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乌托邦》一书是欧洲第一本空想社会主义著作,一经问世在当时就受到众人的追捧。本文从托马斯·莫尔及其他的著作《乌托邦》入手分析了它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进而从幸福是遵循自然的指示、是精神快乐和肉体快乐的统一、实现个人幸福的同时要兼顾他人幸福等方面对莫尔幸福观的主要内容进行论述;最后引发出莫尔幸福观有为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提供理论指导,为处理社会公平问题提供借鉴以及为幸福观的践行提供实现路径的当代价值。
Abstract: The book “Utopia” was the first utopian socialist work in Europe, and once it came out, it aroused everyone’s popularity at the tim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and main content of Thomas More and others’ works “Utopia”; Furthermore, the main contents of Moore’s concept of happiness are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happiness following the instructions of happiness, the unity of spiritual happiness and physical happiness, and the realization of personal happiness while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happiness of others. Finally, it is triggered that the Mohr concept of happiness provides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establishing a correct concept of happiness, provides reference for dealing with social fairness issues, and provides a path for the practice of happiness concept to provide contemporary value.
1. 前言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初心和使命,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更是把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作为奋斗目标。毋庸置疑,幸福一直是一个热议话题,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物质需求、精神满足和生活标准。何为幸福,为何幸福,如何幸福,这些问题的解答,来源于人们对幸福的认知,怎么去实现幸福也同样是幸福观的内容。探寻幸福观的相关内容不仅会受到一定时代和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会映射出一定的阶级烙印,而且跟社会的伦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生活在中世纪与近代的转折时期,社会极具动荡又风云变化,托马斯·莫尔携着他的著作《乌托邦》隆重登台。《乌托邦》在褒贬不一、两重极端的情况下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流传。若要探析《乌托邦》中幸福观及其对当代的启示,则首先要从莫尔创作《乌托邦》的理论渊源和社会背景着手。
2. 托马斯·莫尔及其《乌托邦》
托马斯·莫尔(以下简称莫尔)生于欧洲一个不太显赫的富有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律师,在培养教育莫尔的这件事情上非常的重视,对莫尔的要求也更为严之又严。莫尔幼年起就开始涉猎古希腊罗马的著作,并积极地与父亲讨论书中的内容,交流思想和见解。之后他在伦敦的圣安东尼学校学习拉丁文,希腊文是在牛津大学求学的时候学习的,初次了解人文主义也是发生在牛津大学。莫尔接触了大量的人文主义学说,使他成为了一位坚定的人为主义者。这些求学的经历以及求学路上所遇到的老师,都为《乌托邦》的创作打下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乌托邦》是莫尔1515年至1516年出使欧洲期间,用拉丁文写成的,全名为《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1]。书中虚构了一个航海家到一个理想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全书充满了浓郁的人文主义气息,暗含着英国民众对发现海外新国家的兴趣,文笔行云流水,内容栩栩如生,又处处暗含隐喻。此著作主要分为“黑暗的现实”和“美好的未来”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英国当时所有的社会弊病进行严厉抨击,尤其是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罪恶的揭露和鞭挞。莫尔用较大篇幅的对话刻画了一个不和谐、充满黑暗和不公的社会,以此来批判专制的封建王朝。同时,充分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败坏,并严厉斥责在英国社会各个阶层中存在的贪婪之风,为第二部分的描写奠定了基础[2]。正如后世对《乌托邦》的评价:是一部为穷困百姓发声的书,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对穷人的怜悯和同情。第二部分则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幸福的、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在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私有制,人们不用遭受“圈地运动”所带来的种种困难,可以实现真正的幸福。
3. 《乌托邦》中幸福观的主要内涵
在《乌托邦》一书中,莫尔对幸福的论述足以看出他思想的独特之处。他指出:人源于自然,是其一部分。我们要尊重自然,才能拥有快乐,高尚的快乐又编织成了幸福。人们在追求快乐的时候要兼顾精神快乐和肉体快乐的统一,个人幸福与他人幸福的统一,要通过劳动这一途径实现幸福。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融入自己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后,形成了对于幸福的独特见解,不断地经过时间的检验,在今天依然有重大价值。
3.1. 遵循自然的指示才是幸福
乌托邦人认为是自然在指示我们去快乐生活[3]。莫尔向我们叙述了理想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和精神思想状况,完整地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活习惯。他认为人生于自然,处于自然,是自然界这个整体中不可分割的有机分子,遵循自然的指示进行生活,通过劳动来获取幸福,是我们应该遵从的生存法则和自然法则。何为快乐的、幸福的生活?遵照自然规律生活才是[4]。在莫尔的认知观念中,快乐就是人们终其一生所要追逐的东西。在乌托邦的社会,对于生死,大家都秉持要顺应自然的生死观,积极乐观的,快快乐乐的去看待。在面对病魔,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每个人都有选择体面离开这个世界的权利,有选择用安乐死的方式离开。
3.2. 精神快乐和肉体快乐的统一才是幸福
莫尔认为只有精神快乐和肉体快乐达到高度的统一,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在所有的快乐中,莫尔指出:精神上的快乐是排在首位的[5]。人们在参加必要的劳动活动之余,要投入时间来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取精神上的快乐,这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快乐。同时,莫尔对肉体上的快乐也做了详细地论述。真正的肉体上的快乐分为两种:一种是身体的健康,另一种则是感觉上的快乐。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健康是一切幸福所产生的基础和要求。拥有健康的身体,可以进行劳动,进而在劳动之外的富裕时间来开辟自己的精神世界[6]。因而对于感觉上的快乐,莫尔指出,我们在从事一切活动,首先要在头脑中认为他是有益的、适宜的、能让人快乐的活动,不是为了追求快乐而快乐,这是一种虚假的快乐,是一种伪快乐,是不能够得到感觉上的快乐。在柏拉图看来,物质上的享乐不是真的快乐,也不是一个人的名望有多大,实则为心灵的和谐善良与灵魂的灵动有趣[7]。大病初愈身体上的痛苦得到缓解,还不能算得上真正的快乐。把快乐等同于无痛,往往是没有经历过真正的快乐。乌托邦人虽然把精神快乐放在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但是也并不否认要去追求身体的快乐,舒适快乐的生活和健康的体魄也是必不可少的。因而,莫尔在《乌托邦》中指出要实现精神快乐和肉体快乐的统一,从而实现真正的幸福。
3.3. 个人幸福的同时要兼顾他人幸福
在提及到个人幸福和他人幸福这个话题的时候,莫尔指出,虽然我们要把个人快乐放在首位,但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幸福是普遍的幸福,是全社会每一个人都要幸福。个人在实现幸福的时候,要遵从伦理,遵从道德,不要把实现个人幸福建立在践踏他人幸福的基础之上,这是不符合道理,也有违公序良俗的[8]。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之中,兼顾他人的幸福是一种非常高尚值得称赞的行为。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在看到他人实现快乐的途中,如若需要帮助,尽其所能给予帮助,何尝不是让自己快乐的事情呢?在莫尔构想的社会里,帮助他人,关心爱护他人是义务。把国家利益看得比自己利益还要重要,这也只有在他构想的理想社会中才可以实现。只有把个人的幸福和他人的幸福两个要素变成一个统一体,进而在统一体利益的驱使之下,社会各成员之间互帮互助,相亲相爱,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3.4. 通过劳动实现幸福
极为讽刺的“羊吃人”圈地运动,是对当时社会资本家们丑恶罪行的严厉讽刺,使得大量的农民离开自己的土地,成为资本家雇佣的工人。劳动从另一个角度上来看,算是一种运动。人类许多智慧的结晶,伟大的创举也都是通过劳动所创造出来的。在莫尔构想的社会里,实行普遍的劳动。除极少数的人不用劳动之外,大多数的人都要参加劳动。普遍劳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的实现,也使每个人的劳动变得有意义。在乌托邦的社会,社会公民的劳动是为了国计民生而劳作,劳动是为了去创造维系社会正常运转和人民正常生活的必需品,共同来创造社会财富[9]。在当时的欧洲,一些充满私欲的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社会财富,使得劳动变成了违背人们最初的本真。人们处在乌托邦的社会中,对于从事何种劳动也是可以选择的,往往从事的都是可以让自己获得快乐,获得满足,获得幸福的快乐[10]。
莫尔在《乌托邦》指出:私有制如若不废除,人类就实现不了真正的幸福。人们所遭受到的一切折磨和苦难,都来源于这个制度本身。但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处在制度的管制之下,生活痛苦,备受压迫,处境艰难。私有制度一天不废除,人们就无法实现真正的幸福[11]。唯有废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幸福问题,莫尔超越时代的远见为后面的社会主义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2]。
4. 《乌托邦》中幸福观的当代价值
4.1. 为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提供理论指导
当今社会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进程加快,文化交互频繁,社会环境复杂多变,西方各种错误思潮的不断涌入,给我们思想上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动荡,价值观念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片面的追求物质上的享乐和欲望的满足,仅仅看重肉体上的幸福感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精神和灵魂上的幸福[13]。但真正意义上的幸福不单单是肉体上的满足,抑或是精神上的充实,理应为身体上的康健无恙和精神上的饱满充实,这也正是莫尔幸福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要汲取莫尔幸福观中的合理有效的理论成分,提高甄别各种消极幸福观的不良影响[14]。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从不同的维度,经过严密的思考,高度凝练了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提升全党全社会人们的思想境界,加强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在不断学习新的思想理论中,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4.2. 为处理社会公平问题提供了借鉴
在莫尔的幸福观中提到在实现个人幸福的同时要兼顾他人的幸福[15]。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个人幸福和他人幸福在某种层面上来说是具有一致性的,互为前提,相互促进,一方的实现要兼顾另一方的实现,留有空间和余地。当前,第一个百年目标已经顺利实现,正在往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但是我们在享受发展带来的便捷和享受的时候,也不得不要面对和承认一些不足之处:城乡之间的不平衡依然存在,贫富收入的差距还未完全消除,人们在实现美好生活的奋斗之中也不乏会产生一些消极负面的情绪,个人幸福和他人幸福也并没有更公平、公正的得以兼顾[16]。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发展和前进的过程之中,始终心系人民,把人民放在首位,考虑在前,通过不断的努力以增进民生福祉,切实、真实、踏实地为人民服务,让人民过上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幸福生活。
4.3. 为幸福观的践行提供了现实路径
莫尔在论述幸福观的时候,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通过劳动这一途径来实现幸福,这为我们新时代如何实现幸福,提供了现实路径。习总书记在2018年春节团拜年会上说道:“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17]。正如总书记说的那样,幸福是通过我们不懈的奋斗与平凡的劳动创造出来的。劳动是我们实现幸福的前提条件,幸福是经过一番劳动付出之后所取得的成果和收获。唯有我们持之以恒地为了实现美好的幸福生活而付出劳动,才能真正地有所得。不管是进行体力劳动还是进行脑力劳动,在劳动进行过程中,均使得人们收获物质上的满足,收获劳动成果所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从而在享受劳动过程之中,逐渐减少自己的贪念和欲望,始终保证自己的幸福观、劳动观是正确的[18]。
5. 小结
《乌托邦》出版距今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也不可避免地会烙上当时时代所具有的局限性,但是研究其所蕴含的幸福观,依然有超越时空的价值。不仅为当代人的幸福观树立提供了思想基础,还为如何实现幸福提供了路径选择。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征,都有其明显的斑马线,而这种斑马线也可为社会主流的幸福观。实现幸福的过程,是劳动的过程,是奋斗的过程,也是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在正确的幸福观的导向下,去收获专属自己的小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