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系统视角下短篇小说《年轻的好小伙布朗》的评价意义研究
A Study on the Evaluative Meaning of “Young Goodman Brow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ttitude System
摘要: 《年轻的好小伙布朗》纳撒尼尔·霍桑创作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布朗在森林中经历的神秘事件。本文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内运用态度系统对短篇小说《年轻的好小伙布朗》里的评价意义进行语篇分析,分析小说中的道德困境和信仰危机。通过探讨布朗对他人态度的转变,考察此小说中不信任和情感冲突的人际意义如何通过词汇等语言形式体现,揭示霍桑对人性本质的深刻反思。研究表明态度系统对展现主人公布朗的情感世界的变化以及揭示小说的主题有着积极的语篇建构意义。表示情感系统的用词体现了主人公布朗心理上从积极到消极的情感变化及痛苦的成长历程;表示判断系统的用词体现了布朗在森林中经历一系列事件后经历的道德困境和情感挣扎;表示鉴赏系统的用词体现了布朗对恶的洞察和对宗教信仰的动摇。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evaluative meaning in “Young Goodman Brown” through the attitude system, focusing on the moral dilemmas and crises of faith within the story. By examining the shift in Brown’s attitudes toward others, the study explores how interpersonal meanings of distrust and emotional conflict are conveyed through linguistic forms, revealing Hawthorne’s profound reflection on human nature.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attitude system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constructing the narrative, reflecting the emotional transformation of Brown and uncovering the text’s core themes. The affect system reveals Brown’s emotional journey from positivity to negativity and his painful growth; the judgment system reflects the moral dilemmas and emotional struggles he undergoes after a series of events in the forest, and the appreciation system illustrates Brown’s insight into evil and the destabilization of his religious beliefs. Through systematic analysis, this study reveals how Hawthorne employs linguistic resources to construct the protagonist’s inner conflict, thereby 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novel’s themes and reflections on human nature.
文章引用:董威, 李青, 张彪. 态度系统视角下短篇小说《年轻的好小伙布朗》的评价意义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4): 703-708.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4402

1. 引言

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是19世纪美国文学的代表作家,以其深刻的心理描写和对清教徒文化的反思而著称。其短篇小说 《年轻的好小伙布朗》[1] (“Young Goodman Brown”)是美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揭示了清教徒社会中道德与信仰的冲突以及人性的复杂性。小说通过主人公古德曼·布朗在森林中的神秘经历,展现了他在信仰危机与道德困境中的心理变化,最终导致他对社会和宗教信仰的全面怀疑。该小说以象征手法和隐喻语言深入探讨了善与恶、人性与信仰之间的紧张关系,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和文本解读空间。

本文旨在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态度系统理论,对《年轻的好小伙布朗》进行语篇分析,通过UAM Corpus Tool语料库标注软件和人工标注相结合的方式对语料库中的态度词汇进行识别与分类,最终统计数据并进行分析,揭示小说中情感、判断和鉴赏三大评价子系统如何建构布朗的心理变化与信仰危机,解析霍桑对人性与道德的深刻反思。对此短篇小说的态度系统分析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部分展开:① 布朗与妻子费丝告别,进入丛林;② 布朗在森林中经历一系列事件,出现信仰危机;③ 布朗从森林中回来,信仰崩塌,不再相信任何人。通过系统化的语言分析,本文力求揭示霍桑如何借助语言资源表现人物的心理挣扎、道德困境与信仰危机,深化对小说主题与人性复杂性的理解。

2. 文献综述

《年轻的好小伙布朗》这一经典短篇小说在国内外都受到了充分关注,关于此小说的研究也从多维度、多领域展开。国外的相关研究较为充分。Predmore [2]使用精神分析相关理论分析布朗在森林中的旅程和其中的原型象征;Yang-keun P [3]则从话语分析角度对这一短篇小说重新进行阐释;Keeley [4]试图证明霍桑在其短篇小说中对男性的诋毁,因为他们缺乏对刻板的男性倾向的控制,而女性则被描绘成虔诚的天使;LoFaso [5]的研究将《年轻的好小伙布朗》与《厄舍古屋的倒塌》进行比较,聚焦于主人公如何因为自身的怀疑最终走向疯癫的过程;Talebpour Sheshvan N & Ghaderi F [6]则对其进行了生态哥特解读,认为在所选故事中,大自然压倒了人类,严厉地惩罚了人类,并在最后夺回了自己的空间。

国内对于这一小说的研究也从不同角度开展,李园[7]通过分析小说中人物名字和颜色两个主要方面评析其中涉及的象征;蒙雪琴和张琴[8]通过分析小说中各种空间的呈现、对立与互动,探索人的生存;李宛霖[9]从读者与历史角度考察小说中的含混,联系当时的文学市场,解释霍桑为平衡作品的市场性与艺术性所做的努力;任大玲和钟升[10]从认知诗学的角度,运用认知图式理论诠释黑暗森林引路者形象的作用和意义,宁艺阳和陈后亮[11]探索小说中的印第安隐喻,揭露清教徒对印第安人实施的宗教迫害以及绝望的生存困境。也有学者运用语言学理论对该小说作不同解读,李忠华[12]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理论,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事件,对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但是成果较少,使用态度系统对该短篇小说的研究仍然空白。

综上所述,当前对《年轻的好小伙布朗》这一经典短篇小说的研究虽已有所成果,但仍存在一些研究空白。在研究理论上,使用语言学相关理论进行研究的较少,几乎没有使用态度系统进行相关研究;在研究内容上,更多地对小说的主题与意义进行分析,对小说本体的研究不够充分。鉴于此,本文拟以评价理论的态度系统为理论框架,对《年轻的好小伙布朗》中的态度资源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主题分析,为深入理解这一短篇小说的内涵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解读提供镜鉴。

3. 态度系统分析

根据评价理论中的态度系统理论,本研究对语料中的态度资源进行标注与统计。其整体分布特征如图1所示。

Figure 1.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hree subsystems in the attitude system of “Young Goodman Brown”

1. 《年轻的好小伙布朗》态度系统中三个子系统分布的整体特征

Figure 2. Proportional statistics of the three subsystems in the attitude system of “Young Goodman Brown”

2. 《年轻的好小伙布朗》态度系统中三个子系统的占比统计

图1图2中可以看出,整体而言,在《年轻的好小伙布朗》这一短篇小说中,鉴赏系统出现得最多,占比44.1%,这表明霍桑在作品中更注重通过象征、隐喻和语言的审美表达,来探索和展现作品中的道德观念、人性深度以及对善恶的辨别。鉴赏系统的高比例反映了霍桑对文学作品深刻意义和哲学层面的关注,以及他在作品中对道德和人性问题的探索;情感系统也较多出现在该语篇中,占比33.3%,这显示了作品中情感的强烈表现和角色内心的深刻冲突。读者通过主人公布朗的情感体验,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他在面对道德和信仰考验时的恐惧、不安和矛盾心理。情感系统的高比例使得读者能够共情并与故事中的人物经历产生共鸣;判断系统出现得最少,仅占22.5%,尽管判断系统的比例较低,但它仍然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表明作品在认知和理解层面的表达和强调相对较少,可能更多地依赖于情感和鉴赏的层面来传递其主题和意义,判断系统的存在仍然为作品提供了对社会、道德和个体选择的理解和评价。以上比例反映出了霍桑在《年轻的好小伙布朗》中不同层面和元素的权衡和安排,以及他在探索人性、道德和信仰问题时的思维深度和表现手法。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作品的结构和主题以及作者在创作中的意图和风格选择。

3.1. 情感系统分析

本部分从情感反应所涉及的三个方面来考察语料,即主人公布朗的心灵感受是否幸福、在森林中的状态是否感到安全、最终是否感到满意。通过对语篇进行情感系统的整体分析(图3),可以发现幸福/不幸福占比最大,安全/不安全次之,满意不满意占比最小。

Figure 3.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hree aspects of affective responses in “Young Goodman Brown”

3. 《年轻的好小伙布朗》情感反应三个方面分布的整体特征

3.1.1. 幸福/不幸福

通过对《年轻的好小伙布朗》语料分析发现,布朗进入森林之前和进入森林的初期,小说中积极的情感词汇居多,其中表示积极情感的词汇有smile apart (微笑)、marvel (惊讶)、twinkling (闪烁)、softly and rather sadly (柔和而有些悲伤地)、applaud himself greatly (自我赞扬)、joy (喜悦)等,这些词汇表达出布朗幸福的情感状态,反映了人物感到满足和欣慰的情感。随着布朗进入森林中心,消极的情感词汇逐渐增多,其中表示消极情感的词汇有cry (哭泣)、shout (喊叫)、smote (打击)、abash (使尴尬)、violently (剧烈地)、nettle (激怒)、grieve (悲伤)、a voice of agony and desperation (痛苦和绝望的声音)、madden with despair (因绝望而发狂)、laugh loud and roar (大声笑和咆哮)、cry out (呼喊)、in one cry of despair and triumph (在绝望和胜利的呼喊中)、feel it chill and damp (感觉寒冷和潮湿)、anxiously (焦虑地)、sternly and sadly (严肃和悲伤地)等,这些词汇表达了人物的悲伤、绝望、焦虑和心理痛苦。布朗在故事中经历了许多心理上的冲突和不安,尤其是对他周围人物另一面的发现,深深地影响了他对自身和世界的感受,这些情感的表达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和深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共鸣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旅程和内心挣扎。

3.1.2. 安全/不安全

文中较少出现的积极的情感词汇owe (感激)、head be turned back (头被转回)等表现出布朗一开始时放松的情感状态。随着在森林这段旅程中的深入,布朗生存状态的感受变得越来越消极,体现在doubt (怀疑)、afeard of (害怕)、tremor (颤抖)、tremble (发抖)、scream (尖叫)、the cry of grief,rage, and terror (悲伤、愤怒和恐惧的哭喊)、trembling (颤抖)、shudder (战栗)、awake suddenly (突然醒来)等消极的情感表达之中,这些词汇表达了人物面对危险、恐惧或不安全情况时的情感状态。整个故事充满了一种深沉的恐惧感和不安情绪。布朗在森林中夜行时,对未知和恶劣行为的担忧逐渐加深,他开始质疑自己和周围人的真实性和道德立场。尤其是当他发现自己的父亲和妻子也参与了黑暗的仪式后,恐惧感更加强烈。

3.1.3. 满意/不满意

这部分情感反应相对较少,但也揭示了布朗对自己和周围情况的不满和不安。少量满意的情感体验由动词exclaim (呼喊)、gaze sternly (严厉地凝视)等实现,而消极情感表达由must I (我必须)、pee (生气)、scowl (怒视)等词汇实现,表达了布朗不满意或者不悦的情感状态。对发现的真相感到失望和愤怒,对周围人物的行为产生了深刻的怀疑和不满。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霍桑如何通过主人公布朗的情感反应,深刻地描绘了一个人在道德和信仰挑战面前的内心冲突和矛盾情感。这种深入的情感描绘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共鸣布朗的内心世界,以及他在作品中所面临的道德抉择和心理挣扎。

3.2. 判断系统分析

通过使用描述性和评价性词汇aptly (恰如其分地)、lonely (孤独的)、dear (亲爱的)、sweet (甜美的)、blessed (幸运的)、justified (正当的)、weary (疲倦的)、honest (诚实的)、good (善良的)、simple (简单的)、pious and exemplary (虔诚和榜样的)、honest、good、undisturbed (诚实、善良、安宁)、honored (受尊敬的)、fair (公正的)、grave, reputable, and pious (严肃、声誉良好和虔诚的)、chaste (贞洁的)、dewy (湿润的)、calmly (平静地)、stern (严厉的)、sad (悲伤的)、darkly meditative (深思的)、distrustful (不信任的)、desperate (绝望的)、hoary (古老的)、aged (年老的)等,显示了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复杂描绘和评判。霍桑通过许多形容词对人物进行描述和评价,揭示了他们的道德立场、情感状态以及社会地位和信仰,例如,pious and exemplary dame表明一个虔诚和表率的女性形象,显示了对宗教信仰和道德行为的肯定;而hoary corpse则可能表示一个古老的尸体,可能暗示衰老和死亡所带来的象征意义和存在感。另外作品中的人物不仅仅是简单的英雄或反面人物,而是经历了道德选择和情感挣扎。例如,weary和desperate表达了人物内心的疲惫和绝望,这些情感和状态在作品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霍桑通过布朗的经历,深刻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和道德的相对性。故事中人物的双重性和道德模糊性,反映了霍桑对人类心灵深处的探索和对道德边界的挑战。

3.3. 鉴赏系统分析

小说通过许多描述性词汇such an errand (如此的使命)、excellent (优秀的)、present evil (当前的邪恶)、dreary (阴郁的)、lonely (孤独的)、grave and decent (庄重和体面的)、old (古老的)、striking (显著的)、remarkable (显著的)、deep (深刻的)、truly (真正的)、good (好的)、strangely withered (奇怪地枯萎)、gloomy (阴郁的)、calm (平静的)、pleasant (愉快的)、happily (幸福地)、discerning (明辨的)、empty (空虚的)、mortal man to evil (人类向邪恶)、frightful sounds (可怕的声音)、laughing like demons (像恶魔一样笑)、blazing (炽热的)、awful harmony (可怕的和谐)、bedazzled (眼花缭乱的)、dreadful (可怕的)、roaring (咆哮的)、rushing (冲击的)、glowing (发光的)、holy (神圣的)、evil omen (不祥的预兆)、fearful (可怕的)、sacred truths (神圣的真理)、unutterable (无法言说的) 等词汇刻画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环境。excellent和grave and decent表达了对那些有品德和体面的人物的赞美和尊敬,反映了作品中的道德观念;而gloomy、dreadful和evil omen则揭示了作品中阴郁和邪恶的象征意义,帮助读者理解作品中的心理和道德冲突。作品中的黑暗仪式和布朗对宗教信仰的动摇揭示了霍桑对个体内心的战斗和对罪恶本质的深刻洞察。通过布朗的经历,小说探讨了人类对善恶的永恒追问和宗教信仰的脆弱性。

4. 结语

通过对短篇小说《年轻的好小伙布朗》这一语料进行分析,发现态度系统对展现主人公的情感世界及揭示小说的主题有着重要的语篇建构意义。作者运用情感系统揭示了主人公布朗从积极到消极的情感变化;通过运用判断系统,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布朗在森林世界中对世界的重新认知;通过运用鉴赏系统,可以看到主人公布朗在森林中的旅程后宗教信仰的转变。作品中情感、判断和鉴赏的结合,构成了霍桑独特的态度系统,表达了对人性、道德和宗教信仰的复杂思考,最终在痛苦中实现了个人的成长。这种分析不仅帮助读者理解霍桑作品的深层含义,也启示了作品对当代社会和个体内心状态的深远影响。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Hawthorne, N. (2018) Young Goodman Brown and Other Stories. Alma Books.
[2] Predmore, R. (1977) ‘Young Goodman Brown’ Night Journey into the Forest. Journal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 22, 250-257.
https://doi.org/10.1111/j.1465-5922.1977.00250.x
[3] Yang-Keun, P. (2003) Application of Discourse Analysis to Literature: Reinterpretation of Hawthorne’s “Young Goodman Brown”. 신영어영문학, 26, 43-58.
[4] Keeley, R.G. (2008) Merging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pheres: The Representation of Gender in Nathaniel Hawthorne’s “Young Goodman Brown”, “The Minister’s Black Veil”, and “The Birth-Mark”. Ph.D. Thesis, Texas A & M University-Commerce.
[5] LoFaso, L. (2011) From Isolation to Insanity: The Doubt that Destroys in “Young Goodman Brown” and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 Ph.D. Thesis,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
[6] Talebpour Sheshvan, N. and Ghaderi, F. (2021) An ecoGothic Reading of Hawthorne’s ‘Young Goodman Brown’ and ‘Roger Malvin’s Burial’. Textual Practice, 35, 1925-1939.
https://doi.org/10.1080/0950236X.2021.1972445
[7] 李园. 试谈《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的象征[J]. 小说评论, 2013(S2): 128-130.
[8] 蒙雪琴, 张琴. 空间的表征: 《小伙子布朗》对生存整体的探问[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42(3): 115-121.
[9] 李宛霖. 文本、读者、历史: 霍桑《年轻的古德曼∙布朗》在艺术与市场之间的平衡[J]. 外国文学, 2017(2): 34-43.
[10] 任大玲, 钟升. 认知图式理论视域下对《年轻的古德曼∙布朗》中引路者形象的诠释[J]. 外国语文, 2018, 34(1): 62-66.
[11] 宁艺阳, 陈后亮. 宗教与殖民: 《年轻的古德蒙∙布朗》中的印第安隐喻[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1, 44(3): 145-151.
[12] 李忠华. 霍桑《小布朗先生》主要人物形象的功能语境解读[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0(4): 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