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地区中小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以诗文鉴赏为例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Practice in Chinese Curriculum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Hunan Province—Taking Poetry and Prose Appreciation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ss.2025.144348,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杨芸懿, 欧阳丽婷, 刘佳璐, 唐懿麒, 陈 慧*: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文学与社会科学系,湖南 常德
关键词: 中小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诗文鉴赏Chinese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Poetry Appreciation
摘要: 课程思政体现着党和国家的育人要求,是全面提升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湖南省14个地市的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162份自编《语文课程思政调查问卷》,从教学实施现状、教学成效表现、教学需求趋势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发现中小学生对道德理念的理解处于浅层认知阶段和期待多样的教学手段;采用访谈法对湖南省三个地市的3位语文教师进行个别访谈,自编《语文课程思政访谈提纲》,从认知与实施现状、挑战与问题两个维度探究,发现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思政的认知不足,诗文鉴赏与思政元素的结合流于表面。通过对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的统计与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语文课程思政的有效实践路径。
Abstract: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mbodies the educational requirements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and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By using the questionnaire, which was conducted amo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14 cities and prefectures of Hunan Province, to distribute 162 copies of the “Questionnaire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ese Curriculum”. Th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from three dimension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the manifestation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the trend of teaching demands. It was found that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moral concepts is at a shallow cognitive stage and they expect diverse teaching methods. At the same time, the interview method was used to conduct individual interviews with three teachers from three cities and prefectures in Hunan Province, based on the “Interview Outline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ese Curriculum”, exploring from two dimensions: cognitive and implementation status, challenges and problems. It was discovered that teachers have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hinese curriculum, and the combination of poetry and prose appreciation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s superficial. Through the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f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 results, effective practical path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hinese curriculum were proposed in a targeted manner.
文章引用:杨芸懿, 欧阳丽婷, 刘佳璐, 唐懿麒, 陈慧. 湖南地区中小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以诗文鉴赏为例[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4): 758-765.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4348

1. 引言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核心目标。2022年11月4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事关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学生的健康成长[1]。课程思政作为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旨在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格局,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中小学语文课程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尤其是诗文鉴赏等教学活动,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天然的切入点。然而,当前中小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仍面临诸多挑战,制约了语文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以诗文鉴赏为例,聚焦于立德树人背景下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讨其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进策略,可以为中小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中小学语文课程思政的现状调研

2.1. 调查访谈基本情况介绍

此次现状调研分别对湖南省长沙市、张家界市等地区的中小学生和在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

对中小学生采用调查问卷,自编《语文课程思政调查问卷》,该问卷聚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实施效果,共设计10个问题,采用随机抽样发放给湖南省14个地市的中小学生,共回收有效问卷162份。问卷调查参与主体为初中生,共占68.52%,其次为高中生,占21.6%,小学生最少,仅占9.88%。

对在职教师采用个别访谈,自编《语文课程思政访谈提纲》聚焦中小学课程思政实施现状,共设计8个问题,采用目的性抽样选取湖南省内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三个地市(张家界市、长沙市、衡阳市)的3名在职语文教师进行深度访谈。

2.2. 中小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语文课程思政调查问卷》共10个问题,问卷包含3个核心维度,分别为教学实施现状、教学成效表现和教学需求趋势。聚焦核心维度从问卷中选取6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具体结果见表1

Table 1. Student questionnaire results

1. 学生调查问卷结果

类别

问题描述

数据分布

教学实施现状

1.在学习古诗文时,老师是否会讲解其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总是

经常

偶尔

从不

16.67%

58.02%

19.14%

6.17%

2.在语文课堂上,你是否能感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启发?

总是

经常

偶尔

从不

19.75%

60.49%

14.81%

4.94%

教学成效表现

3.你觉得通过诗文鉴赏,你是否能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完全能

能但不太深刻

不太能

完全不能

16.06%

62.96%

16.05%

4.94%

4.你认为上语文课在哪些方面对你有帮助?

对自我

集体社会国家

人际关系

思维方式

人文素养

53.09%

88.89%

59.88%

67.9%

78.4%

教学需求趋势

5.你对当前语文教师在思政教育方面的表现满意吗?

非常满意

满意

一般满意

不满意

非常不满意

12.35%

61.73%

12.96%

9.88%

3.09%

6.你希望在语文课程中采用哪些新教学方法增强思政教育效果?

传统讲授

信息技术

创设情境

小组讨论

融合时事

探究教学

12.96%

85.8%

77.78%

74.69%

66.67%

64.81%

表1可知,当前语文课程思政教育实施已形成较好基础。有74.69%的学生表示在学习古诗文时,教师总是或者经常讲解其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仅有6.17%的学生认为教师从不讲解。关于“在语文课堂上,你是否能感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启发?”这个问题,有80.24%的同学经常能感受到这些思想的启发。上述问题结果表明,语文课程思政教育已构建起较为良好的基础。古诗文教学通过道德观念阐释实现文以载道,将近八成学生在课堂中切实获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浸润。

对于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成效,74.08%的学生表示较为满意,仅12.96%不满意群体,反映现有教学模式接受度良好;语文课程思政教学,在教学深度、方法创新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问卷反馈显示,核心价值观理解“能但不太深刻”占62.96%,显示认知停留表层,6.17%古诗文教学从未涉及道德观念,存在教学盲区;学生对方法创新需求迫切,85.8%学生期待信息技术赋能,77.78%憧憬情境教学,反映传统讲授模式(12.96%)吸引力不足,“小组讨论”(74.69%)、“融合时事”(66.67%)等实践性教法成主流诉求。

在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学生普遍能感受到道德观念引导,并在课堂中学习到爱国主义等核心价值观教育,但部分学生对思想内涵的感知仍停留在浅层认知阶段。学生虽认可语文课程对个人成长与社会认知的促进作用,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性理解尚未形成稳定结构。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对融合信息技术、创设生活化情境等新型教学手段表现出强烈期待,反映出传统单向讲授模式已难以满足当代语文课程思政教育需求,亟待通过多元化路径实现教育效果的深化与延展。语文课程思政教育正处于从“量变积累”向“质效突破”转型的关键阶段。在保持现有教学优势的基础上,亟需通过守正创新实现突破。

2.3. 在职教师个别访谈结果

《语文课程思政访谈提纲》共5个问题,包含认知与实施现状、挑战与问题这两个维度。个别访谈对象分别为张家界市市级中学A教师、长沙市重点小学B教师、衡阳市县级普通中学C老师。具体结果见表2

Table 2. Faculty interview results

2. 教师访谈结果

认知与实施现状

挑战与问题

访谈 问题

(1) 您是否了解课程思政

(2) 您认为语文课程思政是否有必要

(3) 您认为诗文鉴赏和课程思政结合情况如何

(4) 您在课程思政教学中通常采用什么方式?

(5) 您认为语文课程思政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A教师

了解

有必要

较好

讲授法、融合时事进行讨论

部分学校和教师对语文课程思政的认知不明确、学生学习效果难以评估

B教师

较为了解

非常必要

良好

讲授文本内涵、

思政话题讨论

思政元素融入不自然,有形式主义倾向、部分教师对语文课程思政的认同感低、诗文教学停留于字词释义与道理阐释

C教师

了解

有必要

一般

讲授法、

思政主题写作

内容枯燥难以打动学生、评估标准和方法不完善、学生个体差异较大

表2可知,当前语文课程中的诗文鉴赏与课程思政结合呈现“共识与困境并存”的特征。

从认知层面来看,三位教师均表示“了解”或“较为了解”课程思政,且一致明确认同语文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其中B教师更强调其“非常必要”的育人价值。然而,实践中仍存在认知不均衡问题,如A教师指出“部分学校和教师认知不明确”,B教师补充“部分教师认同感低”,表明认知转化为教学理念仍需推进。

从实施现状来看,教师通过多元化手段探索诗文与思政的融合:教学方式上,均以“讲授法”为基础,辅以“时事讨论”(A)、“思政主题写作”(C)等形式,试图从诗文鉴赏中提炼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等思政元素,但结合效果存在差异,A、B教师评价为“较好”“良好”,而C教师认为“一般”,B教师也指出存在“诗文教学停留于字词释义与道理阐释”的情况,反映课程思政实践成效受到教学手段和思政元素挖掘能力影响较大。

从面临的挑战来看,教学实践中仍存在着学校或教师对语文课程思政“认知不明确”的浅层问题,而B教师指出“思政元素融入不自然,有形式主义倾向”,C教师认为在教学中“内容枯燥难以打动学生”,这表明语文课程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度不足;此外,C教师、A教师分别认为“评估标准和方法不完善”、“学生学习效果难以评估”,教学评价层面缺乏完善的评估标准和方法,难以评测思政育人成效。反映出课程思政需从“硬结合”向“软渗透”转型的深层改革诉求。

2.4. 调查访谈结果分析

调查与访谈显示,师生对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认知度逐步提升,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思政元素与诗文鉴赏呈现表层化结合。其核心矛盾集中于以下两方面。

一是教学理念亟待更新。语文教师积极尝试在诗文中融入课程思政,调查结果显示,将近80%的中小学生能够接受到老师所传达的道德观念、人生哲理和核心价值观,但由于教师自身水平有限,思政元素挖掘尚显不足,仍有62.96%同学表示未能感受到思政教育的深层影响。部分教师对语文课程思政的认知不足,对思政元素提取往往停留在表层解读,将思政教育简化为道德知识的单向传递,导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体验,缺乏对学生认知规律和价值观建构过程的关注。这种“教化式”思维使思政元素与学科内容呈现机械叠加状态,学生虽能感知概念却难形成情感共鸣,如古诗文教学往往停留于字词释义与道理阐释,缺乏对价值内涵的深度挖掘,致使学生对思政观念的理解停留在抽象层面,知行转化存在断层。

二是教学方法和手段现代化转型不足。访谈显示教师以讲授法为核心,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更期待生动多样的教学手段,其中“信息技术”(85.8%)、“创设情境”(77.78%)、“小组讨论”(74.69%)成为普遍诉求,这也体现出教学方法创新滞后于学生的需求。同时,讲授法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平铺直叙地讲述道理、理论,难以吸引学生[3],超过六成的学生能够理解教师所要传授的思政理念但并不深刻,将近两成的学生表示不太能理解教师所传递的道德知识,反映出课程思政实践成效受到教学手段影响。教师虽能通过课堂讲解阐明思政内涵,但单向输出模式缺乏情境浸润与实践体悟,易使价值引导沦为理论“灌输”。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宏大主题若仅依托课文解读,缺乏角色代入、历史情境还原等体验设计,学生难以跨越认知与情感认同的鸿沟,导致思政教育“入耳不入心”。

课程思政与诗文鉴赏的表层化结合困境,核心源于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双重滞后。从教学理念这一方面来看,教师对语文课程思政的认知不足,价值内涵的挖掘深度不够,忽视学生认知规律与情感体验的阶段性特征,这种“教化式”思维导致了语文课程和思政元素的机械叠加;从教学方法这一方面来看,传统讲授法的单向“灌输”难以吸引学生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缺乏创设情境与互动体验的教学设计,致使价值观引导停留于概念认知层面,未能形成知行合一的育人闭环。这种结构性矛盾揭示出课程思政改革急需通过系统性路径实现教学理念转型与方法创新,从而打通价值引领从知识传递到情感认同的转化通道。

3. 中小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3.1. 提升思政素养,更新教学理念

3.1.1. 思政素养的提升

访谈中A教师指出“仍有部分教师对语文课程思政的认知不明确”,B教师认为“部分教师对语文课程思政的认同感低”,这显示出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不足。问卷结果显示,约六成的学生认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能但不太深刻”,表明部分学生对思政内容的认知仍停留在表层,难以形成系统性的价值观体系。由此得知,教师在语文课程思政认知和思政政治理论素养方面还有待提升。

首先,教师需要深化语文课程思政认知,明确自身在思政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教师需立足语文学科特性,认识到语文课程是中华文化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载体,通过诗文鉴赏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经典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语文教育真正成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育人工程。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自身既负有传授文化知识和思想观念的义务,又肩负锻炼学生意志、健全学生个性和塑造学生灵魂的主体责任[4],应在课程实践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品德修养,培养其奋斗精神,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5]

此外,教师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确保思政教育的方向正确、内容科学。通过理论学习,教师能够更好地将思政元素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落实到每一堂课中。例如,教师在教学《沁园春·雪》时,可以结合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3.1.2. 教学理念的更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6]。”访谈显示,教师均以“讲授法”为主,未突破传统“教化式”思维,B教师也指出“诗文教学停留于字词释义与道理阐释”,未能达到文本的多元、深度解析,教学理念亟待更新。所以,教师应突破单向说教模式,通过思辨性互动教学实现价值渗透;同时需强化文本深度解析与单元化整合能力,形成梯度式育人体系。

在基于语文课程开展学科德育活动的过程当中,教师需要以教学内容为主要载体和渠道,突破传统教化式思维框架,摒弃单向道德说教模式,转向“师生对话、双向建构”的互动形态,通过设置开放性议题、创设思辨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价值探索,进而实现潜移默化地影响与教导目标,这对于德育内容的逐步渗透提出了一定的要求[7]。此外,教师应将思政教育视为教学内容的核心要素,强化文本深度解析能力,运用批判性阅读策略,注重对经典篇章的多元解读,从语言形式、文化语境、思想流变等维度展开多层级解读,揭示作品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时也要更加注重单元化教学的整体性,将单篇课文置于单元主题框架下进行系统性建构,以人文主题为纽带,整合单元内不同文体、不同时代的文本资源,设计梯度式思政教育目标。例如在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诗文情怀”主题教学中,通过统整《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周总理,你在哪里》三篇诗文,构建“责任·使命·崇敬”的思政育人体系,使价值引导贯穿于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和审美鉴赏的全过程。

经过上述教学理念的革新,其终极目标在于促使语文教师形成思政教育理念,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成为塑造学生多元素养、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情操的良师益友[8]。作为一线教学工作的计划者和实施者,教师是全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必须要对自身教学观念进行更新,提高自己的思政意识与能力,这是课程思政取得实效的基本前提[4]

3.2. 改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

3.2.1.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多以教师单向讲授为核心,通过平铺直叙讲述道理和理论的方式,难以吸引学生,致使价值观引导停留于概念认知层面,未能形成知行合一的育人闭环。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9]”这一重要论述为提升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指明了方向。问卷调查显示将近八成的学生更期待情境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教师应选择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契合学生对语文课程思政实践的需要,才能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进而上好思政课。

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其理论渊源可追溯至美国教育家杜威。杜威最早将“情境”纳入教育研究范畴,将其阐释为一种能够激发个体思维的特别选择的环境,并强调其对个体生长的积极促进作用[8]。例如,教师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可以设置以下情境:杜甫作为一名诗人,如果他生活在当今社会,他想参与民生建设,那他的条件是否具备担任民生代表的资格呢?以杜甫作为锦官城的民生代表为情境,让课程思政与情境教学法的结合将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新颖。教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展情境教学时,让学生置身情境,成为学习的主体[10]。突破传统课堂古诗词教学模式化、程序化教学的局限,加入当下时事热点,巧妙融入新课标大力推行的情境化教学,力求让古诗文在当下焕发新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由课堂的领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尝试运用讨论式教学法进行教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他们的主体性,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11]。例如,在教学《观沧海》时分小组讨论“曹操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是否体现了个人的野心与国家的命运?”。学生分组搜集资料,从历史背景(三国统一)、诗歌意象(沧海、星汉)等角度讨论,教师总结时联系“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的思政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传统教学模式因固守单项输出模式,导致语文课程和思政元素结合流于表层化与说教化。互动式教学、角色扮演法与情境教学法的协同运用,不仅重构了师生双向对话的课堂生态,更借助数字技术赋能与真实情境创设,将价值引导有机融入语言实践与文本解读过程,从而有助于学生将抽象的思政概念与具体的情境相联系,更好地实现对思政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提升语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3.2.2.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技术日趋普及,加强教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提升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12]。调查问卷显示,八成的中小学生更倾向于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程思政中的应用,而多媒体教学与网络资源迎合了多数学生的需求,为语文教学开辟了崭新的路径,促使教学模式从传统的线下学习向线上学习延伸。教师应积极主动地设计与构建多元化的教育教学空间、场景与学习方式,致力于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13],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获得学习机会。

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充分利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使诗文鉴赏更具生动性与趣味性。例如,在学习《木兰辞》时,为学生播放经典电影《花木兰》片段,让学生从影片创作者的角度学会分析诗文,能够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诗文的创作背景与情感内涵,进而深化对诗文的理解与感悟。

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的加速推进,催生了以微课为载体的新型教学手段。微课是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兴起的教学技术,其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促进学生理解和吸收知识,还能有效引导学生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14]。微课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要将课堂内容充分与思政教学相结合,可以应用于课文背景的介绍以及预习等环节,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通过2~5分钟的微视频,将课程教学内容与德育育人进行充分的结合,同时有效兼顾传授语文知识,进而使小学语文教学资源更丰富,知识呈现形式更多样,学生的学习体验更真实,最终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德育素质[15]

在数字化转型与教育现代化战略的双重驱动下,语文教学正经历着从知识传递向素养培育的转变。思政教育不仅让教师“教学生学语文”,更要求教师“教学生学做人”。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不仅能健全学生的人格,还能为学生的精神成长、生命成长助力[16]。借助这些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师能够更高效地将思政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的有机统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 结语

语文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探索是新时代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同时语文课程本身具有开展思政教育的优势。诗文鉴赏作为重要教学内容,包含丰富的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和爱国情怀。在诗文鉴赏中进行思政教育,能让学生在阅读经典时自然地学习正确思想,同时掌握知识,达成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领的完美融合。随着教育方法和技术手段的进步,语文课程思政教学也会继续发展,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对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关注不同地区、不同学段的教学实践上的差异,探索更多的教学模式和评测方法,为新时代教育改革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基金项目

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2024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德树人背景下中小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以诗文鉴赏为例。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2211/t20221110_983146.html, 2025-03-12.
[2] 唐检云, 张雄艳. 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高等教育哲学基础[J]. 中国高等教育, 2021(11): 30-32.
[3] 王宿. 小学语文讲授法应用现状及优化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海口: 海南师范大学, 2024.
[4] 李潇. 课程思政融入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实践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师范大学, 2023.
[5] 顾艳红. 中学语文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提升策略[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5): 30-32.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7] 龚佳妮. 探索聚焦“立德树人”小学语文学科育人新路径[J]. 知识文库, 2024, 40(18): 13-16.
[8] 袁凤仪. 课程思政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育人路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喀什: 喀什大学, 2022.
[9]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 人民日报, 2022-04-26(001).
[10] 贾梦烨. 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生物情境教学法应用研究[J]. 高考, 2025(8): 68-71.
[11] 巨学礼.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讨论教学的对策[J]. 新课程(下), 2018(3): 40.
[12] 边春蕾. 谈中小学语文课程思政资源及其教学运用[J]. 天津教育, 2021(9): 39-40.
[13] 崔秀芳. 初中语文德育目标的实施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J]. 陕西教育(教学版), 2021(7): 123-124.
[14] 葛晓敏.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微课资源的开发及教学策略[J]. 语文新读写, 2021(12): 47-49.
[15] 罗玮玮. 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语文微课教学实践[J]. 中小学电教(教学), 2024(9): 94-96.
[16] 周玲欣. 新课标视角下小学语文课程的思政教学实践[J]. 语文世界, 2025(3): 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