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优化研究——基于深圳市园岭街道居家养老示范性社区的实践
Research on the Optimization of Smart Home-Based Elderly Care Service Models in Urban Communities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the Home-Based Elderly Care Demonstration Community in Yuanling Street, Shenzhen
摘要: 随着老龄化进程加速,传统养老模式难以满足需求,智慧居家养老应运而生。深圳市福田区园岭街道积极探索该模式,取得一定成效,但也面临服务经济负担重、技术融合不深入、服务内容单一等问题。本文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分析其困境,提出应创新商业模式,争取补贴资助、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技术水平,完善平台功能、升级智能设备;丰富服务内容,增加心理文化服务、加强多方合作等优化路径,以推动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提升养老质量。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aging process, traditional elderly care models are struggling to meet the growing demand, leading to the emergence of smart home-based elderly care. Yuanling Street in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has actively explored this model and achieved some results. However, challenges remain, such as heavy service economic burdens, insufficient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nd a limited range of services. Based on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welfare pluralis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se challenges and proposes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including innovating business models, securing subsidies and funding, and streamlining service processes; enhancing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improving platform functions, and upgrading smart devices; enriching service content by adding psychological and cultural services, and strengthening multi-party cooperation. These optimization paths aim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mart home-based elderly care service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lderly care.
文章引用:周蓝, 蔡佳惠, 李丽安. 城市社区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优化研究——基于深圳市园岭街道居家养老示范性社区的实践[J]. 老龄化研究, 2025, 12(4): 316-323. https://doi.org/10.12677/ar.2025.124044

1. 引言

根据民政部发布的《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数据,截至2023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较2013年的14.9%逐年递增;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676万人,占总人口的15.4%。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22.5%。预计到“十四五”期末,这一数字将突破3亿,标志着我国将正式步入快速老龄化阶段。

然而,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传统养老模式逐渐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养老环境与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快速进步,为养老服务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契机,由此催生出“智慧养老”这一新型模式。2021年,国家多部委联合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方向,并倡导创新智慧养老模式。广东省深圳市积极响应中央政策,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政府引导 + 社会力量参与”的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模式[1]。在此模式下,政府通过主导和政策扶持,引入市场化和专业化的社会力量,依托智能技术和信息化手段,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和全面的养老服务,旨在整合公共与社会资源,实现养老服务的智能化、精准化和可持续性发展。

尽管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已有所探索,但现有研究表明其在城市中的应用尚处于试验阶段,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未能有效满足养老服务的需求。因此,本文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分析老年人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到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层级变化,并探讨智慧居家养老如何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同时,基于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研究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与家庭在智慧居家养老模式中的作用分工,分析如何通过多方协作优化服务供给。结合当前的供给状况与政策背景,以深圳市福田区园岭街道为例,深入探讨城市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优化策略。

2. 深圳市园岭街道居家养老示范性社区实践

园岭街道实施“一核引领、多元参与”共治模式,整合现有社会治理主体、各方工作力量、公共基础设施等资源,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机制,构建“大综治”新机制模式。引导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理顺政府、社会组织和市场的关系,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其中,辖区内的长城物业深度参与社会治理,长城二花园小区被评为2022中国幸福社区范例奖(范例社区),2022年度十大阳光社区示范项目,2022年全国美好家园典型示范小区,长城二花园党支部被评为2021年福田区先进基层党组织,长城物业被评为2021年广东省红色物业试点单位。因此,为深入了解、对比分析智慧居家养老新模式的实践情况,总结对广大老龄化社区的借鉴之处,本文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深圳市福田区园岭街道共发放了550份问卷,并对社区居民、相关物业管理人员以及相应居委会工作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经过筛选和统计,有效问卷共计453份,无效问卷47份,有效率90.6%。

2.1. 社区基本情况

深圳市福田区园岭街道社区,地处深圳市中心繁华地带,总面积约3.03平方公里,东接红岭路,西临华强北路,南抵红荔路,北达泥岗西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截至2023年7月10日,该街道实有人口达105,323人,其中0~14岁人口占比约17.71%,15~59岁人口占比约69.31%,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约12.96%,性别比为106.58%,展现出均衡的人口结构和较高的老年人口比例,特别是70~79岁老人有5108人,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达1475人。经济上,园岭街道依托八卦岭工业区的电子信息、文化创意等产业,以及商业街区和特色市场的建设,成为福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展现了其作为现代化社区的繁荣与活力。

2.2. 园岭街道智慧居家养老服务现状

2.2.1. “长者食堂”,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

深圳福田区园岭街道的长者食堂具有以下特点:在分布与建设模式上,园岭街道设立了5个长者食堂,分布在便利位置,如长城二花园等,建设采用多方合作模式,长城社区长者食堂由市政协科教卫体委、园岭街道、市和区两级从事餐饮行业的政协委员等四方联动筹建;在服务与设施方面,菜品丰富营养,有家常小炒、蒸菜、主食等,且园岭社区数字食堂配备了智能化设备,顾客可通过微信小程序操作,食堂还设置了无障碍通道及用餐专域,餐桌设计安全舒适;在运营与管理上,采用政企合作模式,由专业餐饮管理公司运营,同时街道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和消防安全,相关部门定期督导检查;另外,年满70周岁的福田户籍老人在此用餐可享受补贴,体现了政府对老年人的关爱。

关于福田区长者饭堂建设运营管理办法,具体补贴情况见表1

2.2.2. “虚拟养老院”,企业助力、社会协同、科技赋能

深圳市福田区园岭街道推出的智慧居家养老模式,展示了养老服务领域的创新与效率。该模式依托大数据云服务平台,整合多方资源,通过“智慧体系 + 智慧终端 + 专业服务 + 服务专员”框架,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这一模式中,不仅可以实现紧急呼救、预约上门服务、健康数据采集,还能提供健康预警和便捷的通讯连接。智能养老设备种类丰富,包括老年智能终端、智能穿戴设备、一键通终端等,这些设备操作简便,老年人也能够轻松掌握使用。

服务项目广泛,包括日常生活照料、健康监护、紧急救援和精神慰藉等。老人可享受居家照料服务,包括助餐、助洁、助行、助浴等,满足老人日常生活所需;健康预警和远程医疗服务可通过智能设备采集的健康数据提供;遇有突发事件,能迅速发出求援电话,及时得到救援;同时定期慰问的还有志愿者、社区工作者等,从感情上给予支持和抚慰。申请这一服务的流程十分便捷,对于本社区内拥有深圳户籍

的老年人,只需提交资料并通过审核,即可享受相关服务。试点推广期间,包含一定时长的免费上门服务,免费提供智能设备;超出此时间段后,按市场价收取服务费用。为保证服务的高效运转,许多企业积极参与,投入资源开发技术和平台;同时,为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养老服务业的良好环境,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团体也加入合作,共同打造养老服务网络。

Table 1. Regula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elderly canteens in Futian district

1. 福田区长者饭堂建设运营管理办法

类别

补贴类型

补贴条件

补贴金额上限(元)

补贴标准(元/次)

建设补贴

街道(社区)长者饭堂

社会力量建设并投入运营满6个月的长者饭堂, 按实际投资金额的80%补贴

100 m2以下:10万

100 m2~200 m2:20万

200 m2以上:30万

建设补贴

老年人托养中心食堂改造

按实际投资金额的80%补贴, 最高不超过5万

5万

建设补贴

社区助餐服务点

按实际投资金额的80%补贴, 最高不超过3万

3万

运营补贴

长者饭堂运营补贴

根据助餐补贴对象就餐次数, 按2元/次补贴

2元/次

送餐补贴

上门送餐服务

为助餐补贴对象提供上门送餐服务,按2元/次补贴

2元/次

送餐补贴

社区助餐服务点送餐

为社区助餐服务点的助餐补贴对象提供送餐服务,按1元/次补贴

1元/次

2.2.3. “睦邻空间”,党建引领、居民自治、多元共治

园岭街道通过一系列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在42个居民小区建立了全覆盖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成立了以生活救助、紧急救助、人文关怀、精神慰藉等为内容的党员义务养老服务队和党员楼栋长队伍,全方位服务孤寡老人。由业委会牵头,以培养社区集体精神、增强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归属感和参与主动性、增强民主协商技巧为宗旨,由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共同制定《居民公约》。并且,业委会还组织专门的调解队伍,对社区服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组建智囊团,将各领域的专家纳入其中。通过这些努力,社区共成功办理社区事务46件,化解矛盾27起。这些积极的行动,带来了明显的成效:小区环境明显改观,无违章建筑,公共通道干净整洁,停车位规划得当,车辆停放井然有序,消防通道未发生挤占现象,社区环境卫生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而在物业费收取上,收缴率更是达到99.6%,可见住户对物业服务的认可度之高。另外,业主满意度评分高达90.7分,这个成绩让小区跻身全市满意度排行榜的前5% [2]

2.3. 养老服务覆盖范围及受益人群

截至2023年末,由民政局统计,深圳市已建成智慧居家养老服务试点社区68个,覆盖老年人口约2.3万人,占全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的7.1%。作为全市首批示范性社区,园岭街道的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已在辖区7个小区完成推广,覆盖近200位老年人,占街道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5.2%,服务覆盖率显著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从全市视角看,园岭街道试点社区占深圳市智慧养老试点社区总数的10.3%,其“四级居家养老模式”的实践经验对破解中心城区养老服务资源紧张问题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园岭街道的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不断扩大覆盖范围,受益群体呈现多元化趋势。除了为独居老人和高龄困难老人提供照顾和居家安全保障外,还为更多有养老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了全方位、便捷的服务。与深圳市其他试点社区相比,园岭街道通过“政社协同”模式,使服务渗透率高出全市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成功形成了区域示范效应。未来,园岭街道将继续优化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推动服务从“重点人群”向“普惠型”转型,力求为深圳市智慧养老“15分钟服务圈”建设提供可复制的基层经验。

3. 居家养老服务实践困境分析

3.1. 服务经济负担坎坷:智慧养老服务持续性受挑战

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成本构成复杂,阻碍其广泛推广。主要成本涵盖智能设备采购与维护、专业服务人员费用以及信息平台建设与运营。5G + AI平台、摄像机、红外感知及可穿戴设备等虽提供全方位安全保障和健康监控,购买和维护成本却很高。同时,养老服务人员紧缺、专业人才匮乏,用人成本不断攀升[3],且从业人员年龄老化,培训成本提高,对信息化平台接受度低。信息平台建设与完善也需大量资金投入。如深圳市福田区园岭街道“四级协同–居家智慧养老”试点项目,覆盖200户老年家庭,初期设备采购成本约占总投入45%,街道级5G智慧信息化平台搭建初期投入超800万元。园岭街道虽依托产业园降低设备更新成本,通过物流供应链压缩长者饭堂运营成本,但人工成本仍是核心压力,专职“养老管家”与志愿者团队人均服务成本约1.2万元/月,占年度总支出35%。而且,从业人员年龄老化,使得培训成本提高,对信息化平台的接受度较低。2024年福田区园岭街道“三公”经费预算中,养老人才培训专项拨款占比同比提升18%,充分体现专业人才培养成本的攀升。尽管政府大力补贴,例如将长期护理保险覆盖范围扩大至60岁以上户籍老人,补贴比例达服务费用的50%~70%,老龄补助承担“慧打车”80%交通费用。但经济困难家庭负担依旧沉重,2022年园区运营数据显示,约15%的老年人因自付部分超过退休金30%而选择退出增值服务。

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借助先进技术带来便捷和安全保障,可成本结构复杂、老年群体支付能力有限,阻碍服务推广。高昂服务费用不仅让老年人因经济负担放弃服务[4],还使养老服务机构面临运营难题,影响服务质量和养老体系完善。所以,探索平衡服务成本与老年人实际需求,发展经济高效的智慧养老模式迫在眉睫。

3.2. 技术融合不深入:先进技术与老年人接受程度矛盾

技术集成的难题在园岭街道开展的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工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特别是在老年用户接受程度上存在着先进技术与之相匹配的难题。街道采用了多项尖端技术,包括“5G + AI”平台、监控摄像头、红外感应应答器、可穿戴设备等,在实现跌倒无感监测、智能统计健康数据等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率提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技术应用的挑战。智能设备复杂的操作界面也给老年人带来了学习上的障碍,从技术层面来说,人工智能还没有发展到完全取代人工服务的程度。比如,老人发音不准,影响用户体验,语音识别终端很难正确识别。同时,老年人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有限,在应对数字化环境时往往倾向于使用传统经验,对新技术往往感到难以适应[5]。再者,在全面数字化、智能化的大趋势下,互联网应用的适老化转型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覆盖面依然不足,导致不少老年人被边缘化。技术适应老年人的需求相对简单,可以通过增大字体和图标、提供高对比度的文字、简化界面操作、增加方言识别等功能来实现[6],但目前的改进措施尚不充分。因此,在智慧居家养老服务领域,技术融合面临重大挑战,尤其是需要解决先进技术与老年人接受度之间的不匹配问题。

3.3. 服务内容单一化:未能充分关怀老年人心理需求

园岭街道的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在实践中面临服务内容单一化的问题,难以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需求。目前,园岭街道的养老服务主要集中在生活照料方面,如长者食堂提供餐饮服务、“虚拟养老院”提供家政服务和康复护理、“睦邻空间”提供生活帮助和人文关怀等。然而,老年人的需求是多元化的,除了基本的生活照料,他们还需要健康管理、心理慰藉、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服务[7]。老年人防治疾病、提高生活质量,需要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健康咨询和康复指导。在心理抚慰方面,需要有人陪伴和倾听,老人可能会感到孤立无援。在当前的服务中,尽管有党员义务养老服务队、党员楼长队上门进行精神抚慰,但这样的服务未必专业,也未必深入。在文化娱乐方面,参加兴趣小组、观看文艺演出等丰富的文化活动是老年人充实生活的需要。但文娱活动在目前的服务中是比较少的。服务内容单一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对老年人需求的了解。在提供养老服务时,只注重基本的生活照料,没有充分考虑到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第二,有限的资源。但目前资源有限,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养老服务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第三,专业型人才比较缺乏。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文化活动组织者等,需要专业人才提供多元化的养老服务。而此类专业人才的缺乏,使得服务内容的扩张受到限制。

4. 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优化路径

4.1. 创新商业模式,以市场机制保障社区运作有序发展

智慧居家养老服务的推广面临较高的门槛,主要体现在资金投入大、技术门槛高以及老年人支付能力有限等方面,为解决这些问题,需通过创新商业模式,结合政府支持、社会资助和市场机制,保障服务的可持续性。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降低服务门槛,比如在居家适老化改造、智能设备采购等方面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并为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制定补贴政策,像深圳市福田区,政府可为月收入低于3000元的老年人提供50%的服务费用补贴,减轻其经济负担。慈善组织、企业、社区等社会力量在养老服务的资金和资源支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可以通过捐赠设备、资助服务或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构建起多元化的支持体系。例如,深圳市慈善会与企业联合推出了“智慧养老关爱计划”,为低收入老年人提供智能设备和技术服务。企业还可以与养老服务机构合作,推出“设备租赁 + 服务套餐”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既能有效降低老年人的初期投入成本,又推动了养老服务的普及,促进了可持续发展。通过规模化运营,企业能够提升服务效率,减少边际成本,从而进一步减轻政府和家庭的经济负担。与此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效率来降低运营成本。借助智能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智慧养老平台能够根据老年人的需求随时安排服务人员,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优化资源配置,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标准化的服务流程和操作规范将有助于提升服务质量,降低整体服务成本。通过各方的协同合作,智慧居家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得以实现,更好地满足老年人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4.2. 提升技术水平,以科技创新驱动智慧养老服务升级

进一步完善平台功能,提高服务的精准性和便捷性利用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交换和系统对接,利用区块链技术打通医疗、社区、家庭等多渠道数据,构建动态健康档案,结合AI算法分析老年人健康指标,为签约医生提供个性化干预依据,实现健康预警、远程诊疗与上门护理的深度融合;在设备层面,持续升级智能设备,提高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如爱普雷德“家庭养老床位”云平台[8],通过物联网技术整合适老化设备与照护服务,实现从服务预约到质量评价的全流程闭环监管,有效提高服务质量和老人满意度。目前,家庭养老床位这种将适老化设备及“机构式”照护服务“嵌入”老人家中的做法,已在全国推广。同时,AI辅助康养传感器可支持跌倒检测、睡眠监测等8大功能,为居家安全提供全天候保障。技术普及可采取“试点先行–标准输出–全域覆盖”策略,例如深圳市通过政策引导,在福田区园岭街道率先建立智慧养老示范区,形成“政府引导 + 社会力量参与”模式,随后将标准化技术方案推广至全市。对二三线城市而言,可借鉴深圳的轻量化平台适配经验,采用模块化设计,优先部署核心功能(如健康监测、紧急呼叫),降低初期投入成本;同时结合地方医疗资源,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智慧养老网络,利用现有设施降低重复建设成本;此外,通过政企合作分担风险,由政府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企业负责技术运营,例如深圳市与本地科技企业合作开发的养老AI语音助手,成本降低30%。通过技术标准化、服务轻量化与运营本地化的协同,智慧养老模式可在保障服务质量的同时,实现从一线城市到下沉市场的梯度普及。

4.3. 拓展智能服务,以心灵陪伴增进老人精神福祉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年人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凸显。不仅要关注老年人的生理健康与生活便利,更应注重心灵慰藉与情感支持,尤其是在情感陪伴方面,智慧技术可以发挥独特作用。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养老可以通过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语音交互、数字孪生等技术,为老年人提供情感陪伴与心理支持。利用AI技术模拟已故伴侣的声音、形象和行为模式,通过虚拟对话或全息投影的方式,让老年人与“数字化伴侣”进行互动,缓解孤独感和思念之情。系统还可以通过语音识别、面部表情分析等技术,实时了解老年人的情感状态并作出相应回应[9]。为提升情感连接效果,建议推动智慧养老平台与技术公司合作,设计适应老年人的虚拟陪伴功能,并定期收集老年人的反馈,不断优化技术。此外,智慧养老平台结合心理学理论和AI技术,对老年人的情绪进行实时监测与分析,根据其情绪波动推送适合的舒缓音乐、冥想引导或亲友视频通话等内容。通过AI系统分析老年人健康数据和情绪变化,提供量身定制的情绪管理方案,及时缓解老年人的情感压力,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这种情感支持与智慧技术的深度融合,不仅体现了智慧养老的人文关怀,也为优化居家养老模式提供了新的方向,使老年人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获得心灵上的温暖与陪伴。

5. 结语

城市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是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深圳市福田区园岭街道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服务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为破解养老难题,园岭街道的探索与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其打造的“街道有平台、社区有管家、小区有支部、居家有智慧”四级居家养老模式,借助先进技术手段和创新服务理念,为老年人提供了全面的安全保障和便捷服务。致力于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便捷、个性化的养老服务,进一步提升园岭街道智慧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园岭街道的经验也可为其他地区的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我国养老水平的综合提升和发展。

基金项目

广东海洋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CXXL2024112)。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蒲新微, 张馨康. 智慧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现实障碍、建设逻辑与实现路径[J]. 西北人口, 2024, 45(5): 1-11.
[2] 深圳长城二花园小区: 携手打造睦邻共筑阳光治理新模式[J]. 城乡建设, 2022(6): 58-59.
[3] 张潇, 蒋清文. 智慧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思考[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4(8): 100-101.
[4] 吕凤亚. 广州市智慧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及对策研究[J]. 市场周刊, 2025, 38(4): 13-17.
[5] 龙玉其. 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协同治理的逻辑机理与实践路径[J]. 行政管理改革, 2023(7): 50-58.
[6] 刘和山, 董雪, 范志君, 等. 智慧居家养老服务系统设计研究[J]. 包装工程, 2020, 41(8): 36-42.
[7] 王露, 朱蕴, 韩雪. “银发族”智慧养老认知需求分析[J]. 合作经济与技, 2024(15): 171-174.
[8] 杨靖. 把养老院“搬回家”——南京市家庭养老床位建设的创新实践[J]. 中国社会工作, 2022(11): 12-13.
[9] 谈笑.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养老服务探析[J]. 科技资讯, 2023, 21(15): 249-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