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AI赋能活态史诗《格萨尔》创新传播探究——困境、机遇、风险、策略
Study on the Innovative Communication of the Living Epic Gesar Empowered by GenAI—Dilemma, Opportunity, Risk, and Strategy
DOI: 10.12677/ml.2025.134399,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吕沛盈, 余能保:天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天津
关键词: 生成式AI《格萨尔》史诗数字人文GenAI Gesar Epic Digital Humanities
摘要: 本文以活态史诗《格萨尔》为研究对象,探讨生成式AI赋能其创新传播的路径与优化策略。首先分析《格萨尔》在传承与传播中面临的困境,包括传承人老龄化、传播渠道局限及受众接受困境等。接着阐述GenAI赋能的具体路径,如多模态文本生成、智能翻译创新和虚拟对话系统。同时,探讨GenAI赋能的局限性,如内容真实性、认知局限与伦理质疑等问题。进一步提出优化策略,包括建立质量把控体系、提升专业素养与协作水平、完善伦理与法律规范以及拓展创新传播策略。本文旨在为《格萨尔》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思路,推动其在数字时代的有效传播。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living epic Gesar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and explores the pathways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for its innovative dissemination enabled by GenAI. It first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Gesar in its inheritance and dissemination, including the aging of inheritors, limitations of dissemination channels, and difficulties in audience acceptance. It then discusses the specific pathways of GenAI empowerment, such as multimodal text generation, innovative intelligent translation, and virtual dialogue systems. At the same time, it examines the limitations of GenAI empowerment, such as issues related to content authenticity, cognitive limitations, and ethical concerns. Further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including establishing quality control systems, enhancing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and collaboration, improving ethical and legal standards, and expanding innovative dissemination strategies.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Gesar, promoting its effective dissemination in the digital age.
文章引用:吕沛盈, 余能保. GenAI赋能活态史诗《格萨尔》创新传播探究——困境、机遇、风险、策略[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4): 682-688.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4399

1. 引言

作为世界最长活态史诗,《格萨尔》的传承与传播面临传承主体老龄化、传播渠道单一化及受众文化疏离等现实困境。本文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技术对史诗创新传播的赋能路径与潜在风险,探讨其突破传统口传心授模式的时空限制、激活年轻群体文化认同的实践价值。通过多模态文本生成、智能翻译及虚拟对话系统,生成式AI可推动史诗内容跨媒介创新、消解跨文化语言障碍、增强受众互动体验,但其生成内容的真实性、文化阐释偏差及伦理争议亦需警惕。通过数据质量优化、跨领域协作、伦理规范制定等策略,平衡技术创新与文化尊重,最终实现《格萨尔》的活态传承与全球化传播。本文为数字时代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范式,强调技术赋能需以文化本体保护为核心,探索人机协作的可持续路径。

2. 活态史诗《格萨尔》传承与传播困境

2.1. 传承主体困境

2.1.1. 传承人老龄化与后继者断层

《格萨尔》的活态性高度依赖“人”的承载,但当前国家级传承人平均年龄逾65岁,青年传承者不足总人数的10%,代际断层危机凸显。传统培养模式要求学徒通过长期随师游历掌握史诗吟诵、即兴创作等技艺,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年轻群体因生计压力、文化认同弱化而缺乏学习动力。尽管政府通过非遗名录认定、补助政策加以扶持,但机械化的“认证式传承”难以复刻口传史诗的动态创造性,导致传承链条出现“人亡艺绝”的风险。

2.1.2. 口传心授模式的时空局限性

《格萨尔》千年来依赖“口耳相传”的传播机制,其优势在于即兴演述的鲜活性与师徒互动的情感联结,但这一模式受制于物理时空边界。一方面,传承人集中于藏区牧业村落,地理隔离使跨区域传播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史诗完整演述需连续数十小时,快节奏社会中受众难以维持深度参与[1]。更严峻的是,口传内容的动态流变性导致标准化保存困难,不同艺人的版本差异可能随传承人离世而永久消失。此双重困境表明,单纯依赖传统传承体系已无法应对数字时代的文化存续挑战,亟需通过技术创新突破“人–时–空”的三重枷锁,而这正是生成式AI的赋能切入点。

2.2. 传播渠道局限

2.2.1. 传统媒介受众老龄化

当前《格萨尔》的传播仍高度依赖出版书籍、纪录片、广播节目等传统媒介形式。这类媒介的受众群体以中老年为主,年轻一代参与度显著不足。传统媒介单向传播的特性与当代年轻人碎片化、交互式的信息消费习惯形成矛盾[2]。纸质史诗译本因语言晦涩、篇幅冗长,难以吸引数字原住民;广播节目因缺乏视觉化叙事,在短视频时代更显竞争力不足。这种媒介与受众的错位导致《格萨尔》的文化传承陷入“文化记忆代际递减”的恶性循环。

2.2.2. 数字传播内容同质化

尽管近年来《格萨尔》已尝试向新媒体平台迁移,但其内容呈现高度同质化倾向。短视频平台中,《格萨尔》相关内容为重复性史诗片段朗诵或传统服饰展演,缺乏对史诗精神内核的创新诠释。算法推荐机制加剧了这一现象,导致用户被动接受同质内容,形成“文化信息茧房”。此外,数字传播过度依赖视觉奇观,导致史诗叙事深度被消解,难以触发文化认同。

2.3. 受众接受困境

2.3.1. 年轻群体文化疏离

数字时代背景下,年轻受众的文化消费习惯呈现碎片化与娱乐化并存特征,与《格萨尔》史诗的传统口述传播模式形成结构性冲突[3]。代际文化断层进一步加剧传播困境:年轻群体对藏族游牧文化语境的陌生感,使其难以共情史诗中的英雄叙事与生态价值观,而传统传播者又缺乏对青年亚文化符号(如二次元、赛博朋克)的转化能力,导致文化认同链条断裂。

2.3.2. 跨文化传播语言障碍

作为以藏语为载体的活态史诗,《格萨尔》在全球化传播中面临严重的语言壁垒。现有翻译多集中于文本直译,忽视其口头表演的韵律性、即兴性及文化意象的深层隐喻。此外,非藏语受众因缺乏对藏族历史、宗教的认知框架,难以解码史诗中的叙事逻辑。当前多语种传播内容仅覆盖基础情节介绍,未能构建文化阐释的“中间层”(如背景知识图谱、互动注释系统),导致国际传播停留于表面,无法实现价值共鸣。

3. 生成式AI赋能活态史诗创新传播的具体路径

3.1. 多模态文本生成与内容创新

《格萨尔》创新传播进程中,GenAI在多模态文本生成与内容创新领域展现出显著的应用价值。多模态意味着突破单一文字形式,涵盖图像、视频等多元表达方式[4],生成式AI通过对史诗文本的深度学习,可精准捕捉文本中的关键意象、场景描述,并将其转化为对应的图像与视频内容,让史诗内容以更为直观、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受众,有效打破传统文字传播的局限性。

此外,更为关键的是,这种生成模式巧妙地平衡了标准化生成内容与艺人即兴创作空间之间的关系。它在保证生成内容遵循史诗传统规范的同时,为艺人保留了即兴发挥、个性化演绎的空间,成功化解了标准化与活态性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有力推动了《格萨尔》活态传承的数字化创新发展。

3.2. 智能翻译创新

智能翻译技术为《格萨尔》跨文化传播提供全新路径。其不仅能够突破传统翻译的局限性,还能为史诗的跨文化传播提供新的可能性。通过深度学习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生成式AI能够精准捕捉史诗文本中的文化内涵、语言风格以及叙事逻辑,从而生成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目标语言表达习惯的翻译内容。

首先,生成式AI的智能翻译技术能够有效解决《格萨尔》史诗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语言障碍问题。史诗中蕴含的大量文化特定词汇、隐喻和象征意义往往难以通过传统翻译手段准确传达[5]。GenAI通过对史诗文本的深度学习和语境分析,能够识别并处理这些文化负载词,生成更具文化适应性的翻译版本。对于史诗中常见的“神山圣湖”等意象,GenAI可以通过多语言语料库的比对与分析,选择最贴近目标文化认知的表达方式,从而降低跨文化受众的理解难度。

其次,它还能够与多模态内容生成相结合,进一步提升翻译内容的传播效果。在生成史诗的翻译文本时,GenAI可以同步生成与之配套的图像、音频或视频内容,帮助受众更直观地理解史诗中的场景与情节。这种多模态的翻译形式不仅能够增强受众的沉浸感,还能有效解决因文化差异导致的语义模糊问题。最终使来自不同国家的文化受众皆可收到深厚的情感共鸣,最终达到文化认同。

3.3. 虚拟对话系统

虚拟对话系统可有效解决《格萨尔》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隔阂问题。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的强大语言生成能力,虚拟对话系统能够实时生成自然流畅的对话内容,为不同语言背景的受众提供个性化的互动体验。这种系统可通过对话形式解释文化背景和历史语境,增强受众对《格萨尔》文化的理解和接受。

同时,虚拟对话系统的设计符合现代对话系统的研究趋势,特别是在多模态交互和开放域对话方面。多模态交互技术将文本、语音和图像等多种媒介结合,为受众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和更直观的体验。而开放域对话系统则能够处理更广泛的话题和情境,使对话内容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6]。此外,此系统还能够通过用户模拟器和对话状态跟踪技术,优化对话质量和用户体验,大大增强《格萨尔》在文化传播中的互动性和教育功能。

4. 生成式AI赋能活态史诗的局限性

4.1. 生成内容的真实性和文化尊重

4.1.1. 内容准确性方面

在文化语境理解层面,活态史诗《格萨尔》历经千年传承,承载着特定民族的历史记忆、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等多元文化要素。生成式AI基于大量数据进行训练,然而数据的碎片化以及模型自身缺乏对文化语境的深度感知能力,使其难以精准把握史诗中的细微文化差异[7]。《格萨尔》中对英雄人物的刻画,不仅是外貌与行为的描述,更蕴含着民族对于英雄品质的独特定义与价值判断,这种文化内涵的传递需要对史诗背后的文化土壤有深刻理解。GenAI在生成相关内容时,可能因对文化语境把握不准,将英雄形象扁平化、通俗化,无法传递出史诗所蕴含的那种崇高且独特的英雄主义精神,削弱了史诗传播的文化价值与艺术感染力,影响受众对活态史诗深层次内涵的理解与感悟。

在史诗情节还原上,《格萨尔》史诗故事线复杂,不同地区的传承版本在情节细节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往往与当地的文化传统紧密相连。生成式AI在处理这些情节时,由于缺乏对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精准识别能力,可能会混淆或错误解读情节元素。在某些版本中,格萨尔王与特定部落的战争起因与当地的宗教信仰冲突相关,若GenAI不能准确理解这一文化关联,在生成情节描述时,可能会简化或错误表述战争原因,使得史诗故事的完整性和文化特异性受损,无法真实呈现活态史诗丰富的情节层次与文化内涵,进而影响传播效果的准确性与深度。

4.1.2. 信息失真风险

AI模型在生成内容时极易出现幻觉问题。在《格萨尔》传播过程中,当AI生成关于格萨尔王某次战役的描述时,可能会因模型算法的随机性,虚构出一些不存在的战争场景、武器装备或人物对话。这些看似合理却毫无根据的信息,会使受众接收到错误的史诗内容。对于不熟悉《格萨尔》原典的受众而言,可能会将这些虚假信息当作真实的史诗情节,从而形成错误认知,破坏了活态史诗在传播过程中的真实性与权威性。

信息失真还可能引发文化误导。《格萨尔》作为藏族文化的瑰宝,其中的文化元素具有特定的文化意义与规范。若GenAI生成的内容中对这些文化元素的呈现出现偏差,不仅会误导受众对藏族文化的认知,还可能引发文化误解与冲突。尤其是在跨文化传播中,这种信息失真可能会使其他文化背景的受众对藏族文化产生片面甚至错误的印象,严重损害活态史诗的文化传播价值,阻碍不同文化间的正确交流与理解。

4.2. 认知局限与阐释偏差

生成式AI在处理史诗中复杂的隐喻符号,如动物图腾、数字象征等元素时,面临着认知局限的严峻挑战。生成式AI解读能力高度依赖训练数据中文化表征的密度。以“白狮”这一在《格萨尔》史诗中具有深刻宗教意涵的符号为例,在史诗的文化语境里,白狮绝非仅仅是一种自然动物,它更是护法神的重要象征[8]。然而,生成式AI由于训练数据可能未能充分涵盖这一符号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极有可能将“白狮”简单地等同于现实世界中的自然动物,从而造成严重的文化误译。这种误译不仅仅是对单个符号的错误解读,更可能导致整个史诗文化体系的连贯性和完整性被破坏,使受众无法通过AI生成的内容真正领略到《格萨尔》史诗的深层文化价值。

从活态性本质来看,《格萨尔》史诗的传承历经千年,其独特之处在于人–神–境三元互动场域的构建。在史诗的演述过程中,演述者、信仰中的神灵以及演述所处的具体情境相互交织,共同赋予了史诗鲜活的生命力。演述活动往往具有神圣性,特定的仪式、场合以及演述者与听众之间的现场互动,都是史诗活态传承不可或缺的部分。而AI生成的内容具有标准化、模式化的特点,它无法模拟这种复杂的三元互动,更难以重现演述活动的神圣性与情境特异性。但AI模型输出的内容是基于既定算法和数据训练的,具有确定性,与活态史诗的即兴变异本质背道而驰。这种冲突在哲学层面上反映了AI技术的机械性与人类文化创造性、灵动性之间的矛盾,可能导致活态史诗独特的文化韵味和传承活力在AI赋能的过程中逐渐消解,最终导致阐释偏差。

4.3. 伦理与权威性质疑

在伦理方面,自动生成文本的著作权归属问题成为一个引发广泛争议的焦点。《格萨尔》史诗凝聚着整个藏族社区的文化记忆和智慧,成为独特的文化符号与文化象征。当AI介入史诗的创作与传播过程时,自动生成的文本究竟应归属于谁,这一问题涉及文化主体性。藏族社区可能会强烈质疑AI对史诗非遗本真性的损害,因为他们认为史诗的创作和传承是其文化身份和精神世界的核心体现,AI的参与可能会模糊文化传承的主体界限,削弱藏族人民在史诗传承中的主导地位。如果一些基于AI生成的史诗内容被广泛传播并被误认为是传统的史诗版本,那么这将对藏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误导,使年轻一代难以接触到真正原汁原味的《格萨尔》史诗,进而影响到藏族文化的延续性和独特性。

5. 生成式AI赋能《格萨尔》创新传播的优化策略

5.1. 建立质量把控体系

5.1.1. 数据质量优化

利用GenAI对《格萨尔》史诗进行创新传播时,数据质量是关键的基础。首先,数据来源应优先考虑权威的学术著作、古籍文献以及由资深文化学者整理的资料。这些来源能最大程度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因为其经过了长时间的学术考究和验证。对于史诗中涉及的人物事迹、神话传说等内容,应依据藏族文化领域权威学者所撰写的研究专著中的记载。

同时,要对数据进行多轮审核。第一轮,由专业的数据审核人员从基本的数据格式、完整性等方面进行检查,确保数据没有缺失值、错误编码等基础问题。第二轮,邀请熟悉《格萨尔》文化的专家学者介入,从文化内涵的角度审核数据,判断数据所表达的内容是否符合史诗的文化背景和原意。通过这样多轮审核,能够最大程度保证用于GenAI训练的数据内容准确,为后续生成高质量的相关内容奠定坚实基础。

5.1.2. 生成内容校验机制

构建专业的内容校验团队是保证GenAI生成内容质量的重要环节。这个团队应涵盖文化学者、《格萨尔》史诗的传承人以及语言专家等多方面专业人士。对于GenAI生成的文本,文化学者可以从史诗的文化体系、价值观等层面进行审核。当生成一段关于史诗中某一战争场景的描述时,文化学者能判断其是否符合《格萨尔》所蕴含的藏族传统战争观念、英雄主义价值观等。

传承人则具有独特的优势,他们凭借长期对史诗的演绎和理解,能敏锐地察觉到生成内容是否偏离了传统的演述风格。在语言表达的节奏、韵律以及一些特定的方言俗语使用上,传承人能够依据自身经验指出问题。

语言专家主要负责审核翻译内容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在将《格萨尔》史诗翻译成其他语言时,语言专家要确保翻译不仅准确传达原文意思,还能在目标语言中保持史诗独特的文学风格。一旦发现错误与不当之处,校验团队应及时记录并反馈给技术团队,以便对GenAI模型进行调整和优化,从而不断提升生成内容的质量。

5.2. 跨领域协作模式

促进文化研究团队与技术团队深度合作是确保技术应用符合文化传承与创新需求的有效途径。在项目全流程中,两个团队应共同参与。

在项目启动阶段,文化研究团队向技术团队详细介绍《格萨尔》史诗的文化特点、传承现状以及传播需求,技术团队则向文化研究团队讲解GenAI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双方共同探讨如何将技术优势与文化需求相结合。

在数据收集阶段,文化研究团队凭借其专业知识指导技术团队筛选有价值的数据,确保数据的文化准确性。在模型开发阶段,技术团队要及时向文化研究团队展示模型的初步成果,文化研究团队从文化角度提出反馈意见,技术团队据此对模型进行调整。在项目推广阶段,两个团队共同评估传播效果,总结经验教训,为后续项目改进提供依据。通过这种跨领域协作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推动GenAI在《格萨尔》创新传播中的合理应用。

5.3. 防控法律风险

在著作权方面,由于《格萨尔》史诗历经多代传承,其著作权归属较为复杂。一方面,要明确传统史诗内容的公共领域属性,避免将其错误地归为个人或商业机构所有。另一方面,对于基于GenAI生成的新内容,要根据其创作过程中对传统元素的使用程度、创新程度等因素,合理界定著作权。

在数据保护方面,要遵守相关的数据保护法律法规,防止数据泄露、滥用等问题。建立严格的数据存储和访问制度,对涉及《格萨尔》的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防止数据被非法获取。在传播内容合法性方面,要确保GenAI生成并传播的内容不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序良俗。不能传播含有歧视、暴力等不良信息的内容,避免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通过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监管力度,能够有效防控GenAI在《格萨尔》创新传播中的法律风险。

6. 结语

活态史诗《格萨尔》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文化认同和民族精神。然而,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浪潮中,其传承与传播面临着传承主体老龄化、传播渠道局限、受众接受困境等多重挑战。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的兴起为《格萨尔》的创新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通过多模态文本生成、智能翻译、虚拟对话系统等技术路径,GenAI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传播模式的局限,为史诗的数字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然而,GenAI的应用并非没有风险。生成内容的真实性与文化尊重、信息失真风险、认知局限与阐释偏差、伦理与权威性质疑等问题,凸显了技术在文化传承中的复杂性与局限性。为充分发挥GenAI在《格萨尔》创新传播中的潜力,必须采取系统化的优化策略。通过建立严格的质量把控体系,提升技术团队的文化素养,完善伦理与法律规范,保护史诗的非遗本真性[8],最终为数字时代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范式。

基金项目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AI大语言模型的少数民族活态史诗《格萨尔》多模态翻译与传播平台构建”(项目编号:202410058005)。

参考文献

[1] 王治国. 《格萨尔》传承语境与媒介嬗变重释[J].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2018(5): 45-60.
[2] 诺布旺丹. 叙事与话语建构: 《格萨尔》史诗的文本化路径阐释[J]. 西藏研究, 2015(4): 11-18.
[3] 诺布旺丹. 史诗《格萨尔》的跨文化语境传播研究[J]. 民族文学研究, 2021(2): 78-89.
[4] 顾曰国. 论言思情貌整-原则与鲜活话语研究——多模态语料库语言学方法[J]. 当代修辞学, 2013(6): 1-19.
[5] 王治国. 多模态翻译话语分析与语用认知探赜[J]. 中国翻译, 2023(5): 98-105.
[6] 刘佳. 数字化赋能非遗对外传播多模态语料库平台构建研究[J]. 上海翻译, 2023(6): 34-39.
[7] 黄永林, 谈国新.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2): 49-55.
[8] Dimitropoulos, K., Tsalakanidou, F., Nikolopoulos, S., Kompatsiaris, I., Grammalidis, N., Manitsaris, S., et al. (2018) A Multimodal Approach for the Safeguarding and Transmiss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Case of I-Treasures.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 33, 3-16.
https://doi.org/10.1109/mis.2018.111144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