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取得新的成效,但农村的老龄化问题也逐渐加重,本文聚焦农村养老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展开分析,并就其问题背后的原因提出相应对策,促进我国农村互助养老的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a major decision made by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with Comrade Xi Jinping at its core, based on an overall consideration of the Party’s and the nation’s long-term development. It serves as the overarching framework for addressing issues related to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the “three rural” issues) in the new era and on the new journey. Although 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problem of population aging in rural area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is paper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challenges, and underlying causes of elderly care in rural areas,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with the aim of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utual assistance elderly care in rural China.
1. 引言
由于人口生育率的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许多年轻人外出务工导致空巢家庭的数量也呈现上升趋势,农村的养老问题也不容忽视。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正式提出,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在这一背景的号召下,农村互助养老是一种全新的养老模式,是社区养老的补充,强调居民之间的互相帮扶,不仅仅指的是物质帮扶更是精神慰藉,本文通过分析农村互助养老的现状为农村养老的问题解决提出可行路径。
2. 理论概述与协同机制
2.1. 理论概述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破解“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核心对策,更是推动农业和农村走向现代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路径。随着农村老龄化问题的,乡村振兴为农村老龄化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可以更好地解决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互助养老实在农村老龄化日益加重的背景下衍生出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通过社区或者邻里之间的相互帮助获得精神和物质上的满足,比如为老年人提供情绪价值和日常生活的帮扶。农村互助养老充分利用农村邻里之间的血缘关系、地缘关系、经济互助关系,以及社区活动等多重纽带共同塑造了农村社区的邻里关系。以低成本和高效能的特点弥补了城镇和传统养老机构不足之处。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的深入实施的背景之下,农村互助养老得到了有效推广,各省市也逐渐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养老模式探索,至今已有“互助幸福院”“社区互助”“时间银行”等十余种具有互助性质的养老服务[1]。
2.2. 协同机制
第一,资源整合。农村地区受制于交通限制,经济也相对落后,经常面临着资源分配不均和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政府和社会组织更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为农村养老互助整合资源。政府在顶层设计上应提供政策支持和对应基础设施建设。村委会和社会基层组织可以通过将农村限制的房屋改造利用,为互助养老提供场地支持,同时还要积极鼓励农村中的空闲劳动力参与进养老互助服务之中,降低成本。此外,社会组织和企业还可以提供基金支持避免出现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和问题。
第二,社区参与。和城镇里陌生的邻里关系不同,农村的邻里关系更加亲切和熟悉,这为农村的互助养老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基础。天然的联系促进农村的中空闲劳动力自动加入农村互助养老。社区除了可以促进资源整合之外还可以积极参与,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执行,让老年人积极参与互助养老,获得精神和物质的满足为老年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和情感支持,提高了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幸福感,增强了老年人对互助养老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第三,文化参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而孝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传承始终根植于传统文化中,而“养儿防老”也始终是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但是伴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逐渐被新型养老模式所取代。在乡村振兴的过程汇总,进一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开展文化活动,营造和弘扬敬老爱老的氛围,提高老年人对互助养老的信任。
3. 互助养老的问题及原因
3.1. 制度与政策层面的困境
第一,政策体系不完善。尽管伴随着乡村振兴和农村养老的发展,政府在近年来已经逐步出台了有关农村养老政策的文件以推动农村养老的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建立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支持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鼓励发展农村互助型养老(如幸福院),并优先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发展养老服务。多项政策的出台已经极大地推动了农村养老的法律保障,然而现有的政策体系还无法完全支撑养老服务的发展。此外政策的执行也是另一重要因素,某些地区的政策传达并未到位,未能到基层,又或者有些地方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甚至出现“政策走形式”现象。第二,未形成多方协同。在服务实际供给过程中,多元供给主体之间的协同合力不足,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政府在发力,且内部供给主体与外部供给主体之间缺少沟通协调机制,导致实践效果并不符合预期[2]。协同不足直接导致了服务资源的分配不均浪费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3.2. 老年人参与意愿低
第一,文化习惯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村地区的传统养老观念认为家庭是维系一个家族和家人的重要纽带,父母对子女有着托举的作用,而子女对父母也有着赡养的义务。很多农村家庭的老人都认为子女的赡养是天经地义的,对互助养老这一模式反而充满着不信任。即使有一部分老人对互助养老这一模式有了初步认识,但是由于其传统观念中根深蒂固的传统家庭思想,也无法完全相信和参与农村互助养老。年纪较大的老人更是难以相信互助养老这一模式,反而更习惯于独立生活。还有部分农村老年人将互助养老与机构养老相混淆,担心互助养老服务质量,这也为农村互助养老的推广和落实带来阻碍[3]。
第二,经济条件、生活方式和家庭结构的影响。农村老人经济条件较差,城镇老年人往往会有退休工资和养老保险金,而农村老人并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很多人还有依靠国家的贫困补助生活,因此这些老年人无法全身心投入互助养老,更无法承担互助养老的成本。随着年轻人的外出务工,许多老年人都变成了空巢家庭,部分老年人受到家人、邻居、朋友、政策、服务质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参与互助养老的积极性偏低,尤其是受到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老年人之间互相“攀比”,参与互助养老的老年人子女会被贴上消极养老的标签,老年人为了子女的声誉,也可能出现拒绝互助养老的想法[4]。
3.3. 服务供给问题
第一,服务内容单一,专业化服务短缺。养老服务涵盖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以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就我国的现状看,大部分地区只有家政服务,个别发达地区有政府培训的助老服务员,但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务依然缺少。农村的养老服务依然集中于日常生活和医疗上,导致许多老年人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单一化的养老服务已经无法适配当前多元且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另外,专业化程度也有待提升,许多工作人员都是临时培训就上岗,无法为老年人带来细致服务。目前,有些地方正在探索“时间银行”模式,即将个人服务其他老人的时间计入“时间银行”,在后续有养老服务需求时从中提取相应的服务时数。但“时间银行”模式的前提条件是,互助养老服务必须可持续,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这样才能获得更多老人的信任,从而吸引更多符合条件的老人加入[5]。第二,管理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的养老管理制度不完善,更是进一步导致了养老服务市场供给不足,供需不平衡,养老机构数量及养老服务项目均无法满足当前庞大的老年人群体的需求。很多养老机构缺乏完整的养老体系,没有明确的至管理职责和规范化操作,尤其是在偏远或小型地区,政策体系从制定到实行更是一步步传达,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服务质量难以和其他地区对齐颗粒度,服务质量更是难以得到保证。
4. 互助养老优化措施
4.1. 加强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
第一,制定统一的政策框架,明确各级任务。建立完整的监督及评估机制,促进农村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动态评估老年人需求以及动态监测和评价互助情况,记录养老服务供需双方情况,以数据驱动的方式优化资源配置,高效平衡养老服务的供需关系,减少资源浪费[6]。从地方到中央都应积极参与政策的制定,从而形成上下联动的机制。地方政府结合当地的情况和特点制定实施具体的方案,还要明确企业之间的责任,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政策的制定还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资金情况,避免负荷。第二,增加资金投入,建立资金支持体系。政府结合当地实际资金情况加大投入,包括基础设施和人员的投入。同时还可以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资金体系的建立,企业投资互助养老,提供税收优惠,金融政策从而形成有资金支持体系,推动农村互助养老的开展。资金是开展农村互助养老的首要前提,没有资金支持一切都难以,政策的落实也是一大难题。
4.2. 提升老年人参与的积极性
第一,加强老年人互助养老意识的培养。农村地区的老人始终认为子女天然承担着赡养的义务,是赡养的主力军,对互助养老缺乏正确的认识,必须提升老年人对互助养老的接受程度。基层组织要认识到老年人是互助养老的理想闲置资源,可通过老年人之间的理念传输来渗透层级性的互助理念,鼓励更多的老年人参与进来,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老年人的主观能动性,也能够进一步挖掘农村老年人的自身价值[7]。政府和各级社会组织积极开展宣讲之类的活动,普及互助养老[7]。第二,鼓励低龄健康老年人参与,低领老人是老年群体中最容易接受和参与互助养老的群体,鼓励低龄健康老年人参与互助养老,不仅可以提高参与感,还能积极带动其他老年人参与,从而提高整体的参与率。最后,政府和社会组织还要提供培训,低龄健康老年人在学会一定的技能之后,幸福感和自豪感得到满足会进一步像周围的老年人宣传互助养老,并鼓励周围的老年人积极参与其中,不仅可以提高互助养老的参与率还可以提高参与老年人的幸福感。
4.3. 丰富服务内容与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多主体协同合作
第一,多元化服务主体。各参与主体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协同合作,共同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多元的养老产品与服务,实现农村养老事业的高质量发展[8]。除了日常的生活照料和健康服务之外还应该提供康复或心理等活动提高互助养老的服务水平,保证老年人的身心都得到照顾。另外参与主体不应局限于当地的空闲劳动力,动员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构建多样化的服务主体。第二,引入智能技术和适老化设施。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创新为养老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以智慧化、数字化和信息化支撑的智慧养老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路径。现正推行的数字健康记录系统,可以收集和管理老年人的健康数据,包括医疗记录、药物使用情况等,利用互联网和通信技术,可实现医护人员对老年人进行远程诊断、监测和指导。这样可以减轻老年人就医的负担,也能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9]。科技的发展推动着生活质量的提升。政府也要加大对技术应用,智能健康监测设备、远程医疗、智能家居等技术可以帮助老年人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状况,并及时发现和处理健康问题。政府应加大对智能技术在农村养老领域的应用支持,通过政策激励、财政补贴等措施,推动智能养老设备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应用。
5. 结语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农村互助养老有望成为解决农村老龄化问题的重要路径。然而,真正实现这一目标,仍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各方共同努力,特别是需要在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与创新。未来,能够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活保障,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