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医学在头颈部恶性肿瘤教学的应用
The Application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in the Education of Head and Neck Malignant Tumors
DOI: 10.12677/ae.2025.154674, PDF, HTML, XML,   
作者: 张宇霏: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肿瘤内科,重庆
关键词: 头颈部恶性肿瘤整合医学临床教学Head and Neck Malignancies Integrated Medicine Clinical Teaching
摘要: 本文探讨了整合医学在头颈部恶性肿瘤教学中的应用。阐述了整合医学的概念及其对头颈部恶性肿瘤教学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当前头颈部恶性肿瘤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详细介绍了整合医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具体应用策略,旨在提高头颈部恶性肿瘤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具综合诊疗能力的医学人才。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in the teaching of head and neck malignancies. It expounds the concept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the teaching of head and neck malignancies,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teaching of head and neck malignancies, and elaborates in detail on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strategies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in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practical teaching, aiming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head and neck malignancies and cultivate medical talents with more comprehensiv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apabilities.
文章引用:张宇霏. 整合医学在头颈部恶性肿瘤教学的应用[J]. 教育进展, 2025, 15(4): 1190-119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4674

1. 引言

头颈部恶性肿瘤是一类常见且复杂的恶性肿瘤,涉及多个解剖部位和学科领域。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往往以单一学科知识传授为主,导致医学生在面对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时,难以全面、系统地进行诊断和治疗[1]。整合医学强调将多学科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为头颈部恶性肿瘤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

2. 整合医学的概念及对头颈部恶性肿瘤教学的意义

整合医学是指从整体出发,将医学各领域最先进的知识理论和临床各专科最有效的实践经验加以整合,并根据社会、环境、心理的现实进行修正、调整,使之成为更加符合、更加适合人体健康和疾病治疗的新的医学体系[2] [3]。在头颈部恶性肿瘤教学中引入整合医学理念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头颈部解剖结构复杂,涉及耳鼻喉科、口腔科、肿瘤科、放疗科等多个学科,整合医学能帮助学生打破学科壁垒,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其次,头颈部恶性肿瘤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整合医学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综合诊疗思维,使其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需求。

3. 当前头颈部恶性肿瘤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 学科知识分割

传统教学中,不同学科独立授课,如解剖学、病理学、肿瘤学、放射肿瘤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等课程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和融合。学生学到的知识是碎片化的,难以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在面对头颈部恶性肿瘤相关的实际问题时,无法灵活、有效地将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3.2. 实践教学不足

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学生接触真实头颈部恶性肿瘤病例的机会有限,这使得他们在实际临床操作中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而且实践教学往往局限于单一技能训练,如采集病史、查体、手术操作练习等,缺乏多学科综合实践场景,不利于学生临床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临床实际问题时,显得应对能力不足。

3.3. 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教学方法多以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4. 整合医学在头颈部恶性肿瘤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4.1. 整合教学内容

4.1.1. 构建多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

打破原有学科界限,编写融合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影像学、肿瘤学、放射治疗学、耳鼻喉头颈外科学等多学科知识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教材。例如在阐述头颈部肿瘤的病理特征时,紧密结合相应的解剖部位,详细讲解肿瘤的生长方式及其对周围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产生的影响。在学习治疗方案时,融入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手术等多种治疗手段的原理和适用范围,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4.1.2. 引入临床案例

将大量真实、经典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临床案例贯穿于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设计案例分析环节,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从而做出准确的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决策。例如,分析颈部包块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症状、体征、查体、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让学生从不同学科角度分析病情,要求每个小组从不同学科角度对病情进行全面分析,提出初步的诊断意见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再进行点评和总结,针对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进行详细讲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多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2. 创新教学方法

4.2.1. 案例教学法(CBL)与问题导向学习法(PBL)的协同运用

选取经典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临床病例,创新性地将CBL与PBL有机结合开展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向学生详细展示病例资料,包括患者详细的症状、体征、查体、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既往病史等信息,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深入思考,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如“基于现有资料,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还需要进行哪些关键检查?”“针对该患者的病情,目前最佳的治疗方案是什么?”等。随后,学生分组展开热烈讨论,通过自主查阅大量专业文献资料,运用所学的多学科知识,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问题,并尝试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密切关注各小组的讨论进展,适时给予精准的指导与启发,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整合医学知识,打破学科局限,全面、综合地思考问题。最后,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全面总结与点评,针对讨论过程中涉及的重点、难点知识点进行深入剖析与拓展讲解。这种教学方法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临床思维[4] [5]

4.2.2. 模拟教学与临床教学结合

利用模型、标准化病人模拟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的诊疗场景,使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反复进行头颈部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以及操作训练。例如,利用模拟手术系统模拟头颈部肿瘤手术的全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手术操作的精细步骤与技巧要点;通过模拟患者问诊和体格检查训练系统,锻炼学生的临床沟通能力与体格检查技能。在模拟教学结束后,安排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基地,接触真实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将模拟教学中积累的知识与技能切实应用到实际临床工作中。通过模拟教学与真实临床实践的无缝对接,有效降低学生在初次临床实习时的紧张感与操作失误率,显著提高实习效果,加速学生从理论学习到临床实践的角色转变。并且可以模拟多学科会诊,让学生分别扮演耳鼻喉科医师、肿瘤科医师、放疗科医师、影像科医师、病理科医师等角色,共同讨论患者的治疗方案,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增强多学科协作意识[6]

4.3. 强化实践教学

4.3.1. 开展多学科联合实习

安排学生到医院的头颈部肿瘤多学科诊疗中心进行实习,参与实际病例的讨论和治疗过程。例如,在肿瘤科见习时,带教教师深入讲解化疗方案的个体化制定原则、化疗药物的药理机制以及常见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措施;在放疗科见习时,细致介绍放疗设备的先进操作技术、放疗计划的精准制定流程以及放疗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点。通过多学科联合见习,学生能够直观、全面地了解头颈部恶性肿瘤多学科治疗的全过程,深刻体会各学科之间紧密协作、相辅相成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对跨学科诊疗模式的认识。

4.3.2. 建立临床技能培训中心

学校建立临床技能培训中心,配备头颈部模型、手术模拟器等设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培训中心设置不同难度层次的实践项目,从简单的头颈部检查操作到复杂的手术模拟,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邀请临床一线的专家定期到培训中心进行现场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规范之处,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规范的临床技能。

5. 整合医学在头颈部恶性肿瘤教学中的操作指南与评估方法

5.1. 操作指南

5.1.1. 教学准备阶段

(1) 教师提前收集整理各类头颈部恶性肿瘤教学资料,包括典型病例、影像学图片、病理切片等,并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课件。

(2) 确定每次教学活动的目标和重点,如掌握鼻咽癌的多学科诊断方法或喉癌综合治疗方案的制定原则等。

(3) 提前通知学生预习相关知识,明确教学活动的大致流程和要求,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

5.1.2. 教学实施阶段

(1) 在多学科联合教学过程中,各学科教师要注意语言表达的通俗易懂,避免过多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确保学生能够理解不同学科的关键知识点。

(2) PBL讨论环节,教师要把控好讨论节奏,避免讨论偏离主题或出现个别学生主导讨论的情况。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3) 模拟诊疗演练时,要严格按照临床实际诊疗规范进行操作,强调无菌观念、医患沟通技巧等细节。教师要实时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纠正错误行为。

5.1.3. 教学后续阶段

(1) 教师及时对教学活动进行总结反思,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对后续教学进行调整优化。

(2) 布置课后作业,如要求学生撰写病例分析报告、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等,巩固所学知识。定期组织课外学术讲座或病例分享会,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5.2. 评估方法

5.2.1. 理论知识考核

(1) 定期进行书面考试,题型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病例分析题等。其中,病例分析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学生从多个学科角度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 设立阶段性考核机制,如在每个整合医学教学模块结束后进行小测验,及时了解学生对该模块知识的掌握情况。

5.2.2. 实践技能评估

(1) 在模拟诊疗演练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操作规范性、团队协作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等方面进行现场评分。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如操作步骤的准确性、与其他“角色”的沟通配合情况、对突发情况的应对能力等。

(2) 实习期间,由带教教师对学生参与多学科会诊、病例讨论等临床实践活动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积极性、对不同学科意见的理解吸收能力、提出合理建议的能力等。

5.2.3. 综合素质评价

(1) 通过学生在PBL讨论中的发言质量、团队合作贡献度等方面评价其沟通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观察学生是否能够倾听他人意见,是否善于提出创新性观点并进行有效论证。

(2) 开展学生自评和互评活动,让学生对自己在整合医学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态度、进步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同时相互评价对方在团队活动中的表现,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和相互学习。

6. 结论

整合医学理念在头颈部恶性肿瘤教学中的应用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强化实践教学等措施,可以帮助学生打破学科界限,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综合诊疗能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与广泛应用,可以进一步探索将这些前沿技术融入整合医学教学过程,为教学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生动逼真的教学资源和更加高效便捷、个性化的教学方法。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整合医学在头颈部恶性肿瘤教学中的应用将不断完善和发展,为医学事业输送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选兆, 汪吉宝, 孔维佳. 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
[2] 樊代明. 整合医学概论[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3] 樊代明. 整合医学初探[J]. 医学争鸣, 2012, 3(2): 3-12.
[4] 高宇. 多元化教学模式在肿瘤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 11(10): 81-83.
[5] 邓莉俐. 多元化教学模式在肿瘤学教学中的应用[J]. 西部素质教育, 2021, 7(22): 173-175.
[6] 兰东强, 刘骞. 多学科协作综合治疗肿瘤的思考[J]. 医学信息, 2011, 24(2): 690-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