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加速推进与供应链复杂性持续升级的双重背景下,企业ESG表现正从边缘性议题演变为重构供应链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要素。随着气候风险加剧以及数字技术深度渗透,供应链系统面临着稳定性弱化、响应迟滞与价值重构等多重挑战。传统以成本效率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动态环境,亟需将ESG理念深度嵌入供应链治理体系,提升供应链韧性优势。尤其在数字技术全面赋能的时代背景下,供应链韧性不仅需要传统风险抵御能力的支撑,更依赖于创新协同能力与数字化敏捷性的深度融合。
当前,物联网、区块链与数字孪生技术的深度融合,正推动供应链从线性结构向具备自组织能力的智能生态网络转型,这种转型将创新协同能力与数字化敏捷性提升至战略核心地位。创新协同能力成为供应链技术迭代与知识共享的核心驱动力,而数字化敏捷性则通过动态响应与实时决策赋予供应链应对不确定性的关键能力。研究表明,ESG表现可通过激发技术创新协同,并依托数字化工具实现全链数据贯通。然而,现有研究对创新协同与数字化敏捷性在ESG赋能中的交互作用仍缺乏系统探讨,尤其在数字化转型的中国情境下,如何平衡技术赋能与协同创新的动态关系,成为理论与实践亟待破解的命题。
经过梳理和总结相关文献,本文以关系稳定性、风险抵御能力、创新协同能力及数字化敏捷性四个供应链韧性构成因素为研究主线,以企业ESG表现为视角,首先归纳ESG表现影响供应链韧性的主要机制;接着从供应链韧性四个构成因素入手,分别梳理评价ESG表现通过信号传递、资源赋能与信任构建三重机制发挥的作用路径,重点阐释数字技术如何放大ESG对创新协同与敏捷性的赋能效应;最后发现和评估该领域存在的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未来研究方向,为实践中发挥企业ESG表现提升供应链可持续性发展作用提供理论支持。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框架
2.1. 数据来源
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本研究分别以“ESG表现”和“供应链韧性”为主要关键词进行检索,最后筛选获得文献共101篇。数据获取过程见表1。
Table 1. Data retrieval details
表1. 数据检索情况
|
英文文献检索设定内容和结果 |
中文文献检索设定内容和结果 |
数据库 |
Web of Science (SSCI) |
中国知网核心期刊(CNKI) |
检索方法 |
TS = (ESG performance OR ESG) AND
TS =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OR Supply chain) |
SU% = ('ESG表现' + 'ESG') * ('供应链韧性') and SU% = ('ESG表现' + 'ESG') * ('供应链') |
时间跨度 |
2008~2025年 |
检索时间 |
2025年3月5日 |
检索结果 |
62篇 |
39篇 |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2.2. 研究框架
本研究构建了ESG表现对供应链韧性作用机理的理论框架。将供应链韧性分解为四个维度:关系稳定性、风险抵御力、创新协同力和数字化敏捷性。研究采用双线逻辑展开论证,以供应链韧性四维度为显性分析框架,以三个作用机制为隐性理论脉络,系统阐释ESG表现赋能供应链韧性的路径,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3. ESG表现与供应链韧性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3.1. 内涵
ESG表现作为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框架,其内涵由环境绩效、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三个维度构成。环境绩效聚焦于企业在资源利用和污染控制方面的实践;社会责任体现为对员工权益等利益相关方的责任履行;公司治理则强调决策透明度、内部控制有效性等制度性安排。
供应链韧性本质上体现的是供应链系统在动态环境中保持稳定运行并持续升级的能力。不同于传统风险管理被动应对风险的思路,现代研究更关注供应链如何主动适应变化甚至引领转型。本研究将供应链视为具备“抵抗–适应–转型”能力的复杂系统,并将这种能力拆解为四个相互关联的维度:关系稳定性维持系统基本功能,风险抵御能力确保扰动吸收,创新协同能力驱动系统升级,数字化敏捷性实现动态调适,这四个维度分别从结构韧性、功能韧性、进化韧性与技术韧性四个层面构建理论模型,支撑着供应链在面对市场波动、地缘政治等复杂挑战时,既能稳住基本盘,又能抓住机遇实现转型升级。
3.2. 核心机制的理论基础
信号传递机制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其核心在于通过ESG信息的披露降低供应链主体间的信息摩擦。区别于传统单向信号发射,ESG信息披露通过第三方认证构建双向验证通道:龙头企业以ESG评级作为可信承诺,中小供应商则以环境合规数据回应,共同形成信息质量的动态博弈均衡。这一过程不仅降低伙伴筛选的代理成本,还通过数据互认机制减少供应链跨层协作中的信息衰减,既有助于筛选价值观匹配的合作伙伴,又能通过透明度提升优化供需匹配效率。
资源赋能机制则在资源基础观框架中嵌入动态能力理论,强调ESG表现对供应链要素配置的优化作用。其作用路径呈现双向动态特征:纵向维度上,企业通过资本资源获取与信用网络扩展形成资源控制优势;横向维度则表现为技术溢出与知识共享驱动创新要素流动。
信任构建机制基于制度经济学与关系契约理论的融合框架,阐释ESG表现如何实现正式契约与隐性信任的互补。正式制度层面,通过可验证的ESG行为准则建立合作预期;非正式层面,持续履责形成的声誉资本在危机时发挥缓冲作用。该机制可以降低协同成本与增强网络弹性,信任资本通过“承诺–强化”循环转化为关系粘性,使供应链在遭受冲击时能快速启动柔性适应策略。
4. ESG表现与供应链韧性相关研究
供应链韧性作为企业应对外部冲击与内部波动的核心能力,可从关系稳定性、风险抵御能力、创新协同能力及数字化敏捷性四个构成因素展开分析。各因素均通过三大核心机制与ESG表现形成逻辑关联。本章梳理ESG表现如何通过上述机制作用于供应链韧性,揭示其影响路径。
4.1. ESG表现与关系稳定性
ESG表现与关系稳定性,近年来成为供应链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交叉领域的研究焦点,主要观点认为企业ESG表现可以增加供应链关系稳定性,包括供应商关系稳定性与客户关系稳定性[1],提高供应链话语权[2]和企业竞争力[3]。现有文献普遍从信息传递、信任构建与资源支持三个维度展开分析,揭示了ESG表现通过优化合作基础、强化关系纽带与保障持续投入等多重路径提升供应链稳定性的内在逻辑。
在信息传递机制方面,ESG表现被视为重要的非财务信号,其作用主要体现在缓解信息不对称与优化供需匹配。研究表明,ESG信息披露能够补充传统财务数据的不足[4],其非财务信号特征更有效降低了供需双方的信息摩擦。信息透明度提升可扩大合作伙伴筛选范围[5],降低供应链集中度[6]和增强合作伙伴黏性[7],通过供应链网络效应吸引多元化合作伙伴[8]。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精准需求预测削弱牛鞭效应[9],这种信息环境的改善为供应链库存优化提供了基础[10]。然而,缺乏实质内容的“漂绿”行为会削弱企业信誉[11],反向加剧合作关系的不稳定性。
信任构建机制的研究强调ESG表现的制度化安排与声誉资本积累效应。从制度化路径来看,ESG标准通过建立可验证的行为准则为长期合作提供稳定框架[12],而供应链间的ESG战略协同则能产生绩效传染效应[13],推动网络内部的价值共识。从声誉资本视角,ESG表现积累的声誉优势可以转化为市场竞争力[14],在危机事件中展现出更强的供应链恢复能力[15]。
资源赋能机制的研究聚焦于ESG表现对企业融资能力与信用网络的优化作用。一方面,ESG表现有助于企业获取供应链上下游资源[16],例如提升企业融资能力[17]。另一方面,ESG表现通过增强商业信用输出[18],促进供应链内部的资源再分配,形成“获取–供给”的良性互动。这种双向赋能机制不仅强化核心企业的供应链主导地位,还通过提高供应商依赖度实现合作网络的整体稳定[19]。但个别学者提出企业ESG表现会降低了商业信用融资水平,尤其在供应商集中度较低的企业中[20]。
ESG表现对供应链关系的影响存在显著异质性,这种差异特征贯穿于主体属性和供应链结构。研究发现ESG对消费者的购买意图有正面影响,同时个体对ESG各维度的响应存在结构性偏好:相较于社会维度表现,消费者更关注环境维度[21],但若因环境维度抛弃社会维度也将触发购买意愿的实质性下降[22]。这种差异化机制在年轻消费群体中表现尤为突出[23]。此外,ESG表现会表现出供应链位置与规模的双重差异。接近终端市场的企业其ESG要求严格性普遍高于上游企业[15],且大型采购商的要求强度显著超越中小企业[24]。值得关注的是,供应商对客户ESG表现的反向评估机制正在形成,这种双向筛选机制正在重塑供应链权力结构。
4.2. ESG表现与风险抵御能力
在供应链契约不完全性的约束下,企业ESG表现体现出风险治理的双重作用:既可作为风险预防的预警机制,又能发挥危机恢复的保障功能。现有研究主要从风险预警、冲击缓冲与恢复重建三个维度展开论述。
在风险预警层面,ESG表现通过信号传递机制发挥防御作用。良好的ESG表现能够向市场传递风险可控信号[25],而供应链透明度提升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预警效应[26]。针对下游群体,不仅直接降低违约概率,还能通过增强商业信用供给缓解客户融资压力,间接降低违约风险发生[27]。进而,通过拥有良好的市场基础还可以降低企业的转型风险[28]。在数字时代下,还有企业通过将ESG合规要求嵌入虚拟仿真系统,快速评估不同扰动场景下的供应链状态,在突发危机中实现跨区域产能的动态优化配置,有效控制供应链中断带来的衍生风险。
面临外部冲击时,ESG表现通过信任构建机制形成关系资本储备。研究显示,ESG表现优异的企业更易与上下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12]。积累的声誉资本,在危机事件中具有转移负面关注的缓冲作用[29]。在经济波动周期中,企业也能凭借经济上行期间因严格履行ESG活动建立的稳定网络,获得供应商的柔性支持[30],这种双向信任关系在疫情等极端事件中展现出特殊的抗风险价值。
在恢复重建阶段,ESG表现的资源赋能机制实现快速响应。实证研究显示,良好ESG表现的企业在供应链中断后恢复速度更快,这种“关系溢价”源于利益相关者的协同支持。例如,客户黏性增强[31]以及供应商协同效应[32]。在竞争激烈行业和供应商不确定性较高的情境下这种恢复效应表现更为显著[33]。
此外,研究还揭示了ESG风险抵御机制的边界条件。在行业维度,重污染行业中ESG对供应链稳定的促进作用尤为突出[34];在制度维度,法治薄弱地区ESG可部分替代正式制度功能[35]。但需警惕环境维度改革可能引发的短期调整压力[36],以及道德相关负面事件的风险放大效应[37]。这些发现为理解ESG的“类保险”效应提供了辩证视角,提示需要权衡长期风险抵御与短期调整成本的关系。
4.3. ESG表现与创新协同能力
随着供应链创新逐渐从单体竞争转向网络化协同[38],ESG表现正成为驱动技术升级与知识共享的关键纽带。现有研究揭示了ESG通过三重作用机制重塑路径,其效应强度受供应链结构与主体特征的显著调节。
信号传递机制通过标准设定引导创新方向。客户ESG表现的提升会触发双重传导路径,纵向形成质量升级需求压力倒逼供应商定向研发[39],横向引发供应链竞争外溢激发创新竞赛[40]。在数字技术渗透背景下,这种创新协同能力的内涵已从传统知识共享转向数据驱动的开放式创新网络构建。基于ESG数据构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开放共享关键环节的碳足迹等ESG指标,结合知识图谱技术识别技术关联节点,企业能够系统发现绿色创新机会,大幅提升跨组织研发协同的效率与精准度。该机制与“需求拉动创新”理论形成呼应,但ESG标准的合规属性强化了技术路径的收敛性,促使供应商建立需求响应型创新体系[41]。
信任构建机制通过关系资本降低协同壁垒。研究表明,ESG表现积累的信任资本能促进战略模仿与技术扩散[13],其作用路径既包括大型企业对中小供应商的能力建设投入[42],也涵盖历史合作形成的商业信用基础[43]。在数字技术赋能的创新生态中,这种信任机制呈现出“数据即权力”的新特征。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自动执行ESG奖惩条款,工业元宇宙平台实现跨时空研发协作,使得创新资源配置从层级控制转向算法驱动的去中心化模式。这种机制的特殊性在于,其通过社会责任履行与技术协作的良性互动,构建起供应链创新协同,为技术升级提供稳定的关系保障。
资源赋能机制通过要素整合驱动创新网络构建。研究表明,客户企业的ESG优势可转化为财务支持[44]、知识共享[45]与交易成本优化[46]的赋能体系,这些溢出效应能突破组织边界形成网络化创新生态。例如,宁德时代通过电池护照数字平台,将ESG数据嵌入产品全生命周期,供应商可实时获取碳足迹数据并触发定向研发,形成“数据流–创新流”的闭环协同。基于社会网络理论视角发现,核心企业的ESG表现通过激活多级供应商创新响应,产生链式协同效应[40],显著提升供应链整体转型效率[47]。
此外,上述协同效应存在显著结构性差异。供应链位置分析表明,下游客户的创新驱动效应强于上游供应商[48];关系强度研究发现,高信任度与强议价能力可增强技术传导[13];企业异质性证据显示,大型企业、非公企业及融资约束较强主体更易形成创新协同[46]。这些发现证实,ESG驱动的创新协同本质上是供应链权力配置与资源禀赋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作用边界的厘清对实践应用具有重要启示。
4.4. ESG表现与数字化敏捷性
在数字化转型加速渗透供应链系统的背景下,本节重点剖析ESG表现如何通过信号传递、资源赋能与信任构建机制,与数字技术产生协同效应,进而重塑供应链敏捷响应能力。然后基于技术赋能的动态视角,揭示企业ESG表现从数据贯通、智能决策到生态重构的具体演化路径。
1、三大核心机制
基于信号理论前沿,在数字技术重塑信息生态的背景下,技术赋能通过强化信号强度与可信度的协同效应,不仅有效降低供应链主体间的信息摩擦,更催生出新型信息资本——可持续性数据资产。此类资产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跨链共享,形成基于智能算法的供需匹配驱动机制,推动合作伙伴筛选机制从传统价值观匹配向数据驱动的动态适配演进。
资源赋能机制作为技术驱动的资源重组范式,通过构建“数字连接–数据洞察–智能决策”的能力迭代闭环,使ESG表现不仅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更通过数字敏捷性培育供应链生态的进化韧性。在此基础上,基于知识图谱的协同创新网络则突破组织边界,将技术溢出效应从线性传导升级为网络化扩散模式。
信任构建机制的理论框架需融合社会交换理论与制度逻辑理论,以阐释数字技术引发的信任范式变革。在非正式层面,分布式声誉评分系统将声誉资本量化为可视化的动态指标,形成具有危机缓冲功能的信任储备池。数字技术创造的“算法信任–制度信任–关系信任”三重增强回路,重构了信任资本的生成路径。这种多维信任体系通过区块链存证与智能合约执行,显著提升供应链网络的信任传递效率。
2、具体路径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ESG表现与数字技术的融合正重塑供应链动态响应能力。数字技术的介入使得信号传递、资源赋能与信任构建三大传统机制在供应链敏捷性维度产生协同进化。例如,物联网驱动的实时数据贯通强化了ESG信号的穿透性与可验证性,智能算法重构的资源配置模型实现社会责任投入的动态精准匹配,区块链赋能的信任网络则通过不可篡改的履责记录降低协同摩擦。这种技术增强型机制协同,推动供应链敏捷性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判的治理范式转型。现有研究从技术赋能视角揭示了以下作用路径。
研究表明,核心企业的数字化ESG表现具有显著的纵向传导效应。通过建立可视化的ESG表现绩效追踪系统,领先企业能够为上下游合作伙伴提供可参照的实践范式,这种示范效应可推动全链可持续发展水平提升[49]。技术手段的介入改变了传统ESG协同模式,数据隐私保护与网络安全实践被证实是构建数字化信任的关键要素,可以通过降低信息泄露风险增强供应链协作稳定性[50]。进一步地,基于数字主线架构的智能中枢平台,通过融合ESG数据与物联网信息流,构建起“感知–决策–执行”的敏捷响应闭环,提供系统性支撑。
在技术渗透层面,大数据分析能力展现出双重赋能价值。一方面,环境扫描技术帮助企业更精准识别利益相关者诉求,使ESG表现与供应链管理形成动态适配;另一方面,数据驱动的决策模式优化了可持续资源配置效率[51],如可再生能源应用等技术创新方案成为链接供应链节点的新型纽带。生成式AI在ESG敏捷性中的应用呈现三层架构:底层通过多模态大模型整合ESG异构数据,中间层构建风险推演的数字沙盘,应用层输出可执行的韧性增强方案,“AI代理”模式正在重塑供应链动态适应范式。这种技术–责任的融合机制,使得ESG表现从合规要求转化为创新驱动力[40]。
数字平台的建设进一步强化了供应链敏捷响应能力。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优化沟通流程,能提升供应链可持续管理的实时性与精准度[52]。例如,京东物流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在ESG风险事件中实现72小时内全链调度方案重构,验证了技术赋能的应急响应效能。这种技术赋能的协作网络不仅缩短环境响应的时滞,更重要的是通过数据共享机制建立起新型信任关系,为应对突发性供应链中断提供组织韧性。
同时,现有研究指出技术赋能的差异,数据传导效应在纵向供应链中表现更为显著[49],而技术应用深度则取决于企业的数字化成熟度。这些发现提示,数字化ESG协同本质上是技术能力与组织战略的共演过程,其效能实现需要克服数据孤岛、技术适配等实施障碍。当前研究强调技术赋能的纵向传导,但数据孤岛与技术适配障碍的解决方案仍待探索。未来可结合数字孪生技术,模拟ESG与数字化融合驱动供应链的协同场景,并关注供应链主体之间隐私保护与伦理风险。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本文系统梳理了企业ESG表现对供应链韧性的影响路径,构建了涵盖关系稳定性、风险抵御能力、创新协同能力及数字化敏捷性的四维分析框架。研究发现,ESG表现通过信号传递、资源赋能与信任构建三重机制作用于供应链韧性,其中数字技术在部分维度中显著放大赋能效应,但传统机制仍为核心支撑,具体整合研究框架见图1。
Figure 1. Integrated research framework
图1. 研究整合框架图
ESG表现通过信号传递、资源赋能与信任构建三重机制的协同作用,对供应链韧性形成差异化赋能路径。信号传递机制通过制度化承诺与数据共享网络,既增强关系维度的合作粘性与声誉资本,又提升数字化敏捷性;资源赋能机制通过要素配置优化与技术标准牵引,同步强化风险抵御的资源协同能力与创新维度的知识网络重构;信任构建机制则通过积累关系资本与信任缓冲,在巩固危机预警机制的同时促进技术协同效率。这种立体化的协同架构使ESG能够动态作用于供应链韧性的四重维度,在制度承诺、资源配置与关系资本层面形成韧性增强的闭环体系。
ESG表现与数字技术对供应链韧性的赋能呈现“双轮驱动、互补性协同”的分层重构特征。在关系稳定性与风险抵御维度,ESG表现的三大机制发挥主导作用,利用通过合作积累的行业声誉和资源网络增强抗风险能力,而数字技术则会通过数据追溯与风险模拟为供应链合作实时验证数据或扫描潜在风险;在创新协同与敏捷性维度,数字技术重构能力生成路径,通过实时共享供应链数据倒逼上下游共同改进工艺,通过与ESG目标融合形成“责任–技术”共生范式。二者共同构建的韧性体系,既包含企业长期经营积淀的软实力,也具备数字时代必需的硬支撑。总之,ESG核心机制构筑韧性基底,数字技术则基于不同维度需求选择性增强,实现制度承诺与技术创新的动态耦合,最终形成刚性与弹性的韧性增强体系。
第三,数字时代背景下ESG表现的赋能作用存在行业适配差异与能力门槛。环境敏感行业中,数字技术可精准优化碳足迹追踪,推动绿色技术升级;而劳动密集型产业更依赖传统实践,如数字化考勤与线下工会互补保障劳工权益。同时,企业数据整合能力与制度设计直接影响协同效果,数据孤岛可能割裂ESG指标闭环,技术伦理风险或削弱责任投入。
5.2. 未来展望
未来研究需在深化传统机制与探索数字融合间寻求平衡,未来可从以下方向突破:
第一,在理论层面,首先针对关系稳定性等传统维度,可融合制度理论与社群网络视角,探究文化传统、非正式规范等“软因素”如何塑造ESG的信任生成机制,例如比较研究不同文化语境下供应链责任共识的形成路径;其次,在数字化领域,则需引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揭示算法治理、物联网连接等技术迭代如何赋能ESG表现重构供应链权力格局,如智能合约对传统契约执行范式的颠覆效应。
第二,在实践层面,应立足于中国制度情境构建ESG与供应链韧性协同发展的理论框架,着重解析政策驱动型实践对供应链重构的传导机制。对中小企业集聚的传统产业链,可依托行业联盟构建“轻量化”ESG实施框架,通过非数字化手段强化责任认同;而在数字化基础较好的领域,需推进区块链溯源与AI模拟的深度融合,例如开发具备隐私保护功能的联邦学习模型,在跨境供应链中实现ESG数据的安全共享与风险推演。
第三,在方法层面,研究方法需突破单一范式。针对劳工权益保障等场景,可采用捕捉非技术要素的作用机理;对数字孪生驱动的敏捷响应体系,则可构建虚实交互实验平台,量化分析技术介入前后供应链弹性系数的变化阈值。
第四,在技术层面,需突破技术适配与伦理治理的双重瓶颈。在应用层面,可通过数字孪生实现供应链ESG全要素动态映射,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多级节点数据链,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推动治理范式向主动防御转型;在治理层面,应构建算法问责机制以明晰技术伦理责任,建立绿色算力优化模型平衡数字基建能耗与ESG绩效,探索技术效率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帕累托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