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根”的词义变迁研究
Research on the Semantic Changes of “Lao Gen”
摘要: 本研究针对汉语词汇“老根”的词义变迁展开探讨,运用文献研究法,依据丰富的语料考察其演变历程。“老根”起初用以表示植物根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含义逐步扩展。唐宋时期,“老根”的词义转变初现端倪;明清时期,在通俗文学的推动下,“老根”初步产生指称有资历之人的非植物义;到了近现代,由于社会变革与文化融合,“老根”的非植物义在文化、经济、方言等诸多领域被广泛应用。
Abstract: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semantic changes of the Chinese vocabulary “lao gen” and uses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s to examine its evolution process based on rich language materials. The term “lao gen” was originally used to refer to the root system of a plant, bu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ts meaning gradually expanded. During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eaning of “lao gen” began to emerge;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under the promotion of popular literature, “lao gen” initially developed a non-botanical meaning referring to qualified individuals; in modern times, due to social changes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the non-botanical meaning of “lao gen”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many fields, such as culture, economy, and dialects.
文章引用:谢祖英. “老根”的词义变迁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4): 757-762.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4409

1. 引言

语言通过词汇表示客观世界的相关事物,其意义的演变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老根”这一词汇在汉语的使用中,经历了从单纯植物义到非植物义的转变。对“老根”词义变迁的研究,不仅能够丰富汉语史中词汇演变的个案研究,揭示汉语词汇语义演变的一般规律,还能从侧面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风貌,为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提供具体实例。

2. “老”与“根”的古来源及本义

() 的古来源与本义

1) 字形演变追溯

“老”字的起源可追溯至甲骨文,

其字形如一位长发飘逸且手持拐杖的老人。甲骨文中,该字上部像弯曲的长发,下部像拐杖,生动勾勒出一位老者的姿态。到了金文阶段,字形在保持基本结构的基础上,线条变得更为规整,强化了老人的形象特征。发展至篆文,字形进一步符号化,但依然保留了长发与拐杖的元素,只是形态上更加简洁、统一。隶书则对篆文字形进行了较大简化,书写更为便捷流畅,基本奠定了现代“老”字的形态。

2) 本义阐释

“老”的本义就是指年纪大、衰老,与“少”、“幼”相对。如《说文·老部》中说:“老,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须发变白也”。这表明“老”最初就是用来描述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衰退、须发变白等衰老特征。后来,“老”字的含义逐渐引申扩展,有了“老年人”、“对长辈的尊称”、“陈旧”、“历时长久”等诸多意思,但“年纪大、衰老”始终是其最核心的本义。

() 的古来源与本义

1) 字形构造解析

“根”属于形声字,从木,艮声。甲骨文虽未发现明确的“根”字,但从金文的字形中:可以看到其左边为“木”,代表树木;右边的“艮”,在甲骨文中有表示边界、阻隔之意,在此处与“木”组合,寓意树木深入地下、扎根土壤的部分。篆文中的“根”字,延续了金文的结构,线条更加规整。隶书则对其进行简化,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根”字形态。

2) 本义详解

《说文解字·木部》指出:“根,木株也”[1]。“根”是高等植物生长在地下的部分,肩负吸收水分和养分、支撑植物生长的重任。植物的根在黑暗的土壤中默默扎根,不断延伸拓展,为地上部分的繁茂生长提供坚实保障。《管子·水地》中:“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形象地阐述了根对于植物生存和繁衍的基础性作用。这种基础性特征,为“根”字的语义演变奠定了根基。

3. “老根”的本义及早期使用情况

老根在早期文献中表示植物义的用例

虽然先秦文献中没有直接出现“老根”一词,但从相关表述中能侧面体现“老根”潜在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老子》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这句话以“深根固柢”作比喻,强调治理国家如同稳固树根一样,要有坚实根基,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这里虽未明确提及“老根”,但“深根固柢”描绘出树根岁月长久、扎根深厚的状态,老根无疑是这种稳固根基的具象体现,用老根稳固、持久的特质,映射出事物发展需稳固根基的道理。在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均离不开植物,人们依赖植物而生活。此一客观情况,决定了人们在认识植物时,更多关注植物功能,对其它方面关注较少[2]

《晏子春秋·内篇杂上》:“鲁昭公弃国走齐,齐公问焉,曰:‘君何年之少,而弃国之蚤?奚道至于此乎?’昭公对曰:‘吾少之时,人多爱我者,吾体不能亲;人多谏我者,吾志不能用;好则内无拂而外无辅,辅拂无一人,谄谀我者甚众。譬之犹秋蓬也,孤其根而美枝叶,秋风一至,根且拔矣’”。鲁昭公将自己失国的原因比作秋天的蓬草,只注重枝叶繁茂,却根基孤弱,秋风一来便被连根拔起。这里反向衬托出稳固的“老根”对于植物乃至事物稳定发展的重要性,如果是有着“老根”般深厚根基的树木,或许就能抵御秋风,不被轻易拔起,凸显出老根扎根深、抗风险能力强的特性。

到了唐宋时期,“老根”表示植物义的用例增多:

韩愈《和李司勋过连昌宫》:“夹道疏槐出老根,高甍巨桷压山原。宫前遗老来相问,今是开元几叶孙”。此诗创作于唐代,连昌宫此时已显衰败之象。诗中“夹道疏槐出老根”描绘出道路两旁槐树历经岁月,根部裸露,尽显沧桑。老根旁是高大的宫殿建筑,可往昔盛景不再,只剩“宫前遗老”。这里的“老根”不仅是槐树苍老形态的体现,更成为历史兴衰的见证,借槐树老根的古朴与历经风雨,映衬连昌宫从繁华到衰败的变迁。

严武《题巴州光福寺楠木》:“楚江长流对楚寺,楠木幽生赤崖背。临溪插石盘老根,苔色青苍山雨痕”。诗里描绘巴州光福寺楠木,“临溪插石盘老根”,楠木老根在溪边石头间盘绕,饱经山水滋养、岁月打磨,石上青苔与山雨痕迹,都在诉说时光故事。老根扎根艰难却顽强生长,与周围幽静的山水、古老的寺庙构成古朴宁静的画面,体现出一种历经岁月沉淀的坚韧与自然之美,也暗示着楠木在恶劣环境中扎根生长、坚守自我的品格。

曾巩《写怀二首其一》:“群生各有趣,营虑自缠结。名网智已罗,利械愚所绁。古今递主客,真赝两兴灭。洗然大人意,杳与能者别。不必条蔓荣,中自老根节。曾非故饶培,独得较霜雪。蛟龙无安舟,虎兕有危辙。将能此人追,得匪合明哲”。诗中“不必条蔓荣,中自老根节”,强调不必追求表面的枝繁叶茂,关键在于内部像老根一样有坚实的气节。以“老根节”象征人内在的坚定品质,不被外在名利左右,无论外界如何,都能坚守自我,表达出诗人对内在精神品质的重视与追求,借老根所蕴含的坚韧、稳固特质,阐述为人处世应有的价值取向。

4. “老根”词义的演变历程

() 唐宋时期:植物义萌芽

在《全唐诗》28例“老根”中,26例保持植物本义,但已出现语义泛化征兆。如李中《献乔侍郎》中“老根盘石竹,香蕊吐岩花”,其语义特征为[+植物] [+木质] [+年久] [−人类]。敦煌变文《庐山远公话》出现过渡形态:“此是弥陀老根,能消五逆重罪”,语义特征为[±植物] [+本源] [+宗教] [+抽象]。这一时期,虽然“老根”主要仍表示植物义,但在一些文学作品和宗教文献中,其语义开始出现向抽象意义转变的迹象,为后续的语义演变埋下伏笔。

() 明清时期:非植物义出现

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蓬勃发展,语言更加贴近日常生活。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老根”的非植物义开始较多地出现。

《红楼梦》中有“你还和我强嘴!你妈才是拉舌头扯簸箕的呢!我不过是看着太太的面上,你又有几岁年纪,叫你一声老根,你就狗仗人势,天天作耗,在我们跟前逞脸”。这里的“老根”并非指植物的根系,而是用来称呼有一定资历、年纪较大的人,带有一种调侃或略带贬义的意味。在贾府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这样的称呼反映出说话者对被称呼者凭借资历而行为放肆的不满。《红楼梦》中,“老根”的植物义出现2次,主要用于园林描写,情感色彩中性;指人义出现10次,多在仆役对话中[3]。又如《儒林外史》中,虽未直接出现“老根”一词,但在描述一些人物时,通过对其资历、地位的刻画,能看到类似“老根”指称人的语义倾向。如严贡生在当地凭借家族背景和一些社会关系,在乡里横行霸道,他的这种形象就类似于在地方上有一定“根基”的人物,与“老根”后来指称有资历、有根基的人有相似之处,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对这类人物的一种认知和语言表达趋势。

山西太谷话“老根”兼具“族长”与“老顽固”双重含义,反映语义扩散的社会分层特征。这表明在明清时期,随着通俗文学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丰富,“老根”的语义发生了显著变化,从植物义向指称人的方向转变,且在不同社会阶层的语言使用中呈现出不同的语义色彩。在一些昆曲的文人剧本或民间改编版本中,或许会用“老根”来隐喻家族的根基或德高望重的人物。如在一些讲述家族兴衰的昆曲故事里,会有类似“吾族老根,不可不护”的台词,强调家族长辈或传统的重要性。种种现象说明在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和语言表达的多样化,“老根”从单纯的植物义向指称人的方向转变,并且在不同的文学体裁和社会场景中得到了初步应用。这些转变体现出理性认识中对于事物本质的探求,使得表达更加精确,对行为的直白表达和夸张呈现互补分布[4]

() 近现代:非植物义的丰富与拓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融合,从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的阶段,受西方文化影响以及社会变革等因素的推动,“老根”的非植物义使用更加广泛和固定。

在李之华的《反“翻把”斗争》中有这样的情节:两人发生争执时,一方气愤地说“你要说那难听的话呀,我把老根儿给你挖出来,一条地壠也不给你留”。这里“老根儿”就指的是底细、内情,意在表明若对方继续言语不休,就要把对方那些不为人知的内情都揭露出来。随着文化的发展,常出现“老根文化”、“传统老根”等说法,强调文化、传统等事物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深厚根基和渊源。在方言中,“老根”含义进一步丰富,如云南部分地区,“老根”可指关系亲密的朋友,体现了地域文化对词义的影响。此外,在一些企业发展、行业研究的语境中,“老根”也被用来表示企业或行业发展的基础,凸显出“老根”在经济领域中对事物基础和根源的指代作用。

5. “老根”词义变迁的原因分析

就词义的演变规律来说,各家虽有小异,但大致还是相同的,都涉及了“扩大、缩小和转移”[5]。“老根”一词,最初仅关联植物领域,然而在语言的发展长河中,其语义逐渐拓展至非植物范畴,这一演变主要归因于语言内部的隐喻扩展机制、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借用现象,以及社会交际需求的动态变化。以下将对其演变的具体原因展开深入剖析。

() 隐喻扩展:从具象根基到抽象基石的语义映射

在植物学的语境里,根是植物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扎根于土壤,承担着吸收水分与养分、稳固植株的重任,支撑植物向上生长。而“老根”,是植物根系中历经岁月沉淀,生长时间长且成熟稳固的部分,其在植物生存繁衍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自然而然地使其成为深厚基础与根源的象征。语言使用者凭借认知思维中的隐喻能力,将“老根”所具备的稳定性与支撑性等核心特征,巧妙地投射到抽象复杂的社会生活与思维概念领域:随着人类认知思维的不断发展,语言使用者借助认知语言学中所提及的隐喻能力,将“老根”所具备的稳定性、支撑性以及根源性等核心特征,巧妙地投射到抽象、复杂且多元的社会生活与思维概念领域之中。

在各类人际环境中,将某个人称为“老根”,这一表述实际上是运用了隐喻的手法,把人精准地类比为植物的老根。在莫言的经典小说《红高粱家族》中,“老根”被巧妙运用来比喻乡土社会的传统势力。这种隐喻生动地展现了传统势力在乡土社会中像老根扎根于土壤般根深蒂固的地位,以及其对乡土社会秩序构建、文化传承、社会发展方向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为“老根”一词赋予了丰富的文学意象与深刻的社会内涵。

() 方言与俚语:多元文化语境下的语义创新

在我国丰富多样的方言体系中,部分方言如东北方言、四川方言,赋予了“老根”别具一格的非植物语义内涵:人们说“我俩是老根”,这里的“老根”指两人之间关系极为深厚,彼此了解程度如同知晓植物根系般透彻。在日常交流中,“老根”还常被用作略带戏谑、轻松幽默的方式,来称呼老朋友或长期搭档,增添了语言表达的趣味性与亲近感,拉近了交流双方的距离。在网络语言盛行以及各类亚文化群体蓬勃发展的当下,传统词汇不断被改造创新;网络小说中,“宗门老根”常被用来指代修真门派中的长老级人物。这种用法将现实中“老根”所代表的资深、核心地位,创新性地融入到虚拟小说人物设定中,丰富了网络文学的语言表达与文化内涵。

() 社会文化需求:时代发展催生的语义变迁动力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的社会现象、人际关系和思维概念不断涌现,传统词汇难以全面精准地覆盖这些新兴内容。此时,“老根”一词因其所蕴含的根基性、核心性等意象,被巧妙借用,用以形容那些难以用既有词汇精确表述的抽象关系,诸如“情感根基”、“组织核心”等概念。这种用法借助了“老根”原有的直观形象,为传统文化赋予当代表达[6]

在语言的实际使用过程中,经济性是重要的考量因素。用已有的词汇去表达新的语义,相较于创造全新的词汇,能够极大地降低人们的学习成本,提高语言交流的效率。《财经周刊》中提到“互联网企业的老根们正在面临转型挑战”。这里的“老根”指代互联网企业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支撑作用的核心业务、资深团队或传统商业模式等,通过这一表述,展现了这些关键要素在企业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 文化心理与情感共鸣:深层文化基因对语义的塑造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根”与“家族”、“故乡”、“传统”等概念紧密相连,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落叶归根”这一成语,生动地体现了人们对回归本源的情感诉求。这种文化传统深深烙印在人们的思维深处,使得当“老根”一词被运用到非植物领域时,能够迅速唤起大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人民日报》发表的“守护方言,就是守护文化的老根”。将方言类比为文化的“老根”,突出了方言在文化传承中的根源性地位,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拓展了“老根”一词的语义深度与社会影响力。

6. 结论

“老根”最初的含义是植物生长时间长且稳固的根系,属于对具体事物的指称,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原本在语言中不构成单一词汇单位的元素,因频繁的共同使用而逐渐凝固成一个新的、不可分割的词汇单位[7]。像“文化老根”、“传统老根”等表述,将植物根的稳固、基础特征类比到文化和传统领域,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演变。其语义也从最初单一的植物义,在历史发展和社会环境变化中不断丰富拓展,明清时期用于指称有资历的人,近现代在文化、经济、方言等多领域出现新义,呈现出从单一到多元的变化。新词义与原义紧密相关,主要通过隐喻和转喻机制引申而来,比如以家族延续与植物生长都依赖稳固根基的相似性,用“老根”表示家族根源,这是隐喻;以有经验、资历深的人与老根长久稳固的特征关联,称呼这类人为“老根”,属于转喻。此外,社会文化对“老根”词义变化影响显著,传统家族观念使得“家族老根”的说法出现,文化传承创新赋予“老根”更多文化内涵,地域文化差异也让其在不同地区产生特色含义,像山西部分地区用“老根”形容亲密朋友。“老根”词义变迁是汉语发展历程的一个生动切片,它充分展现了语言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词汇演变不仅反映了社会现实的变化,还体现了人类认知世界方式的转变;而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如词汇组合搭配的变化、语言经济原则的作用等,也在不断塑造和丰富着词汇的语义。

参考文献

[1] 从余. 说文解字老[J]. 今日中学生, 2020(17): 18-19.
[2] 牟净. 先秦汉语植物词汇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19.
[3] 尹小林. 《红楼梦》字频统计报告[J]. 曹雪芹研究, 2022(2): 7-37.
[4] 万光荣, 刘欣婷. “惊”的词义演变及其成因分析[J].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44(4): 72-77.
[5] 扈明雪. 古今词义演变研究说略[J]. 汉字文化, 2023(9): 69-72.
[6] 袁媛. 让传统文化“老根”发“新芽” [N]. 新华日报, 2023-06-22(003).
[7] 阳璐琳. “要不然”的词汇化[J]. 今古文创, 2025(6): 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