5. Comparis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point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表5.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组别 |
例数 |
干预前 |
干预后 |
t |
P |
治疗组 |
30 |
16.10 ± 2.60 |
7.23 ± 2.88ab |
23.076 |
<0.001 |
对照组 |
30 |
15.13 ± 3.27 |
9.14 ± 2.63a |
18.543 |
<0.001 |
注:a与干预前相比P < 0.05;b与对照组相比P < 0.05。
5. 讨论
脑卒中主要包括缺血性与出血性两种类型,作为一种常见且多发的脑血管疾病,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以及死亡率[3]。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的60%~80% [4]。缺血性脑卒中主要由于大动脉粥样硬化引发闭塞,进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在中医领域属于“中风病”范畴[5]。在中风急性期,患者常伴有大便秘结、腑气不通的“腑实”症状,再加上舌红苔黄、脉弦滑等痰阻中焦的“痰热”表现,共同构成了“痰热腑实证”[6]。相关研究显示[7],患有卒中病且伴有“痰热腑实证”表现的患者患病率高达50%。由此可见,“痰热腑实证”在卒中病的中医辨治体系里占据着关键地位,在卒中病的多项诊治标准中都有相关论述。
鉴于此,针对“痰热腑实证”的病因病机以及辨治规律展开深入探究,并实施积极有效的治疗干预,对于提升脑卒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疾病的预后转归有着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在现代医学中,急性期大多采用静脉溶栓治疗、血管内治疗、抗血小板治疗等手段[8];在恢复期,则多运用Bobath疗法、镜像疗法、虚拟现实及机器人辅助训练、重复经颅磁刺激、运动疗法、冥想训练疗法等多种方式进行干预[9]。中医在防治脑卒中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优势,常用中药、针灸等方法,在临床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即便存在多种治疗措施,一旦脑卒中发生,仍不可避免地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同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所以,必须强化脑卒中的防治工作,并且要以预防为主,与此同时,积极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新方法,为卒中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更多思路,为完善卒中防治策略指明新方向。
Bobath技术是针对因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而致肌张力、运动以及功能出现障碍的患者,所采用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抑制不良姿势来改善姿势控制和选择性运动[10],最大程度地引导患者实现功能恢复。① 改善肩胛骨的活动性,即调整肩胛骨的对位对线,有针对性地激活斜方肌、前锯肌、菱形肌、肩胛提肌等,以此诱导患者完成肩胛骨上升、下降、外展、内收和旋转运动;② 强化肩关节的稳定性,调整肩关节复合体的对位对线并激发其兴奋性;③ 改善姿势控制,激活躯干与肩胛带的姿势稳定肌,提升患者身体的姿势控制能力,以骨盆、躯干、头颈部、肩胛带上肢在良好力线下的运动作为起始姿势;④ 进行够取及抓握训练,激活肱三头肌以保障肩肘的稳定性,在激活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后开展有选择性的肌力训练,同时激活手内在肌并进行针对性训练,从而引导患者完成上肢滞空及够取、抓握动作。
子午流注理论认为[11],人与天地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营卫气血运行的生理病理状态会随着四季寒暑、昼夜阴阳的变化而改变,这与人体的昼夜节律相契合。作为传统的按时取穴方法,子午流注针法认为人体经络气血的盛衰开阖存在时间规律,针刺时需把握恰当的时机,也就是要结合时间因素及时施治,将时间因素的作用叠加到针刺效应上,促使阴阳调和、气血通畅,使紊乱的生理节律得以调整,恢复人体适应自然的正常规律,达到气血调和、经络畅通、治愈疾病的目的。其按时开取脏腑五腧穴的方式与天人相应的整体观相契合,是一种治疗疾病的古典时间针法。王立童等人的研究发现[12],子午流注针法联合康复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大量研究也表明,子午流注针法在中风后便秘、中风后睡眠障碍、中风后遗症、中风后心肌缺血、中风后肢体疼痛等病症的治疗中均有应用,且具备一定疗效[11] [13] [14]。
6. 总结
本研究结果显示,Bobath法与子午流注相结合用于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还能提升其生活质量,治疗效果优于单一的子午流注针灸治疗。究其原因,Bobath法主要从运动学和康复医学的角度,对上肢进行直接的运动训练与功能恢复;而子午流注则依据中医整体观念,调节人体的气血、脏腑以及经络功能。两者相互结合,既能直接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又能从身体内部为功能恢复营造良好条件,发挥出优势互补的作用。
基金项目
2023年度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232020010450;项目名称:Bobath法结合子午流注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