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池州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Research o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of Chizhou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DOI: 10.12677/sd.2025.154107,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黄碧宁, 江慧萍:池州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安徽 池州
关键词: 乡村振兴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Rural Revitaliza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Development
摘要: 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探讨了池州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池州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指出旅游开发不仅是缓解传统村落保护困境、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随后,文章总结了池州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现状,既肯定了政府在政策与资金上的支持以及旅游开发方式的多样化,也指出了建筑物活态化开发利用不足、传统文化习俗传承不足以及乡村振兴动能不足等问题。最后,文章提出了传承传统、保护优先,自建自管、合作共建,以及深度融合、创新业态等对策,旨在通过文旅融合与合理开发,实现池州传统村落的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of Chizhou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t begins by analyzing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such development, emphasizing that tourism is not only a vital means to alleviate the challenges of preserving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inheriting cultural traditions but also an effective pathway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Subsequently,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zhou’s traditional villages, acknowledging the government’s policy and financial support as well as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methods, while also pointing out issues such as insufficient dynamic utilization of buildings, inadequat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practices, and insufficient momentum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Finally, the paper proposes strategies including inheriting traditions with protection as the priority, self-construction, and self-management with collaborative partnerships, and deep integration with innovative formats, aiming to achiev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zhou’s traditional villages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and rational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黄碧宁, 江慧萍. 乡村振兴背景下池州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J]. 可持续发展, 2025, 15(4): 229-233. https://doi.org/10.12677/sd.2025.154107

1. 引言

我国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可追溯到1982年《文物保护法》的出台,至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四部局联合下发《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首次明确提出“传统村落”的概念。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自2012年启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以来,已公布6批传统村落名录,8171个传统村落被纳入保护范畴。随着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将乡村发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也迎来全新局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中至关重要的核心因素,中华民族绝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村落里。由于中国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步较晚和传承公共投入的不足,通过开发遗产具有的经济价值来弥补保护资金不足的替代途径逐渐发展起来,其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旅游开发。池州位于安徽省南部,拥有27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丰富,内涵深厚,亟待保护与开发,鉴于此,本文拟从旅游开发视角探讨如何促进池州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以及如何通过旅游开发非遗来实现池州传统村落的乡村振兴。

2. 乡村振兴背景下池州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1. 乡村振兴背景下池州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一是缓解传统村落保护困境的需要。从文化遗产旅游理论视角看,传统村落非遗的旅游开发本质上是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的转化过程。传统村落保护困境有着多方面的体现,就目前来说,政府作用的发挥、村落自主性作用的激发和文化的保护利用是传统村落乡村振兴最为重要和紧迫的三个领域,而这三个领域改革的推进与成功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有着必要性。二是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分布在乡村,因此通过旅游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传统村落乡村振兴、反哺非遗的保护具有必要性。三是乡村振兴的需要。旅游开发是促进传统村落产业融合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促进传统村落焕发活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对于传统村落的振兴有着必要性。

2.2. 乡村振兴背景下池州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可行性

一是社会可行性。池州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众基础广泛,每年的东至花灯、傩戏表演、福主庙会等都有很多群众观看,并吸引大量游客慕名而来,表明池州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依然深深地扎根在池州人民的生活沃土当中,与群众的审美需求密切相连,具备坚实的社会根基。二是政府大力支持。池州市政府制定了《池州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明确了传统村落的保护范围、开发方向和具体措施,确保在开发过程中保护村落的原真性和文化价值。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出台了《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为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利用提供法律保障,并加大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专项资金支持,用于村落基础设施改造、文化遗产修复和旅游设施建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政府提供传承人补助、项目保护经费和展示推广资金等,并将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纳入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旅游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三是资源可行性。传统村落是非遗项目的重要载体,73%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在村落里,因此传统村落本身就是一种有待开发的旅游资源[1]。池州作为徽文化核心区,传统村落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富,其傩戏、目连戏等非遗项目具有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符合文化遗产旅游的“原真性体验”需求,为旅游开发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基础。

3. 乡村振兴背景下池州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

3.1. 取得的成绩

一是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政府重视。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被认为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与经济之间多方位、多层次、多环节、多角度、多形式、多内容的融合,孕育出了“文化经济”这一崭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文化已成为一种新的生产力[2]。池州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重要的文化资源,其开发利用得到了政府部门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二是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方式日渐多样化。池州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表演与游艺、传统工艺与技能、民间习俗等多个方面,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不同的功能与价值,因此其旅游开发方式也不尽相同。例如静态的傩文化保护馆、动态的大型舞台剧《千年傩》等,有效激发了池州市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开发。

3.2. 存在的问题

一是传统村落建筑物的活态化开发利用不足。当前古村落保护利用长效机制欠缺、保护经费匮乏、发展定位狭隘、配套立法脱钩仍然是最大瓶颈。部分村落忽视了传统建筑物的原生态系统保护,热衷于在原址上“拆旧建新”、“弃旧建新”;部分村落老建筑空置较多,缺乏有效的商业应用开发与生活设施改造;例如牯牛降严家村目前在村内居住的村民屈指可数,大部分老房子处于空置状态。二是传统文化习俗的活态化传承不足。社会变迁中,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与文化习俗不可避免地产生流变,缺少原生性、真实性、整体性的延续。例如石门高的耕读文化、严家村的制香工艺、目连戏等均面临改变或消失的风险。三是古村落乡村振兴的动能不足。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外流”,很多古村落出现了“人走房空”现象,使得古村落缺乏维持自身发展的动力,发展难以为继。

4. 乡村振兴背景下池州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对策

古村落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只有通过文旅融合、合理开发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文化、教育价值,从而实现可持续模式,使古村落焕发勃勃生机。

(一) 传承传统、保护优先。在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首先,应进行全面系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根据不同类型非遗的特点进行因地制宜的保护与开发,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推动物态文化的动态转化利用,以此为素材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对于丰富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方式具有重要意义[3],例如对石台油坊榨制技艺等生产性非遗,推动“前店后坊”式活态传承,设立游客体验工坊;对东至花灯舞等表演类非遗,打造常态化民俗展演剧场;针对九华山庙会等节庆民俗,结合节气时序开发主题旅游产品,把古村落打造成传承徽文化和特色民俗的重要载体。其次,实行游客容量动态管控系统,通过智慧景区平台实时监测人流,保护传统村落不过载。最后,成立非遗开发伦理委员会,制定《非遗旅游开发导则》,明确目连戏等宗教类非遗需保留的核心仪式,禁止商业化篡改,并设立非遗保护专项基金,按门票收入5%的比例定向投入濒危项目传承。通过有效的管理、合理的开发,实现古村落保护与利用并举。

(二) 自建自管、合作共建。首先,培育在地化经营主体,支持成立以当地村民为主体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劳务公司、建筑施工企业等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强化经营乡村的理念,盘活村集体资源资产资本。引导成立村民持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如“石门高村文旅合作社”,通过资源入股、技艺入股等方式盘活闲置资产。推广“工分制”管理模式,村民通过参与民宿服务、导游讲解等获取积分,按贡献度参与分红。同时鼓励村集体与外来力量共同协作,围绕旅游产业链,构建全域旅游模式,通过古村落的保护开发,促进村域经济发展,让村民切实地感受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其次,构建协同发展共同体。搭建“政府 + 村集体 + 企业 + 智库”四方平台:政府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扶持;村集体以土地、古宅等资源入股;文旅企业负责专业化运营;高校智库提供规划咨询。如朱备镇禅修村项目,通过引入九华山旅游集团,形成“村民供地、企业投资、利润分成”的合作范式。第三,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旅游收益“三次分配”体系:初次分配按生产要素投入分配,二次分配提取20%收益作为村落保护基金,三次分配用于村民技能培训。最后,提升社区参与能力。开设“乡村文旅大讲堂”,定期培训非遗讲解、服务礼仪等技能。设立“乡创基金”支持村民创业,如资助手艺人开设微店、直播带货。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对旅游开发重大事项行使决策权。

(三) 深度融合、创新业态。首先,开发沉浸式非遗体验场景。如情境化展演:在陵阳古镇打造行进式实景演出的《千年陵阳》,将目连戏、十番锣鼓等非遗元素融入剧情,游客可参与角色扮演;生活化体验:设计“做一日徽州人”主题活动,涵盖打食桃、制祁红茶、学唱青阳腔等体验环节;其次,培育“非遗+”融合业态。非遗 + 康养:结合九华山生态资源,开发药膳制作、草本扎染等养生体验项目,推出“非遗疗愈之旅”;民宿综合体:在霄坑村试点“非遗主题民宿聚落”,每栋民宿聚焦一项非遗技艺,配套手作体验空间与文创展销区。智慧旅游:开发AR导览系统,扫描建筑构件即可呈现营造技艺动画,设置非遗地图打卡小程序,集章兑换特色奖品。第三,构建全域旅游产业链。打造“一村一品”特色矩阵:南阳村聚焦茶文化开发采茶制茶体验,石门村突出古法造纸技艺,元四村深耕宗祠文化研学。设计“非遗旅游廊道”,串联散落村落的非遗节点,形成2小时文化旅游圈。最后,传统村落作为中华文脉传承的空间容载,具备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必要条件,利用研学旅行活动发展村落会迎来更多机遇[4]。如研学体系构建:联合高校开发“非遗传承人+”课程,设置徽墨制作、古建测绘等实践模块,获得认证的学员可授予“非遗守护使者”称号。

(四) 创新营销、全域传播。首先,举办“池州非遗国际生活节”,设置非遗创意市集、技艺擂台赛等板块。其次,与短视频平台合作发起“非遗守艺人在池州”的话题挑战赛,孵化村民网红账号。第三,开发“智慧非遗旅游生态”,通过AR场景活化,扫描古建筑构件触发营造技艺动画,扫码傩戏面具生成虚拟角色互动[5],搭建虚拟非遗社区,用户可在线体验青阳腔对唱、徽墨描金等数字孪生项目。第四,上线“池州非遗地图”小程序,集成语音讲解、打卡集章、线上商城功能,集满10个非遗点可兑换手作体验券。最后,直播经济激活:建立村级“星空直播间”,培训村民开展非遗产品溯源直播,推出“非遗守护人”会员计划。

5. 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池州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合理的旅游开发,不仅可以有效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能为传统村落注入新的经济活力,促进乡村的全面振兴。然而,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与完整性。同时,应鼓励村民参与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增强他们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未来,池州应进一步深化文旅融合,创新旅游业态,推动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基金项目

池州学院校级人文一般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池州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CZ2021RW04);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省级非遗福主庙会的文化内涵及其传承研究(SK2020A0463)。

参考文献

[1] 苑利, 顾军.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的“功”与“过” [J]. 旅游学刊, 2021, 36(5): 5-8.
[2] 韩庆华, 卢希悦, 王传荣. 论文化与经济的相互融合——把握文化经济发展的历史新机遇[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1): 46-51.
[3] 陈兴贵. 传统村落振兴的关键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38(3): 82-91.
[4] 窦碧琴, 李伯华, 罗文. 知行合一: 传统村落研学旅行的活化机制与优化路径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5, 41(3): 463-472.
[5] 沐槿. 数字村落: 在保护中创新, 在创新中保护[J].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25(1): 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