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中的“金钱”委婉语考察
An Investigation of Euphemisms for “Money” in Internet Language
DOI: 10.12677/ml.2025.134408, PDF, HTML, XML,   
作者: 鲍嘉欣: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陕西 西安
关键词: 网络用语“金钱”委婉语成因规范Internet Slang Euphemisms for “Money” Causes Standardization
摘要: 网络金钱委婉语指的是人们在网络交际中为了追求表达简洁快速和规避平台屏蔽、限流等风险产生的对“金钱”这一概念和与金钱有关数额的委婉语。其中,部分网络金钱委婉语为了逃避平台监管的关键词,随心所欲地创造各种“委婉”,存在不规范和生搬硬套等问题,会对平台用户造成误导,长期接触还会削弱人们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意识。针对此类失范的网络金钱委婉语,各大平台应优化关键词监管审核机制,相关部门应促进网络语言文字法律法规的完善,共同促进网络语言文化的健康发展。
Abstract: Internet money euphemisms refer to the euphemistic expressions for the concept of “money” and related amounts that people create in online communication to achieve concise and rapid expression and avoid risks such as platform blocking and traffic limiting. Among them, some Internet money euphemisms are created at will to evade the platform’s keyword supervision, which leads to problems such as non-standardization and forced application. This can mislead platform users and, over time, weaken people’s awareness of using language and characters in a standardized manner. To address such non-standard Internet money euphemisms, major platforms should optimize their keyword supervision and review mechanisms, and relevant departments should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on Internet language and characters, jointly promo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language culture.
文章引用:鲍嘉欣. 网络语言中的“金钱”委婉语考察[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4): 749-756.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4408

1. 引言

在儒家文化“重义轻利”观念熏陶,以及中华民族特有的含蓄、委婉心理特征的影响下,汉语词汇中孕育了许多关于“金钱”的委婉语,例如“孔方”、“鹅眼”、“阿堵”、“邓通”等。然而,这些传统的“金钱”委婉语在现代交际中已不多见,仅零星地使用于某些作品中。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社会制度的变革、经济的蓬勃增长、人们“金钱观”的转变和网络语言的兴起催生了一系列新的“金钱”委婉语。

网络金钱委婉语指的是人们在网络交际中为了追求表达简洁快速以及规避平台屏蔽、限流等风险,而产生的对“金钱”这一概念和与金钱有关数额的委婉语,主要通过音译、首字母缩略、附加和转喻等手段构成。其中,一类网络金钱委婉语形式简单、表意清晰却又不失委婉,例如常用在描述薪水酬劳的语境婉指与钱有关数额的“k”,凭借其符号化、创新化等元素受到了人们的喜欢和追捧,使用范围不再局限于网络,逐渐进入了人们的日常交流。但还有一类网络金钱委婉语,是一些网络主播或博主,为了避免使用平台敏感词,随心所欲地创造的,存在着不规范和生搬硬套等问题,例如婉指“钱”的“马内”、“元子”等。

各大网络平台出于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防范非法金融活动、控制交易风险、保护用户权益等目的,对直播、视频、音频、图文中提到的有关金融交易、色情暴力、政治敏感、隐私信息、虚假广告等内容进行监管审核。平台审核主要由机器AI审核与人工审核相结合,先由AI对上传的内容进行初步筛选,根据平台预设的“敏感词”,实时监控和过滤潜在的违规信息,然后由人工审核员对这些内容进行二次审核并作出最终判断。这种审核机制虽然能够有效防范违法犯罪,但对普通的内容创作者也是“一棒子打死”,造成了越来越多的词句无法顺利发送,视频、图文内容被限流或屏蔽。于是,用户会借助谐音、符号、英文、隐喻、转喻等形式将敏感词进行变体,从而规避平台的审核。第二类网络金钱委婉语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的。这些网络金钱委婉语来源不一、构造手段不一,对用户正常的网络交流造成困扰,甚至还有一些网络金钱委婉语随着网络逐渐渗透到日常口语中,给人们的日常交际带来困难。立足于此,本文将从网络金钱委婉语的类型、构造手段与特征和规范化建议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2. 网络金钱委婉语的类型

简单来说,网络金钱委婉语的类型可以从意义和来源两个角度来看。从意义上分,网络金钱委婉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示“钱财”的委婉语,一类是表示“货币”及相关单位的委婉语。从来源看,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来源于方言,二是来自外语,三是来自新造的网络用语。

2.1. 从意义分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2016) [1],“钱”作为名词有六个义项:① 铜钱:一个钱;钱串儿。② 货币:银钱;一块钱。③ 费用;款子:饭钱;车钱;买书的钱;一笔钱。④ 钱财:有钱有势。⑤ 形状像铜钱的东西:纸钱;榆钱。⑥ 姓。网络用语中第二个义项“货币”和第四个义项“钱财”常被委婉表达。因此,网络“金钱”委婉语从意义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示“钱财”的委婉语,一类是表示“货币”及相关单位的委婉语。

2.1.1. 表示“钱财”的委婉语

“钱”在表示“钱财”的意义时,一般与“赚”、“花”等动词或形容词搭配。此委婉语的特点是,大部分可以与“钱”搭配的词都可以与它搭配,在组合时只需要替换掉“钱”即可达到委婉的目的。例如:

① 想有米,有多多的米。(微博2023-6-29)

② 上个月,这个月,游玩时间完美重叠,下个月要开始上班努力赚毛爷爷了,我真的好爱三亚的海呀,去了这么多的海,它最独特。(微博2019-4-18)

③ 溜了溜了,上海滩不能久呆,一出门刷卡哗啦啦的。买了一个沙发和边几就好多毛爷爷没了,都是搬砖的血汗钱,回家了。(微博2021-10-31)

④ 我的马内都花哪去了...一点感觉也没有。(微博2024-5-25)

⑤ 保住主业,搞个副业,多赚达不溜。(微博2022-5-17)

⑥ 看到网友的锐评:安静体面人,互联网同事打了一场pk,一起挣w了,没什么伤感的,大家都体面点。(微博2023-9-6)

⑦ 自己调灯光和花元子找人调灯光。图1、2是我之前自己调的,图2、3是花钱调的,有好一些吗?姐妹们帮我看看,提提建议。(小红书2024-3-15)

⑧ 假期开始美美赚刀乐咯,两周面试成功率100%,事业运拉满。(小红书2023-9-26)

此类委婉语主要有:“米”、“毛爷爷”、“马内”、“w”、“元子”、“刀乐”等,可与动词搭配构成动宾短语作宾语,如①的“有米”、②、⑤、⑥、⑦、⑧;与形容词搭配构成定中短语作中心语,如①的“多多的米”、③、④。较为特殊的是例⑥的“w (读作‘达不溜’)”,只能与“赚”和“挣”两个动词搭配作宾语,不与其他词搭配。“w”,有时也音译写作“达不溜”,来自计数单位“万”的汉语拼音首字母。它可以用来表示钱财,如“挣w”就是挣钱。“挣w”的说法最早源于明星潘长江连线谢孟伟时说的话:“嘎子,你是不是想挣w”,后来随着“潘嘎之交”网络热梗的走红,“挣w”的说法也广泛流传。当“w”读作“万”的时候,它可以表示与货币相关的数额,如“208w (读作‘万’)”就是208万。

2.1.2. 表示“货币”及相关单位的委婉语

此类委婉语可细分为三类,一类是表示货币这一意义的,第二类是表示货币单位的,第三是对计数单位的委婉。

1) 货币

属于这一小类的网络“金钱”委婉语有:“米”、“毛爷爷”、“马内”、“r”、“软妹币”等。

⑨ 200米不到配了一副新眼镜,上次的眼镜寿命只有一周多,在曼谷莫名其妙消失,感觉我真不太适合戴眼镜啊。(微博2023-6-18)

⑩ 没有什么是一张毛爷爷搞不定的,如果有,那就两张。(微博2024-2-12)

⑪ 现在剪个头发都要148马内了 不叫一声彭于晏听听都心里不平衡。(微博-2024-5-26)

⑫ 在南京花99r吃到300多种自助,难怪人那么多。(小红书2022-6-23)

⑬ 300软妹币的自行车确定不来一辆吗?(小红书2022-8-27)

2) 货币单位

货币单位是国家规定货币的名称。“元”是我国的本币货币单位,U.S. Dollar是美国货币单位。网络用语中,人们常用“元子”和“刀乐”替代这两种货币单位,显得轻松幽默。

⑭ 我妈刷抖音说今天是女儿节,给我发了200元子,我好幸福呀呀呀,谁懂啊。(微博2024-5-11)

⑮ 一个错误让公司为我花118刀乐 身价高了一点点 让公司明白 便宜没好货(微博2024-5-14)

3) 计数单位

人民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人民币的主币单位为“元”,辅币单位为“角”、“分”。一般在非正式或口语交流中可以省略“元”,直接说数额。在表示与钱相关的数量金额时,“k”可以用来代表“千元”,“w (读作‘万’)”代表“万元”。

⑯ 一个月存7k,一年也只能存8w啊啊啊啊啊!(小红书2024-2-15)

2.2. 从来源分

网络金钱委婉语的来源多元且各具特色。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源自我国丰富多样的方言,二是吸收自外语的词汇,三是网络交流中新造的。

2.2.1. 来自方言

中国疆域辽阔,汉语方言众多,网民们在网络上交流时也会使用一些自己的方言词。一些方言词幽默生动,新奇独特,使用频率较高,传播范围广,最终被网络语言吸收。“有米”这一说法最早出自广东,“有米”就是有钱的意思。粤语还说“有米路”,就是指有赚钱的路子,香港地区还用“有米佬”调侃“有钱人”或“富人”,带有一定的嘲讽意味。用“米”作为“钱”的委婉表达能够在网络上流行开来,原因是多样的。首先,米在农业社会具有很高的价值,并且古代长期以谷粟作为官员主要的俸禄形式,因此自古以来米就跟财富挂钩。其次,用“米”婉指“钱”受到转喻机制的影响。转喻是通过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之间的实际关联来指代另一个事物,“米”作为基本生活物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它的丰富与否直接关系到生活的富裕程度。“有米”即拥有足够的生活资源,这种转喻简洁而能够引起共鸣,加速了它在网络社群中的传播。

2.2.2. 来自外语

借词是“不同民族交往过程中,把对方语言吸收到本族语言中的结果”[2]。网络的出现让人类的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各国语言中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借词现象。中国进入网络时代以后,大量的英语词汇也被吸收进网络语言中。来自于英语的网络“金钱”委婉语有“马内(money的音译)”、“刀乐(dollar的音译)”。

“money”一词,意为“金钱,货币”。money是一个基础英语词汇,中国人在小学或初中阶段就能接触到,并且它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在各类商业广告、影视作品、文章书籍中经常出现。因此,money作为一个全球性的文化符号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概念,普及程度非常高,即使是没有学过英语的人也很可能通过不同的渠道了解到这个词。money的通用性为“马内”的出现和传播奠定了基础。“马内”是一个纯音译词,即单个汉字只代表原词的读音,词语作为一个整体代表英语原词的内涵。由于人们对money的熟悉,看到“马内”也能很快地联想到它的英文读音并进一步联想到意义。“刀乐”也是一个纯音译词,是对英文dollar (美元)的转写。网络语言中“赚刀乐”专指赚外国人的钱,即赚取外国货币,特别是美元。

2.2.3. 来自网络新造用语

这是网络“金钱”委婉语的最大来源,具有多种形式。例如:“元子(在人民币单位‘元’后加词缀‘子’构成,有时也写作‘圆子’)”、“毛爷爷(用一百元人民币上的毛主席头像代指钱)”、“软妹币(人民币汉语拼音缩写RMB与软妹币的拼音缩写相同)”、“r (人民币RMB的首字母)”、“w (‘万’的汉语拼音首字母)”等,此处我们重点分析代表“千元”的“k”。

“k”在表示与钱相关的数量金额时,可以用来代表“千元”。例如,1k就是1000元,10k就是10,000元。概念整合是生成新词语的一个重要机制,沈家煊(2006)进一步将概念或词语的整合分为“糅合”和“截搭”两类[3]。我们认为表示金钱数额的“k”就是糅合生成的。首先,“k”是如何与“千”挂钩的,并非直接由公制单位前缀“kilo-”简缩形成的,而是由度量单位类推而来的。大部分人对度量单位“kg”和“km”的学习可以追溯到小学一二年级数学课,老师讲长度单位“米”可以记为“m”,“千米”记作“km”,质量单位“克”是“g”,“千克”是“kg”。而这些单位的英文单词的学习则是在三年级以后的英语课程中陆续进行的。人们对这些英文单词学习得零散而不成系统,在生活中使用率也不高,反而不如单位与缩写的对应关系令人印象深刻。因此,容易令人产生这样的联想:“千米(km)”比“米(m)”多了一个“千(k)”,“千克(kg)”比“克(g)”也多了一个“千(k)”,经过类推,“k”就代表“千”。我们将这个由度量单位提取出的“k”记作“k1”。其次,口语中表达“百”、“千”、“万”这种较大的金钱数额时习惯于省略货币单位“元”,“千”就隐含着“千元”。表示金钱数额的“k”就是由“k1”和“千”糅合形成的,我们将其记作“k2”:

形式

意义

金额

a.千

b.千元

度量

x.k1

y.千

xb k2

参与糅合的两个成员,一个是表示金额的“千”,一个是人们心中类推得到的对应关系,它们的形式和意义构成一个方阵格局,横向“相关”,纵向“相似”。“糅合”好比是将两根绳子各抽取一股再重新拧成一根,这里就是抽取“度量”这根绳子的形式股x“k1”与“金额”这根绳子的意义股b“千元”,二者糅合而成“k2”。

3. 网络金钱委婉语的构造手段与特征

在网络交际过程中,出于追求表达方便、新奇以及规避平台敏感词的需要,人们采取多种手段来构造网络金钱委婉语。网络金钱委婉语的特征突出表现为含蓄幽默、带有口语化色彩,质量参差不齐、存在规范性差异。

3.1. 构造手段

网络金钱委婉语的构造手段包括音译、首字母缩略、附加词缀、转喻和综合运用等,这些手段体现了网络语言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使得网络交流更加含蓄生动。

3.1.1. 音译手段

将外语单词的发音用汉字书写出来,从而产生网络委婉语。例如“马内”、“刀乐”、“达不溜”。网络交际时借用外语本已经是一种委婉,将外语用汉字音译出来,进一步增强了这种委婉的效果。

3.1.2. 首字母缩略手段

首字母缩略手段是指把一些词组里每一个单词或汉字拼音的第一个字母提取出来组成一个新词以代替原来的的表达。例如:“RMB (人民币的首字母)”、“r (RMB的首字母)”、“w (‘万’的汉语拼音首字母)”。

3.1.3. 附加手段

通过在词根上附加词缀来构成新词以达到委婉的目的。例如“元子”,是在汉语的货币单位“元”上附加后缀“子”。“元子”具有亲昵可爱的感情色彩,在谈论商品价格时比直接使用“元”显得委婉。

3.1.4. 转喻手段

转喻是在同一认知域内,用某一凸显的概念实体从心理上激活与之相关的另一个概念实体。例如,将“赚钱”说成“赚w”或“赚毛爷爷”。“毛爷爷”,用百元人民币上印刷的毛主席头像来指代其“钱”的本质,能够避免交流中的尴尬。“w”,用计数单位“万”的拼音首字母来指代经常以“万”为单位的钱,同样具有委婉的效果。

3.1.5. 综合手段

综合手段指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手段来构造网络委婉语。例如“软妹币”的叫法最先起源于汉服、洛丽塔圈,由于这一圈子的主体是追求可爱形象的少女群体,说话风格具有俏皮可爱的特点,她们在“人民币”的首字母“RMB”的基础上联想创造了“软妹币”这个词。因此,“软妹币”这个词综合运用了首字母缩略手段和转喻手段,以达成委婉的效果。

3.2. 特征

综合网络金钱委婉语的意义、来源、构造手段,网络金钱委婉语的特征可简洁概括为:使用广泛、来源多样、构词创新、表达含蓄、存在规范性差异。以下主要说明最后两点特征。

3.2.1. 含蓄幽默,带有口语化色彩

网络金钱委婉语,无论是交际中自然产生的,还是为了规避敏感词而生造的,都具有诙谐幽默、含蓄委婉和口语化特点。网络交流中,人们为了顺应传统文化中对金钱话题的含蓄态度和遵循社会交流的礼仪规范,在谈论薪资、财务状况等隐私话题或交易双方商定价格时,使用金钱委婉语能够避免直接谈论金钱可能带来的尴尬或冲突,营造轻松的氛围。而一些带货主播、种草博主使用金钱委婉语,一方面是可以规避平台限流风险、适应网络平台的监管环境,另一方面,使用独特的、具有个人风格的网络金钱委婉语,可以为自己的创作内容增加趣味,提供新鲜感,同时满足了内容接受者对群体认同的心理需求。

3.2.2. 质量参差不齐,存在规范性差异

网络金钱委婉语更新换代的速度较快,具有较强的不固定性,并且质量参差不齐。有些网络金钱委婉语构造合理、使用简便、表意清晰,没有矫揉造作的痕迹,除了在网络中流行,还扩大了使用范围,成为日常交际用语,例如表示“千元”的“k”和表示“万元”的“w”。有些网络金钱委婉语是部分人单纯为了替代敏感词,追求表达吸睛而生造的,例如“达不溜”、“米米”;还有一些小众圈子使用的金钱委婉语,例如汉服、洛丽塔圈使用的“软妹币”、“胡萝卜(一根胡萝卜代表一元)”。对于这些生造的网络金钱委婉语,我们应及时采取合理的措施,不能任由其破坏网络语言的规范性。

4. 网络委婉语的规范化建议

上文笼统地将网络金钱委婉语的失范成因概括为:用户以规避平台限流、屏蔽等风险为目的,避免发布内容中出现平台审核的关键词(包括“钱”及相关单位、数额),借助谐音、符号、英文、隐喻、转喻等手段进行各种变体,甚至生造一些词汇。以下从制度、平台、用户三方面具体论述网络金钱委婉语以及这一类失范网络委婉语的成因,并给出相应建议。

4.1. 制度:尊重语言发展规律,及时更新相关规范

我国现行的关于语言文字的法规是200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广播、电影、电视用语用字、公共服务行业以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服务用字。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对新词新语、字母词、外语词等的监测研究和规范引导”、“强化对互联网等各类新媒体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和管理”[4]。2024年,“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重点整治通过故意使用错字、滥用谐音指代词、编造黑话烂梗、恶意曲解文字含义等方式,传播低俗色情、攻击恶搞、煽动对立等违法不良信息问题[5]。尽管目前已采取了措施以规范管理网络语言,但网络语言的形式复杂,对于文本、视频画面、音频等各部分的语言失范管理难度较大,相关法律及文件规定暂时还不能覆盖到具体的某一层面,对于网络语言失范及规范的边界从相关政策上来看始终处于模糊的位置。

网络语言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现行法规对网络语言规范界限的不明晰,导致了一些词汇和用法处于不确定状态,使各类质量参差不齐的新生词汇流行于网络,助长了语言不规范现象。对那些符合语言规范、深受人们喜爱、使用频率高、范围广的网络语言,应给予鼓励和支持;而那些哗众取宠、明显违背语言规范的应该坚决禁止。相关管理部门也应积极看待网络语言与规范汉语之间的关系,把握好语言娱乐化使用的边界,定期对各平台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行抽查和检视,对网络内容的不规范行为采取相应行动进行整治。

4.2. 平台:完善审核机制,及时自查自纠

平台在监管审核机制上缺乏灵活性,是导致各类失范的“委婉语”泛滥的主要原因。平台为了防范金融诈骗、虚假宣传等风险,对出现敏感词的内容进行限流、屏蔽甚至封禁等处理,这导致一些网络红人、主播、博主为了让自己的内容过审,避免被限流或屏蔽的风险,采取各种手段来替代敏感词。这种机制无形间助长了各类“委婉语”的出现,而普通用户在这些网络“大V”的影响下,跟风使用并且进一步推广了这些“委婉语”。

平台在敏感词设置上应酌情放宽标准,精细审核,建立敏感词风险评级系统。这个系统将根据敏感词的内容和潜在影响,对涉及敏感话题的词汇进行分类。将涉及色情淫秽、暴力恐怖、毒品等等内容的词汇归类为高风险级别。一旦系统检测到这些词汇的使用,AI会首先采取措施,如限制内容的传播或屏蔽相关内容,以防止其进一步扩散,再提交给人工进行进一步的审查。如果人工审核确认内容确实存在犯罪倾向,平台将采取更为严厉的措施,如封禁账号,并积极与执法机关联系合作。将涉及金钱、数字、产品功效等内容的词汇归类为低风险级别,系统检测到这些词汇以后,先由AI向用户弹窗提示风险,再由AI和人工审核具体内容是否存在恶意。这种多层审核机制的目的是确保平台内容的安全性和合规性,同时提供用户一个健康、负责任的网络环境。此外,平台还应做好对规范使用语言的宣传工作,及时上线相关视频、图文、小游戏等,帮助用户在平时就建立规范使用网络语言的意识,并在用户编辑、发布内容时弹窗提醒用户规范使用语言。对那些导向正确、语言符合规范的优质内容加以传播,对存在明显语言失范问题的内容做出限流、下架等处理,并对账号使用者做到及时提醒与警告,严格控制明显违背语言道德修养、发布虚假信息及各种形式的违规语言传播。

4.3. 用户:提高内容质量,树立语言规范意识

现今流量至上的运营标准是导致网络语言失范问题的关键因素。一些用户由于过度担心自己发布的内容被限流,将自我理解的关键词进行多种形式的“委婉”,让内容处于审核的安全地带。相反,还有一些网络运营机构为了在同行竞争中为了拔得头筹,利用观众对新鲜说法的猎奇心理,刻意制造不合规范的发音和语法以获取浏览量。部分网民缺乏语言规范意识,不加辨别就跟风模仿各种流行的说法,再加上粉丝效应,加剧了这些不规范的网络语言的流行。

首先,用户应及时了解互联网相关法规和平台审核规则,合理规避限流风险,规范使用语言;遇到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及时向平台举报,共同维护网络语言环境的纯洁性和规范性。其次,不论从内容发布者还是接收者出发,用户应始终把内容的质量放在第一位,不应不择手段地一味追求制造“新鲜感”和“网络热梗”。实际上,用户应关注到内容的社会影响和责任,应意识到一些不规范的表达会误导观众,甚至对青少年的健康语言环境造成影响。用户要提高社会责任感,在内容规范和高质量的前提下进行创新,通过提供高质量、有价值的内容从而在网络中脱颖而出。

5. 结语

网络金钱委婉语产生于网络交际语境,在构造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和变异以达到简洁、委婉、形象的语用效果,逐渐深入人们的日常语言生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为当代汉语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然而,部分网络金钱委婉语的产生也具有偶然性和随意性,特别是一些谐音、字母的构造形式也不断冲击着当代汉语的规范。这一类网络新生委婉语,既体现了人们对语言表达创新和简洁的追求,也反映了网络平台审核机制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应该及时对新的语言现象给予关注,在肯定存在价值的同时,也应当对其使用范围进行一定的限制。对于失范的网络语言,需要相关监管部门、网络平台、用户等多方协作,共同努力,促进网络语言朝着更加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M]. 第7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2] 黄伯荣, 廖序东. 现代汉语[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 沈家煊. “糅合”和“截搭” [J]. 世界汉语教学, 2006(4): 5-12+146.
[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EB/OL]. (2020-09-14)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61979.htm, 2021-11-30.
[5] 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2024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EB/OL].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10919174.html, 2024-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