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的阿勒泰》是新疆本土作家李娟的散文集,首次出版于2010年。这本散文集分为“记忆之中”和“角落之中”两辑,共收录二十四篇散文。李娟从生态美学的视角出发,歌咏了和谐、美丽、与充满生命力的阿勒泰,同时在对阿勒泰生灵万物书写中潜藏着她对自然的隐忧和对现代文明的反思。
Abstract: My Altay is a collection of essays by Xinjiang local writer Li Juan. It was first published in 2010. This collection of essays is divided into “Memory” and “in the Corner” two volumes, a total of 24 essay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 Li Juan sings about the harmony, beauty, and vitality of Altay. At the same time, she hides her hidden worries about nature and her reflection on modern civilization in the writing of the living creatures of Altay.
1. 引言
生态美学产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要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美丽”一词的提出使得生态美学在这一时期得到长足的发展,给予生态美学很大的发展空间,生态美学思想也在无形之中影响着人们。我国研究生态美学的学者曾繁仁先生在其《试论生态美学》一文中指出,所谓‘生态美学’即具备新时代内涵的人文精神,其涵义在于对于目前人类所处的局面中“非美的”存在引发的紧迫感与危机感的缓解与改善,并着重考虑人类的永续发展,对于世代之间美好生存的执念与担忧,并对于人类在自然与心灵层面上所营造的家园进行重新建构。人类与地球以及自然的关系不应该被简单地看作对立、控制或受控关系,而更应该是和谐共生的关系[1]。这一思想与李娟在散文《我的阿勒泰》中呈现出的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我的阿勒泰》中,李娟在书写自然生态的美丽,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对自然生态理想的守望时,还不忘剖析现代文明到来引发的生态危机。李娟笔下的阿勒泰从美到非美的转变意在呼吁人类文明进行可持续发展,力求打破人类中心主义,走向万物齐一的多中心主义,生态整体主义,在人与自然之间最终形成和谐共生的关系。
2. “万物齐一”生态观的揭示
2.1. 万物平等的创作视角
“万物齐一”的思想出自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齐物论》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在庄子的哲学世界里,世间的万事万物乃至整个宇宙与我本身都是浑然一体的,没有高低贵贱善恶美丑之分,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齐物论》揭示的‘万物浑然’是万事万物在一同构成的有机整体中,自由流动变化的天然状态。”[2]李娟认为阿勒泰的一切事物皆可呈于她的笔端,正如她自己所说:“阿勒泰的马、一只猫、牛、花脸雀,还有春天的荒野、一条路、河边的空旷地、森林中的木耳、马桩子、树,还有外婆、汉族和哈萨克族的孩子、乡村舞会和弹唱会、酒鬼,还有裁缝和小杂货店的艰苦营生,以及游牧的哈萨克族人……唯有以这片深厚的大地垫在文字后面,才能令我的讲述充满底气和信心。而我本身是虚弱彷徨的。我依赖一切大的事物,并努力地缘此成长”[3] (p. 75)。李娟秉持着万物平等的理念构建了一个整体和谐的阿勒泰。她的背后是她所生活的世界,支撑着她持续写作的是她信任着并愿为此虔诚书写下去的是她脚下的一草一木,是她背后的山川流水,是她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触。正是这份难能可贵的信任让她没有以高贵或者低贱的姿态去俯视或者仰视阿勒泰的一切人事物景,而是始终保持着平和谦卑的心态去平视她身边的一切事物,以“无我”的姿态进入自然,让自己融进这个包罗万象的大自然之中。“‘无我’绝不是否定‘我’的存在,而是将‘我’化作一双看世界的眼睛,直白坦荡地呈现边疆的生态世界,平等和谐地与生灵万物互动。”[4]在《我的阿勒泰》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李娟对阿勒泰这片土地的爱,她爱广袤的戈壁,爱春天的荒野,爱宁静的湖泊,爱辽阔的天空与悠然流动着的白云;同时也爱成群的绵羊,爱驰骋的骏马,爱淘气质朴的哈萨克人们……她爱自由,爱生命,爱阿勒泰的一切。正是这份爱让李娟把自己化成了一双看世间万物的眼睛,透过这双洁白无暇的“眼睛”,我们看见了一个更加纯粹的世界:在库委碧绿的草地上无所顾忌地睡觉,悠闲地观察着天空中云的色彩和形状是她;爬上一个个坡地站在最高处回看群山起伏的大地,享受着自远处而来拂过面颊时的微风是她;越过山坡遥望远方在群山之巅上闪闪发光的积雪,卧听咩叫连天的阵阵羊群,闲看草原上肆意飞奔的群群骏马的还是她……李娟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类主体的意识去贴近、亲近大自然,这在无形之中就消除了人类世界与自然界的“边界”感。在她的眼中,自然和人类本就是一体,没有边界感的,花草树木人鱼鸟兽本就没有什么不同,我们共饮的是一条河水,居住的是同一片草原,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之下,来去自如,随风而起,也终将随风消散。
2.2. 天人合一的创作思想
“万物齐一”的生态观还体现了李娟散文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理念源自于中国传统哲学。“不同哲学家对‘天’有不同的涵义,当‘天’寓意为‘广大自然’时,‘天人合一’则解释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该理念生态维度的表现,‘天’寓意不同,但‘合一’并不否认区别,‘合一’是指对立的双方彼此又有密切联系不可分离的关系。”[5]人类是大自然孕育出来的生灵,这就注定了人类的生活必须依靠大自然,大自然也就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因此人类所进行的一切行为活动都是在改造大自然。也正是这种依靠与被依靠的关系决定了我们在改造大自然的前提下必须尊重大自然的规律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否则人类征服自然的时候也就是自然征服人类的时候。在《我的阿勒泰》中,虽然哈萨克族人民以牛羊为食,辗转于各地牧场,但是他们需要的只是一小部分能够维持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牧人们的食物似乎永远都只是牛羊肉、奶制品、面粉、盐和茶叶。简单,足够满足需要,并且永远没有浪费。”[3] (p. 239)人与自然在可控范围内的相互索取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世界本就是个巨大的食物链而不是金字塔,看似损害的是自然界,实则人类也要承担相应的后果。“哈萨克牧人虽然曾经也有过猎人,但他们总是严格遵循野生动物繁殖规律进行着狩猎行为。他们敬畏万物。他们古老的礼俗中有一条是:尽量不食用野生动物和鸟禽,只以自己饲养的牛羊、自己生产的乳制品,以及这些东西的交换物为食物。”[3] (pp. 176-177)世世代代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哈萨克牧民们怀着对神秘大自然的敬畏之心给予了这片土地绝对的尊重,也正因为他们遵循着人与自然界的规律他们才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繁衍至今。换言之,万事万物都是相生相克的,我们只有把握好人与自然之间相处的度才能形成人与自然互利共赢的局面。
3. 自然生态理想的守望
3.1. 守望美丽的阿勒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李娟生于新疆,长于新疆,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哺育了她的生命,也滋养着她的文字。细读李娟的《我的阿勒泰》我们不难发现,李娟在文章中总是透露出对逝去事物的惋惜,还有一股因抓不住它们而流露出来的淡淡忧伤,这种惋惜和忧伤来源于她对自然生态理想的守望,还来源于阿勒泰自然美的渐渐消散。
3.2. 守望人们心中的信仰
在《通往滴水泉的路》中,滴水泉是这片茫茫戈壁中唯一的生命之源,那里的人们对滴水泉的传说深信不疑,“在戈壁滩最最干渴的腹心地带,在那里的某个角落,深深地掩藏着一眼奇迹般的泉水。水从石头缝里渗出,一滴一滴掉进地面上的水洼中,夜以继日,寒暑不息”[3] (p. 22)。每一个在戈壁当中走失的牧民都坚信滴水泉就在附近,即使最后空无一物。这条生命之源如同大地上的神明,成为了途径茫茫戈壁中的人们的信仰,也成为了人们经长途跋涉之后的休憩之地。“后来,有一对夫妻从内地来到新疆,经历种种辗转后来到滴水泉。他俩在泉水边扎起一顶帐篷,开了一家简陋的小饭馆,所需的蔬菜粮油全都由过往的司机捎送。”[3] (p. 24)滴水泉在一段时间之内成了人们心中的天堂。然而事事瞬息万变,通往滴水泉的路被无情地抛弃了“那些所有的,沿着群山边缘,沿着戈壁滩起伏不定的地势,沿着春寒夏署,沿着古老的激情,沿着古老的悲伤,沿着慢慢的时光,沿着深沉的畏惧与威严……而崎岖蜿蜒至此的道路,都被抛弃了”[3] (p. 25)。因为新公路建成通车了。被抛弃的又何止是滴水泉的路,连带着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痕迹也一并消逝。李娟所珍视和想要守护的独属于这片土地上的古老神秘的事物也正在慢慢地消失不见。在那些“没有希望胜似有无穷希望的日子里,那些过于简单的,那些不必执著的,那些平和喜悦的,那些出于一种类似于侥幸心理而获得深深地满足的……还有森林山野的美好的强烈之处!永远强烈于我们个人情感的强烈,我们曾在其中感激过、信任过的呀……几乎都要忘了!”[3] (p. 182)阿勒泰——这片印着无数人们脚步的土地,记载着人类欢声笑语的土地,陪伴着人们度过无数日夜的土地,还是被人们遗忘了,或许不是遗忘而是抛弃,因为另外一些看似重要的东西取代了阿勒泰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李娟想要通过文字竭尽所能地留下阿勒泰与人们相处的记忆。这份珍贵的记忆不仅是她的理想所在,更是她的寄托和生活意义之所在。
4. 现代文明对生态侵蚀的反思
李娟并不局限于只为我们提供一双看阿勒泰的眼睛,她还把目光聚焦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失衡命题之上。现代文明的某些弊端诱惑着人类充满欲望的灵魂,阿勒泰原始生命形态的不断消逝,野生动物的相继灭绝,都不仅仅是猎人的狩猎行为,因为这世间有很多其他的欲望远比猎人的狩猎行为更为贪婪,更为狂妄。
4.1. 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人与自然关系的破裂是现代文明负面效应的产物。现代文明的某些畸形发展给人类带来了追名逐利的心理和人与人之间利益至上的交往原则。人们为了过上富裕的生活,不顾草原承载能力大规模地养殖羊群,肆无忌惮地采摘木耳、挖党参、挖虫草、挖石榴石,更有甚者违法打野味卖,背着雷管到高山湖泊里炸鱼……他们不同于严格遵守野生动物繁殖规律进行狩猎的哈萨克族人。为了赚取更多的金钱,他们不择手段,肆意破坏自然生态,哄抬物价,打架抢劫,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变得日趋紧张。森林因他们的贪婪和无止境的掠夺变得满目苍夷:植被破坏,大规模的新型牲畜瘟疫爆发,河边的垃圾场日复一日的越堆越高……在金钱欲望的诱惑下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美丽、鲜活的阿勒泰成了无辜的牺牲品。
4.2. 现代科学技术的反思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自然界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得肥沃的土地变得贫瘠,它们比吞食植物的蝗虫更可怕。地球是一个生态整体,各个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影响、制约。农药的使用不仅使蝗虫和土地不能幸免于难,还会污染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和空气资源进而影响人类自身的身体健康,长此以往必定会形成恶性循坏,最终会危害到整个生态系统。在李娟看来,存在即合理,蝗虫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它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人类为了维护自己所谓的平衡采取的“有效”行为实际上也是对人类自我的一种毁灭。现代性的到来意味着人类走向更高层次的文明,现代文明作为现代性的表现成果是历史前进的必由之路,但是源自西方的现代化因资本逻辑的主导有其相应的弊端:唯发展主义、唯技术论。所以现代文明就成了一把双刃剑,李娟在作品中对现代文明的审慎抨击也告诫我们:在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便利时,要时刻谨记其弊端,不要落入唯发展论、唯技术论的陷阱中。
同时,李娟在作品中“对现代的都市文明、工业文明、商业文明提供了一种反观的视角,从这个视角来解释现代文明与游牧文明碰撞时的尴尬,展现了现代文明‘吞食一切’‘俯视一切’的优越感。以及一种从焦灼的情绪中解脱出来的悠闲和贫乏的满足,弥补了现代人对自然的疏离”[6]。在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现代化大都市中,人们感受不到家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只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因竞争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和疲惫感。身处深山的阿勒泰远离城市的喧嚣,轻松闲适的氛围让读者获得了一丝心灵上的慰藉。从这个方面来讲,现代文明在解构的同时也在被解构。
5. 结语
李娟并不只把笔墨停留在简单地描写自然风光和表达人与自然相处时的闲适感,而是描摹自然生态景观、守护自然万物生命、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理念、揭示生态环境恶化、反思人类征服自然行为[7]……李娟用她那纯粹的文字为我们书写了阿勒泰的山川河流,一草一木,给我们以美的心灵体验,但又不只写了阿勒泰的自然风光,她站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宏观角度上为我们呈现她故事背后的真相——古老感人的事物正在不断消逝,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系统越来越脆弱,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再纯粹。
但是尽管如此,她依然写下了对这片土地最美好的祝愿:我们应该去除“人类中心主义”,驳斥“唯发展论”从而实现“天人合一”;现代文明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并不意味着要以牺牲自然为前提,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李娟的理想寄托依然是这片土地,她希望我们在感受到阿勒泰美的同时更要共同维护“美”,美的发现离不开人类,美的欣赏更离不开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