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立志”说与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实现路径的会通
The Convergence of Wang Yangming’s “Aspiration” Theory in Xinxue and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Marxist Outlook on Life
摘要: 阳明心学不仅是深植内心的“固本培元”之道,也是紧密贴近生活实际的“实践感悟”之学。王阳明从良知启程,深入探究了“志”对于心灵的深远意义,主张在内心进行格物致知的修行,并阐发了“知行合一”的哲学理念,将理论知识与道德修养融合于实际行动之中。本文深入探讨了阳明心学中的“立志”说与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的实现路径之间的会通之处。本文通过对阳明心学中立志的重要性、过程及其与勤学的紧密关系的详细剖析,并结合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的核心价值和服务理念,揭示了两者在人生追求、道德实践以及社会进步方面的内在联系和共通性。文章认为,阳明心学的“立志”说与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追求高尚目标及服务社会等方面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为当代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和行动指南。
Abstract: Yangming’s philosophy of the mind is not only a deeply rooted “foundation-building” approach within the heart but also a practical and experiential learning closely tied to real life. Starting from the concept of innate knowledge (liangzhi), Wang Yangming delved into the profound significance of “will” (zhi) for the soul, advocating for the cultivation of knowledge through introspec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He emphasized the unity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moral cultivation in practical action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vergence between the concept of “setting one’s will” (lizhi) in Yangming’s philosophy and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the Marxist outlook on life. By analyzing the importance and process of “setting one’s will” in Yangming’s philosophy, as well as it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diligent learning, and combining it with the core values and service principles of the Marxist outlook on life, this paper reveals the intrinsic connections and commonalities between the two in terms of life pursuits, moral practice, and social progress. The paper argues that Yangming’s concept of “setting one’s will” and the Marxist outlook on life share remarkable similarities in emphasizing human subjective initiative, pursuing noble goals, and serving society, providing valuable spiritual resources and action guides for contemporary individuals.
文章引用:秦浩楠, 王冬蕊, 韦国宁, 成静. 阳明心学“立志”说与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实现路径的会通[J]. 哲学进展, 2025, 14(4): 529-536.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5.144199

1. 引言

阳明心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立志”说是阳明心学的核心观念之一,它强调立志对于人生定向、内在动力激发以及道德实践的关键作用;而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则以服务人民、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高度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实践的价值。针对二者的研究,学界已取得诸多成就。杨国荣在《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一书中重点关注良知与成圣的关系,提到立志是德性培养的前提和基础[1]。陈立胜在《入圣之机——王阳明致良知工夫论研究》一书中提到,致良知工夫乃是王阳明亲身体悟得到,立志乃是“信”之、“觉”之、“悟”之,侧面指出了立志问题所隐含着的身的维度[2]。本文从陈来先生《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中以西方哲学的角度讨论阳明心学得到启发,将阳明心学“立志”说与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结合讨论,旨在通过深入挖掘阳明心学“立志”说与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的内在联系,为当代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有益的启示。

2. 阳明心学中的“立志”说深度解析

在阳明心学的浩瀚体系中,“立志”作为其核心要素,不仅承载着个人修养与成长的重量,更是推动社会和谐与进步的不竭动力。王阳明以其深邃的哲学洞察,为我们揭示了立志的深远意义与实践路径,让我们在纷扰的尘世中找到了前行的灯塔。

2.1. 立志的重要性:基石与起点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3]。”王阳明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不仅是对立志重要性的高度概括,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在阳明心学中,“志”超越了简单的目标与理想范畴,它是一种深植于心的信念与决心,是对真理与正义的矢志不渝。王阳明主张立“圣人之志”。气充盈天地之间,人之主体在此基础上获得身心的统一[4]。这种“志”,如同航海中的指南针,为人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使人在面对生活的风浪时能够保持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王阳明认为,立志是个人成长的基石,也是学问与行动的起点。没有坚定的志向,人便如同浮萍般随波逐流,难以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立足之地。立志,意味着对自我价值的明确认知与追求,它赋予人以强大的内在动力,使人在追求真理与实现自我价值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更重要的是,立志还是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的重要基石。王阳明强调,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志向,人们才能明确自己的行动方向,才能在生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从而避免迷失在物欲横流、诱惑众多的社会中[5]。立志,因此成为连接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桥梁,它促使人们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为社会的繁荣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2.2. 立志的过程:自我觉醒与超越

立志的过程在阳明心学中被视为一场深刻的自我觉醒与自我超越之旅。这一过程并非轻而易举,而是需要人们通过深刻的反思与自省,去伪存真,认清自己的真实想法与愿望。王阳明指出,真正的志向应当符合人的本性与天命,它应当是高尚的、远大的,能够引领人不断向上、向善,成为更好的自己。立志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与修正。王阳明强调,立下志向之后,更重要的是通过持续的努力与实践来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与成果。这一过程充满了挑战与考验,它要求人们具备耐心与毅力,勇于面对自己的弱点与不足,并在不断的自我超越中逐渐接近自己的志向与目标。杨国荣在《心学之思》中就重点强调了良知和德行的关系,讨论“成就德性”和“化德性为德行”[1],在这一过程中,“良知”的作用尤为重要。王阳明认为,之所以有人在后天不能成圣,是因为其良知心被“遮蔽”“染污”。因此,立志的过程也是去除遮蔽、恢复良知的过程。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与修行,人们可以逐渐清除内心的杂念与私欲,使良知得以显现,从而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达成符合自身本性与天命的志向。

2.3. 立志与勤学的关系: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在阳明心学中,立志与勤学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立志为勤学提供了方向与动力,而勤学则是实现立志的重要途径与手段。王阳明认为,没有坚定的志向,人们就无法产生持久的学习热情与动力。志向如同灯塔,照亮了学习的道路;而勤学则如同航船上的桨,推动着人们不断向前。勤学在阳明心学中有着更为广泛的含义。它不仅包括对传统书本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处世。王阳明强调,真正的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既要注重知识的积累与运用,也要注重品德的修养与能力的提升[6]。这种全面的学习观,体现了阳明心学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视与追求。通过勤学,人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素质,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志向与目标。同时,勤学也是一个不断修正与完善自己志向的过程。在实践中,人们可能会发现自己的志向与现实存在偏差或不足,这时就需要通过勤学来不断调整与优化自己的志向,使其更加符合实际与发展的需要。

3. 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的核心价值

3.1. 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无产阶级的崇高追求

在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中,为人民服务被确立为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这一观念不仅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阶级特性和历史使命,更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7]。”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目的和动力所在,即为人民服务,为绝大多数人的解放和幸福而奋斗。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要求个体将人民的利益置于首位,将个人的价值实现与人民的利益紧密相连。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因此,为人民服务不仅是个人价值的实现,更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它要求人们时刻关注人民的需求和利益,积极为人民谋福利、促发展,通过实际行动践行无产阶级的崇高理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8]。他指出,无产阶级只有通过革命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人民的彻底解放和幸福。这一思想不仅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更为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还体现在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无产阶级革命者必须深入群众,了解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才能真正为人民服务。这种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是无产阶级革命者特有的品质,也是他们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

3.2. 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实践: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深刻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它指出,作为社会性存在,人不仅具备主观能动性,能够主动地去认知并改造周遭世界,还在此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理想。这一理念不仅深刻揭示了人的本质特性,更为人们追求和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一条科学的道路与方法。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在人们积极、主动并富有创造性地探索与改造世界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视之为驱动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唯有充分激发并运用这种主观能动性,人们方能持续探索真理,不断提升自身的认知层次与实践能力。与此同时,社会实践被马克思主义视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桥梁与媒介。它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人们唯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验证并发展真理,进而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与发展。更重要的是,实践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广阔舞台。通过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人们能够充分施展才华与潜能,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9]。”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人的社会本质和实践本质。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必然要与他人、与社会发生关系。而社会实践正是这种关系的具体体现。通过社会实践,人们可以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中,社会实践不仅是个体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无产阶级革命者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深入了解社会的矛盾和问题,才能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因此,社会实践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者实现人生价值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还强调,社会实践必须是科学的、革命的、实践的。科学的实践要求人们遵循客观规律,尊重历史发展进程;革命的实践要求人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实践的实践则要求人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这种科学的、革命的、实践的社会实践观,为无产阶级革命者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4. 阳明心学“立志”说与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实现路径的会通

在探讨阳明心学的“立志”说与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的实现路径时,我们不难发现两者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追求高尚目标和服务社会、以及实践是实现理想的途径等方面有着深刻的会通之处[10]。这种会通不仅体现了东西方哲学思想的交融,更揭示了人类追求真理、实现自我价值的普遍规律。

4.1.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内在动力与自我实现

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个体主动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能力,是哲学探讨的核心。阳明心学与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的文化背景虽然迥异,却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这一点。阳明心学通过“立志”激发内在动力,马克思主义则通过社会实践发挥主观能动性,两者共同揭示了人类自我实现与社会进步的关键。

4.1.1. 阳明心学中的“立志”与内在动力

阳明心学,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其核心思想之一便是“立志”。王阳明在《传习录》中的那句“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深刻揭示了立志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在这里,“志”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目标或愿望,而是深植于心的坚定信念,是驱动人前行的内在动力源泉。王阳明认为,人之所以能够克服困难、挑战自我,根本在于内心有志向的指引。这种志向,如同航海中的灯塔,为航行者指明方向,使其在面对风浪时仍能保持坚定的方向感。立志,就是为自己设定一个高远而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超越了日常的琐碎与平庸,激发人内心深处的潜能与激情。正是这份激情,促使人不断追求卓越,勇于探索未知,即使遭遇挫折也能坚持不懈,直至达成所愿。在阳明心学的视角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地肯定与强调。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宰,通过立志,人们能够主动地去塑造自己的人生轨迹,实现自我价值。这种内在动力,是源自内心的真实渴望,它超越了外在的物质诱惑或社会压力,是一种更为纯粹和持久的动力源。

4.1.2. 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中的主观能动性与社会实践

与阳明心学相呼应,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同样高度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马克思看来,人不仅仅是自然界的产物,更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人能够有意识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所在。社会实践,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舞台,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广阔天地。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人们不仅能够不断探索和发现真理,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还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的升华和社会关系的丰富。马克思主义人生观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在社会实践中,人们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创造新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力,推动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形态的发展。这种发展,既是个体自我实现的过程,也是社会整体进步的表现。

4.1.3. 两者异曲同工之妙

阳明心学与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方面,虽然源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哲学体系,但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认识到,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激发人的潜能,推动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阳明心学通过“立志”来激发人的内在动力,强调个人内心的自我觉醒和自我驱动。这种内在动力,是推动个人不断前进、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源泉。而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则通过社会实践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创造作用。社会实践,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载体,为人们提供了实现自我、服务社会的广阔平台[11]。两者虽路径不同,但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进步。阳明心学更注重个体内心的修炼和成长,强调通过立志来激发内在动力;而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则更注重社会实践的作用,强调通过社会实践来锻炼和提升人的主观能动性。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对人类主观能动性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应借鉴阳明心学与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的智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既注重内心的修养与立志,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不断探索和创造新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坚定的方向感,不断追求进步和卓越,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4.2. 追求高尚目标和服务社会:道德境界与人民利益

在探讨人类道德追求与社会责任时,不同哲学体系和文化背景往往提供了各具特色的视角和路径。阳明心学,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的瑰宝,以其独特的“立志”说引领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而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则以其深刻的社会实践理论,强调了为人民服务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两者虽源自不同的文化土壤,但在追求高尚目标和服务社会方面,却展现出了跨越时空的共鸣与契合。

4.2.1. 阳明心学中的高尚目标与道德境界

阳明心学,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修行方法,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立志”说作为阳明心学的核心之一,特别强调立下高尚之志、远大之志的重要性。王阳明认为,志向是人生的指南针,只有立下高尚的志向,才能引领人不断向上、向善,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在《大学问》中,王阳明提出“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12]。这种思想境界,超越了个人私利的局限,将天下视为一家,将中国视为一人,体现了一种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道德境界。通过立下这样的志向,人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和人格魅力,成为更加优秀、更加有担当的人才。阳明心学所追求的高尚目标,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就和荣耀,更是对社会的贡献和担当。这种目标,要求人们超越个人的私利和欲望,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更加深远的思考,去关注社会的需要和发展。在这样的目标指引下,人们会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内心,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以更加积极、更加主动的态度去服务社会、造福人民。

4.2.2. 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中的人民服务与社会进步

与阳明心学相呼应,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同样强调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3]。”这一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对于人民利益的深切关怀和坚定立场。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为人民服务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的根本途径。通过为人民服务,人们可以深入了解社会的需求和问题,从而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不仅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还可以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这种贡献,既是对社会的回馈,也是对个人价值的肯定。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所强调的人民服务,不仅仅是一种行为上的付出和奉献,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和升华。它要求人们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更加真诚、更加务实的态度去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在这样的服务过程中,人们会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成为更加有责任感、更加有担当的人。

4.2.3. 两者共鸣:道德境界与人民利益的统一

阳明心学与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在追求高尚目标和服务社会方面,虽然表述不同、路径各异,但实质相通、精神相融。两者都认识到,只有将个人的追求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的双赢。阳明心学通过立下高尚的志向来引导人们关注社会的需要和发展。这种志向,不仅仅是对个人未来的规划和憧憬,更是对社会责任和担当的承诺和践行。在这样的志向指引下,人们会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和人格魅力,以更加优秀、更加有担当的姿态去服务社会、造福人民;而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则通过为人民服务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的统一。这种服务,不仅仅是对人民需求的满足和问题的解决,更是对人民利益的维护和促进。在此过程中,人们会不断地深化对人民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对人民的感情和责任,从而更加坚定地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的决心和信念。

4.3. 实践是实现理想的途径:知行合一与社会实践

在探讨阳明心学与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关于实践在实现理想和目标中的重要作用时,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实践作为志向的实现路径、实践对志向的检验作用,以及实践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核心地位。

4.3.1. 实践:志向的实现路径

阳明心学中,“立志”是人生的起点,而实践则是将这一志向转化为现实的关键。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出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深刻揭示了知与行的内在联系[14]。在他看来,志向并非空中楼阁,需要通过实践来具体化和实现。志向如同种子,而实践则是土壤和雨露。没有实践的滋养,志向便无法生根发芽,更无法开花结果。王阳明强调,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将内心的志向转化为外在的行动,进而产生实际的效果。这一转化过程不仅是对个人意志的考验,更是对个人能力和智慧的锤炼。在实践中,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人们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和方法,而这些都需要强大的意志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作为支撑。同样地,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也高度重视实践在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马克思认为,实践作为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式。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揭示了社会实践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决定性作用。他强调,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将自己的才能和潜力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15]

4.3.2. 实践:志向的检验标准

实践不仅是志向的实现路径,更是检验志向的标准。王阳明强调“事上练”,即在实际事务中锻炼和检验自己的志向。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志向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假如志向脱离实际,或者在实践中无法得到有效实现,那么就需要对志向进行修正和完善。对志向的检验和修正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试错和学习的过程。人们会在实践中遇到各种预料之外的情况和问题,要求人们根据自己的志向和目标进行灵活应对。通过不断地实践、反思和调整,人们可以逐渐完善自己的志向,使其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实际情况。揆诸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认为,人们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验证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如果认识与实践相脱节,或者在实践中无法得到验证和支持,那么就需要对认识进行修正和完善。

4.3.3. 实践: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的基石

实践不仅是实现志向和检验真理的途径,更是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基石。阳明心学强调“知行合一”,即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同时,实践也是锻炼和提升自己的重要途径[16]。通过进行实践活动,人们可以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维,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对个人成长的关切,在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中同样有所体现。马克思认为,社会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式,也是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人们可以深入了解社会的需求和问题,从而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不仅可以实现个人的价值追求,还可以为社会进步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同时,社会实践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实践中,人们可以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制度的发展。这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也为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 结语

阳明心学的“立志”说与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在实现路径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追求高尚目标和服务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实践在实现理想和目标中的关键作用。在当代社会背景下,深入研究和探讨阳明心学与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的会通之处,对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人们的内在动力和服务社会的热情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也为我们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杨国荣. 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 陈立胜. 入圣之机——王阳明致良知工夫论研究[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3] 王守仁. 教条示龙场诸生《王文成公全书》第26卷[M].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
[4] 李月华. 以身成志[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22.
[5] 肖无陂, 导读注译. 庄子[M]. 长沙: 岳麓书社, 2021.
[6] 吴震, 著. 朱子学与阳明学: 宋明理学纲要[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2: 149.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8] 林伟东, 张荣军. 论马克思的自由思想[J]. 山东社会科学, 2023(1): 180-186.
[9] 张清政, 刘利.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点及当代价值研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4, 40(8): 186-188.
[10] 臧峰宇. 阳明心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J]. 人文志, 2023(2): 22-28.
[11] 霍娟娟. 马克思实践论视野下的王阳明“知行合一”解析[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1, 20(12): 84-85.
[12] 冯洁. 心体本原与本末不二——王阳明《大学问》新诠释[J]. 道德与文明, 2024(3): 82-90.
[13] 陈惠通. 论《共产党宣言》中的世界历史思想及其价值意蕴[J]. 今古文创, 2024(37): 55-58.
[14] 王薇, 李化树. 《传习录》教育思想对高校生命教育的价值探析[J]. 现代交际, 2024(5): 112-119, 124.
[15] 王世军. 恩格斯关于《资本论》方法的再思考——新辩证法学派对恩格斯的误读剖析[J]. 社会科学家, 2024(5): 52-58
[16] 吴灿灿, 高凛.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看王阳明“致良知”工夫的实践性[J]. 红河学院学报, 2015, 13(5): 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