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巴门尼德作为古希腊哲学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多为残篇,再加上其作品的表现形式是饱含比喻的诗歌,在翻译上不易理解,导致他的思想也一直是争论的难点和焦点,要通过翻译来精准了解他的思想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巴门尼德残篇2中“esti”一词到底被翻译为“是”还是“存在”,“是”和“存在”两个词在巴门尼德残篇2中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读者对西方哲学的理解和阅读。
2. 巴门尼德简介及作品
巴门尼德,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15年,出生地是意大利南部的爱利亚城邦,是古希腊著名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之一,爱利亚学派的主要创始人和代表人物;其受克赛诺芬尼一神论思想的影响,依靠抽象思维,从感性世界概括出一般范畴的“存在”,并且认为存在是永恒的、连续的、不动的、真实的;其思想也被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批判和继承;其作品大部分都是一些残篇或者由后人记录,其最著名的作品就是《论自然》,这也是后人研究、理解巴门尼德思想最基础的资料,巴门尼德大部分思想也在此著作中得以阐明[1]。在巴门尼德的著作里,巴门尼德以雅典的诗句描述道,智慧之马驱车带它离开黑暗,走向光明,通达女神之门,女神开宗明义地告诉他如何区分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
3. 巴门尼德残篇2中的“Esti”
在巴门尼德的著作里,巴门尼德以雅典的诗句描述道,智慧之马驱车带它离开黑暗,走向光明,通达女神之门,女神开宗明义地告诉他如何区分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巴门尼德以“esti”这个希腊单词来表示自己的真理之路[2]。在翻译时,各路作家对“esti”这个词有不同的表述,英译者通常用“is”一词作为“esti”的翻译,而在中文中有人以“是”、“存在”来作为“esti”一词的翻译。同一个单词在不同的情境中有不同的翻译表述,不同的翻译表述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接下来我们来一一讨论对巴门尼德残篇2中“esti”一词不同翻译所呈现的效果。希腊词语eimi可以视为古希腊文学或哲学的基础,因为哲学的形而上学都与这一词有着紧密的关联[3]。esti作为动词eimi一词的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形式,它通常用于具体的陈述句中,表示某物“是”某种状态或者属性。einai是动词eimi的不定式形式,表示“是”的一般或抽象概念。它通常用于讨论“是”的本质或定义。按照卡恩的说法,在古希腊文献中,“einai”一词主要有三种用法,其中80%~85%是系词的用法,在剩下的10%~20%中一种表示存在,另一种更表示断定真。“esti”一词作为eimi的第三人称单数的现在形式,同样也具有“系词”、“断真”、“表存在”这三种用法。
4. 英文中的“Esti”
国外翻译家多半将巴门尼德“esti”一词翻译为“is”,如将巴门尼德残篇2.3和2.5翻译为:
The one—that [it] is, and that [it] cannot not be.
The other—that [it] is not and that [it] needs must not be. [4]
虽然在2.3和2.4中国外作家最终将“esti”一词翻译为了“is”,但在翻译过程中,国外作家对于“esti”一词到底应该翻译为系词的“is”还是作为存在的“exist”一词,产生了讨论。
“Is”一词在英文中作为一个系动词,通常被翻译为“是”,在英文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时的标志,用于连接主语和表语,同时也常用于各种从句之中,用来表达句子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用来说明主语的状态、身份和特征。虽然“is”是英语中常用的系动词之一,但是它并不是唯一选择,在某些情况下,也有其他系动词可以用于表示存在、状态等概念,比如“exist”也表示存在,但是这些系动词的用法和语境又有所不同,如“exist”更侧重表示某物实际存在。那为什么英国翻译者在巴门尼德残篇2.3和2.5中将“esti”一词翻译为“is”而不是“exist”一词呢?上文说过,“esti”一词有三种用法,其一是作为系词,其二是表示事物存在,其三是表示事物为真。英文中的“is”一词恰好具有“esti”这一词的三种用法。其一,“is”作为系词,能够将主语和表语联系起来,如“he is a teacher”,“is”将作为主语的he和作为表语的teacher连接起来;其二,“is”一词能够说明主语状态,身份,“is”在说明主语存在状态的同时也表示了主语存在,如“he is a teacher”,他是一个老师的前提就说明了他现在正存在着,正是因为他存在着,才具有老师的这个属性;其三,“is”一词能够表示事物为真,如“he is a teacher”他是一个老师也表示他是真的而非是假的;因此,从词义和用法中英文“is”一词是最贴近古希腊语“esti”。“exist”在英文中作为一个动词,意思是存在、生存;其一是表示某物或者某种状态在客观世界中占有位置或者具有实际性,其二是表示生物维持生命的状态;西方有不少学者把古希腊文中的einai也理解为存在,甚至直接将einai翻译为存在。虽然“exit”一词作为存在也能够表示事物存在,事物为真,但“exist”一词更多是指在现实世界中占有位置或者实际性。显然,巴门尼德在2.3和2.5中“exit”并非是现实的存在,而是通向真理之路的存在,是标志着从具体的物质形态走向抽象思维的存在,是永恒的、连续的、不动的,真实的存在。
综上所述,“exist”一词在用法上没有“is”广泛和普遍,也不适合用于理解巴门尼德的整体思想,因此国外翻译家在翻译“esti”时,到底是选用“is”还是“exist”中,最终选择了“is”放弃了“exist”。
5. 中文中的“Esti”
国内关于巴门尼德残篇2.3和2.5的翻译有两种,一种是《古希腊哲学》苗力田老师将其翻译为“一条是存在,而不能不在,另一条是非存在,而绝不是存在”1,另一种是赵敦华老师在《西方哲学简史》中将其翻译为“说是的东西不能不是,不是的东西必定不是”[5];苗力田老师将“esti”一词翻译为“存在”,而赵敦华老师将“esti”翻译为“是”。国内对于将“esti”一词到底应该翻译为“是”还是“存在”产生了激烈的讨论,但在一本著作中一个单词会出现上千次,同一个单词在不同的句子中、在不同的情境下会有不同的意思,本文只讨论巴门尼德残篇2.3和2.5中“esti”一词翻译为“是”和“存在”两者各自的逻辑和意义。
5.1. “是”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是”一词的使用无处不在,如“他是谁”、“这是什么”,这些日常用语都体现着“是”一词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是”一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将近十几种意思,在这十几种用法中最常见的主要有四种意思,其一是作为形容词,表示正确、对,与“非”字相对;其二是作为动词,用来联系两种事物,表示陈述对象,属于“是”后面说的情况,如“他是一片好心”;其三是作为动词,用来联系两种事物,表示两者同一或者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或属性[6],如“他是老师”;第四种则是表示存在,“是”字之后的字表示存在着的事物,如“他跑的满身是汗”。那为何要将“是”这个在生活中使用频率极高的字作为巴门尼德“esti”的翻译呢?显然,哲学中“是”一字所蕴含的含义与生活用语中“是”一字两者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又相互区别。
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最出名的哲学家,是“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其作为形式逻辑的创始人,他第一次详细又完整地研究了概念、定义、判断和推理的形式及思维的一般规则,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作为系动词的“是”有三种逻辑功能:第一种功能为“s是p”,第二种功能为“s是”,第三种功能为“s是df”。上文说过,巴门尼德的“esti”一词作为eimi的第三人称单数的现在形式,具有“系词”、“断真”、“表存在”这三种用法。而亚里士多德认为作为系动词的“是”一词所具有的三种逻辑功能,这三种逻辑功能与“esti”的三种用法刚好相符合。第一种,s是p,是作为系词“是”将主词s和谓词p两者连接起来,表示两者是同一种东西,或者说两者具有相同的性质,如“苏格拉底是好人”,作为系动词的“是”将主词“苏格拉底”和谓词“好人”连接起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命名、识别一种东西的时候,都需要用到系动词“是”,如果没有系词“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辨别事物;亚里士多德“s是p”中s是的功能就相当于巴门尼德“esti”一词系词的用法。第二种,s是在希腊文中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示主词s是自身,即s存在,主词作为一种被谓词表示的形式,但其本身是一个是者。比如“苏格拉底是人”作为主语的苏格拉底本身就存在,他自身的存在不依赖于其它,只存在于自身之内,其自身是圆满的,谓语只是对自身的一个添加性描述,都只是为主词服务的。因此,s是表达了巴门尼德“esti”一词表存在的功能。第三种,s是df,在这里是具有表达定义的功能,在这里表示的是等同关系,这意味着被定义的词与定义的位置可以相互变换而意义不变[5],例如“有理性的动物是人”等同于“人是有理性的动物”。
综上所述,从巴门尼德对于系动词“是”的三种逻辑功能的角度来看,“是”这个字作为巴门尼德“esti”一词的翻译有其道理,从“是”一字的翻译中看到了其所具有的形式逻辑内涵。从哲学上分析,哲学起源于好奇,哲学家们对世界充满好奇,从一开始就在追问世界“是什么”,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火,对世界本原的追问在巴门尼德这里就变成了一个转折点,他不再讨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而是开始讨论“是”,如果从好奇世界是什么这个角度出发,阐述出“是什么”的问题,“是”这个翻译比“存在”更为合理。
5.2. “存在”
“存在”一词由“存”和“在”两个字组成,“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具有生存、保储蓄、保留等几种意思,“在”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生存、表示事物和人的位置、留在、用来表示时间、范围等几种意思;“存在”一词作为“存”和“在”两个字的结合在动词上表示着事物持续地占据着时间和空间,在名词上则表示为“物质”,即哲学上不依赖人的意识的物质[6]。本体论这个词的英文单词是ontolog,德文翻译是ontologie,从以上两个单词的词根可以看出,它表达的应该是有关于on的学问,而on是希腊文动词estin的分词形式[7],由此可得本体论的主要内容是与esti这个希腊单词密切相关的;俞宣孟也曾说过:“巴门尼德哲学历来被视为西方本体论哲学的发端”,本体论探讨的不是一个事物的定义,而是万事万物的本质。
“存在”作为本体论的原初形式,也就是本体论之为本体论最主要的、最核心的内容。前苏格拉底哲学时期的哲学家主要研究的都是关于自然的本原问题,都是以自然为研究对象,试图从自然中去理解世界,试图对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的最终极原因做出一个解释,试图探究万物的本原。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这里的水不是生活中的水,而是一个作为哲学概念的水,作为万物来源的水;对于泰勒斯来说,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是不断流动、变化的。那湿冷的水是如何产生热的干的东西呢?接着阿那克西曼尼提出“无定”作为万物的本原,无定不冷不热、可冷可热,从无定中分化出万物,万物最终又复归于无定,从无定中分化万物的过程是事物的生成,万物复归于无定的过程是事物的消亡;但实际上仍然不能解释无定是如何产生、分化、形成宇宙的,后续赫拉克利特提出火是万物的本原;依然是停留在以生活中具体的物质形态来解释万物的本原。直到毕达哥拉斯以“数”为万物的本原,用量的规定性来替代了具体的物质形态,但是,作为基始的数是抽象的概念性质,如何才能与具体的物质世界相关联呢?于是巴门尼德抛弃了从单一的、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本原出发,提出了一个最一般的哲学范畴“esti”[7],“esti”是永恒、不变、不动、纯一、无缺陷、绝对的;巴门尼德甚至借用了形象的、比喻的语言,说它“好像是一个滚圆的球,从中心到每一个方面的距离都相等”。
巴门尼德“esti”这一概念的提出也标志着世界的本原从具体物质形态和特殊规定性走向纯抽象的范畴;苗力田老师将“esti”翻译为“存在”,巴门尼德的“存在”并不是在生活中占有时间和空间的存在物,在生活中占据时间和空间的存在物是千变万化的、消亡的,但巴门尼德的存在是永恒的、不动的、无缺陷的、绝对的,是作为千变万化的存在物背后的存在,是千变万化存在物的原因,是存在物背后的本质。把“esti”翻译为“存在”一词,从本体论的角度上来说是最合适的,因为本体论探讨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本质就是作为现实存在物的存在、原因,正如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动者”、柏拉图的“理念”,都是作为现实存在物背后的存在和原因,是不动的、永恒的、普遍的。
综上所述,如果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看,将“esti”翻译为“存在”是合理的,古希腊哲学家探究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如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火,无论本原是水还是火,其不变的是“本原”二字,将重点落在“本原”上,“esti”翻译为“存在”显得更为合理。
6. 结论
“是”这个字从词源意义上来说比“存在”一词更为广泛和深刻,“是”包含了存在,也更贴合“esti”这个词本身的用法;其次,把重点落在古希腊哲学家对世界的好奇,追问世界背后“是什么”时,把“esti”翻译为“是”一词更容易理解;但缺点是人们很难将“是”与哲学中的本体论联系在一起,而巴门尼德作为西方本体论哲学的发端,如果忽视了本体论的作用,也很难把握住巴门尼德的思想。“存在”一词不是系词,没有系词含义,因此在用法上不及“是”一词更加普遍、宽泛,但从哲学上来说,与本体论联系得更为密切,它讨论的是作为现实存在物的“存在”,人们知道现实的存在物背后还有着一个普遍的、不动的“存在”,这个“存在”就是本体论的核心。
综上所述,关于巴门尼德残篇2.3、2.5中“esti”一词到底翻译为“是”与“存在”都各有优劣,“是”一词在用法上更贴合“esti”一词,“存在”在本体论上更适合“esti”一词,更利于把握巴门尼德的整体思想。
NOTES
1参见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86、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