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经常性损益视角下H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分析
Analysis of Company H’s Surplus Management Behav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on-Recurring Gains and Losses
DOI: 10.12677/fia.2025.142061, PDF, HTML, XML,   
作者: 邢海镖:河北地质大学管理学院,河北 石家庄
关键词: 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退市制度Non-Recurring Gains Losses Earnings Management Delisting System
摘要: 本文以H公司为研究对象,从非经常性损益视角探讨其盈余管理行为及其经济影响。研究发现,H公司在连续亏损和面临退市风险的情况下,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整净利润,以规避退市。然而,这些操作虽能短期优化财务指标,却未能提升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企业长期经营状况仍然堪忧。通过理论分析与数据验证,本文归纳出H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动因,包括融资压力及内部控制缺陷等。此外,H公司盈余管理的具体手段涵盖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政府补助的运用以及债务重组等,均对企业的短期财务表现产生显著影响。基于研究发现,本文提出优化企业治理、加强信息披露监管、提升外部审计质量等建议,以遏制企业滥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为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Company H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explore its surplus management behavior and its economic imp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on-recurring gains and losses. It is found that Company H uses non-recurring gains and losses to adjust its net profit in order to avoid delisting in the face of continuous losses and the risk of delisting. However, although these operations can optimize the financial indicators in the short term, they fail to improve the profitability of the main business, and the long-term business situation of the enterprise is still worrying. Through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data valida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ain motives of surplus management in Company H, including financing pressure and internal control defects. In addition, the specific means of surplus management in Company H include the provision and reversal of asset impairment, the use of government grants, and debt restructuring, all of which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short-term financial performance of the enterprise.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of optimiz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engthening information disclosure regulation,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xternal auditing to curb the abuse of non-recurring gains and losses by enterprises for surplus management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capital market.
文章引用:邢海镖. 非经常性损益视角下H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分析[J]. 国际会计前沿, 2025, 14(2): 512-525. https://doi.org/10.12677/fia.2025.142061

1. 绪论

1.1. 相关理论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发展,上市公司的财务透明度和信息披露质量成为市场健康运行的重要保障。然而,部分企业为了达到盈利目标或规避监管约束,通过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仍较为普遍。非经常性损益包括非主营业务收入、政府补助及资产处置收益等项目,由于其具有非持续性的特征使其容易被操控。近年来,监管机构不断加强对企业信息披露规范性的监管,但企业如何在合法合规范围内利用会计准则进行盈余管理,依然是一项重要议题。

作为一家曾被退市风险警示的上市公司,H公司近年来通过对非经常性损益的调节,实现了盈利利润由负转正,并被撤销退市警示的行为引起市场关注。该公司的盈余管理手段,特别是在关键年度中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大幅波动,不仅对其盈利能力产生了直接影响,也为市场参与者识别企业真实经营状况带来挑战。

因此,本文选择H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从非经常性损益视角分析其盈余管理行为及经济后果,以期揭示退市制度背景下企业盈余管理的手段,为监管政策优化和企业规范治理提供实践参考。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本文聚焦于退市风险背景下上市公司通过非经常性损益实施盈余管理的行为,基于H公司的典型案例,深入分析ST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动因与手段,为国内此类企业的盈余管理研究提供了案例支持。相比传统的大样本实证研究,本文以具体企业切入弥补了当前研究中对非经常性损益具体应用情境分析的不足。

1.2.2. 实践意义

第一,对于上市企业来说,通过分析H公司的案例,分析企业在退市压力下实施盈余管理的风险与潜在后果,帮助上市企业明晰合法合规与违规行为的界限。可以引导企业通过强化自身的主营业务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避免过度依赖盈余管理的短期效应,从而使得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

第二,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可以有针对性地完善监管制度和措施,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精准性,及时发现并制止企业的不当行为,辨别企业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维护证券市场的公平、公正和透明,保障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第三,对于企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来说,本文案例为投资者识别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参考依据,使其在投资决策中能够更全面地评估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规避被财务报表误导的风险。同时,债权人可以据此更有效地评估企业偿债能力,降低潜在信用风险。

2. 文献综述

2.1. 非经常性损益研究

国外学者普遍认为,非经常性损益因其偶发性和对净利润的显著影响,应在财务分析中予以重点关注。Black等人(2000)认为非经常性损益因具有较高的偶然性,难以通过常规财务手段进行有效控制,因此其在净利润中的比重往往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管理倾向[1]。Clementel A G. (2008)进一步指出非经常性损益属于企业并非经常出现却对净利润有着较大影响的项目。研究非经常性损益有助于降低企业通过此类项目调节利润的可能性[2]。Lin等人(2018)指出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对企业净利润有着极大影响,同时也会作用于企业盈利状况及预测结果[3]

国内部分学者则从非经常性损益的具体认定和操作方式展开研究。唐洪广(2002)指出非经常性损益除了在报表“主要财务指标”中作为单独一个标题列示固定的项目、总额、说明外,其具体金额会散布在利润表的5个项目之中,即“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减值损失”、“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4]。张伟(2017)指出政府颁布新的补贴政策,企业在对某些具体经济事项归类为主营收入或者政府补贴项目的过程中,或许会由于人为因素的干扰而出现偏差,进而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归类造成影响[5]。宣杰、张盛俊等人(2022)指出企业借助非经常性损益来调节利润的动机主要包括避税动机、扭亏盈利动机以及平滑利润动机[6]

2.2. 盈余管理研究

在盈余管理领域,国外学者强调盈余管理作为一种信息传递工具的潜在效应。Dominik (2022)认为盈余管理是以会计信息为起点,通过对企业相关会计信息进行调整,影响财务报表的披露状况,最终目的在于影响投资者的判断与决策[7]。Kun, Tian (2023)认为公司管理层实施盈余管理,主要目的在于向投资者传递公司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良好的信号。

国内学者更多关注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和实现手段。谢海东,谭琦颖(2018)在总结出在判断经济后果时,要区分盈余管理的方向以及考虑市场所作出的反应,而不能一味的肯定或否定[8]。周莎和章之旺(2021)指出ST公司实施盈余管理的主要目标在于中断连续的亏损状态,进而达成“摘帽”目的[9]。王丹(2023)指出对于部分上市公司,为了扭亏为盈选择的盈余管理手段与内控缺陷与否存在关系;若公司存在内控缺陷,则营业外收入与盈余管理呈正相关;若内控制度相对完善,此时投资收益和资产减值损失与盈余管理呈正相关[10]

2.3. 非经常性损益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

国外部分学者认为,非经常性损益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工具。Skantz, Terrance R等人(2000)指出上市公司为规避亏损或迎合市场预期,企业常通过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调节利润,以短期改善财务表现[11]。Hoyle Joe等人(2020)指出企业在进行融资前若实施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会导致后期利润出现下滑态势,进而对公司的未来绩效产生不良影响[12]。MIN J(2022)认为投资者通常主要依据股价走势来判断一家公司是否具有投资价值。因此,企业高管往往会借助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实施盈余管理,以对报表进行粉饰,从而实现提升股价的目标[13]

国内学者则较多关注退市压力背景下非经常性损益的实际运用。廖楚君(2017)指出企业常常将非经常性损益的归类变更作为一种常用的盈余管理方式,把非经常性收益归入核心收益范畴,或者把经常性费用划分为非经常性损失,以此实现虚增经营性利润的目标[14]。吴虹雁和朱璇(2021)通过进行实证分析得出退市制度标准多元化之后,ST类公司更倾向于选择真实盈余管理来实现摘帽,并且这种手段会更加隐蔽隐蔽[15]。徐素波和李晓涵(2023)通过对53家借助非经常性损益实现扭亏的企业进行分析后发现,此类企业通常采用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项目、政府补助项目、债务重组项目以及其他符合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的损益项目等手段来进行盈余管理[16]

2.4. 文献评述

国内外学者对非经常性损益和盈余管理的研究逐步深化。国外研究聚焦于非经常性损益的偶发性特征及其对企业净利润和财务决策的影响,强调其作为盈余管理工具的潜在风险。国内研究则更注重非经常性损益的归类与具体操作方式,并指出其在避税、扭亏、平滑利润等情境中的重要作用。盈余管理方面,国外学者多强调其信息传递功能及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而国内学者更关注其经济后果,尤其是在借壳上市、供应链管理等场景下的运用。关于非经常性损益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国外学者探讨其对短期财务表现和长期绩效的不良影响,国内研究则揭示其在退市压力下的广泛应用及隐蔽性增强的趋势。总体来说,现有文献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但对退市制度背景下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行为的动因与手段的深入分析仍有待加强。

3.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3.1. 概念界定

3.1.1. 非经常性损益

非经常性损益是指公司发生的与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其性质、金额或发生频率,影响了真实、公允地反映公司正常盈利能力的各项收入、支出。证监会在《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中特别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单独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予以充分关注,对公司在财务报告附注中所披露的非经营性损益的真实性、准确性与完整性进行核实。非经常性损益应包括以下项目:各种形式的政府补贴;债务重组损益;资产置换损益等。

3.1.2. 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是企业以特定的会计方法或者调整经营活动的方式,来改变企业的盈余状况,进而影响到企业的财务报告。这种管理活动旨在使企业的财务报告更加符合管理层的利益,或者满足企业特定的经济目标。盈余管理所涉及的手段和方式多种多样,包括会计政策选择、盈余预测、盈余操纵等。主要包括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和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虽然可以帮助企业改善财务表现,但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过度的盈余管理可能会损害企业的信誉,误导投资者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非法的盈余管理手段还可能引发法律风险,给企业带来损失。因此,企业在实施盈余管理时,需要权衡各种因素,确保活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本文所指的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是管理层对企业非日常活动进行操纵,如:政府补助、非流动资产处置、债务重组、资产减值损失等。由于非经常性损益的界定困难且企业具有选择权,非经常性损益成为企业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

3.2. 理论基础

3.2.1.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是现代企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是建立在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基础上。委托代理理论研究的核心是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不一致的委托代理问题。由于代理人委托人双方目标不一致,而且存在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代理人有可能偏离委托人的目标,而委托人难以观察并监督,就会出现代理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损害委托人利益的委托代理问题。肯尼思·阿罗将委托代理问题区分为两种类型,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就是指代理人借委托人观察监督困难之机而采取的不利于委托人的行动。逆向选择就是代理人占有委托人所观察不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私人信息进行决策。

在本文所研究的案例公司中,也正是由于这一矛盾的存在,所有者难以确切知晓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而管理者却对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了如指掌。当企业经营状况欠佳时,这便使得管理者有了利用盈余管理来美化企业报表的机会和动机。

3.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不同角色对相关信息的的了解程度是有差别的。一些成员拥有其他成员无法拥有的信息,由此造成信息的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不对称信息可能导致逆向选择。一般而言,卖家比买家拥有更多关于交易物品的信息。在市场中,企业是内部主体在信息全面度和信息传播速度方面相较于外部主体有较大的优势。企业内部主体中,管理者相当于内部主体,通常掌握最全面最及时的信息。信息不对称使得企业处于主导位置,企业信息来源于企业,所以企业具有向外部选择性披露信息的条件。

两权分离导致管理层与股东的利益不一致,信息不对称阻碍了公司实际经营信息的流动,使信息使用者不能有效判断盈余信息的真实可靠性。管理层具有自利行为动机,管理层薪酬激励大多依赖于经营业绩指标,管理层控制权的增加使其对公司生产活动、销售活动及成本等的控制能力增加。

在本文所研究的案例公司当中,当企业面临退市风险时,管理者会采用盈余管理的方式来美化财务报表,以避免触及退市指标,向外部传递出积极的利好信号。而对于投资者和监管部门而言,匮乏的信息使得他们无法完全真实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使其处于劣势地位。

4. H公司案例选择原因

4.1. H公司净利润与扣非净利润分析

Table 1. Net profit and withholding of H company from 2017 to 2023 (ten thousand Yuan)

1. 2017年~2023年H公司净利润与扣非净利润(万元)

年份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净利润

1237.4

−5089.9

−12346.4

1314.6

−164.1

659.8

2014.7

扣非净利润

−2089.9

−7485

−5601.7

−1906.2

−2280.3

27.1

−2611.4

*数据来源:H公司年报。

表1所示,从2017年至2023年,H公司的净利润变化显著,整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尤其是2020年,净利润由负转正,实现1314.6万元的净利润,而这一年也是公司保住上市资格的关键年份。但是根据扣非净利润数据显示,公司实际盈利能力较弱,始终处于亏损状态,从2017年的−2089.9万元下降至2023年的−2611.4万元。特别是在2020年,净利润的增长主要得益于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这表明公司具有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4.2. 主营业务能力分析

表2可知,与行业均值相比,从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整体来看H公司的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整体较弱。2017年至2020年,营业收入连续四年下降,从2017年的224,089万元骤降至2020年的5008.4万元,且营业成本与营业收入始终保持接近,这表明其主营业务利润微薄。2021年至2023年,虽然营业收入有所增加,但盈利能力仍未显著改善。虽然2022年营业收入回升至88375.1万元,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仍为−276.4万元。结合扣非净利润的持续亏损情况,可以推断H公司在此期间主要依赖非主营业务收入实现财务报表的短期改善,由此进一步证明了H公司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Table 2. Main business capability index of H company from 2017 to 2023 (ten thousand yuan)

2. 2017年~2023年H公司主营业务能力指标(万元)

年份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营业收入

224089

120910.4

7012.2

5008.4

29459

88375.1

74074.6

营业收入行业均值

198999.1

231040.4

241281.8

272852.5

362412.7

464438.6

440330.7

营业成本

221955.1

118217.7

3460.8

3344.7

24885.7

80330.1

67733

营业成本

128643.1

145008.8

149569.3

165998.5

217282.6

284991.7

272621.7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250.6

−5372.1

−12949.6

756

−564.5

−276.4

1261.7

*数据来源:H公司年报。

4.3.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分析

Table 3. Percentage of non-recurring profit and loss to net profit of company H from 2018 to 2022 (unit: ten thousand yuan)

3. H公司2018年~2022年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百分比(单位:万元)

年份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非经常性损益合计数

2395.1

−6744.7

3220.9

2116.2

632.7

净利润

−5089.9

−12346.4

1314.6

−164.1

659.8

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的百分比

−47.06%

54.63%

245.00%

−1289.46%

95.89%

*数据来源:H公司年报。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是H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工具。由表3可知其数值和占比在关键年份波动显著。从2018年到2022年,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的比例波动剧烈,甚至在部分年份超过100%。特别是在2020年,非经常性损益合计为3220.9万元,占净利润的比重高达245%。然而,这些收益具有显著的非持续性,难以反映企业的实际盈利能力。这表明H公司通过非经常性损益调整利润,以满足特定监管要求或市场预期。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的政府补助对净利润贡献率高达346.65%,这显示出企业对外部政策和一次性收入的依赖性极高。因此,从经常性损益项目来看,H公司具有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5. H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分析

5.1. H公司盈余管理可能性的动因分析

5.1.1. 外部动因

第一,上市企业可以获得较多的经济资源。一旦企业被退市,不仅意味着其将失去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的渠道,还可能导致利益相关者对其信用能力的质疑,进一步削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退市后企业通常无法继续享受资本市场带来的优质资源,包括低成本的股权融资机会、投资者的关注以及政策扶持,这些经济资源的缺失将使企业在发展中面临更大的资金和市场压力。

第二,我国退市制度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上市公司被ST后,拥有时间来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若在此期间未能实现扭亏为盈,在正式退市前还有暂停上市阶段,从而又获得一次保壳契机。在退市制度实施过程中,ST公司大多触及财务指标。与其他指标相比财务指标更易于进行改善,使得撤销风险警示的要求相对较易达成。

5.1.2. 内部动因

第一,“摘星脱帽”避免退市。依据2018年11月修订的股票上市规则,若H公司在“戴帽”后的首个会计年度,净利润依然为负值,那么其股票将会被停止在股市进行交易。因此,2020年度成为公司摆脱“*ST”、避免退市的关键之年。在评估企业是否符合摘帽条件时,净利润被视为关键要素,但并未明确该净利润标准是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之前还是之后。H公司为了实现扭亏为盈、避免退市的目标,利用了制度的漏洞,在关键的2020年选择以非经常性损益这种风险较小且能在短期内获得收益的方式进行利润操纵。所以,H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之一便是摆脱“*ST”、实现保壳以及避免退市。

第二,缓解企业融资压力。由表4可知,从流动性方面来看,根据其报表数据,公司在2017年至2019年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4781.5万元、−9196.9万元和−636.1万元,主营业务没有盈利却仍在不断投资,此时银行给予贷款的可能性很小,融资十分困难。因为其主营业务的扩张、行业转型需要大量资金,但有限的经营活动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H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是源于其获取融资的目的。

根据2012版证监会行业分类H公司归属于卫生行业,因此采用H公司的偿债能力指标和其所属的卫生行业的均值进行对比。由表5可知,H公司近年来的债务负担严重,由于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均小于一,可知2020年之前流动资产和速动资产的金额均低于流动负债额,表明资金的流动性较弱,短期债务负担较重。而且在2019年,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仅仅有0.35左右,且这两项指标远远低于其行业均值1.3表明其资金周转率偏低。同时,H公司资产负债率很高,2017年至2019年其资产负债率分别为0.89、0.93和1.62,而卫生行业资产负债率均值稳定在0.4~0.6这个区间,尤其是在2019年H公司资产负债率为1.62表明其负债超过了资产,企业可能会面临资金短缺的情况,可见H公司债务压力较大。

Table 4. Cash flow situation of H company from 2017 to 2023

4. 2017年~2023年H公司现金流量情况

年份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4781.5

−9196.9

−636.1

−9534.6

−14161.5

1767.2

1249.1

*数据来源:H公司年报。

Table 5. Analysis of solvency index of H company and industry from 2017 to 2023

5. H公司与行业2017年~2023年偿债能力指标分析

年份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流动比率

0.90

0.76

0.35

1.82

1.09

1.05

1.07

行业流动比率

1.81

1.62

1.39

1.68

1.27

1.18

1.39

速动比率

0.60

0.76

0.34

1.78

0.48

0.61

0.74

行业速动比率

1.47

1.57

1.32

1.63

1.17

1.08

1.19

资产负债率

0.89

0.93

1.62

0.45

0.62

0.64

0.70

行业资产负债率

0.46

0.38

0.44

0.49

0.57

0.60

0.55

*数据来源:H公司年报。

第三,H公司的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缺陷,这为盈余管理创造了可能性。H公司自从上市以来,控股股权多次变更,其在面临退市危机时曾多次进行主营业务的更换,先后涉足建材业务、园林业务、大型商品贸易业务以及医疗服务业务,然而营业收入与净利润状况均不理想,致使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面临诸多挑战,公司也长期徘徊在退市边缘。公司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使得股东对财务决策和会计核算过程的控制较为薄弱,这使得企业能够相对容易地操纵非经常性损益等项目来进行盈余管理。此外,公司利用了信息披露机制的不健全,可能会隐瞒或延迟披露对公司不利的信息,从而为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掩护。

5.2. H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分析

5.2.1. 利用资产减值损失

表6可知,从2017年~2023年,H公司资产减值损失最多的年度是2019年,2019年是H公司连续亏损的第二年,在这一年其资产减值损失额高达5382.8万元。从表6中可以直观地看出,2019年H公司的资产减值损失达到近几年的顶峰,而且H公司早在2018年就已经确认资产减值损失3758.7万元,与亏损前一年2017年的资产减值损失−267.6万元相比,2018年增加了4026.3万元,而2019年比2018年增加了1624.1万元。近年来,H公司的资产减值损失主要集中发生在2018年和2019年,数额巨大,但到了2020年H公司对资产减值损失进行大量转回。

Table 6. Impairment loss of H company from 2017 to 2023 (ten thousand yuan)

6. 2017年~2023年H公司减值损失(万元)

年份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资产减值损失

−267.6

3758.7

5382.8

−165.5

229.6

45.6

708.7

净利润

1237.4

−5089.9

−12346.4

1314.6

−164.1

659.8

2014.7

*数据来源:H公司年报。

由于资产减值损失项目存在较大的盈余管理空间,能够为ST公司的决策层提供良好的机会来粉饰公司会计利润。加之在实务中,资产减值迹象以及具体的减值金额难以准确计量,大多是依据公司财务人员的主观判断,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与随意性。因此,大量计提和转回资产减值准备成为ST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常用手段之一。H公司在连续亏损的两年计提大量资产减值准备,为后续实现扭亏为盈的局面作好铺垫,这表明H公司具有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5.2.2. 政府补助

依据最新修订的第16号企业会计准则,政府补助需计入“其他收益”科目。并且在利润表中,“其他收益”科目处于“营业利润”科目之上。故而,政府补助会对H公司的营业利润产生影响。企业常常借助政府补助来提升会计盈余,原因在于其操作相对简便,市场监管力度较小且操作风险较低。

在2020年,H公司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中的政府补助对损益的贡献高达4557.0万元,创历史新高,是2019年14.6万元的312倍。证明H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通过大量的政府补助来提升公司的经营业绩,对扭转公司亏损的局面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助力作用。由表7中可以看出,从2017年到2019年企业收到的政府补助金额较少,2020年H公司收到巨额的政府补助4557万元,并且可知政府补助是2020年净利润由亏转盈的关键因素之一。此外,近五年来政府补助成为H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重要构成部分。这表明H公司具有利用政府补助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Table 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subsidy and net profit of company H from 2017 to 2023

7. H公司2017年~2023年政府补助与净利润关系

年份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政府补助(万元)

95.7

0

14.6

4557

11.4

476.4

132

净利润(万元)

1237.4

−5089.9

−12346.4

1314.6

−164.1

659.8

2014.7

政府补助占净利润百分比(%)

7.73

0

−0.12

346.65

−6.95

72.2

6.55

*数据来源:H公司年报。

5.2.3. 债务重组

表8中可以看出,H公司在2020年利用债务重组获得了大量的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公司的财务状况,增加了当期利润。但债务重组只是一种短期的财务手段,可能并非公司经营状况的实质性改善。

Table 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bt restructuring and net profit of company H from 2017 to 2023

8. H公司2017年~2023年债务重组与净利润关系

年份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债务重组(万元)

0

0

0

4519.4

0

0

0

净利润(万元)

1237.4

−5089.9

−12346.4

1314.6

−164.1

659.8

2014.7

债务重组占净利润百分比(%)

0

0

0

343.79

0

0

0

*数据来源:H公司年报。

根据H公司2020年年报显示,其在2020年的债务重组是因为与债权人魏勇达成了债务和解。H公司与魏勇就债务清偿等问题进行了多次沟通后,于2020年11月5日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公司分别于2020年11月11日、2020年12月23日,按照和解协议约定向魏勇支付2000万元、8000万元。至此,公司与魏勇达成的和解协议已经履行完毕,公司与魏勇之间的全部债权已结清。上述债务计算至清偿日的本息合计14519.38万元,公司偿还10,000万元后,形成债务重组收益4519.38万元。此外,2020年H公司还依据法院判决调整减少了原对宏志实业的欠款利息1425.55万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公司的债务负担。此次债务重组行为对公司面临退市的关键年份2020年的盈利产生了积极影响,帮助公司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务困境,使得企业获得了大量收益,不排除企业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5.3. H公司盈余管理后经济影响分析

2020年,H公司采用多种提升非经常性损益的手段开展盈余管理,促使企业净利润在短期内上升,实现扭亏为盈。然而,企业借助盈余管理手段只能暂时摆脱困境,实现短期内企业效益的提升,并不能证明其已从根本上走出困境并获得发展。因此,本文将深入剖析H公司的财务数据,以此评估H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所产生的经济影响。

5.3.1. 发展水平仍然较差,盈利能力有待提升

表9表10可知,H公司的盈利能力在2019年~2023年中一直较为薄弱,特别是2020年,虽然公司通过盈余管理手段使净利润实现了扭亏为盈,但其盈利质量并未得到根本改善。在2022年和2023年H公司的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为199.99%和−16.18%,这也体现出H公司在2020年之后的营业收入增长并不具有长久性,甚至在2023年营业收入较前一年出现了下降。在2019年到2023年这五年中从总体上来看H公司的净利润呈现出明显的上升,但是H公司这几年的扣非净利润增长率除了2020年为19.62%,其余几年均为负值且明显低于净利润增长率,这说明其净利润增长并非主要由主营业务带来的,可能是依靠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实现了净利润的增长。反映了出其主营业务盈利能力不稳定或较弱,对外部因素依赖较大。长期来看,这种情况不利于持续发展,应着力提升主营业务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减少对非经常性损益的依赖,以实现可持续的业绩增长。

Table 9. Profitability indicators for company H, 2019~2023

9. 2019年~2023年H公司盈利能力指标

年份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总资产净利润率(%)

−67.87

6.12

−0.39

1.11

2.95

净资产收益率(%)

−27.62

49.87

−0.89

3.01

9.01

营业净利率(%)

−176.07

26.25

−0.56

0.75

2.72

*数据来源:H公司年报。

Table 10. Company H development capacity indicators 2019~2023

10. H公司2019年~2023年发展能力指标

年份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营业收入增长率

−94.20%

−28.58%

488.19%

199.99%

−16.18%

净利润增长率

−142.57%

110.65%

−112.48%

502.03%

205.35%

扣非净利润增长率

−25.16%

−65.97%

19.62%

−101.19%

−731.87%

*数据来源:H公司年报。

5.3.2. 短期偿债风险较高,营运状况未改善

虽然H公司在2020年通过盈余管理手段提升了短期财务表现,但其偿债能力依然存在较大风险。从表11来看,H公司的流动比率由2019年的0.35增长至2023年的1.07,表明其短期偿债能力得到了缓解。然而,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政府补助和债务重组等非经常性损益,而非主营业务的健康增长。2021年后流动比率回落至1.09,且速动比率始终维持在0.6左右,表明其短期偿债压力仍然较大。H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在2023年降至69.84%,较2019年的168.84%有所下降,短期内减轻了债务负担,但这一数据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表明其资本结构依然不合理。尽管2020年的债务重组减轻了部分债务压力,但公司未能有效优化长期偿债结构,仍依赖外部资金解决短期流动性问题。

Table 11. Company H and industry solvency indicators, 2019~2023

11. 2019年~2023年H公司及行业偿债能力指标

年份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流动比率

0.35

1.82

1.09

1.05

1.07

行业流动比率

1.39

1.68

1.27

1.18

1.39

速动比率

0.34

1.78

0.48

0.61

0.74

行业速动比率

1.32

1.63

1.17

1.08

1.19

资产负债率(%)

161.84

45.05%

62.02%

63.99%

69.84%

行业资产负债率(%)

43.80%

48.73%

56.53%

60.15%

55.45%

*数据来源:H公司年报。

根据表12显示,H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在由2019年的2.39此增长至2023年的5.05次,这显示出公司在提高资金回收效率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其存货周转率从2019年的18.83下降至2023年的4.08,反映出其库存管理仍然存在问题,可能影响未来的资金周转和运营效率。

H公司虽然通过短期的盈余管理改善了偿债能力,但是其营运状况未能有效改变,长期偿债风险仍然存在。依赖外部资金和非经常性损益的改善方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公司财务健康和经营效率的问题。

Table 12. Operating capacity indicators for company H and affiliated industries, 2019~2023

12. 2019年~2023年H公司及所属行业营运能力指标

年份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应收账款周转率(次)

2.39

6.25

7.79

10.12

5.5

行业应收账款周转率(次)

9.03

9.21

9.85

8.97

11.23

存货周转率(次)

18.83

8.41

2.39

4.38

4.08

行业存货周转率(次)

31.56

28.01

31.61

30.29

22.03

总资产周转率(次)

0.39

0.23

0.7

1.49

1.09

行业总资产周转率(次)

0.47

0.49

0.52

0.6

0.52

*数据来源:H公司年报。

6. 针对H公司盈余管理的建议

6.1. 对H公司的建议

6.1.1. 优化企业侧重方向

H公司应注重主营业务发展,减少对非经常性损益的依赖。H公司长期依赖盈余管理来应对市场和内部压力并非长久之计。公司应专注于优化自身经营策略,深入分析所处行业的竞争态势,寻找差异化竞争优势。在卫生行业中可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具有独特价值的产品或服务,而非持续依赖非主营业务收入改善财务状况。

6.1.2. 加强内部治理

企业基于非经常性损益的盈余管理行为可能体现出高管层经营管理能力不善、逐利动机明显、缺乏有效监督等弊端。H公司需要优化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督机制,防止管理层为了个人利益而进行不适当的盈余管理行为。可以通过发挥独立董事在公司决策中的作用,使其能够独立监督公司的财务和运营情况。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及财务控制制度,加强财务核算和报告的准确性。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估计的运用保持谨慎性原则,避免利用制度漏洞进行利润操纵,确保财务数据真实反映公司的经营状况。

6.1.3. 拓展融资渠道

H公司应该合理规划融资渠道,优化资本结构。根据本文分析,H公司面临较大的融资压力,公司应积极开拓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除了传统的银行贷款和股权融资外,还可以考虑债券发行、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对于一些具有稳定现金流的项目,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来提前回笼资金,缓解资金压力。优化资本结构,合理控制债务规模。根据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战略,确定合适的债务水平避免过度负债,加强对债务期限结构的管理,避免短期债务集中到期带来的流动性风险。

6.2. 对监管部门的建议

6.2.1. 完善盈余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退市制度,强化监管力度。对于企业的退市标准,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不仅仅局限于财务指标,还应包括公司治理、市场表现等非财务指标。同时,缩短暂停上市的缓冲期,避免企业利用这一阶段进行盈余管理来保壳,并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对ST企业进行定期风险评估,及时预警异常财务行为,对于存在违法违规情况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6.2.2. 加强对企业信息披露监管与监督

加强信息披露监管,提高退市透明度。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要求企业全面、准确、及时地披露相关信息。特别是对于涉及盈余管理的关键信息,如非经常性损益的构成、会计政策变更实质原因等应要求企业详细说明。同时,规范信息披露的格式和内容,便于投资者和监管机构进行分析和判断。提高上市公司信息的透明度,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减少信息不对称。

6.2.3. 加强协同监管

规范中介机构行为,加强协同监管。规范外部审计机构、券商等中介机构的行为,加强对其执业质量的监督。要求中介机构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上市公司进行审计,确保其出具的报告真实可靠。对于中介机构与上市公司合谋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要严肃查处。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协同监管,形成监管合力。证券监管部门、财政部门等可以建立信息沟通和协作机制,共同对上市公司的财务和经营情况进行监管。对于跨行业、跨地区的上市公司,应加强区域间和部门间的联动监管,防止出现监管空白。

6.3 对外部审计机构的建议

6.3.1. 加强对企业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审计机构应坚守独立性原则,避免与审计对象发生商业往来或其他利益关系。审计师应独立地进行财务审计,确保审计报告的公正性和真实性。对于H公司等企业,审计机构需要深入分析企业财务数据的背后动因,关注可能的盈余管理行为,特别是在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等方面,提供客观的审计意见。

6.3.2. 提高对异常信号的关注度

外部审计机构在审计过程中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风险评估,关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的异常信号,对于突然出现的大额非经常性损益、不合理的会计政策变更等异常信号,要深入调查和分析,判断其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对于中介机构而言,建议进一步加大审计机构查验要求的力度,要求年审机构着重核查上市公司当期收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严格落实中介机构的责任。

6.3.3. 强化行业自律

外部审计机构应加强行业自律,建立健全行业自律规范和惩戒机制。对于违反职业道德和审计规范的行为,行业协会应及时进行查处,维护行业的良好秩序。行业内应定期组织对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执业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对存在问题的机构进行通报批评或取消执业资格。通过加强行业培训、交流和研究,提升审计机构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同时,审计人员要始终把专业、谨慎、警觉的职业怀疑精神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在审计核查时,面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财务信息应当谨慎判断,需要监测企业员工的行为,并注意企业财务信息的变动趋势,密切关注报表数据的勾稽关系,防止串通舞弊。

7. 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发现,H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主要包括退市制度的灵活性、融资需求的迫切性以及内部控制的薄弱。在此背景下,企业较易借助会计政策调节利润,掩盖真实经营状况。同时研究表明,非经常性损益具有较强的操控空间,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工具。因此建议监管部门完善退市制度与信息披露监管,加强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审计约束,同时企业应聚焦主业、强化治理,从源头减少盈余管理动因。

参考文献

[1] Black, E.L., Carnes, T.A. and Richardson, V.J. (2000) The Value Relevance of Multiple Occurrences of Nonrecurring Items. Review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and Accounting, 15, 391-411.
https://doi.org/10.1023/a:1012054609524
[2] Esteban, L.P. and Clemente, A.G. (2008) The Hypothesis of Avoiding Losses and Decreases in Earnings via Extraordinary Items. Spanish Journal of Finance and Accounting, 37, 405-440.
https://doi.org/10.1080/02102412.2008.10779649
[3] Li, N., Su, H., Dong, W. and Zhu, K. (2018) The Effect of Non-Recurring Items on Analysts’ Earnings Forecasts. 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1, 21-31.
https://doi.org/10.1016/j.cjar.2017.10.001
[4] 唐洪广. 有关非经常性损益的几个问题[J].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2(3): 44-47.
[5] 张伟. 非经常性损益信息的重要性、披露现状及管理策略分析[J]. 齐鲁珠坛, 2017(6): 38-41.
[6] 宣杰, 张盛俊, 高新宇, 等. 业绩型股权激励对分类转移盈余管理影响研究[J]. 财会通讯, 2022(4): 76-80.
[7] Gajdosikova, D., Valaskova, K. and Durana, P. (2022)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in the Scope of Firm-Specific Features. Journal of Risk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 15, Article No. 426.
https://doi.org/10.3390/jrfm15100426
[8] 谢海东, 谭琦颖. A股借壳上市公司的业绩承诺、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J]. 河南社会科学, 2018, 26(9): 34-39.
[9] 周莎, 章之旺. ST公司“摘帽”行为中盈余管理的识别——基于Benford法则计算FSD值的实证研究[J]. 会计之友, 2021(7): 39-48.
[10] 王丹.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因分析与对策建议——以H公司为例[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23(3): 62-63.
[11] Skantz, T.R. and Pierce, B.G. (2000) Analyst Forecasts and Analyst Actuals in the Presence of Nonrecurring Gains and Losses: Evidence of Inconsistency. Advances in Accounting, 17, 221-244.
https://doi.org/10.1016/s0882-6110(00)17013-0
[12] Hoyle, J.B., Paik, G.H. and Shi, R. (2017) Extraordinary Items—An Elusive Concept. Accounting Historians Journal, 44, 139-156.
https://doi.org/10.2308/aahj-10562
[13] Huang, S., Hu, J. and Min, J. (2022)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Changes in Accounting Standards on Classified Transfer Earnings Manag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counting Profit and Non-Recurring Gains and Losses. 2022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Scienc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CSSED 2022), Wuhan, 25-27 March 2022.
[14] 廖楚君, 袁春生. 非经常性损益归类变更盈余管理手段及其监管[J]. 会计之友, 2017(15): 41-43.
[15] 吴虹雁, 朱璇. 盈余管理方式对ST类上市公司“摘星摘帽”的影响——基于退市制度变更的分析视角[J]. 会计之友, 2021(12): 125-132.
[16] 徐素波, 李晓涵. ST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3(9): 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