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合力论视域下新质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探究
Explor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New Quality of Productive Forces on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View of Historical Synergy Theory
摘要: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之一,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在历史合力论的视域下,社会生产力是驱动社会向前发展最根本、最具变革性的因素,它也是评估社会发展水平和进步的重要标准。新质生产力是指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形成的,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形态,进而也是历史合力体系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新质生产力这一新术语的提出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理论指导,本论文旨在深入探讨历史合力论视域下新质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推动意义。通过剖析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构成要素,结合历史合力论阐述其在多方面推动社会发展的表现与内涵,并分析其面临的挑战,提出相应策略,使得“合力”效用最大化,从而揭示新质生产力在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Abstract: As one of the essences of Marxist thought, Engels’ idea of historical synergy has far-reaching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synergy theory, social productivity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and transformative factor driving the forwar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which is also an important criterion for evaluating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refer to the advanced productive forces with high-technology, high-efficiency and high-quality features, formed in the new roun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change, with innovation as the core driving force, and thu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system of historical synergy to drive the society forward. The new terminology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has a deep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scientific theoretical guidance. “Like any new doctrine, it must first start from the already existing material of thought.”, this thesis aims to deeply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the view of historical synergy theory to promote social development. By analyzing the connotation and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combining with the theory of historical synergy to expound its performance and connotation in promoting social development in various aspects, and analyzing the challenges it faces, the paper proposes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to maximize the utility of “synergy”, so as to reveal the role of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mporary times.
文章引用:王泽玥. 历史合力论视域下新质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探究[J]. 哲学进展, 2025, 14(4): 509-516.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5.144196

1. 引言

当前全球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在这样的形势下,深入研究“新质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推动意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紧迫性。“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新时代的创新和发展,更是中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理论支撑。新质生产力与历史合力论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本文以历史合力论为理论框架,深入剖析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构成要素,系统阐述其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和表现形式,分析其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 历史合力论的内容及内涵

2.1. 历史合力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十分重视经济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恩格斯在晚年深化并扩展了这一理论,在坚持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的基础上指出上层建筑的各个要素、个人意志以及人的能动性对社会发展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恩格斯在《致约·布洛赫》中首次完整阐述了历史合力论,即“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以往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但是,各个人的意志——其中的每一个都希望得到他的体制和外部的、终归是经济的情况(或是他个人的,或是一般社会性的)使他向往的东西——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做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地,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1]

2.2. 历史合力的构成要素

2.2.1. 经济因素的决定性作用

恩格斯在信中指出,作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包括一定社会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的方式,经济条件归根到底具有决定意义,这是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必然会形成特定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这些方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从而推动社会结构和人类关系的演变。经济条件的变化和发展,决定了社会的政治结构、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的形态和变迁。

2.2.2. 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经济因素在社会发展中固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另一方面,参与历史活动的每一个人都会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对历史合力的形成“有所贡献”[2],恩格斯虽强调经济因素的决定性,但也承认其他因素的作用,如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它们相互影响并共同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这表明历史合力论中,历史发展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而非仅仅由经济因素单一决定,各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推动历史发展的合力。

2.2.3. 人的意志和能动性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并非被动地参与历史进程,而是凭借自身的意志和能动性积极塑造历史。人的活动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以社会的方式展开,具有社会性。在社会历史进程中,人们的行为和意志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目的和追求,这些意志驱动着人们采取行动,参与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如生产劳动、社会变革运动、精神文化运动等。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在他们不断探索和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技能、创新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劳动者具有追求更高生产效率、更好生活条件的内在动力,这种意志促使他们积极发挥创造力,改进生产工具,发明新技术,从而推动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

2.3. 历史合力论的思想内涵

恩格斯指出,历史的最终结果是从社会生活中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中产生出来的,即各种社会要素交互作用产生的“合力”推动着历史不断发展。在历史活动里,个人因特殊生活条件会形成不同目的与意志,这些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作用,由此产生无数相互交织力量,汇聚成总合力发挥效用。这意味着人的活动并非个体孤立开展,而是通过社会方式进行,相互作用且相互制约。进而形成推动历史发展的“合力”[3]

3. 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

3.1. 新质生产力的概念

新质生产一词,是2023年9月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首次出现的新的词汇,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方式,以创新为核心驱动,突破传统经济增长与生产模式,具有高科技、高效率、高品质特质,与新发展理念适配。

3.2.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首先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特征首先体现在“新”和“质”上,对此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有学者认为“新”在于实现关键技术颠覆性突破,“质”强调坚持创新驱动[4],也有学者认为,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生产力,实质上仍然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范畴。“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发展标志。”[5]总的来说,新质生产力有以下几个特征。

3.2.1. 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主导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快速升级与突破,科技在生产力构成要素中的主导作用将越来越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我们实施了“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发展方略,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发展理念,为新质生产力指明发展方向。

3.2.2.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

新质生产力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与优化的管理模式,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实现了生产资源的高效配置与利用。从生产过程质量而言,新质生产力注重资源高效利用、保护劳动者权益、绿色环保等因素,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这种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新质生产力,不仅是对新发展理念的生动践行,也体现了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3.2.3. 新质生产力高度体现以人为本的特性

恩格斯曾说过,“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新质生产力功能在于实现更具质量的发展,在对发展质量进行评估时,最为关键的标准在于是否切实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这意味着新质生产力所驱动的发展并非片面地追求经济的增长,而是将人民的福祉置于重要地位。它致力于在经济领域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与民众需求相对接的产品与服务,从而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3.3. 新质生产力是对生产力构成要素的优化升级

就本质而言,新质生产力属于马克思生产理论的范畴,是一种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更为先进的生产力形式。正如马克思所述,“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6]马克思多次指出,科学在直接生产上的应用将成为对生产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科学一经作用于生产,就赋予“资本具有一种不以它的一定量为转移的扩张能力”[7]。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马克思在谈到生产力作用过程的决定因素时还提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新质生产力中的“新质”,指的是这种生产力具有全新的质态,它不仅包含了传统生产力的要素,还融入了诸多创新性的、革命性的新质态要素。新质生产力是在现代科技发展和经济变革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生产力形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基本要素,它是创新驱动的先进生产力,强调全要素的质变与跃升,注重可持续发展,其要素包括高素质劳动者、新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这些要素相互作用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

3.3.1. 高素质的劳动者

传统劳动者主要从事一些简单的社会分工,注重体力和经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对传统生产力的持续改造,其本质是新生产要素及其优化组合相对于旧生产要素的全方位升级。在此过程中,必然需要高素质的新型劳动者,这就促使劳动者持续提高运用新技术、操作新工具、改造新对象的能力,进而全方位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求的劳动素养。新质生产力要求劳动者不仅要能够适应现代先进技术和装备,还要具有知识快速迭代的能力,劳动者需要具备积极主动的实践技能,能够熟练运用劳动资料,有效开发劳动对象,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3.3.2. 新型的劳动对象

传统劳动主要是以土地、矿产、水资源等天然存在的自然资源为劳动对象,然而大多数自然资源都是有限的,不可以再生,如果不加节制地过度开发,这些资源就会逐渐走向枯竭,所以我国要大力发展高效的新型能源。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拓展了劳动对象的内涵,劳动生产的对象也变得多样化,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对象呈现出非物质形态、无形化的特征[8],表现在提供知识型产品和个性化服务。

3.3.3. 新型的劳动资料

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7]这表明了在生产力发展进程中,劳动资料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随着数字科技的迅猛发展与广泛应用,新质生产力中的劳动资料与传统的生产力相比,呈现出了新特点,其融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众多前沿科技成果,逐渐具备数字化、高科技、智能化的特性。这些先进的劳动资料凭借先进的技术和设计理念,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能够在单位时间内产出更多且质量更高的产品。与此同时,数字化已成为引领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力量,对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非凡。在此背景下,数据成为至关重要的生产要素,促使经济增长模式从依赖传统资源、资本等要素的粗放型,逐步转变为依靠知识、技术、数据等新型要素的集约高效型,这一系列变革彰显了新质生产力劳动资料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意义。

4. 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合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4.1. 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恩格斯于历史合力论里明确提出,经济关系作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根基,涵盖了特定社会中人们生产生活资料以及相互交换产品的形式。归根结底,经济条件在其中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新质生产力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推动着产业的创新与升级。这一变革不仅重塑了经济结构,优化了产业布局,更极大地提升了经济发展的品质与效益。新质生产力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实现生产力的跳跃式发展。如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的突破,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还创造了全新的产业和市场需求,极大地拓展了生产力的发展空间,使经济增长更具活力和可持续性。

4.2. 新质生产力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经济。新质生产力践行和发展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和发展理念。新质生产力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显著特征,在多个维度展现出强大的发展动力与积极影响。新质生产力高度契合绿色发展理念,在生产过程中,新质生产力追求智能化、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绿色产业,积极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从而降低碳排放。同时,借助技术创新实现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这不仅提高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还在高效提升经济发展的同时,达成了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环境的有效保护。

4.3. 新质生产力上层建筑的更新与文化力量的拓展

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念,进而促使上层建筑在诸多方面做出积极调整。对于企业来说,可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鼓励员工提出新颖想法与解决方案,创新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比如科技企业通过设立创新奖励机制,激发员工创新热情,使得创新理念深入人心。同时,新质生产力凭借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增加社会财富,从而夯实了现代化社会治理的物质基础。并且,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提升了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如智慧城市、数字政府等的建设就是很好地体现,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在全社会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企业和社会对创新的高度重视,激发了人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4.4. 新质生产力使得社会主体力量在实践中逐渐解放与改造

历史合力论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重要作用,人既是社会发展的参与者,也是推动者。人在实践中通过劳动影响着自然和人类社会,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根本属性,它体现在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造世界的能力和过程中,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内在动力。劳动不仅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更是人类实现自我价值和发展的途径。马克思将人类历史划分为三种形态:一是由于生产发展水平的限制而体现出的“人的依赖关系”;二是商品货币关系出现后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三是“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社会财富基础之上的自由个性”,即人的全面发展阶段[9]。新质生产力要素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融合性等特征,需要新型劳动者的参与,劳动者不仅要具备传统技能,更要掌握先进的数字技术、数据分析能力等,成为“高素质”劳动者。这使得脑力劳动者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在凝结成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合力”的过程中促进了自身的全面发展。

5. 历史合力论与新质生产力协同发展促进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一项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多领域、多维度、多层次共同发力的重大事业。“历史合力论”作为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高度契合的历史规律,是指导当代中国解决现实问题的思想方法,应将其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新质生产力将传统产业进行创造升级,有力推动了我国经济、文化、生态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5.1. 强化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

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前沿形态,对经济基础有着强大的重塑与巩固作用。它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催生出一系列新兴产业和全新的经济业态,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领域的蓬勃发展。这些新兴产业的崛起,极大地丰富了经济基础的构成要素,使产业结构得以优化升级。反过来,坚实的经济基础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撑条件。雄厚的物质资本积累能够投入到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技术研发设施建设等关键环节,为新质生产力的突破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完善的经济体系能够为新兴产业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助力其快速成长壮大。同时,良好的经济基础所营造的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也促使企业不断追求创新,加大对新质生产力相关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力度,形成良性循环。

5.2. 增强“辅助性分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持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上层建筑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与挑战。历史合力论中提到,上层建筑等因素对经济基础也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与经济因素相互交织推动历史的发展。上层建筑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反作用,随着新质生产力在科技前沿领域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面的不断突破,原有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以及社会治理模式等上层建筑范畴的内容需要与时俱进地调整与变革。政府通过引导资源向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倾斜,加速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进程。同时,教育体系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依据新质生产力的人才需求,调整学科与人才培养模式,尊重并鼓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除此之外,文化等上层建筑因素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氛围,一个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助于激发科研人员和企业的创新活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在全社会范围内蓬勃兴起。因此,上层建筑的适应性变革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健康发展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至关重要。

5.3. 推动人的主体性与新质生产力协同发展,迈向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质生产力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与社会的制度、文化、教育等其它要素相互作用、协同共进。它在历史合力的大框架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成为一股极为关键的力量,与其他诸多因素共同构成推动这一伟大进程的强大合力。

5.3.1. 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

人的主体性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进程中体现为主观能动性、自主性与创造性。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创新人才[10]。在人本质力量的不断解放中,劳动者们主动适应其发展需求,不再被动接受生产安排,而是主动提升技能,积极参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生产实践,用经验与创新思维为生产流程优化和产品质量提升贡献力量。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人们构建了更为广阔先进的实践平台。它涵盖前沿科技领域,促使人们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培养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变化的生产环境。

5.3.2. 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马克思曾指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11]。人民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力量,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成果当然要受益于广大人民群众,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高质量产品服务,创造就业机会,提升收入水平,丰富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新质生产力应当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发展目标。这种协同发展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形成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在此良性互动中,中国式现代化将彰显独特优势。

6. 总结

历史合力论指出,历史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融合而成的“合力”推动的结果。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新质生产力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人民主体力量等各方面因素相互交织、协同共进,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科技持续创新突破,新质生产力将进一步推动产业深度融合与升级,催生更多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增长注入源源不断动力。同时,人的全面发展也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互促进,为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正向的“历史合力”,共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迈向更高的阶段。新质生产力催生出的各项合力深度融合,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添益增施。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5: 697.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3] 《马克思主义大辞典》第1编[Z]. 马克思主义词条(2017-06-20)1-《学术论文联合比对库》-2017-06-23.
[4] 周文, 许凌云. 再论新质生产力: 认识误区、形成条件与实现路径[J]. 改革, 2024(3): 26-37.
[5] 蒋永穆, 孙小嵛, 乔张媛.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基本框架与实现路径[J]. 管理学刊, 2024(3): 1-15.
[6]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271.
[7]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 622, 170.
[8] 张志鑫, 郑晓明, 钱晨. “四链”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4): 105-116.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6卷上册[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10] 《求是》杂志评论员. 深刻认识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J]. 求是, 2024(5): 39-41.
[1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8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