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智能时代。人工智能能够模拟、拓展和延伸人类的肢体和大脑,它在经历了低谷和稳定的发展阶段后,现在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人工智能的发展有政治、经济和人的发展需要三方面原因。在未来,人工智能将向人机混合、自主智能系统等方向发展,并加速与其他领域融合。人工智能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也对人的解放产生了巨大影响。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人工智能推动了民主化建设促进了人的政治解放进程、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的经济解放进程、加速科技进步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人工智能在发展过程中也带来了人的异化、失业、人类能力退化等风险,需要人类采取促进劳动者就业、加强自身能力锻炼等措施加以预防。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 human society has entered the era of intelligenc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hich is able to simulate, expand and extend the human limbs and brain, has now made breakthroughs after experiencing low and stable stages of development. There are three reas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namely, political, economic and human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AI will evolve towards human-machine hybrid and autonomous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accelerate its integration with other fiel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as brought great convenience to human production and life, and has also had a great impact on human libera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as had a huge impact on the politics, economy and human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as promoted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cracy, the political liberation of people,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the economic liberation of people, and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have promoted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lso brings risks of human alienation, unemployment and human ability degradation, and human beings need to take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employment of workers and strengthen their own ability to prevent it.
1. 引言
2021年在《人工智能标准化白皮书》中指出:“人工智能正在迈向认知智能。”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人工智能劳动时代,面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完全替代人类的说法,有必要分析智能时代下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双重影响,以此探讨人工智能的发展,或许能使人类劳动解放成为可能性。
2. 人类劳动与人工智能
(一) 人类劳动的本质马克思的劳动辩证法诞生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人的本质”和“异化劳动”切入,研究“人的解放”的问题。马克思在探索劳动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地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人自己的劳动结果[1]。”但马克思只看到了劳动的积极性,未看到劳动的消极面,由此对黑格尔进行批判。马克思揭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类的特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劳动是属于人的本质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但在资本主义逻辑的支配下,由于异化劳动的出现,劳动者为了生存而被迫劳动,导致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认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要想改变现状,必须明白“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2]。”共产主义者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把劳动作为人的本质和解放的根据,以劳动实践作为实现人的解放的可能性的现实基础和历史前提。
(二) 人工智能的本质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l)是应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1956年被公认为“人工智能之父”的约翰·麦卡锡(John Mc Carthy)首次提出。人工智能涵盖两层含义:一方面是人工系统;另一方面是智能。智能模拟人类大脑思维信息过程的系统,其中包含对信息的转换和获取、方案的形成、知识的运用和问题的解决等。作为一门综合的、应用性强的学科,其独特性以计算机科学为核心,涉及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逻辑学、语言学和哲学等多个跨学科理论的交叉融合,共同构成了人工智能学科的理论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内涵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人工智能通过人为的智能和能力,赋予机器“智能化”,使其能够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复杂的既定目标,实质上是对人脑组织结构与思维运行机制的模仿,是人类智能的物化。
人工智能的本质即通过智能系统,让传统机器拥有原先所没有的对数据的挖掘与分析能力、自动设计程序能力、深度学习能力。人工智能技术是改变传统劳动形态、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智能时代下的人工智能技术持续深入,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制造和自动驾驶等各领域。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催生出的数字经济,使电子商务、远程教育、在线医疗、远程医疗、远程办公等新模式、新业态在人类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关于人工智能能否取代人类的问题,对此有乐观派和悲观派不同的回答。有学者从存在论角度出发,认为人工智能是无法取代人类的;另有学者从未来学视角预言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超越人类,社会将随即迎来“奇点”。其实这是人最本质最直接的担忧,背后蕴藏着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挑战。在传统的机器体系生产中,机器通过分工把工人的操作步骤转化成机械的操作,从而机器逐渐替代工人。人工智能同样是通过分解分工产生的步骤,智能机器在算法逻辑下替代人做人不愿意干、不能干的体力劳动,同时替代人类进行部分需要认知决策或传授知识的非创造性脑力劳动。但是不管人工智能发展到什么程度,人工智能在本质上依然是人的本质。人工智能不可能真正具备“人类的社会属性”,也难以完全具备理解“自然语言真实意义的能力”。
3. 人工智能促进人的解放进程
(一) 人工智能推动政治民主化建设促进人的政治解放进程
首先,人工智能为民众参与政治活动提供了多样的参与途径。在人工智能技术以及计算机设备还没有普及的时代,民众想要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对相关政策的意见和想法要通过书信等方式,这些方式存在着传送效率低等缺点。人工智能的应用使政府建立了政务交互平台,民众可以利用政务交互平台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政务交互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自然语言识别和图像识别,公民能够通过图片、声音、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人工智能也会利用计算机识别技术和深度学习功能对大量民意进行识别、整理、概括,最后总结出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诉求,并给出初步的政策建议,可以解决民众需求,将民意落到政策实处。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在投票选举等活动中引入了人工智能技术。一方面,人们可以利用智能手机等智能设备足不出户了解各种政治活动,随时随地参与投票,大大节省了人们的时间和投票成本;另一方面,政府机构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掌握和统计民众的投票信息,避免了人工统计时可能会出现的错误计票或者重复计票等错误。
其次,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政治生活中极大地丰富了政府回应民众诉求的途径。在以前政府回应民众建议、诉求时采用书信、电话回访、面对面交流等形式,这些形式存在着回应不及时、效率低等缺点。政府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到工作中以后,建立了智能政务系统。公民利用人工智能政务系统咨询相关政策时,政务机器人就会利用人工智能专家系统解答民众的问题,智能政务系统既可以实现全天候的公共服务,还可以节约大量人力成本。智能政务系统可以代替政府工作人员与民众进行友好、充分地沟通,成为了民众与政府之间的桥梁,打破了信息传递形式的约束,利用文字、声音、图片等多种形式回应民众诉求,解决民众问题,满足人民需要,丰富了政府回应民众诉求的途径。
总之,人工智能时代政治生活不断走向“智能化”,人工智能技术不但使民众参与政治的方式多样化,也丰富了政府回应民众诉求的途径。如果每个人都能方便地对国家政策提供良好的建议,不但有利于政治稳定,还能有效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人的解放进程。
(二) 人工智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人的经济解放进程
首先,人工智能设备能够代替人类从事部分体力劳动,逐渐把人类从危险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人类使用传统工具进行生产劳动时需要人类耗费大量体力和脑力亲自参与到工作当中,特别是一些高强度、高风险性劳动会给人类带来身体上的伤害,有些工作还会危及人的生命安全。例如在采矿业当中,矿工经常在地下很深的地方工作,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在传统工厂里,流水线上的工人要随着机器的节奏配合设备进行生产活动,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很容易让人产生厌烦心理,使劳动失去乐趣,久而久之会损害工人的身心健康。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以后,智能设备可以代替人类从事部分体力劳动。在物流行业中,物流机器人可以实现货物搬运、分类、入库等工作;在无人工厂中,全自动生产线上的智能机器不需要工人配合就能生产出产品,而且生产效率高,质量好;在现代化的餐厅当中,机器人服务员可以完成点餐、取餐、送餐等各种服务,为餐厅节省了大量人力成本;智能扫地机器人可以代替人们清洁房屋地面,把人类从繁琐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人工智能把人类从这些繁重、危险、重复性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人们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
其次,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模拟人类大脑,代替人类从事部分脑力劳动,把人类从繁重、重复性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以前,许多脑力劳动者需要耗费大量脑力来完成许多重复性的脑力劳动,浪费了劳动者大量时间。例如律师查询特定类型的案卷时,需要几十个人花费好几天才能全部查阅完毕,而且不能保证准确无误;研究人员在做实验时也经常需要进行重复性工作去验证一个结论是否正确。人工智能出现后,一切的繁重劳动甚至诗词歌赋,皆可由智能机器来完成。人类从束缚人类自由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动不再是人类的羁绊和负担,不再束缚着人类的自由。人工智能技术普及以后,人们利用智能设备就可以轻松完成过去用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脑力劳动。人工智能设备强大的计算功能能够帮助科研工作者完成大量的计算工作,律师利用智能搜索软件几秒钟就可以找到想要的案卷,智能翻译软件可以代替人类进行简单的翻译工作,医生可以利用智能专家系统辅助诊断病人病情……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类从事大量的记忆、计算、推理等脑力工作,把人类从繁重、重复性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在人工智能时代,智能机器将代替人类进行部分体力和脑力劳动,人类将更多地从事创造性劳动。人工智能促进了人类劳动的解放,人们的劳动选择性越来越丰富,在劳动中的乐趣也越来越多。
(三) 人工智能加速科技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人工智能在生产当中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相对地增加了人类的自由时间。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生产效率非常低,人们需要用大量时间进行劳动来获取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物质资料。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是对当时劳动情景的最好的描述,由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很落后,生产工具的自动化程度较低,人们劳动了一天以后消耗了大量的体力和脑力,需要大量的休闲时间用来休息,用来恢复身体,所以人们很难有时间发展自己。人工智能技术与生产工具相结合以后,人类在生产当中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机器设备越来越智能,生产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来越少。“只有最大限度的减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人们才能腾出更多的时间从事艺术、科技等方面的实践和创造活动[3]。”例如在农业生产中,智能机器人的应用使农业不再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土壤检测、病虫害监测、天气预测都实现了智能化,农产品产量、资源利用率、生产效率都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在工业生产中,智能化生产线上已经看不到工人的身影了,技术人员只需要在后台监控、调整机器运行就可以了,生产的产品质量好、生产效率高。在服务行业中,餐厅有智能机器人为顾客服务,商店里有自动售货机,银行有自动提款机,这一切使这些行业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成本,也节省了顾客的时间。人工智能把人类从繁重的劳动当中解放出来,大大减少了生产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了人们的自由时间。人们可以利用这些自由时间学习先进的技术用来提高自身的能力,互相交流以发展自己的社会关系,从事文学、美术、歌唱等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全面发展自身的个性。
其次,人工智能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使人类的休闲时间更加有效率。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在休闲时间进行各种活动时需要很长时间,现在人工智能技术使人类的各种休闲活动更加有效率,用很少的时间就能轻松完成想做的事情。以前人们在社交活动中需要写信或者面对面交流,现在人们可以利用智能手机中的智能软件随时随地进行沟通,并且人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的语音识别技术进行交流;以前人们想吃饭店的美食需要亲自到饭店用餐,现在人们使用智能手机就可以订餐;以前人们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需要四处打听想去的地点在哪里,现在人们拿着智能手机利用智慧地图就可以轻松找到目的地。人工智能提高了人们做事的效率,人们可以利用很短的时间完成更多的事情,人工智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很多的便利条件。
4. 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影响的双重性
建立在大数据与不断升级的各种算法技术基础上的现代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影响当代人类生活,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一) 积极影响
人工智能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在传统的工业生产过程中,以机器与机器体系为基础,生产过程要素分为劳动者、生产工具(生产机器)和劳动对象。人承担着生产的主要责任,在生程中开始运转时,人在整个劳动生产过程中感受到机器的运转成效带来的被束缚,让原本属于人的劳动变得与动物的活动几乎没有差别。表面上说劳动者是机器与机器体系的主体,不如说这种主客体的颠倒让机器及机器体系具有独立性,让劳动者成为机器及机器体系的“附属品”[4]。推动了人工智能成为具有强大动力的生产力,使生产力的三大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发生变化,被赋予智能化的特点。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无人化代替了原本机器生产,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降低劳动成本和节省人力资源的同时,人工智能化的机器取代人去从事这些繁重、单调、枯燥、乏味、危险的生产或工作,一定程度上促进人从异化劳动中的解放。人工智能化机器的应用范围也向所有行业领域扩展分布,人工智能与家庭劳动、服务领域、管理领域相结合的广泛应用,智能技术赋能劳动生产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使人从劳动的谋生性限制中解放出来,拥有更多的劳动选择权,获得体面和自由,让劳动者在劳动中“肯定了自己的个人生命”,肯定了“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是生活的乐趣[5]。”从而促进人的劳动解放,到那时突破地域的限制,可以在任何部门发展,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从可能转化为现实。
人工智能增加了自由时间或闲暇时间。“机器就其本身来说,可缩短劳动时间”[6],人工智能下的机器人替代部分人类劳动,各行业领域(生产、家庭劳动、管理、服务等)向自动智能化升级,以一种强大的生产力客观上减少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通过提高生产率为间接劳动的劳动者提供了一定的自由时间或闲暇时间。时间“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7]。”人从机械的生产工作中解脱后,获得自由时间的支配。这些可支配的时间应用于人的自我提高、自我净化、自我改革、自我完善。此外人们需要重新学习去适应新的时代的劳动变化和发展趋势,“人的发展变成了终身发展,人的学习变成终身学习的过程[8]。”以自由时间作为支配的载体,“在这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9]。”到那时,人的各方面能力(包含审美力、活动力、思维力等)都将得到充分发展。
(二) 消极影响
对于人工智能的态度,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既要看到人工智能对人的劳动带来的积极影响,又要看到积极因素背后阻碍劳动解放的消极因素。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当中,资本家通过科技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加以剥削。因此只要资本主义私有制存在,资本家对工人的实质性剥削就不会消失,异化劳动就不可避免。在资本逻辑主导下,从机器和机器体系到人工智能下的智能化机器生产都是作为固定资本(c)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通过不断提升机器能力的自动化、智能化、全面化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效率,压缩劳动力(v),机器生产的劳动成为工人劳动的“异化、敌对、统治的势力”,寻求剩余价值(m)的最大化,无休止地压榨、剥削、敌对工人。《手稿》中,异化劳动有四重规定性。人工智能作为工具,以一种技术手段的方式应用到劳动生产过程中,导致人类劳动产生新的异化。
首先,人工智能下的劳动进入劳动者与劳动过程产生了异化一人工智能条件下,劳动者和人工智能主客体关系颠倒。人工智能的生产更具自动化、智能化,在一定程度上人工智能逐渐取代人作为劳动者的主体地位,人成了人工智能的附属物。人工智能本来是为了发展人类,是实现劳动解放的手段与工具,但在资本逻辑主导下的人工智能,虽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节约了必要劳动时间,但它并未直接转化为闲暇时间的增加,仍以异化为目的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的形式在生产应用中实现资本增值。
其次,人工智能弱化了人的本质及其主体性地位。人工智能代替部分繁重、枯燥乏味、机械单一的人类劳动,但对人的本质及主体地位构成挑战。人工智能下的智能机器具有高度模仿性、深度自主学习和强大的算法数据计算能力,表现出来的“类人性”让部分人赋予人工智能“劳动者主体”的地位,在社会劳动生产过程中,人工智能就可以作为生产过程的劳动者要素,可以自主劳动,无需人类参与。但人工智能的设计本来就是按照大脑的思考、计算等能力模仿设计的,当人工智能在劳动过程中出现失误甚至造成风险,那么谁成为承担错误的主体?
再次,人工智能引起了人类能力的退化。人工智能给人们工作、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逐步沦为以数据算法为基础的人工智能的奴隶。沉迷于虚拟世界的交往,造成越来越多的人在社会关系中的脱节,使人类的社交能力退化。对智能设备的过度依赖,有问题靠百度,人类的深邃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会退化。虚拟生活的时间占自由时间的比例失衡,以“物化”方式利用大量自由时间,导致精神危机,导致精神空虚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中的人的主体性的异化。
最后,人工智能引发了技术性失业浪潮。人具有劳动能力,但是过时的劳动能力,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导致失业,同时导致社会上有的技术性岗位没有适合的劳动者相匹配。AI机器人集中了人类能力的优势,以过人的体力和快速的脑力逐步替代人来劳动。人工智能的发展替代人类劳动成为趋势,人类面临的失业风险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