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任博克英译本中副文本对哲学术语的阐释研究
Study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Philosophical Terminology in the Subtexts in Brook Ziporyn’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Zhuangzi
DOI: 10.12677/ml.2025.134405, PDF, HTML, XML,   
作者: 饶依萍: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关键词: 《庄子》任博克副文本哲学术语Zhuangzi Brook Ziporyn Subtext Philosophical Terminology
摘要: 通过详细分析译本中的前言、脚注、译者评注摘录、术语库等副文本,本研究揭示了译者如何运用这些辅助文本,帮助目标读者理解庄子哲学的复杂思想体系。任博克在保留庄子原文哲学术语的同时,通过多层次的批判性注释,深入剖析术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提供多视角的哲学评析,并构建出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以便读者能够在更宽广的框架下理解文本的多重含义和微妙之处。研究表明,副文本在英译本《庄子》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不仅帮助西方读者更好地接受道家思想,还丰富了他们的理解深度,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经典哲学在国际视野中的传播与交流。
Abstract: By analyzing in detail the paratexts in the translation, such as the preface, footnotes, excerpts from the translator’s commentary, and the thesaurus, this study reveals how the translator employs these paratexts in order to help the target readers understand the complex system of ideas of Zhuangzi’s philosophy. While retaining the philosophical terminology of the original Zhuangzi text, Ziporyn provid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meanings of the terms in different contexts through multi-level critical annotations, offers philosophical commentaries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constructs releva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so that readers are able to comprehend the multiple meanings and subtleties of the text in a broader framework.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paratext plays an important bridging role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Zhuangzi, which not only helps Western readers to better accept Taoist thought, but also enriches the depth of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to a certain extent, facilitates the dissemination and exchange of classic Chinese philosophy in th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文章引用:饶依萍. 《庄子》任博克英译本中副文本对哲学术语的阐释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4): 725-732.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4405

1. 引言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传统典籍的英译也成为一大难点。其中中国道家经典中的哲学术语如何英译,以利于目标读者理解与接受原文哲学思想,是当前道家典籍英译面临的重要问题。国内《庄子》英译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研究成果不多。根据知网统计数据,共有期刊论文68篇,学位论文42篇。现有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译本分析与对比研究。如“以阐述学原则为基础,分析林语堂与华兹生两英译本在阐述译者主体性的体现”[1]、“从认知符号学的角度讨论4个《庄子》英译本中音译问题的处理办法”[2]、“以副文本为切入点,探究深度翻译策略下华兹生译本重塑的庄子形象”[3]。第二类是翻译视角与理论研究。如“以心智哲学意向性理论为指导,探讨理雅各和汪榕培《庄子》翻译过程中译者意向性在翻译实践活动中的表征问题”[4]、“翻译美学理论下研究林语堂英译本中译作的美学再现”[5]、“跨文化视角下《庄子》道的英译研究”[6]。第三类是译本副文本与翻译策略研究。如“从副文本角度探究深度翻译策略下华兹生译本重塑的庄子形象”[7]、“深度翻译视角下《庄子》英译副文本研究”[8]、“哲学家视野和致用型翻译——冯友兰英译《庄子》的副文本考察”[9]。以上研究推动了《庄子》多视角、多层次的发展,促进了庄学的英译研究。但是现有研究存在三重局限:其一,译本选择集中于理雅各、华兹生等经典译本,对新生代哲学型译本关注不足;其二,副文本研究多停留在文化形象塑造层面,未触及哲学阐释机制;其三,概念翻译研究偏重语言学分析,缺乏哲学对话意识。任博克(Brook Ziporyn)译本的特殊性恰在于其“哲学翻译”特质——作为芝加哥大学哲学教授,其译本附有368条学术注释与哲学导论,占全书篇幅的40% [10],这种“副文本扩容”现象在典籍翻译史上较为罕见,为考察哲学阐释与翻译策略的互动关系提供了绝佳样本。相较于既有研究,本文研究转向既承接了副文本研究传统,又突破了概念翻译研究范式,在哲学阐释与翻译研究的交叉领域开辟新路径。所以本研究以任译本为切入点,探究任译本中副文本对哲学术语的阐释,以提升道家哲学思想的英译质量和传播效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作出贡献。

2. 翻译副文本

副文本是法国叙事学理论家热拉尔·热奈特(Gérard Genette)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存在于文本周边的辅助性文本要素,如封面、标题、序言、导言、注释、后记、插图、附录、访谈录、书评等[11]。热奈特曾区分了不下数十种之多的副文本类型,如内文本、外文本、文本副文本、图像副文本、作者副文本、私人副文本等。

他甚至认为“任何围绕文本的语境都可作为一种副文本”[11] (p. 266)。这种无所不包的定义从一个方面说明副文本概念的复杂性和流动性,也直接决定了研究的方法。“副文本的功能构成了一个十分经验性的和多样的对象,只能依据具体的文类和语境来一个一个地研究”[11] (p. 269)。定性的、共时的个案研究是热奈特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

3. 任译本中副文本对哲学术语的阐释

任博克(Brook Ziporyn)的译本体现出明显的中国哲学研究范式的特征,即对于部分疑难文本摘录了不同版本注、疏,充分考虑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解庄者的阐释。除此以外,还综合运用了解释性文字、脚注、尾注等标注方法,更加逻辑、有效地呈现译本[12] (p. 39),译本的副文本是翻译研究的重要来源和研究对象,经仔细研读任博克译本《庄子》副文本,我们发现其前言、脚注、译者评注摘录、术语库、译者介绍等副文本,均体现了任博克的翻译思想和翻译观,对我们理解任译本《庄子》起着非常积极的引导作用。其中脚注、译者评注摘录和术语库均阐释了蕴含在《庄子》中的哲学术语,为目标读者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提供了多重视角。

(一) 前言对《庄子》哲学思想的宏观解读

前言置于正文之前,是译语读者了解原文本、译本概况,译者翻译初衷、宏观翻译策略以及具体译法的一个重要渠道。任博克英译本《庄子》前言介绍了四个部分:庄子生平、《庄子》这部著作、历史和哲学背景以及对内篇不同的看法。

任博克认为,《庄子》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一部极具文学价值的作品。它通过寓言、反讽和幽默,巧妙地表达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庄子的文字不仅在内容上富有智慧,在形式上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一。其中选择了他认为特别能代表庄子特色的段落,主要是为了向英语读者展示道家独一无二的特色,所以优先选择他认为那些特别的、难懂的,但又能反映内篇独一无二风格和态度的外篇、杂篇内容。历史和哲学背景从孔子、孟子、墨子、老子再到庄子,分别介绍了一些代表性的思想。最后一个部分提到不同的读者对内篇的不同看法。其中介绍到庄子有独特的、无可辩驳的哲学立场和价值悖论问题。他们视庄子为相对主义、神秘主义、一元论、怀疑主义、特立独行的综合体,融合了西方的哲学家看来互不相容的多种立场。《庄子》思想内容非常深刻,有着非常玄奥、令人信服的哲学观点,包罗万象,并以不同方式展现。任博克对庄子翻译的序言,反映了西方庄子研究的发展。

(二) 脚注对哲学思想的注解

内篇一共149个脚注。本文以《齐物论》中的脚注为例对哲学思想进行阐释,其中一共有37个脚注。注释的作用可以分为三大类:1) 历史文化维度的注释,作用是对译文中的字、词、句音义进行注释;2) 主旨维度的注释,作用是对篇章主旨和核心术语进行注释,帮助读者从总体上把握原典;3) 译者批判维度的注释,作用是评价原文正误、意义的清晰程度、论据可靠性、展示经文的其他解释等[13]

1) 历史文化维度的建构

历史文化维度的建构旨在建构起《庄子》背后所蕴含的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体现在对字、词、句基本意义的注释上[13]

历史文化维度的建构旨在通过挖掘《庄子》文本中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进一步揭示其意义与内涵。此维度不仅关注字、词、句的字面意思,还将《庄子》置于其特定的时代与文化背景中,全面地分析其思想内容。结合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哲学潮流等因素,研究者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庄子》哲学的深刻性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对《庄子》词语的诠释,不仅限于字典解释,而更应该注重其与文化积淀之间的联系,发掘其背后的符号和隐喻意义。而其中具体的案例分析可以成为支撑这一分析维度的关键手段,通过对某些词语的运用来揭示其所蕴涵的文化意蕴与历史底蕴,进而为我们解读庄子的哲理提供一个更加丰富的阐释架构。

例1:原文: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

译文:The penumbra said to the shadow, “First you were walking, then you were standing still. First you were sitting, then you were upright. Why can’t you decide on a single course of action?” [14]

脚注:The “penumbra” is a mythical creature, described as the shadow of the shadow, or the faint dimness around the edge of a shadow. But the name means literally “the neither of the two,” presenting a conceptual rhyme with “Walking Two Roads.” [14]

上例原文意思是影外淡影问影子说:“刚才你移动,现在你又停止下来;刚才你坐着,现在你又站起来;你怎么这样没有独立的意志呢?”任博克译完原句后,在下方添加脚注,进一步解释了罔两之意。

罔两是指景外之微阴,此处译者运用了直译的方法。在任博克的译本中,通过对“罔两”及其对应术语的精细注释,译者展现了《庄子》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原文中“罔两”代表了一种模糊、不确定的状态,影射出庄子哲学中的“无为”、“无常”之意。任博克将其译为“penumbra”,并在脚注中进一步解释为“shadow of the shadow”(影之影),用“penumbra”这个词揭示了其模糊性与不确定性,也让英文读者从语言上接近“罔两”所体现的哲学观念。此外,脚注中对“penumbra”的字面意思“the neither of the two”的解释,为英文读者提供了一个与《庄子》思想契合的文化理解框架,暗示“行”与“止”、“坐”与“起”等状态并非对立,而是处于变化与循环中,这正是庄子思想中对人生无常和自然变化的体悟。

2) 主旨维度的注释

主旨维度建构的目的是建构起《庄子》的主旨大意,体现在对33章各章主题和核心术语的注释上[13]

主旨维度的构建旨在通过深入解读《庄子》全书,以提炼其核心思想和主旨精要。本文不仅对《庄子》33章进行了表层或字面上的解读,而且还对其思想实质进行了系统的探索。通过对各章的主题及核心名词进行解析,可揭开《庄子》思想脉络内部的贯通,并发掘其深刻的哲理意蕴。通过对每一章主旨与名词的阐释,既可以理清全书的主旨,又可以对《庄子》的核心理念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其中,对特定名词和篇章的分析是不可或缺的,它既是《庄子》思想的载体,又是对哲学系统和思考方法的深刻认识。通过主旨维度构建,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把握《庄子》作为哲学经典的整体思想结构。

例2:原文: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译文:But if you want to affirm what they negate and negate what they affirm, nothing compares to the Illumination of the Obvious. [14]

脚注:The phrase yiming以明(literally, “use of the light/obvious”) is here rendered as“Illumination of the Obvious.” See yiming in the Glossary. [14]

原文意思是如要肯定对方所非的而非议对方所肯定的,则不如以空明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本然的情形。这表达了在一个是非争辩的现象里主动地选择一个解决争辩的方法的含义。

在译文中,任博克通过主旨维度的构建度对《庄子》的核心概念“以明”进行了翻译与注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庄子》文本的主旨大意。原文中“以明”的含义在庄子哲学中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它不仅仅是“明亮”或“显而易见”的意思,更指向一种清晰的洞见,即通过观察显现的事物,看到了事物的本质。任博克将其译为“Illumination of the Obvious”,巧妙地捕捉了“以明”的核心,即一种超越常见思维模式的智慧,揭示了在对立的认知中看清事物本质的方法。

脚注中对“yiming以明”的解释不仅仅是词语的释义,还是该概念在庄子思想中的核心位置:通过“以明”可以打破人们对“是”与“非”固有的偏见和执念,正如译文中“affirm what they negate and negate what they affirm”。任博克的脚注指向术语库的“yiming”,让读者领悟到这一术语在《庄子》中具有超越表面判断的深层智慧,是对人们观察世界方式的一种启示性指导。这样的注释方式构建了文本的主旨维度,使目标读者能够领会《庄子》核心思想的精神内核,同时理解《庄子》如何引导人们在矛盾中发现和接受世界的多样性。

3) 译者批判维度的注释

《庄子》现存33章,其中内篇7章、外篇15章、杂篇11章,各章的观点、风格、语言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甚至矛盾,这就导致了后人对其的解读也往往不同,故译者批判维度的建构旨在反映《庄子》自身存在的差异、矛盾和后人对其的评价,方法包括评价原文正误、意义的清晰程度、结构和观点、论据可靠性和出处评价、展示经文的其他注释等[15]

在任译本中,译者批判维度的注释具有几个特征:首先是多视角的评析。译者对《庄子》各章的差异进行深入探讨,批判性地揭示了文本中的矛盾之处,并分析了历代学者的不同解读。注释不仅局限于文本内容,还扩展到对各种可能解读方式的讨论。其次是正误辨析。译者针对原文中的模糊或多义之处进行剖析,评判其合理性和可能的误解之源,力求文本能够达到精准的表达。

译者还特别关注意义和结构的清晰化问题。在注释中,通过对比不同版本和学者的解释,理清文本脉络,以便读者更好地把握复杂的思想体系。此外,对论据的考证与评价也是注释的重要部分。译者不仅解释文字,还从论据的可靠性和出处的角度进行考证,帮助读者评估文本的逻辑是否稳固、观点来源是否合理。最后,注释还参考了多种注释传统。译者综合历代注释和跨文化视角,提供更加全面的解读,使读者能够在多元化背景下理解《庄子》。以上使得译者在对原文本进行批判性分析的同时,还能提供更具深度的理解框架。

例3:原文: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此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译文:There is no being that is not “that.” There is no being that is not “this.” But one cannot be seeing the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at”: one knows them only from “this” [i.e., from one’s own perspective]. [14]

脚注:This line constitutes an essential turning point in the discussion, but it is very hard to construe. Here, it is interpreted to mean that since we are each restricted to our own perspective—our “this”—but at the same time we manifestly have an awareness of other possible perspectives—since we can say both “this” and “that”—both the “this” and the “that” are present here in the “this.” The rest of this paragraph follows from this consideration. [14]

本句话的原文意思是世界上的事物没有不是“彼”的,也没有不是“此”的。从他物那方面看不见,从自己这方面来了解就知道了。所以说彼方是出于此方对立而来的,此方也是凭借彼方对立而成的。

在庄子看来,彼此是相对意义,是站在不同的角度而已,是庄子相对主义思想的体现。在这段译文及脚注中,任博克通过批判维度展示了对《庄子》原文多义性和复杂性的深入剖析,并不断尝试理解和传达其中存在的视角差异。原文中“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表达了“彼”与“是”之间的相对性和共存性,反映出庄子对客观与主观、他者与自我之间关系的思考。译者在将“彼”与“是”翻译为“that”和“this”时,试图捕捉庄子哲学中对相对观念的探讨,但也认识到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对其精确理解的困难。

任博克在翻译“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这句话时,他用了“that”和“this”来对应“彼”和“此”,并加上引号提醒读者注意这两个词的哲学含义。他并没有直接翻译成简单的“对方”和“自己”,而是保留了原文的模糊性和多义性,让英语读者能感受到庄子思想中“视角不同导致认知差异”的核心观点。

在注释中,任博克坦率地告诉读者:“这句话是讨论的关键转折点,但非常难理解”。他解释了庄子想表达的意思——我们只能从自己的视角(“this”)去理解事物,但同时也意识到其他视角(“that”)的存在。为了帮助读者,他结合了中国古代注释家的解释(比如郭象和成玄英),还对比了不同版本的《庄子》原文,指出某些文字可能存在抄写错误,但他选择保留原样,让读者看到文本本身的矛盾。

更特别的是,他把庄子的思想和其他哲学家的观点联系起来。例如,用德国哲学家胡塞尔的“视角理论”解释为什么我们看问题会有局限,又用黑格尔的“矛盾转化”概念说明“彼”和“此”如何相互依存。这些跨文化的解释就像搭了一座桥,让西方读者通过熟悉的哲学概念,更容易理解庄子相对主义的深意。这种翻译方法不仅还原了《庄子》的复杂性,还让古老的中国哲学在英语世界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任博克的批判性注释不仅加强了译文的解读深度,还让读者意识到该句的不同解读内容,展示出了庄子文本的丰富性与开放性。这种批判维度的建构要求读者在理解《庄子》时应持有开放态度,意识到《庄子》内部存在的差异和矛盾,才使得读者对庄子的哲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

(三) 历代学者注疏选译对哲学概念的阐释

此部分共计105页,对359个注疏进行了摘录。“任博克不仅在文本中给出了脚注,还在整书末尾添加了详尽的尾注,尾注中引用郭象、成玄英、林希逸、释德清、钱穆等历代学者对文本含义的解释与谈论,大大促进了读者的理解。对于部分疑难文本摘录了不同版本注、疏,充分考虑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解庄者的阐释,使读者对文本的历史及其历代的不同解读有了整体上的认知”[12]。“如果评论者对原文的理解与任博克在译文中有理解不同的地方,甚至是断句不同之处,译者会在翻译的注释句子前面以星号标识,而分歧特别大的地方会以脚注注释”[10]。“历史注疏中的《庄子》意蕴是多元化的,任博克通过翻译大量注释,至少能让历代传统注释者发出自己的声音。任博克认为《庄子》的历代注解是《庄子》的一部分,《庄子》绝不能从自己的‘母体’文化传统中抽离出来,这会导致对《庄子》的扭曲”[16]

“任博克试图营造围绕原文本的多声部,因为译本的篇幅有限,没有翻译那些从儒家、佛家、内丹学出发,发挥自己思想的注解较多,尽量避免带有明显个人观点的评注,集中于作为诠释者而并非哲学家的评论者。例如,译者省略了郭象运用庄子段落作为发表个人主张的评注,省略了释憨山德清把庄子的术语与佛教的术语和实践相结合的评注,也省略了儒家的王夫之以形而上的‘气’来解释庄子的评注。在原文本范围内,他尽量选择看法不同的注解,差异越大越好。这个选择意味着把英文读者带入原文的多元和两可的语境”[10] (p. 159)。

例1:GUO XIANG: Every creature without exception considers itself right and the (2:1 ) others wrong, praising itself and defaming others. It is in precisely this sense that, although each embraces a different definition of right and wrong, self and other are exactly equal. [14] (p. 135)

此处引文通过郭象的注疏,对《庄子》主旨中有关平等与视角多元的观念进行诠释。郭象的注疏认为“每个个体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自我赞扬并贬低他人”,由此凸显出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将郭象所强调的“自他相等”的观念清晰地呈现给读者。

(四) 术语库对哲学术语的概念建构

术语库共包含17个术语,如:辩、常、成、待、道、德、理、命、气、仁义、生、是非、天、以明、因是、正、知。术语库主要是对文本中出现的核心概念作出比较精要的解释。在前面脚注中可能只用了一句话介绍,而详细的介绍则放在了术语库中。这些术语基本上都体现出了庄子的哲学思想,会给出词的中文和多种英文的解释,会指出该词在译本中出现的位置。

例2:ENG成. Completion, Taking Shape, Accomplishment, Fullness, Maturity, Success, Formation, Fully-Formed, Perfection; opposed to kui虧, lacking, waning (of the moon), incomplete, or to hui毁, to destroy. Zhuangzi’s argument in chapter 2 plays heavily on the various implications of this term (see 2:21~22, 2:27, 2:35). [14] (p. 213)

在该论述中,译者对“成”一词提供了多种翻译,并指出“成”在《庄子》不同语境中的多义性。这些译词不仅覆盖了“成”的正面含义,还提供了相反的含义“虧”(欠缺、不足)和“毁”(毁坏)以便读者能理解该词的不同意思。这一细致的释义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成”在不同语境中的动态意义。

历代注释的选译,显示出了《庄子》思想的复杂性。不同时代的注释,因各自时代背景、学术思想和个人认识的差异,对《庄子》文本的诠释也不尽相同。此外,术语库的创建,也是对《庄子》哲学和文化内涵的一种表述。术语是哲学思维的重要载体,这需要高度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任博克在翻译过程中,通过构建术语库,保证了翻译术语的统一,使《庄子》的哲理与文化特色得到了更好地传播。

综上所述,任博克英译《庄子》中的历代注疏选译和术语库,不仅有助于西方读者全面、深入地理解《庄子》思想,还促进了中西学者在庄学研究方面的对话互动,为推动中西文化交流和理解作出了积极贡献。

4. 任译本对文化典籍核心术语阐释的启示

任博克英译《庄子》的目的主要是“想让英文读者看到理解《庄子》的多声部,基于《庄子》文本上,所演绎出的多音复调、意义增生。把中国注庄学史的历史流变之语言丰富现象,借由语言再转译来呈现给英文读者”[17]。任博克在尽量忠实翻译的动态过程中,保持各种角度解庄的可能性。任博克译本中对历代注疏的翻译从某种程度上可看作对中国注疏传统的模仿和沿袭。“任博克这样有中文功底的汉学家,已经不满足于仅根据一种理解进行翻译,而是采取了变通的方法,将权威的或译者认为有助于解释的注疏一并译出,一方面呈现原文本表意的模糊性、多元性,另一方面也留给读者更开放的理解空间”[10]

在任博克翻译《庄子》这部作品时,前言、脚注和术语库这三个辅助性的文本部分,对术语的翻译工作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启发。前言部分就像为读者搭建了一个认知的舞台,详细描绘了《庄子》所处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脉络,让读者能够更快地把握其思想的核心要义。脚注引入了多种不同的解读视角,让这部典籍的深度和广度得以充分展现,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译文的层次和内涵。而术语库则是确保在翻译过程中,关键术语的使用能够保持一致性,并且尽可能地保留其原有的文化韵味和哲学深度,从而避免因为语言差异而产生的误解。

综上所述,当我们翻译典籍的时候,应该充分重视这些辅助性的文本部分。它们能够帮助我们为读者构建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框架,引入多元化的解读视角,并且确保术语的精准翻译,最终让读者能够真正地领略到典籍的精髓和魅力。

5. 结语

任博克在英译《庄子》中运用了多样化的注释形式,帮助读者从多重视角理解哲学术语,为古典哲学译本的注释提供了借鉴意义。这种多层次的副文本处理,包括脚注、译者评注、术语库等,为读者带来了丰富的解读视角,丰富了读者对哲学思想复杂性及文化背景的理解。通过引入历代学者的注疏及不同角度的解读,这种多声部注释方法赋予了文本更大的开放性,增强了多元文化的包容性,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解读框架。

在全球化语境下,其他古典哲学的译者也可借鉴这种副文本注释形式,使译本不仅仅停留在语言方面的转译,更是思想的互动与交流。通过注释补充文化背景、历史脉络及概念解释,加深了目标读者对原著文化的理解,并推动跨文化对话。此类注释形式不仅提升了译文的学术价值,更推动了中外哲学思想的交流与融合,使古典哲学在国际传播中焕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彭辉. 阐释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庄子》两英译本为例[J]. 现代英语, 2020(19): 56-58.
[2] 赵彦春, 吴浩浩. 音译的尴尬——《庄子》英译中专有名词的处理及译学思考[J]. 外语学刊, 2017(6): 100-106.
[3] 林嘉新, 徐坤培. 副文本与形象重构: 华兹生《庄子》英译的深度翻译策略研究[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2, 45(2): 111-120.
[4] 林琳, 周桂君. 心智哲学视域下译者意向性的表征研究——以理雅各和汪榕培《庄子》英译为例[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1, 29(1): 84-88.
[5] 王劼, 温筱青. 翻译美学视角下译本的审美再现——以林语堂译《庄子》为例[J].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17, 15(4): 148-152.
[6] 刘乾阳. 跨文化视角下《庄子》“道”的英译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大学, 2012.
[7] 林嘉新, 徐坤培. 副文本与形象重构: 华兹生《庄子》英译的深度翻译策略研究[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2, 45(2): 111-120.
[8] 徐坤培. 深度翻译视角下《庄子》英译副文本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东财经大学, 2022.
[9] 殷燕. 哲学家视野和致用型翻译——冯友兰英译《庄子》的副文本考察[J]. 中国翻译, 2021, 42(1): 120-130, 191-192.
[10] 姜莉. 中西互镜庄子哲学的英译与诠释研究(1983-2015)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22: 12.
[11] Genette, G. (1997) Paratexts: 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ttps://doi.org/10.1017/CBO9780511549373
[12] 朱舒然. 论《庄子》的哲学翻译[D]: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 2019.
[13] 张广法, 文军. 翻译注释对庄子形象的社会建构研究——翻译注释的内容分析[J]. 外语研究, 2018, 35(2): 71-77, 93.
[14] Ziporyn, B. (2009) Zhuangzi: The Essential Writings with Selections from Traditional Commentaries.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Inc.
[15] 张广法, 文军. 差异伦理视角下的翻译注释研究: 《庄子》翻译注释的内容分析[J]. 外语教学, 2019, 40(3): 86-92.
[16] 郭晨. 儒释道之契合[N]. 光明日报, 2014-03-22(008).
[17] 任博克, 赖锡三. 一场有关任博克《庄子》英文全译本的访谈与对话[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0, 36(5):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