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公示语英译现状研究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Public Sign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摘要: 近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公示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但目前公示语英译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以山西省运城市为例,从生态翻译学的三个维度出发,对相关实例进行梳理和实地调研。研究发现,以往研究忽略了居民身边的语言环境,如公园公示语。公园公示语英译存在拼音直译、拼写错误、用词不当、句式冗长以及大小写错误等问题。针对上述发现,本文对如何解决城市公园公示语不规范使用的现象提出建议,旨在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城市文化的发展,为我国公示语英译的规范化和质量提升提供参考。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the role of public sign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Taking Yuncheng City, Shanxi Province, as a case study, this paper conducts a review and field research on relevant instances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Eco-Translatology. The study finds that previous research has overlooked the linguistic environment around residents, such as public signs in parks.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park public signs is plagued by issues such as direct transliteration using pinyin, spelling mistakes, inappropriate word choice, verbose sentence structures, and errors in capitalization. In response to these findings, this paper proposes suggestions on how to address the irregular use of public signs in urban parks, aiming to enhance the city’s image,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ulture,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in China.
文章引用:李文倩, 邢春燕.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公示语英译现状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4): 718-724.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4404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提出“促进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工作要求。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外文化交流逐渐加深,旅游业蓬勃发展等多种因素都在推动一个城市对外开放的发展,与此同时,双语公示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我国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正式起步于1989年,国内公示语翻译研究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取得的研究成果却颇为丰富。公示语广泛应用并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各个面面[1]。有关双语公示语的概念,学界多定义为汉英公示语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转换,如学者彭永爱,贾丽萍,尹莉等[2]。双语公示语虽然逐渐兴起,且研究所依托的理论有40多种,但其多从目的论、功能对等、变译理论、三层次理论以及识解理论等理论以及地理及现代旅游等视角出发,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展开的研究相对较少[3]。在对公示语的英译研究中,多集中在发达城市,对欠发达城市关注较少,针对错译误译的原因主要归结为译者跨文化知识的缺失、拼音代替英语、直译、单词拼写错误等[4]。卢卫中提到,不同母语者在面对同一事物或概念时,往往呈现出思维与认知上的差异性,并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这种现象在翻译过程中体现为译语与源语之间的不对称性,这也是翻译过程中跨语言形式之间存在不对等现象的根本原因[5]。公示语翻译唯有满足规范合理的要求才能衍生便捷的服务、和谐的人文环境以及畅达的跨文化传播等有效资源,并逐步对目的语受众产生影响力、说服力、吸引力等正向的效果,最终达到提升城市软实力的目的,胡冬林指出在当前大环境下,着力解决双语公示语的错译和滥用问题才是关键[6]。在以往对双语公示语的研究中,对运城市公示语英译方面的研究较少,且关注点多为热门景点或高校,而居民身边的公园公示语英译研究鲜有涉及。在这种背景下,本文以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的山西省运城市为例,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运城市城市公园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公园公示语英译现状的建议。

生态翻译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跨学科研究方法,将生态学理论引入翻译研究,以强调翻译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平衡。该理论视阈下的翻译是一种“译者适应”和“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7]。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三个维度,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对运城市的多个公园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对其公园公示语翻译现状与需改进之处进行例证分析,以期改善运城市公示语翻译现状,从而提升城市语言环境的规范化程度和净化城市双语语言环境的双重作用。

2. 公园公示语英译存在的问题分析

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公示语的英文翻译可以从语言选择和适应角度进行分析,翻译实践被看作一个生态系统,与其环境相互作用[8]。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三维”转换要求译者遵循“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翻译原则,综合考虑翻译生态环境内的各要素,从而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做出适应性选择转换,进而实现整个译文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及和谐[9]。下文将以运城市为例,分别从这三个维度分析运城市城市公园公示语翻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2.1. 语言维度

在生态翻译学框架下,语言维度涉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各种语言层面的适应性转换。探讨公示语语言的转换和适应时可以从词汇层面、语法层面、句法层面、语义层面、语用层面以及文化层面等方面入手。特别是在旅游文本的翻译中,译者如果仅按字面意思翻译,可能会使外国游客产生困惑。因此,翻译时需要考虑英语表达习惯,并对翻译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以确保信息的有效传递。译者需把握源语与目的语间的差异,掌握其中的特征,确保译文选词准确,语法得体,表达准确,且能适切地传达原文意思[10]

2.1.1. 拼音代替英语翻译

生态翻译学强调,翻译应考虑文化、语言和交际环境的多样性,以及翻译对文化生态的影响。公示语标牌若采用拼音直译的方法,则忽视了文化适应性,即直译拼音没有考虑到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接受习惯[11]。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某些标牌的直译可能无法传递原意,甚至产生误解。例如峨眉公园中的“健康步道”的译文为JIAN KANG BU DAO;天逸公园中“爱护花草 关爱生灵”的译文为AI HU HUA CAO GUAN AI SHENG LING,国外游客如果不懂拼音,这些公示语提醒将起不到任何作用,因此,建议将“健康步道”译为Healthy Road;“爱护花草 关爱生灵”可译为Take Care of the Flowers and Creatures。

2.1.2. 大小写、空格等格式问题

在天逸公园入园须知标牌中“尊敬的游客朋友,热忱欢迎您光临运城市天逸公园!”译为Dear visitors, welcome to Tianyi Park in Yuncheng City;“不得随意采摘花卉、果实和攀折树枝、捕捉鸟虫、践踏草坪”的译文为nopickingflowers orfruits; nocatchingbirdsorinsects; keepoffthegrass,基本的空格都没有,句子堆叠在一起,游客读起来都很费劲,建议调整为Dear visitors, welcome to Tianyi Park in Yuncheng City和No picking flowers or fruits; no catching birds or insects; keep off the grass。

2.1.3. 中式英语

中式英语的用词不当也是公示语翻译中常见的问题。生态翻译学将翻译比作生态系统,强调翻译应顾及文化与语言环境的学科。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来看,翻译不仅要忠实于原文,更要适应目的语的文化环境和语言习惯,进而保持翻译生态的平衡与和谐[12]。在天逸公园中“母婴室”译为a mother and baby room,这属于直译,并且在英语中,“a mother and baby room”字面意思是“母亲和婴儿的房间”,没有明确指出这个房间的特定功能,可能会导致读者不清楚这个空间的实际用途,表达不够恰当和严谨,“Nursing Room”直译的意思为“哺乳室”,明确指出了该空间的主要功能是为哺乳期母亲提供一个私密和舒适的环境。而“Baby Care Room”则能够直接地表达了这个房间是为照顾婴儿提供便利设施的空间。因此建议译为Nursing Room或Baby Care Room。

2.1.4. 缺少(中英)公示语标牌

在对运城市公园英译公示语的分布情况进行考察时,本研究发现,在多个公园内,此类公示语的设置相对较少,甚至有些公园完全没有中文或英文的公示语标牌。具体到峨眉公园和航天公园,实地调查结果显示,这两个公园中的公示语几乎全为中文,而汉英双语公示语的标牌则极为少见。正确运用双语公示语不仅能够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也对提高公园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公园公示语标识的缺失问题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2.1.5. 拼写错误

生态翻译学强调翻译活动应维护文化生态的平衡。拼写错误反映了对外来语言的不尊重以及对本地语言规范化进程的不重视,会破坏目标语言的文化生态,甚至可能导致文化价值贬值[13]。对于外国游客而言,公示语标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示语的不当使用可能会对游客的旅游体验产生负面影响,并可能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调查中发现南山公园的公示语标牌存在非常明显的拼写错误等,如公园厕所警示牌“洗手液”的翻译是“Hond Lotion”,很明显可以看出,这里的“Hond”是“Hand”的错误拼写;“请节约用水”的翻译是“Please Save Weater”,这里Water误译为Weater;在航天公园介绍语标牌中“山西”译为Shanx,很明显可以看出Shanx属于拼写错误,应为Shanxi,对于这种误译非常明显的现象,公示语标牌的翻译者、检查人员以及标牌设立者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也建议相关部门应采取措施,确保公园公示语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提升城市形象和旅游服务质量。

2.2. 文化维度

生态翻译学文化维度的适应性转换强调译者应关注并阐释文化内容。对于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译者应采取适当的应对策略,如通过增补信息向读者解释其深层含义,使国外游客能更好地理解语言所隐含的文化背景,以提高翻译的可接受性[14]。汉英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孕育的。公示语的目的是传达信息,因此,翻译中要做到准确,尽量避免文化误解[15]。从文化维度上看,转换与源文本和目标文本的文化内涵息息相关。人类活动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文化的影响,翻译也不例外。文化维转换是指翻译过程中,关注原语和译语的文化内涵,尤其是一些文化负载词,尽量将其文化内涵进行适切地传递。这就要求译者要充分了解原语言和译语的文化差异,在文化互尊互重的基础上进行翻译,避免出现译文曲解等问题。

公示语文化表达尤为重要。例如在南山公园中“书房”被译为Library。在古代,书房通常是文人士大夫最重要的私人空间之一,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读书写字的地方,更是一个人的精神家园,是文人进行思考、创作和文化交流的场所。书房内通常陈设着书架、案几、文房四宝、书籍和艺术品等,反映了主人的学识品味和个性。从文化层面上讲,书房的名字和布置也体现了主人的文化理念和人生哲学。从单词释义和文化方面来讲,而Library则属于市中心的图书馆级别,公园中存在较大图书馆的概率和可能性较小,不符合公园书香气息的氛围感,因此,“书房”译为Library不是很恰当,使用Study则更贴合场景也更适宜中国文化内涵的传播。

2.3. 交际维度

交际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则侧重于译者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转换选择。这意味着译者不仅需要重视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能否在译文中得以实现,还确保翻译活动能否适切地传递文字信息,以实现跨文化交际目的[16]。翻译涉及两种语言间的符号转换和两个民族间的文化传递,目的是使不同语际和不同语族间形成有效交流。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必须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除对语言信息转换和文化内涵转递外,要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层面上,关注原文的交际意图能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译者要发挥主体性,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适当采用增补、删减、改写等正确的翻译方法,对原文进行调整,排除歧义,使译文读者形成与原文的有效交流,达到交际目的[17]

公园公示语标牌存在的意义就是准确高效的提醒游客需注意的事项,冗长繁杂的信息容易使游客失去阅读欲望,也会给国外读者造成阅读负担,与公示语的语言生态不符。随着语言诗化潮流的兴起,许多公园公示语也采用了诗化语言的形式,如天逸公园中“请勿踩踏花草”这个警示语,用诗化语言表达为“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这个公示语被译为One flower and one grass are both lives, one branch and one leave are always soulful。虽然忠实于原文,但表达冗余,国外读者可很难理解该公示语表达的含义,建议采用常规的警示语标牌译法,译为Please Keep off the Grass and Flowers。

3. 推进城市公园双语公示语规范化建议

通过对运城市城市公园公示语存在的问题分析,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本节将结合具体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3.1. 提升译者专业素养

为了优化城市公园公示语翻译的生态环境,最关键地在于提升译者的专业素养。首先,译者需秉持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即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这是维护翻译生态平衡的基础。译者应具备坚实的语言基础,并致力于提升自身的翻译技能,以规避翻译过程中的基本错误。在遭遇翻译难题时,译者应深入研读相关文献资料,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清晰性,避免模糊表达。其次,译者需拓宽国际视野,深入学习和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内涵[18]。在翻译实践中,应尊重并体现目标文化的独特性,实现文化的适应性转换,避免因追求翻译准确性而忽视文化差异,从而维护翻译生态的多样性和和谐性。

3.2. 强化管理审核机制

为了维护公园公示语翻译的生态平衡,有必要加强翻译管理的监督机制。在公园公示语标牌的设置过程中,应当实施细致的审核程序。鉴于当前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公园管理机构加强对翻译成果的审核力度,以确保信息传递的精确性和文化适宜性。作为一座承载深厚历史文化的城市,运城市公园公示语不仅承担着信息指引的功能,还肩负着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通过强化管理审核机制,提升英文翻译的准确性,不仅能够优化游客的游览体验,而且有助于增强运城市公园的文化吸引力和旅游品牌形象,从而在全球化背景下促进城市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3. 政府层面的推动与政策支持

根据实地调查发现,多个国家已建立起针对公示语规范的法律法规体系,而我国在此领域尚缺乏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尽管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已出台相关公示语规定,但这些规定尚未形成体系化、制度化的格局。为了促进我国公示语规范的生态发展,建议借鉴国际先进做法,加速地方政策的制定[19]。在此过程中,运城市政府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运城市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如发布规范性文件,确立双语公示语的标准使用指南,并为城市公园等公共场所以及旅游景点的公示语翻译提供准确示例。针对翻译错误和公示语标牌缺失问题,政府需考虑实施有效的惩罚措施,以保障规范执行的严谨性。同时,政府应当倡导全市范围内规范公示语标牌的普及,这不仅能够提升居民对居住环境和地方文化的认知与尊重,还能显著增强游客,尤其是国际游客的旅游体验。从街道布局到城市公园,再到旅游景点,公示语的规范化应用将极大提升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和文化吸引力,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翻译生态环境,促进城市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3.4. 激发群众监督作用

在促进运城市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倡导全员参与的模式。居民作为城市文化的塑造者和受益者,应当在文化规范化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居民应对城市公园公示语标牌给予关注,对发现的错译、误译或不当翻译现象,应采取主动行动,进行举报和纠正。通过设立群众纠错信箱等互动平台,鼓励民众参与到公示语翻译的监督和改进中来,营造文明城市的氛围是每位市民的责任。民众的监督与参与是净化城市文化环境、推动经济文化发展、提升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力量。此外,这种积极的参与模式也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了城市文化生态的和谐共生。通过这样的集体努力,运城市的文化建设将更加符合生态翻译学的理念,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3.5. 发挥大学生专业优势

运城市坐拥多所高等学府,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高素质的人才储备。这些高等教育机构构成了一个知识密集型的网络,其中学生和教职员工作为潜在的智力资源,能够为公示语规范化提供重要的学术支持。尤其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他们凭借坚实的英语基础,以及通过参与创新创业项目或建议等互动平台,能够为运城市公示语的纠错与优化提供专业的见解和建议。学生的翻译能力对于双语公示语的长期生态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引导和促进学生在翻译技能上的持续提升,是改善现有双语公示语状况、保障其规范化进程顺利进行的核心策略。

公示语翻译是一项涉及跨文化、跨语言交流的复杂工程。以汉英双语公示语为例,翻译过程不仅要考虑中英两种语言的特性,还需兼顾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地域、习俗及理解差异。不当翻译可能导致的文化误解甚至冲突,对城市文明的发展构成障碍[20]。鉴于此,本研究针对运城市城市公园双语公示语规范化问题,提出以下建议:提升译者专业素养、加强管理审核机制、政府层面的推动与政策支持、激发民众监督作用、发挥大学生的专业优势。这些建议旨在提升公示语翻译质量,推动城市文化及国际形象的提升,为运城市营造一个更加规范化、国际化的城市公园环境。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协同推进公示语规范化的生态进程。

4. 结语

公示语译写规范化研究属语言学基础应用研究,其应用程度广、范围大,影响深[21]。公示语的翻译不应仅限于语言文字的转换,更应考虑到翻译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以运城市城市公园为案例,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对公示语及其英译现状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对公园公示语的实证分析,我们发现了运城市公园公示语英译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拼音直译、拼写错误、用词不当、语言冗余等问题。本文对运城市公园存在的错译误译情况提出的翻译建议,希望对运城市城市公园纠正公示语翻译问题起到帮助作用,共同推动运城市城市公园公示语翻译的生态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和发. 公示语的汉英翻译[J]. 中国科技翻译, 2004, 17(1): 38-40, 64.
[2] 彭永爱. 公示语汉英翻译语用错误解析及规范化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18, 31(23): 149-150.
[3] 贾丽萍, 尹莉. 跨文化视角下的公示语翻译策略研究[J]. 现代英语, 2020(18): 53-55.
[4] 刘丽芬. 中国公示语研究进展与前瞻[J]. 中国外语, 2016, 13(6): 53-58.
[5] 喻旭东. 公示语翻译研究问题与反思[J]. 中国科技翻译, 2017, 30(2): 54-57.
[6] 王德庆, 郭嘉曦, 左静宜. 北京旅游景点公示语英译状况管窥——以天坛公示语翻译为例[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9(S1): 135-136.
[7] 卢卫中. 论识解理论对翻译过程的解释力——以公示语翻译为例[J]. 外语教学, 2022, 43(6): 83-88.
[8] 胡冬林. 服务于城市软实力建设的公示语翻译研究——以芜湖市公示语翻译为例[J].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 32(1): 78-82.
[9]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 中国翻译, 2011, 32(2): 5-9.
[10] 傅敬民. 行动∙系统∙功能——生态翻译学研究[J]. 中国翻译, 2023, 44(5): 26-34.
[11] 罗迪江. 生态翻译学复杂性思想的复杂适应系统阐释[J]. 山东外语教学, 2021, 42(3): 97-107.
[12] 郭英珍.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新闻英语汉译[J]. 中国科技翻译, 2011, 24(4): 36-38.
[13] 商静.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的“三维”转换[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42(4): 42-46.
[14] 金敏.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兰州轨道交通公示语汉英译写规范例析[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20, 39(3): 162-166.
[15] 梁雷.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公示语外宣翻译分析——评《融合与创新: 翻译教学与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 2021(2): 129.
[16] 王畅, 杨玉晨.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TCM医院公示语英译研究[J]. 上海翻译, 2018(4): 39-43.
[17] 贺学耘. 汉英公示语翻译的现状及其交际翻译策略[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3): 57-59.
[18] 陈锦阳. 公示语翻译的“三维”转换——以横店影视城为例[J]. 上海翻译, 2016(1): 38-42.
[19] 孙小春. 汉语公示语英文译写的语用阐释[J]. 上海翻译, 2020(3): 40-44, 95.
[20] 曹明伦. 真正的译者绝不能当叛逆者——兼谈对英译汉合格译者的基本要求[J]. 中国翻译, 2022, 43(5): 172-177.
[21] 邵有学. 公示语翻译的再思考[J]. 中国科技翻译, 2009, 22(2): 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