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阈下美丽宣城建设路径探析
Exploring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a Beautiful Xuancheng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DOI: 10.12677/aep.2025.154069, PDF, HTML, XML,   
作者: 任 冰, 周 成:宣城市生态环境局,安徽 宣城;孙文静: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公司,江苏 南京
关键词: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美丽宣城绿色发展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eautiful China Beautiful Xuancheng Green Development
摘要: 基于美丽城市的建设背景,从经济发展、居民生活、生态环境、文化培育等方面就当前建设存在的优势和问题进行分析,指出美丽宣城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研究提出政策建议。研究旨在为宣城市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共进、打造美丽宜居城市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同时也为其他美丽城市的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Abstract: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beautiful city construction,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current strengths and challenges in Xuancheng’s development across different dimensions: economic growth, residents’ livelihood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cultivation. It identifies opportunities and risks in constructing a “Beautiful Xuancheng” and proposes targete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he research aim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frameworks and actionable strategies for harmonizing economic progress with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in Xuancheng, thereby fostering a livable and aesthetically enriched city. Furthermore, it offers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other cities pursuing similar urban transformation goals.
文章引用:任冰, 孙文静, 周成. 生态文明视阈下美丽宣城建设路径探析[J]. 环境保护前沿, 2025, 15(4): 610-616. https://doi.org/10.12677/aep.2025.154069

1. 引言

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宏观背景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美丽中国建设,把美丽中国建设列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要目标、定义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标志[1]。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理念一脉相承[2],深刻影响着城市发展的路径选择与价值追求[3]。美丽城市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载体单元,旨在打造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智慧高效的理想城市家园[4]。这一理念涵盖了从生态保护到经济转型、从社会治理到文化传承等多个维度的系统性变革,是对新时代城市发展模式的深刻诠释和高度概括[5]

党的十八大以来,宣城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全面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6]。2023年8月,市委五届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奋力“追赶江浙、争先江淮”走出新时代宣城高质量发展新路的实施意见》,将加快建设山水秀美的生态强市列入全市“七个强市”定位之一[7]。2023年10月,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市委书记李中强调,要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宣城,努力在建设美丽安徽上走在前列。2024年以来,“制定美丽宣城建设实施方案,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已列入市委常委会2024年工作要点和2024年宣城市政府工作报告中。

当前及至未来较长一段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步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美好的城市生活环境需求将持续提升,规划建设美丽城市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弥合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的双赢选择[8]。本文以宣城市为例,系统分析美丽宣城建设的进展成效,剖析内在问题,为美丽宣城建设提供政策建议。

2. 美丽宣城建设基础分析

2.1. 建设现状分析

2.1.1. 经济发展

宣城位于安徽省东南部,经济体量不大,但发展态势良好[9]。2023年宣城市GDP (地区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为1951.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9%。从全省水平来看,宣城市GDP处于全省第11位,增速位居全省第5位(如图1)。

“十二五”以来,全市第一、二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9],三次产业比重从2011年的13.6:50.6:35.8调整到2023年的9.2:46.4:44.4,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42.8%,表明宣城市产业结构正在持续优化。从全省水平来看,第一、二产业比重均高于全省平均,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省平均(如图2),仍有较大改善空间。

Figure 1. Comparison chart of GDP and growth rates across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Anhui province, 2023

1. 2023年安徽省各地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比较图

Figure 2. Comparison chart of the proportion of three industries across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Anhui province, 2023

2. 2023年安徽省各地市三次产业比重比较图

2.1.2. 居民生活

从人均经济水平来看,2023年宣城市人均GDP为78,358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8,952元,城镇化率为63.5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14,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总体居民生活水平位于全省中位(如图3)。

在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千万工程”带领下,宣城市城乡人居环境水平得到全面提升。2023年,省“民声呼应”重点事项、省定民生实事和十项“暖民心行动”任务顺利完成,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到95.2%,居全省前列。全市城市生活垃圾全面实现资源化利用,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宁国、广德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但生活污水治理方面仍存在短板,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为43.55%,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为29%,均低于全省平均值。

Figure 3. Comparative chart of per capita GDP and urbanization rate across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Anhui province, 2023

3. 2023年安徽省各地级市人均GDP和城镇化率比较图

2.1.3. 生态环境

宣城地处皖南山区与长江中下游平原过渡带,生态系统类型丰富,市域生态空间呈现北部水网密布,南部山林纵横的特征,是皖南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省乃至长三角生态空间格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2023年,宣城市森林覆盖率达59.46%,远超长三角平均水平,碳汇储备潜力巨大。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2173.31平方公里,占全市行政区划面积17.65%,拥有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龙湾国家森林公园等25处自然保护地。水系生态服务功能突出,青弋江、水阳江为长江一级支流,南漪湖是皖南最大淡水湖,为下游南京、芜湖等城市提供优质水源。

2023年,宣城市生态质量指数为70.13,生态质量等级持续为一类,位居全省第三。PM2.5平均浓度达到30微克/立方米,居全省前列。青弋江、水阳江等主要河流健康稳定,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III类)比例达到93.8%,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南漪湖生态修复工程入选安徽省“十大生态修复案例”,青弋江(宣城市段)入选“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2.1.4. 文化培育

宣城以“徽文化发祥地”闻名,是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李白七次游历宣城,谢朓、范晔、梅文鼎、胡适等名人均与宣城渊源深厚。泾县的宣纸、绩溪的徽墨、宣州的宣笔和旌德的歙砚已构成完整产业链,“中国文房四宝之乡”称号享誉全国,宣纸制作技艺入选联合国非遗,泾县宣纸文化园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

宣城拥有中国传统村落85个,多个中国传统村落和徽派建筑保存完好,规模居全国前列。绩溪、泾县、旌德成功申报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宣城成为全国唯一拥有3个示范县的地级市。全市创成5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2个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皖南川藏线”“徽杭古道”等文旅IP品质稳步提升,2023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4514.8万人次,国内旅游同比收入增长85%。

2.2. 优势分析

宣城兼具生态资源、文化底蕴和区位良好等优势,具备建设美丽城市的基础条件和发展潜力。

一是生态资源禀赋突出。宣城自然禀赋较好,作为长三角“绿色心脏”,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屏障地位。近年来,宣城市围绕“生态强市”战略目标,持续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空气质量稳中向好,江河湖库水质健康,具备发展生态旅游、康养产业的天然条件。

二是文化底蕴积淀深厚。作为徽文化核心区之一,宣城拥有“文房四宝”产业链,坐落有敬亭山、谢朓楼等历史人文景观,查济、龙川等百余个传统村落保存完好,徽派建筑群规模居全国前列,吴越文化、诗歌文化、宗氏文化影响深远,红色文化丰富,文化强市基础扎实。

三是区位交通条件优越。宣城位于安徽、浙江、江苏三省交界处,地是长三角核心区的地理几何中心,同时纳入南京都市和杭州都市圈,享受双圈政策叠加红利。高铁(合福高铁、商合杭高铁)、高速(G50沪渝高速)网络发达,区域联动潜力大。

四是政策支持力度大。宣城正由过去的省内边缘城市变成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前沿城市和热点城市,不断探索出“生态修复、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生态金融、生态补偿”等多种实践模式的“两山”转化路径,利用生态优势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3. 问题分析

总的来说,宣城市发展现状与美丽城市建设目标存在一定差距。

一是绿色发展总体水平较滞后。宣城市经济体量不大、产业集群发展滞后,缺少龙头企业带动。由于早期过分追求经济增长,引入大量资源密集型产业,目前总体产业结构不佳,传统产业占比偏高,新兴产业规模较小。服务业竞争力不强,文旅资源开发深度不足,高端旅游产品供给不足,虽然拥有山核桃、黄金芽茶叶等特色农产品,但产业化不够。科技创新支撑力不够,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不多,产业相关配套体系不健全、集聚效应不够。

二是城乡人居环境品质待提升。城市片区开发建设不系统,公共服务设施不均衡,城镇污水管网仍有短板,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较低,公园绿地空间布局不均衡,中心城区垃圾转运站布局不合理,生态环境信访总量依然不小,网络舆情时有发生。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难度较高,资金投入大、运行成本高,地方财政配套困难。部分设施管网不配套、进水水质浓度偏低、建成后未使用、缺乏维护等运行不正常,导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偏低。养殖废水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局部农村由于畜牧养殖等原因造成水质较差,治理难度较大,短时间内难以彻底消除。

三是生态环境质量基础未稳固。优良天数比例波动较大,扬尘污染问题依然突出,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尚不完善,秸秆禁烧监管力度不足。梅溧河殷桥、南漪湖东湖心、无量溪河狮子口、东津河坞村等部分国控断面水质达标不稳定,水阳江流域、青弋江流域及新安江流域水环境和生态环境面临工业源、农业源、城镇生活污水等多重污染压力。局部区域的污染土地有待修复。

四是生态安全基础仍有待夯实。全市自然保护地面积大,基础工作较弱,城镇建设活动侵占生态空间,破碎化程度不断增加。生态重要区受农业活动影响,林地破坏问题多发,核心保护区内退耕退圩及生态移民矛盾突出。矿山生态保护与修复、小水电生态流量监管、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等工作仍需加强。林地灾害类型多、分布广,森林资源防护任务艰巨。水土流失区域分布较广,流失成因多样,水土保持率偏低。

3. 美丽宣城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3.1. 美丽宣城建设面临的机遇

3.1.1. 美丽中国建设成为时代主旋律

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步形成,生态保护投入持续加大,为美丽宣城建设持续提供新动力。今后5至10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美丽中国建设已迎来积厚成势、全面推进,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提速阶段。宣城应突破传统环境治理范式,破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制度性矛盾,使生态治理成本转化为区域竞争优势,强化顶层设计、突出方案引领,在美丽城市建设中走在前列。

3.1.2. 国家重大战略叠加提供新契机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阶段,宣城市正处于动能转换与战略机遇叠加的关键窗口期。宣城地处长三角地理几何中心,考虑以上海大都市圈产业外溢为牵引,创新“反向飞地”;借南京都市圈科创资源,共建宁宣绿色技术交易市场;协同杭州都市圈建立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共同体;链接合肥科创走廊打造新能源中试基地。多向战略有助于推动宣城从“边缘接壤地”升级为“要素配置节点城市”,实现生态价值转化效率提升与产业价值链位势攀升的双重突破。

3.1.3. 高质量发展利于生态强市建设

新时期党中央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抓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碳达峰碳中和、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等重点任务,将为美丽宣城建设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宣城市应立足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战略腹地功能,同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新型工业化深度融合,不断优化调整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在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节点作用。

3.2. 美丽宣城建设面临的挑战

3.2.1. 经济发展对环境保护构成压力

对标长三角,宣城市经济总量偏小,根据《宣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到2025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2500亿元以上、人均GDP超过10万元,经济社会仍处于持续高速发展阶段。泾县、绩溪、旌德均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污染刚性增量与环境有限容量的矛盾凸显。随着近年来的加快发展,能耗、用林、用地等瓶颈制约效应也在逐步显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面临技术迭代与成本压力的双重挑战,新兴产业培育面临用地、环境容量等多重制约。

3.2.2. 多领域协调发展问题层层交叠

宣城市生态环境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到来,传统污染治理仍面临系统性挑战,过去重点关注的问题(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仍需下大力气解决,而过去关注不够的问题(环境健康风险、新污染物、碳减排、生物多样性等)逐渐显现,这些新兴环境问题正形成复合型风险。如何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推进多方面高质量发展,是美丽宣城建设中面临的重大挑战。

3.2.3. 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任重道远

当前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所面临的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手段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环境治理存在“碎片化”现象,跨部门协同监管平台建设滞后于长三角其他地区。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对公共服务供给、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公众参与治理的渠道不够畅通且参与意识有待提高。市场化激励机制尚未形成,社会利益格局日益多元化,协调各方参与美丽宣城建设难度增大,难以形成强大的治理合力。

4. 美丽宣城建设的政策建议

宣城市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越的生态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区位,需系统性激活自有优势,推动美丽宣城建设迈向更高水平。以下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制定实施科学规划。结合宣城市发展现状,锚定长三角生态价值转化枢纽定位,制定美丽宣城建设的长期规划和短期行动计划,明确绿色发展、智慧建设、文化活化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建设任务,建立动态项目库。同时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和细化各部门职责,推动各项任务落实。

制定高效合理制度。推动地方立法实践,完善地方法规体系。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和督察制度,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政绩导向。健全政府决策机制,加快探索区域共治制度,全面提升环境治理能力。推进落实排污权交易改革,完善用能权交易制度,扎实推进用水权确权,扩大林权交易和森林碳汇交易规模。探索开展资金、产业、人才综合补偿和各类生态补偿制度。

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布局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系统保护、城乡功能品质活力、弘扬生态文化、生态安全保障能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等方面提升工程,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促进民间资本参与,集合多方资源确保各项治理工程的顺利实施。

培育生态系列文化。保护传承历史文脉,推进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和省级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动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创新探索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传承利用。建好用好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创新生态文化传播途径。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探索和拓展“碳普惠”应用场景。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24(3): 6-14.
[2] 王金南, 秦昌波, 薛强, 等.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美丽中国建设研究: 回顾与展望[J]. 中国环境科学, 2025, 45(2): 1136-1147.
[3] 徐延彬.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遵循[J]. 红旗文稿, 2022(20): 41-44.
[4] 万军, 陆文涛. 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新时代美丽城市[J]. 环境保护, 2024, 52(1): 13-15.
[5] 万军, 路路, 张晓婧, 等 美丽中国建设地方实践评估与展望[J]. 中国环境管理, 2022, 14(6): 25-32.
[6] 宣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水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J]. 宣城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0(8): 1-10.
[7] 张敬波. 追赶江浙争先江淮奋力走出新时代宣城高质量发展新路[N]. 安徽日报, 2023-08-22(007).
[8] 俞孔坚. 生态文明理念下美丽城市的规划设计与建设[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0(4): 18-36.
[9] 宣城市统计局. 宣城统计年鉴-2024 [Z]. 宣城, 2024: 6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