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与重构:现代大学治理面对的挑战与重塑路径的深度思考
Breaking through the Dilemma and Reconstruction: In-Depth Reflection on the Challenges and Remodeling Paths of Modern University Governance
DOI: 10.12677/ae.2025.154661,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谢红雨: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四川 内江;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教师专业发展委员会,四川 成都;肖 荷:内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 内江
关键词: 现代大学治理全球化与信息化国际化与本土化多元共治Modern University Governance Global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Multistakeholder Governance
摘要: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在全球化与信息化背景下现代大学治理面临着多重挑战,包括治理结构失衡、资源配置低效、国际化与本土化冲突加剧及技术革新带来的治理体系变革需求等。通过详细分析这些挑战的具体表现形式,如行政权力过度集中、学术权力边缘化、资源分配不均、国际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等等具体现象,揭示了现代大学治理中的深层次问题。为应对这些挑战,通过优化治理结构、强化学术主导、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国际化与本土化有机融合,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治理模式等,探索现代大学治理的创新路径;通过治理理念的更新与提升、治理结构的优化与设计、治理文化的培育与弘扬、治理能力的建设与提升、治理评价的完善与创新,以破局并重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研究对于推动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创新、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以及促进大学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 With the rise of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and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global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modern university governance faces multiple challenges, including imbalances in governance structures, inefficient resource allocation, intensified conflicts between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and demands for systemic transformation driven b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rough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se challenges’ specific manifestations, such as excessive centralization of administrative power, marginalization of academic authority, unequal resource distribution, and cultural conflicts in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es, this paper highlights the deep-seated issues in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governance.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innovative pathways for modern university governance are explored through optimizing governance structures, strengthening academic leadership, improving 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 promoting organic integration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and leverag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innovate governance models. By updating governance philosophies, optimizing governance designs, cultivating governance cultures, enhancing governance capacities, and refining governance evaluation systems, this study seeks to break through bottlenecks and reconstruct modern university governance frameworks. The research hold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advancing the perfection and innovation of university governance systems, improving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meeting diversified societal needs, and promoting high-quality,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谢红雨, 肖荷. 破局与重构:现代大学治理面对的挑战与重塑路径的深度思考[J]. 教育进展, 2025, 15(4): 1091-110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4661

1. 引言

随着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现代大学所处的治理环境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促进了知识、技术、文化的跨国界流动,为大学带来了丰富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机会。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模式,为大学治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大学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机构,更是知识创新、文化传播和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大学治理,作为高等教育管理体系的基石,其效率与质量直接影响着大学的学术发展水平、人才培养质量以及社会服务效能。

当前,现代大学治理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治理结构失衡、学术自由与行政干预的矛盾、资源配置低效、国际化与本土化冲突以及技术革新带来的冲击等。这些挑战不仅影响了大学的正常运行和发展,也制约了大学在推动社会进步和知识创新方面作用的发挥。本文在深刻剖析现代大学治理中面临的多重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破局策略与重塑路径,为实现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参考。

2. 现代大学治理面临的挑战

在全球化进程加速、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浪潮奔涌而至、社会需求日益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作为知识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其治理模式与机制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2.1. 治理结构失衡

在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中,治理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为行政权力的过度集中与学术权力的相对弱化,两者之间的界限模糊,导致了大学内部治理机制效能的下降。

行政权力过度集中体现在多个方面。在大学的管理层中,行政领导往往掌握着关键资源的分配权、重大事项的决策权以及日常运行的监督权。这使得行政权力在决策过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学术群体则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权力分配的不均衡,不仅限制了学术自由的发展空间,也削弱了学者在治理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影响力。学术权力往往被边缘化,其声音和诉求难以在决策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尊重。这种边缘化现象不仅影响了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和创新性,也削弱了大学作为知识创新高地的核心竞争力。

2.2. 资源配置低效

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不同类型的大学在资源配置上常面临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绝大多数地方属普通高校办学经费短缺,成为制约高等教育总体质量与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这一现象不仅关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更直接影响到学生培养质量、科研成果产出以及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

资金短缺是资源配置低效的直接表现之一,其背后隐藏着多重原因。首先,政府拨款虽为大学运营的主要资金来源,但往往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教育需求与科研投入。随着物价上涨、教职工薪酬调整、教学设施更新及科研设备购置等成本的不断攀升,地方属普通高校资金缺口日益扩大。其次,大学在争取社会捐赠、校企合作项目等多元化资金来源方面存在能力不足或策略不当的问题,未能充分挖掘和利用外部资源。再者,部分大学在财务管理上缺乏精细化与透明度,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进一步加剧了资金紧张的状况。

大学在资源配置上面临的资金短缺与分配不均问题,已成为制约其教育质量提升、科研创新增强及社会服务功能拓展的瓶颈。优化大学资源配置是一项综合性任务,它需要政府引导、学校自主管理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紧密合作。

2.3. 学术自由与责任平衡难题

学术自由不仅是大学的灵魂所在,而且是推动知识进步、科技创新与文化繁荣的重要驱动力。它赋予了学者独立思考、自由探索未知领域的权利,保障了学术研究的独立性与创新性[1]。然而,随着高等教育体系的日益复杂化和行政管理的强化,如何在维护学术自由的同时,确保行政管理的有效性与秩序性,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平衡难题。

学术自由鼓励跨学科交流,允许质疑权威、挑战既有认知边界,为新知识、新技术的诞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这样一个自由开放的环境中,学者们能够无惧外界压力,勇于探索未知,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然而,过度的行政干预却如同一把双刃剑,既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管理效能,也可能损害学术自由。当行政管理过于繁琐、僵化或偏离教育科研的本质时,它便可能成为束缚学者创造力与创新精神的枷锁。例如,不合理的科研考核标准、僵化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以及对学者研究兴趣的过度干涉等,都可能阻碍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2.4. 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不足

在世界日益一体化的宏观环境下,大学的国际化进程日益加速。各国大学纷纷加强与国际间的合作交流,以期引入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大学也面临着如何在追求国际化的同时,保持并弘扬本土文化特色,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有机融合这一全新挑战。

国际化的推进为大学带来了诸多机遇。首先,它促进了知识、技术和文化的跨国界流动,为大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和研究视野。通过与国际顶尖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大学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和研究方法,推动本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快速提升。同时,国际化也为大学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师生,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增强了大学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然而,在追求国际化的过程中,部分大学可能会出现过度“外国化”而忽视本土文化的情况。一些大学为了提升国际排名或满足国际认证的要求,可能会盲目引进国外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管理方式,导致本土文化特色和传统优势的丧失。此外,过度国际化还可能引发师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危机,削弱大学在传承和弘扬本土文化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2.5. 技术革新对教育模式的冲击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AI等信息技术的迅猛跃进,现代大学正步入一个教育模式深刻变革的新纪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挑战[2]。这些新兴技术不仅改变了知识获取和传播的方式,也对学生学习习惯、教学方式及教育管理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2.5.1. 教学模式的单一性与适应性不足

传统教育模式常以教师为中心,课堂讲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则多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主动探索与创新能力。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与在线学习平台的涌现,学习的边界被极大地拓宽,学生不再受限于物理空间与固定时间,而是能够自由穿梭于海量学习资源之间,享受前所未有的学习便利与多样性,从而激发出更强的学习动力与创造力。如何结合新技术,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与个性化,成为大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2.5.2. 学习体验与质量保障的挑战

技术的日新月异极大地促进了学习方式的便捷化与个性化,然而,这一转变也引出了对学习成效保障的新一轮思考与挑战。在线学习虽然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覆盖面,但如何确保学生在缺乏面对面交流的环境下保持高度的学习专注度和质量,防止“挂课”和“水课”现象的发生,是大学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2.5.3. 教师角色的转变与技能升级

随着技术的革新,教师的角色正经历着从单一知识传授者向全面学习引导者与促进者的深刻转变。此转变过程要求教师不仅精通信息技术,还需具备卓越的教育创新与实践能力,这对不少教育工作者而言,无疑是一项充满挑战的新使命。如何帮助教师快速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和教学能力,是大学教育改革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当今时代,高校如何在技术浪潮中把握机遇,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3. 破局策略:应对现代大学治理挑战的创新思路

现代大学治理的现状和所面临的多元化挑战,不仅是对传统治理模式的严峻考验,更是推动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转型的契机。面对这些复杂而紧迫的问题,亟需一套切实可行的破局策略,以推动现代大学治理的现代化转型和持续创新。

3.1. 优化治理结构,强化学术主导

面对全球化、信息化以及知识经济的挑战,大学必须重新审视并优化其治理结构,以确保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平衡与协同,为大学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1.1. 明确权力边界

大学应当明确划分行政管理与学术决策的职能界限,以促进学术自由与行政效率的和谐共存[3]。具体而言,行政权力应主要负责大学的日常运行、资源配置、政策执行等事务性工作,为学术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与保障。而学术权力则应主导学术事务的决策与管理,包括重要科研项目合作、科研项目评审、学术成果认定等,以保障学术研究的独立性与创新性。

3.1.2. 完善决策机制

构建一个基于科学原则、倡导民主精神且运行高效的决策机制,积极邀请师生作为重要参与方融入决策流程。为了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大学应建立科学、民主、高效的决策体系。具体而言,可以通过扩大决策参与范围,鼓励师生、校友、社会人士等多元主体参与决策过程,设立咨询委员会、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与建议;推行民主决策,在重大事项的决策中,应充分尊重并体现多数人的意愿,通过投票、表决等方式形成共识;构建全面的决策监督框架,确保监督机制健全有效,实施决策全程的跟踪与绩效评估,以维护决策的科学严谨与合理公正[4]

3.1.3. 强化监督机制

监督机制是保障权力规范运行的重要防线。大学应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确保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在各自领域内依法依规行使职权。具体而言,学校纪委(或上级纪委派驻学校的纪检监察组)、审计处等要切实履行监督责任,积极独立监督大学内部的各项事务及广大教职工日常行为;通过校园网、公告栏等渠道依照相关规定及时公开大学的重要决策、财务状况、学术成果等信息,接受师生与社会监督;建立投诉举报机制,为师生提供便捷的投诉举报渠道,对发现的违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维护大学的公正与廉洁。

优化治理结构并强化学术主导是现代大学治理的重要任务。通过明确权力边界、完善决策机制、强化监督机制、促进学术主导与行政支持的协同作用,大学可以构建更加科学、民主、高效的治理体系,为学术繁荣与社会服务提供有力保障。

3.2.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使用效率

大学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必须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3.2.1. 实施精细化预算管理

高校应严格执行预算法及预算法实施条例,强化预算管理,严控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源使用效能[4]。既要加强预算编制与执行监控,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体系,根据学校发展目标与战略规划,精细编制年度预算;又要优化成本结构,深入分析学校各项活动的成本构成,识别并削减不必要的开支,降低运营成本。

3.2.2. 多元化筹资渠道

高校要积极寻求政府的支持,加强与企业、社会机构合作,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为大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一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和专项资助,确保学校基本运行和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二要建立健全社会捐赠体系,加强与校友、企业和社会各界联系,通过设立捐赠基金、冠名项目等方式,积极争取捐赠资金与资源。三是高校积极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研发创新项目,争取企业资金、人才和技术支持。

3.2.3. 合理分配资源

建立科学合理的分配机制,让资源向重点学科、优势领域及教学一线倾斜。通过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学科竞争力与教学质量。学科发展既要有差异,又要在资源备置上相对均衡,避免资源过度集中于少数热门学科。通过设立专项基金、调整资源配置策略等方式,加大对基础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的支持力度。此外,还应优化师生比例,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充足的教育资源。在公共资源管理方面,可引入预约制度、分时共享等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与满意度。

高校应强化预算管理,精细成本控制,优化资源配置布局,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目标[5]。通过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资源配置模式、加强财务监管与绩效评估等措施的实施,可以逐步解决资源配置低效的问题,推动大学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3.3. 保障学术自由,强化责任担当

采取更加智慧与包容的治理方式,实现学术自由与行政管理责任的和谐共生。

首先,加强学术自治机制建设是平衡学术自由与行政管理的关键。大学应构建完善的学术治理体系,包括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组织,确保其在学术决策与监督领域拥有充分的权力与责任[3]。这些组织应由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学者组成,确保学术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公正性。

其次,促进学术诚信与道德建设也是平衡学术与行政关系的重要一环。大学应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培训,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和科研态度。同时,建立健全的学术不端行为查处机制,对违反学术诚信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以维护学术研究的纯洁性和公正性。

此外,鼓励跨学科交流与合作是打破行政壁垒、促进学术自由与行政管理融合的有效途径。通过跨学科交流与合作,不仅可以激发新的学术灵感,还能促进学术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提高学术研究的整体效能和水平。

总之,保障学术自由与实现有效行政管理是大学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6]。统筹好二者关系,大学才能更好发挥知识创新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为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3.4. 推进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

面对全球化背景下大学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的融合困境,大学治理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找到两者间的平衡点。

在推进国际化的过程中,大学应避免单一的“西方化”或“同质化”倾向,而是应探索多元化的国际化路径。这包括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引进多样化的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以丰富学校的国际教育资源。同时,注重国际学生的多样性,不仅吸引来自发达国家的留学生,也应积极招收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学生,以促进文化的多元交流与理解。

为了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机融合,大学需要构建一个既具有国际视野又根植于本土文化的教育体系。这要求大学在课程设计上既要融入国际前沿知识,又要结合本土实际,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国际化课程。

教师是大学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的关键力量。因此,大学应加强对教师的国际化培训,提升他们的外语水平、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鼓励教师深入研究本土文化,将本土文化的精髓融入教学和科研之中。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将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理念渗透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在大学追求国际化的道路上,本土化策略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通过弘扬本土文化特色,大学能够增强师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同时,本土化也是大学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在保持本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国际化拓展,大学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己的独特魅力和优势。大学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治理模式与路径,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国际化的挑战与机遇,同时坚守本土文化的根基与特色。

3.5. 拥抱技术革新,推动教育创新

技术革新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重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同时,它也向教育领域敞开了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大门。现代大学应当主动顺应这一趋势,积极融入技术革新的浪潮中,以促进教育模式的革新与发展[7]

3.5.1. 推动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必由之路。通过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深度改造,实现教学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这不仅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广泛共享,还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推送,从而显著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

3.5.2. 发展在线教育

为了进一步发展在线教育,高校需要积极拓展在线教育领域,加强在线教育平台和课程的建设与管理,提高在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同时,还需要关注在线教育的公平性和包容性,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地获得学习机会和资源。此外,随着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可以探索将这些技术应用于在线教育中,为学生提供更加沉浸式和互动性的学习体验。

3.5.3. 探索智慧校园建设

智慧校园是教育信息化与校园管理深度融合的产物。它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对校园内的各种资源进行全面感知、智能分析和优化管理,从而构建一个高效、便捷、绿色的校园生态系统。在智慧校园建设中,需要加强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如无线网络覆盖、智能安防系统、一卡通系统等;同时,还需要提升校园信息化管理水平,通过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智慧化呈现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智慧校园建设,可以显著提高校园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为师生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导向在于积极接纳技术革新,并以此为驱动力,全面促进教育领域的创新与发展[8]。通过实施教育信息化、发展在线教育、探索智慧校园建设等措施,高校可以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学习体验,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4. 重塑路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的构建

针对现代大学治理面临的诸多挑战,构建一个科学、高效且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大学治理体系十分必要。本文将从治理理念的更新、治理结构的优化、治理文化的培育以及治理能力的提升等多个维度,探索一条符合现代大学发展需求、能够引领高等教育未来的治理之路。

4.1. 治理理念的更新

在构建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的过程中,治理理念的更新是基础,它深刻影响着大学的战略规划、教育品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力[9]

4.1.1. 树立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治理理念

以人为本,意味着在大学治理中,应始终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视为根本出发点与最终归宿[10]。这要求大学充分尊重师生员工的主体地位,关注他们的成长需求、学术自由及个性发展,营造一个开放、包容、鼓励创新的学术环境。为此,大学需优化决策机制,确保师生能够参与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过程,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持续的专业发展机会和合理的薪酬福利,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同时,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仅重视专业知识传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服务社会的理念强调大学与社会的深度融合,促进知识转化与应用,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一方面,大学应加强与政府、企业、社区等社会各界合作,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鼓励师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提供咨询服务、技术培训等,直接为社会贡献力量。此外,大学还应积极承担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责任,通过开设公共课程、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提升公众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4.1.2. 强化大学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

大学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是对其作为知识创造与传播高地角色的深刻认识与自觉承担。这要求大学在追求学术卓越的同时,不忘回馈社会,积极履行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职责与使命。具体而言,大学在人才培养上,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具备强烈社会责任感、勇于创新探索及扎实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科学研究层面,需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与社会关切热点,力求产出原创性高、具备行业引领力的科研成果;文化传承与创新领域,应担当起弘扬与革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促进文化的广泛交流与深刻理解;而在社会服务方面,则应主动融入社会治理体系,强化公共服务功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11]

4.2. 治理结构的优化与设计

在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的优化中,治理结构的优化与设计是提升大学治理效能、促进学术繁荣与社会服务能力的关键。这一过程旨在通过系统性的调整与创新,构建一个既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又能有效应对外部挑战与内部需求的治理框架。

4.2.1. 完善大学章程与内部管理制度

大学章程是大学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到大学治理的规范化与科学化水平。围绕大学章程,构建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包括教学管理制度、科研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各项制度间需紧密衔接,相互支撑,构建成一个规范统一、高效协同的制度体系,以确保大学各项工作的顺畅推进与有序实施。

在章程修订与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应充分听取师生员工、校友、社会人士等利益相关者的意见与建议,增强制度的民主性与科学性。同时,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调整与优化制度内容,以适应大学发展的实际需要。

4.2.2. 推动治理体系的法治化、规范化

法治化、规范化是现代大学治理的必然要求。它要求大学在治理过程中,遵循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确保权力运行的合法性与规范性,维护大学的秩序与稳定。大学应树立依法治校的理念,将法治精神贯穿于治理体系的各个环节。在治理结构设计中,应注重权力制衡机制的构建。明确各治理主体的职责与权限,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权力格局。通过建立健全的决策、执行、监督体系,确保权力运行的透明化与规范化。在决策机制改革中,应强调程序正义的重要性。完善决策程序与规则,确保决策的公开、公平与公正。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与协同办公。通过数据分析与挖掘,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与支撑。

4.3. 治理文化的培育与弘扬

在大学治理的深层次架构里,培育并弘扬一种积极向上的治理文化,是推动大学治理效能提升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12]。治理文化不仅体现了大学的精神风貌与价值追求,更是引导大学行为、塑造大学形象的重要力量。

师生共同参与的文化氛围是大学治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激发师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大学内部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还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形成良好的学术生态与人文环境。高校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一是建立多种形式的交流平台,如学术沙龙、师生座谈会、网络论坛等,为师生提供畅所欲言、交流思想的空间。通过这些平台,师生可以就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与合作。二是强化师生协作氛围,积极倡导并实践一种互动式学习模式,其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引路人和伙伴。通过共同投身于科研项目、社会实践等多元化平台,这种合作模式显著增强了学生的实战技能与创新思维,同时也为师生间搭建了深厚的情感桥梁与智慧交流的殿堂[13]。三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态,定期策划举办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如文化庆典、艺术展览、体育竞技等,旨在营造一个充满活力与创意的校园环境[14]。这些活动不仅展现了大学的多元文化魅力,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的广阔舞台,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

4.4. 治理能力的建设与提升

在大学治理的实践中,治理能力的建设与提升是确保治理效能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这不仅要求治理主体具备高度的专业素养,还要求治理团队能够高效协作,共同应对复杂多变的治理挑战。

治理主体应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持续学习高等教育管理、政策法规、战略规划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通过参加学术研讨会、阅读专业书籍和期刊等方式,保持对行业动态和前沿理论的关注。鼓励治理主体积极参与实际治理工作,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巩固所学知识,不断积累宝贵的治理经验。同时,建立经验分享机制,促进治理主体之间的经验交流与相互学习。

培养治理主体政治领悟力、政治判断力、政治执行力,使其在复杂情境下能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高校治理能力包括信息收集与分析、风险评估与应对、方案制定与选择等多个方面的能力。通过模拟演练、案例分析等方式,提升治理主体的决策能力。治理主体需要具备出色的沟通协调能力,以有效处理内部矛盾、协调各方利益。通过团队建设活动、沟通技巧培训等方式,提升治理主体的沟通协调能力,促进治理过程中的顺畅沟通与合作。

建立清晰的团队目标,确保每位成员都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以及团队的整体发展方向。通过定期召开团队会议、制定工作计划等方式,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根据治理工作的需要,合理配置团队成员的专业背景、能力特长和性格特点,形成优势互补、协同作战的团队结构。同时,注重团队成员的多样性,以应对不同治理挑战的需求。

4.5. 治理评价的完善与创新

在大学治理的持续改进过程中,治理评价的完善与创新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准确评估治理效果,还能为未来的治理策略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4.5.1. 建立科学合理的治理效果评估体系

为了全面准确地评估治理效果,首先需要明确评估的具体目标,确保评估体系既有针对性又有有效性,能够真实反映治理成效及其对大学整体发展的贡献。在此基础上,应构建涵盖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师生满意度、资源利用效率、社会影响力等多个维度的评估指标体系,以全面展现治理效果的各个方面。在评估方法上,需结合定量与定性评估的优势,通过问卷调查广泛收集意见,利用数据分析技术深入挖掘信息,并辅以深入访谈调研,以形成全面、客观、精确的评估框架。同时,评估过程必须确保公正性和透明度,可邀请第三方机构参与或建立公开透明的评估机制,让师生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和监督,以避免主观偏见和利益冲突对评估结果的影响。

4.5.2. 及时反馈评估结果,持续优化治理策略

评估完成后,应及时收集并分析评估结果,全面了解治理效果的具体表现,同时识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随后,需迅速将评估结果反馈给相关治理主体及利益相关者,包括大学管理层、教师、学生、校友及社会各界,以此增强各方对治理工作的认同与参与。此外,治理评价体系应保持动态调整与创新,随着大学治理实践的深入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完善。应定期审视评估体系的有效性与适应性,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优化,并鼓励师生及社会各界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共同推动治理评价体系的持续改进与创新。

综上,治理评价的完善与创新是大学治理持续改进的重要保障。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治理效果评估体系并及时反馈评估结果,可以持续优化治理策略,推动大学治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5. 结论与展望

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挑战,现代大学治理必须勇于破局、积极优化,促进学术自由与行政管理的和谐共生、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机融合以及拥抱技术革新等措施,现代大学可以不断强化治理能力,持续推动治理水平升级,为教育现代化进程与人才培养质量飞跃奠定稳固基石[15]

面向未来,全球高等教育的持续繁荣与社会需求的动态变化,将赋予大学治理体系新的使命,既包含挑战也孕育着变革的契机。因此,我们需要持续关注大学治理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不断探索和创新治理模式和路径,以推动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基金项目

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生态化教育研究中心课题:《教育生态学思想耦合下地方师范高校生态课堂体系构建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STYB2302。

参考文献

[1] 张立军, 谢红雨. 从思想独立到学术自由看中国现代大学办学灵魂之缺失[J]. 内蒙古社会科学, 2010(6): 134-136.
[2] 朱婉菁. 自知, 反思, 创新: “数据治理”的三重内蕴[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7(6): 11-22.
[3] 陈亮. 论大学学术治理能力现代化[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 39(2): 89-99.
[4] 赵幸, 崔波. 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治理的逻辑基础与实现路径[J].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 2022, 11(1): 17-21+47.
[5] 范维, 燕东. 高等教育财政资源配置的国外经验借鉴[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1): 201-211.
[6] 马玉玉, 王绽蕊, 陈菲. 美国大学治理准则的兴起及作用[J]. 教育进展, 2024, 14(4): 541-547.
[7] 祝智庭, 金志杰, 袁戴, 等. 数智赋能高等教育新质发展: GAI技术时代的教师新作为[J]. 电化教育研究, 2024, 45(6): 5-13.
[8] 吴遵民, 熊振, 杨瑜, 等. 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 数字教育促进学习型大国建设的路径与机制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 2024, 42(1): 15-23.
[9] 姜朝晖, 金紫薇. 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 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 重庆高教研究, 2024, 12(1): 108-117.
[10] 翟雪松, 楚肖燕, 王敏娟, 等. 教育元宇宙: 新一代互联网教育形态的创新与挑战[J]. 开放教育研究, 2022, 28(1): 34-42.
[11] 王牧华, 李若一. 论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价值取向与政策路径[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8(3): 133-145.
[12] 杨小微. 现代性反思与中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 39(11): 86-99.
[13] 王茜, 刘新燕. 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北京邮电大学为例[J].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24, 42(4): 8-13+41.
[14] 谢红雨, 肖荷. 我国大学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基于管理伦理视角[J]. 大学教育, 2018(1): 185-187.
[15] 刘振天, 俞兆达, 陈恩伦, 等. 新时代学科评估改革的新思维(笔谈) [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1): 5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