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会理市,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辖县级市,古称会无、会川,因“川原并会,政平颂理”而得名,其地处凉山彝族自治州最南端,攀西地区腹心地带。黄雪贞(1986)在方言分区时将会理划归为西南官话的成渝片[1],而李蓝(2009)将会理划入西南官话的凉山小片[2],目前学界关于频率副词的研究成果丰硕,对其层级分类有多种标准,根据会理方言频率副词的特点,文章采用按照频率量大小的分类方法。已有会理方言研究成果无关频率副词,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及笔者自省等方式获取语料1,考察分析会理方言的高频频率副词“直见”。
“直见”是会理方言中的频率副词,在王文虎、张一舟、周家筠合作编纂的《四川方言词典》中释义为:“不停地,不间断地”[3],与张谊生(2014)归为频率副词的“不断”[4]同属于高频频率副词,同时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一直”表持续的语义相当。在《四川方言词典》中,“直见”也可写作“直渐”,为行文方便,本文采用“直见”这一书写形式。相较于现代汉语高频频率副词,“直见”在意义和用法上有自己的特点,本文将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来探析该词。
邹海清(2005)将现代汉语频率副词分为判断类和描写类,判断类频率副词后能加“是”表判断,像“时常、偶尔”,但一般不能加“地”表描写。描写类频率副词后能加“地”表描写,像“屡次、再三”,但一般不能后加“是”表判断[5]。会理方言高频副词“直见”后能加“地”表描写,但不能加“是”表判断,如“他只晓得直见直见尼吃,车子都要赶掉啦还晓不得走。(他只知道不停地吃,快赶不上车了也不知道走。)”因此,应归为描写类频率副词。在方言搭配上,一般省略“直见”和动词之间的“地”,当说话人不满程度深到抱怨时,会将“直见”叠用,此时“地”不可省略,以下例句省略了“地”,是会理方言常用表达。
2. “直见”的句法搭配与句类选择
2.1. “直见”的句法搭配
马庆株依据能否加后缀“着”把汉语动词分为持续性和非持续性两类,能加后缀“着”的动词是持续性动词,不能加后缀“着”的动词是非持续性动词[6]。“直见”作为描写类高频副词,常作状语修饰限制动词,表示事状在某时段内不间断发生或出现。由于“直见”表高频持续,所以在动词搭配上倾向于持续性动词。黄伯荣、廖序东(2017)将现代汉语动词分为表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存现、判断、能愿、趋向、形式、关系几类[7],“直见”一般与其中表示动作行为和趋向的动词搭配。
2.1.1. “直见”+ V
1) “直见” + (在) + 动作动词
“直见”搭配的多为单音节持续性动词,构成“S + 直见 + (在) + V”的格式,主语可省略,中间的“在”通常也省略,例如:
(1) 直见(在)塞,瞧都不瞧我们一眼。(一直吃,都不看我们一眼。)
(2) 他只晓得直见捻,碗头都堆起啦。(他一直夹菜,碗里堆起了。)
(3) 她给是刁意尼,直见整。(她是故意的吗?一直弄脏东西。)
(4) 阿个水龙头蛮怕是烂啦,水直见(在)淌,恨不得房子都要着淹咯。(水龙头可能坏了,水一直流,房子都快被淹了。)
(5) 他闷起脑壳直见走,晓不得车转来看哈后面阿些走不动尼。(他闷着头一直走,不回头看看后面走不动的人。)
(6) 你冇说他口食还好,吃酒做客上桌就直见(在)吃,怪不得别个身体好。(你别说他还真能吃,在酒席上一直吃,难怪人家身体好。)
(7) 从上桌就看到你直见(在)吃,就不怕胀着?(从开餐你就不停在吃,不怕吃撑吗?)
(8) *小华直见在吃着零食。(小华一直在吃零食。)
(9) *你冇直见玩耍,要晓得做哈作业。(你别一直玩,要知道做作业。)
(10) *他直见拍打我尼背脊,我咋着得住嘛?(他一直打我的背,我怎么受得了?)
例(1)~(3)中,省略了宾语,在当时所处的情境下听说双方不言自明,理解时自我补足,由以上例子可知,“直见”后的动词多为单音节的,且该结构后面不接其余成分,不带表示现在进行时的“着”,也不接宾语;例(8)不合乎方言表达,“小华直见在吃”或“小华直见吃”才是合法表达;例(9)、例(10)在会理方言中不使用,是因为“直见”不与双音节动作动词搭配使用,若改为“直见玩”、“直见拍”或“直见打”则可使用。
“直见”作为描写类频率副词,具有与在短时间内反复再现的和身体部位有关的动词共现的能力,这些动作在极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地出现,让人产生持续不断的心理认知,因此能与表持续状态的“直见”搭配使用。如“回头、跺脚、后退、招手、摆手、挥手”等。例如:
(11) 我们走啦她舍不得得很,脑壳直见车回来往车站望。(她非常舍不得我们,不断回头看向车站。)
(12) 这一哈火炮声给她吓实在喽,我望到她着吓得脚直见跺。(鞭炮声给她吓得不轻,看见她不断地跺脚。)
例(11)中用她回头的次数多表达不舍之情,例(12)中跺脚次数多表明她被吓的程度。“回头”和“跺脚”的动作在话语所指时间段内多次出现,在短时间内持续。
马庆株认为,当有些非持续性动词涉及的人或事物不止一个时,这些动词兼属持续性动词,如“死”、“断”、“熄(熄着灯)”,这是一种活用[6]。“直见”运用时会出现此类现象,例如:
(13) 阿个男娃儿足球踔得强勉,他一上场球直见进。(那个男孩足球踢得好,他上场后不断进球。)
(14) 今天他讨媳妇,人多得着不住,吃饭阿点人直见来。(今天他结婚,人很多,婚礼现场一直有人来。)
在例(13)、例(14)中的动词“进、来”是非持续性动词,但能与“直见”搭配使用,因为动词所指向的人或事物不止一个,具有群体义。在“球直见进”中,不同进球时刻累积的复数结果就可表述为“直见进”;在“人直见来”这一结构中,主语“人”取复数意义,多人来到现场,人不断地来在心理认知上形成持续性。在非持续性结构中,动作主体的相同个体行为在同一时段内各自发生,零散且不可持续的个体行为成为整体的一环,从而让人产生连续不断的认知,让非持续性动词能与“直见”搭配。
2)“直见” + 趋向动词
当动作主体具有某种趋向并持续不断,与“直见”搭配表行为趋向或状态不变。例如:
(15) 这久这个钱不好挣哟,倒转直见出。(现在挣钱不容易,反而不断用出去。)
(16) 阿个馆子生意好得着不住,人直见来,都坐不起喽。(那个饭店生意很好,一直有人来,没有座位了。)
(17) 没得疫情啦硬是安逸,来看电影尼人直见进。(疫情过去了真是舒服,看电影的人不断进来。)
以上例句中“出”、“来”、“进”的状态持续不断,是对前半句的补充说明。例(15)中挣钱不易却不断花费,在意义上更进一层,表明说话者的无奈之感;例(16)“人直见来”是言者推断“馆子生意好”的理由,对前面所言进行补充;例(17)“来电影院的人直见进”是“安逸”的体现。
2.1.2. “直见” + VP
1) “直见” + 动作动词 + 趋向动词
马庆株认为,动词带结果补语组成的动补结构都不能加“着”,也都可以看作是非持续性动词[6]。同时,认为当动词涉及的人或事物不止一个时,可将非持续性动词活用为持续性动词。会理方言中,当动词主体是群体时,动补结构可表示持续的动作状态。例如:
(18) 大风来咯,阿些渣渣直见飞起来。(大风来了,垃圾不断飞起来。)
(19) 蜂桶烂啦,蜂王就跑咯啦,里面尼蜂子直见飞出来。(蜂窝坏了,蜂王跑了,里面的蜜蜂不断往外飞。)
(20) 天热啦苍蝇多得着不住,打点灭害灵还是就直见死过克喽。(天气热了苍蝇非常多,喷点杀虫剂苍蝇就不断地死了。)
以上例子中“飞起来”、“飞出来”、“死过克”本是非持续性的动补结构,由于所涉及的对象“渣渣”、“蜂子”、“苍蝇”不止一个,具有群体意义,群体行为动作在某时段进行,具有持续性,能与“直见”搭配,有关持续性的细致解读见下文语义部分。
2) “直见” + V + “拢” + 时间/地点
会理方言中,“拢”相当于现代汉语“到”,放置于“直见”后,接其他成分构成“直见 + V + 拢……”的格式表明动作状态结束的时间或所到达的程度、地步。例如:
(21) 我们昨晚深烧烤直见吃拢四点,鸡都要叫啦。(昨晚我们吃烧烤,一直吃到凌晨四点,鸡都快打鸣了。)
(22) 他个老憨头儿直见走拢街才晓得各人没装钱。(他傻着一直走到街上才发现自己没带钱。)
(23) 老师都直见讲拢背面啦我才找着本子。(老师一直讲,到背面一页了我才找到作业本。)
(24) *他直见玩啦一个多钟头。
例(21)中“拢”后接时间点,点明结束“吃烧烤”的时间;例(22)中“拢(到)街”表明“走”这一持续的动作最终到达的地点;例(23)中“拢(到)背面”表明老师讲课的进度,以此体现“我”找作业本的时间长。由于“直见”只能接时间点而非时段,因此例(24)不合法,若是“他直见玩,玩啦一个多钟头”就可使用。
3) “直见” + V + “下去”
“直见”本是高频副词,后面再加上表示动作一直进行的“下去”,更加突显动作状态的持续不断。例如:
(25) 昨晚深风大得着不住,晾在簸箕头的辣子着吹啦直见掉下克。(昨晚风很大,晒在簸箕里的辣椒被风吹了一直往下掉。)
(26) 顺着展直见走下克就找得着阿个摊摊啦。(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就能找到那个小摊。)
2.2. “直见”的句类选择
2.2.1. 陈述句
“直见”常用于陈述句中,言者直表所见。例如:
(27) 你直见说,他难过得着不住。(你一直批评他,让他非常伤心。)
(28) 我才拢展就看到你们直见洗,硬是讲究得很。(我才到这里就看见你们一直在洗,真是讲究。)
(29) 你直见直见尼说,别个都开不起腔。(你一直说,别人都没机会说话。)
2.2.2. 祈使句
“直见”用于祈使句中多表示劝阻、禁止。“直见”是描写类频率副词,因此不用表判断的“不”进行否定,而常用表劝阻的“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别”或“不要”。“直见”与“冇”连用时,“冇”在前,“直见”和动词在后,构成“冇 + 直见 + 动词”的结构,对整个持续不断的动作或状态进行否定,传达出说话者希望该动作或状态停止的意愿。例如:
(30) 冇直见吃,克看哈水给烧涨喽?(不要一直吃,去看一下水烧开了吗?)
(31) 冇直见玩啦,各人看哈几点啦还晓不得睡觉,明早深又起不来嘛。(别一直玩了,自己看看几点了还不去睡觉,明早别又起不来。)
例(30)中“冇”对“直见吃”这一行为进行否定,要求听者停止吃,有别的事要做;例(31)中对“直见玩”这一持续动作进行劝阻,要求听者停止玩,去睡觉。
3. “直见”的语义特征
3.1. 持续性
王媛(2011)从进行体和时量结构的角度出发,将持续分为均质性持续、增长性持续、重复性持续以及测量性持续[8]。借鉴王文所分类别的定义,再根据“直见”的句法表达,将其分为两种具体情况:若后接动词本身具有[+可持续性]的语义特征,则为均质性持续;若谓词结构具有[−可持续性]语义特征,则为重复性持续。下面分别解释:
(32) 哪个尼手机直见响,给还要别个睡瞌睡?(谁的手机一直响,还让别人睡觉吗?)
(33) 阿个刀刀快得着不住,我昨天着划着了血直见冒。(那把刀很锋利,我昨天被划伤了,血一直流。)
例(32)“响”、例(33)“冒血”是具有[+可持续性]语义特征的,在时间轴上将整个事件切分开,则持续过程中的每个子事件都具相同性质,“整体–部分”具有一致性,因此是均质性持续。但值得一提的是,像“走、吃”一类的动词,剖析其内部过程,会存在前后不一,如“走路时左右脚的交替在不同时刻是不同的”、“吃的动作或细节不同时刻也会有所差异”,但就外部观测的角度来看,是持续的动作行为,大体而言是均质的。从方言使用情况来看,“直见”常用于表示如上的单一动作主体的动作或状态的持续。接着再看另外一种情况:
在句法部分我们提到动词类别时,存在一类不具持续性的谓词(或结构)。它们指称瞬间实现的事件或瞬间的状态变化。但在句子中,借助特定的表达方式或其他成分的影响,把瞬时性动词所指称的单次事件加以复数化,经过语义操作就具有一个可以观测的动态内部过程,使动作状态具有持续性,从而允准“直见”与[−可持续性]谓词成分的表达,例如:
(34) *a. 他养尼小雀(一只)直见飞起来。
b. 山上尼小雀直见飞起来。(山林里的小鸟不断飞起来。)
(35) 哪个说石榴树虫整不住,整点药打起还是就看到虫直见死过克喽。(谁说石榴树的害虫控制不了,喷洒点农药就看到虫不断死过去了。)
例(34)中“飞起来”指称瞬间实现的事件,如果只涉及单个对象,不能与“直见”搭配,(34a)不合法,但如果“飞起来”的动作是多只鸟连续不断发出的,就可出现在具有持续义的表达中,(34b)可以使用。两个句子的对立反映出复数义的动作主体能使瞬时性动词所指称的事件具有可观测的持续性内部过程,这是通过相关名词论元的复数性特征让瞬间动作状态在多个主体上发生,从而构成心理认知上的连续性。同理,例(35)主体“虫”取群体意义,与瞬间动词“死”搭配,构成的事件传达出持续性。以下不成立的表达也可从反面证实这一点:
(36) *直见结婚。
(37) *直见看见。
上述两例不合法是因动词不具有持续性或动作主体不具群体意义,“结婚”不具持续性且一般不是集体行为,“看见”也只是个人在某一瞬间的单一行为,所以不能与“直见”搭配。
然而,“直见”所指的持续动作行为在现实世界中可能是间断的。蒋静忠、魏红华(2017)认为,这跟人们的认知特点有关,不间断的动作行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客观上的不间断,另一种是主观上的不间断[9]。“直见”所指的动作行为属于第二种,即在真实世界中动作行为间断了,但是言者在主观上感知行为没有间断。在认知世界中,把残缺的事物看作完整的,把不连续的事物看作连续的,造成心理上的“完形”。“直见”与“走、玩、吃、说、洗”等动词搭配,其实动作会有短暂的间断,但在言者观测时间段内,这一动作行为体量大,占据重要位置,从而在心理上忽略微小间断,达成完形认知,认为其是连续的。
《现代汉语八百词》中“一直”的第三个义项为“表示动作持续不断或状态持续不变”[10],“直见”语义与此相当,但不同的是,“直见”观测的动作行为是在短期内的持续且考察的时间多是现在,因而具有明显的在场性。
3.2. 在场性
“在场性”是艺术批评体系中一个重要的艺术语汇,海德格尔在其哲学体系里谈道,“存在”即为“在场”之意。“在场”是将事物直接呈现在眼前,是“面向事物本身”。在艺术创作中,“在场”表现为与自我意识相关强烈的创作动机,把外界事物对自身刺激所产生的表达欲转化到创作中,艺术家的在场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语言的使用亦如此,言者对外界事物的所知所感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依靠本体视角展现经验。“直见”带有极强的“在场性”,说话者所处场景中的所见刺激自我意识,内心有所感触,产生的表达欲转化到语言中。与其他高频副词相比,“直见”更侧重于表达说话者目击之感,过去或未来并不在考量范围内,只是将所见描述出来。例如:
(38) 你冇直见玩,要考试咯还是该看哈书,考高点以后日子也要好过点嘛。(你别一直玩,快考试了应该看看书,考好了以后的生活会舒服些。)
(39) 桶头尼水将将才装满,他拿瓢直见舀出来,真尼是正事不做。(桶里的水刚装满,他一直用瓢舀出来,真是不做正经事。)
(40) 这些鸟着不住吓,人一走过克,鸟直见飞起来。(这些鸟受不住恐吓,人一走过去,鸟不断飞起来。)
(41) 他还是强勉吃得苦,拢地头就捞起锄头直见挖,水都晓不得喝一口。(他还是能吃苦,到了地里就一直挖地,都不知道喝水。)
例(38)中“玩”的动作在言者观测时段内持续;例(39)中“舀”是说话者看见对方不断进行的动作,因而对此进行评价;例(40)中“鸟”作为群体,言者目击其接连飞起来场景,形成持续不断的状态;例(41)中他挖地的动作集中在一段时间内进行,且被言者看到。以上持续的动作行为或状态被言者关注到,话语中“直见”所涉及的时间与说话者所见行为对应,目击现实成为话语传递的信息重点,突出人的在场性。
3.3. 主观性
人在感知外界时,会用心理扫描将观察到的客体进行概念化,使用副词“直见”时,是对整体扫描(summary scanning)心理机制的应用[11]。即言者构建对事状的认知时,不考虑时间线性序列,把各阶段情状以累积的形式进行观察,提炼共性,进行总结,则言者的主观性较强,更能凸显情绪。沈家煊(2001)指出,主观性是语言的一种特性,是指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情感,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12]。言者运用“直见”进行表述时,是对情状进行整体考察后的语言表达,以此表明情感态度。例如:
(42) 他直见走,也晓不得等我们一哈。(他一直走,也不知道等等我们。)
(43) 你只晓得直见往嘴头塞,瞧都不瞧我们一眼。(你只知道一直吃,不看我们一眼。)
“直见”倾向于表达隐性消极态度,例(42)、例(43)分别隐含言者对“他不等我们”、“他不看我们”的消极抱怨情感。进一步看频率副词“直见”内部语义在主观色彩上的相对与绝对,“直见”所指向的动作行为在言者观测到的时段内持续,即使在时间轴上切分开,有些时点是“没有走”、“没有往嘴头塞”的,言者动用整体扫描的心理机制,将事态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过渡,通过语境诱发主观性,凸显更强的情绪。
“直见”关注的并非事件本身的客观真实性,而借此突出言者主观态度以及情感立场,对应后面抒发情感的语用功能,然而“直见”修饰的动作行为多是中性或消极的,相较于意义相差无几的“一直”情绪凸显功能强,客观判断功能弱。其情绪功能极大程度上受制于语境,言者站在自身角度,借助客观对象凸显主体需求,传达出极强的主观性。
4. “直见”的语用功能
在社会交际过程中,言语除情感表达外,还传递信息给听者,从而产生言后行为,语言与现实的反映–反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完成。方言使用时,“直见”的情感功能以及信息功能,沟通言者与听者的主客观世界。
4.1. 情感功能
4.1.1. 抒发情绪
根据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夸张是言者故意违反“质的准则”中的“不要说你自知是虚假的话”这条准则,根据当时情境故意说出超出客观事实的话,产生一定的会话含义,以求得表达的生动和张力,让听者产生非同一般的感触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言者运用“直见”往往是把描述对象的动作或状态夸大,不在于记录客观事实,以抒发情绪并引起受话者的注意。例如:
(44) 这个病毒实在得很哦,年轻人着了都很整不住,阿些着了的身体不咋过好尼老年人直见死。(这个新冠病毒很厉害,年轻人感染了都受不了,那些感染了病毒且身体不怎么好的老年人不断死去。)
(45) 今晌午风大得着不住,吹得树上尼果子直见掉,剩都不剩几个还咋过卖钱?(今天下午的风大得受不了,树上的果子不断掉落还怎么挣钱?)
例(44)言者说感染了病毒的老年人不断死去,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具有夸张性,这样表达是为了引起听者注意,让其意识到新冠病毒的易感染性和致命性;例(45)“掉”是非持续性动词,树上大量果子因大风而掉落的个体行为集中在某时段内发生,形成的过程具有持续性。大量果子的掉落致使言者发出果子不剩的惋惜和感叹,是具有夸张意味的,借此表达对大风的不满和对果子收成的担忧。
4.1.2. 表达不满
上文语义特征部分已表明“直见”极强的主观性,客观对象成为言者凸显主体态度的媒介,并由此体现对事件的立场。“直见”常用于表达言者不满,重在劝诫描述对象不再继续当前的动作或状态。例如:
(46) 阿个娃儿直见玩,他妈恨不得嗓子都吼哑啦他都晓不得答应一哈。(那孩子一直玩,他妈妈不停叫他,他也不答应一声。)
(47) 小狗骡得很,一天只晓得到其处尼克,整给它尼饭也认不得吃,把饭直见往外刨。(小狗不听话到处乱跑,不知道吃饭,把饭一直往碗外刨。)
例(46)中发言人作为旁观者,目睹事件发生而表达对“那孩子”因玩耍忽略妈妈喊叫的不懂事行为的不满,言者希望孩子暂停玩耍并向妈妈作出回应;例(47)中言者认为小狗不好养,乱跑且不吃饭,把食物弄在碗外的行为更是引起不满甚至讨厌,借此表达言者希望小狗不乱跑且认真进食的意愿。
4.2. 信息功能
4.2.1. 引出焦点
焦点是言者最想让听者注意的部分,与“最”相对的内容即是背景信息。普通话中存在许多焦点敏感算子来帮助信息的凸显,具有游移性,在句中不同位置上标示不同的焦点,从而影响句子真值。通过对“直见”进行游移性测试,发现其在句中的位置比较固定,通常与最紧邻的部分组成“S + 直见 + V (可省略S) ”的结构,不能出现在除状语外的任何位置上,因此不具有游移性,在句中修饰谓词性成分,引出焦点,凸显动作行为的持续性。例如:
(48) 你们走啦她直见哭,饭不好好吃觉也不睡。(你们走了她一直哭,不认真吃饭也不睡觉。)
(49) 早深我望着阿个灯直见摇,后头才晓得是地震咯。(早上我看见灯不断地摇,后来才知道是地震了。)
刘丹青、徐烈炯(1998)以[突出]和[对比]两对功能特征为参项,将焦点分为自然焦点、对比焦点和话题焦点三类[13],根据“直见”所引出的焦点与背景信息的关系,将其归为自然焦点,具有[+突出]和[−对比]的特征。例(48)言者要重点告诉听者关于“她”在“你们走了”之后的信息,是“哭”而非做别的事情,“哭”是焦点所在,后面“饭不好好吃觉也不睡”对其进行补充说明,突出焦点“哭”的持续性;例(49)“灯”怎么了是受话者要传递的重点所在,后面“地震”解释说明“摇”的动因。可见“直见”引出焦点信息,其后的内容成为交谈重点。
4.2.2. 用于评价
“直见”表示高频率发生的动作行为不符合言者预期,常用于除听说双方外的第三方身上,言者评价其行为。例如:
(50) 娃儿直见板,我咋过说都不听,一天作业不做。(孩子一直打跳,任我说都不听话,也不做作业。)
(51) -好想喂只猫,有个说话尼。(很想养一只猫,能有个倾诉的伙伴。)
-猫有啥子好尼?一拢春天毛直见掉,整都整不赢。(猫有什么好的?到春天不断掉毛,打扫不完。)
例(50)是外婆向孩子母亲抱怨孩子不听话,整天打跳,关涉对象是“孩子”,语句对其表现进行评价;例(51)是关于养猫的谈话,关涉对象是“猫”,双方评价养猫这一行为。
4.2.3. 传达否定
由于上文分析带“直见”的句子一般传达言者不满的情绪,由此推知言者对事件的否定立场,常用于表现不期待事情的发生,表现出厌烦、反对的态度。例如:
(52) 放假这个娃儿直见在玩,书都晓不得挨一哈。(从放假开始这孩子一直玩,书都没碰一下。)
(53) 你冇直见说,快点克整,一天只晓得动嘴不动手。(你别一直说,快点去做,整天只知道动嘴不动手。)
(54) 现在尼活路不好干哦,倒是挣钱不多,只看到钱嗒过淌水样尼直见用出克。(现在工作不好做,收入不多,钱如流水一样不断用出去。)
例(52)言者认为孩子应该在假期认真学习,因而对他一直玩,没碰书的行为不满甚至是斥责,对孩子的行为持否定观点;例(53)言者否认对方只说不做的行为,希望对方付诸行动而非空谈;例(54)言者对比当前工作的艰辛和消费的快速,传达些许不满,希望能有好的生活。
5. 结语
文章主要从句法搭配与句类选择、语义特征、语用功能的角度出发,对会理方言中的高频频率副词“直见”进行了考察。首先明确了“直见”常修饰的成分和常出现的句类,作为副词的“直见”主要充当状语修饰具有持续性的动词性成分,不修饰形容词,且不出现于被动句和表肯定的祈使句中。关于“直见”的语义特征,在表现动作行为或事件持续发生的同时,由于“直见”具有极强的“在场性”,所以一般用于现在时,极少用于过去时,不用于将来时。隐含言者对当前持续动作行为的看法,传达出不满的语义倾向。在语用功能方面,分析了“直见”传达言者情绪的情感功能以及表现焦点、评价行为、传达否定的信息功能。
由于“直见”具有“在场性”的语义特征,要求言者与所描述的动作事件处于同一时空,因而考察的动作状态是短时段内的持续,并且在人的“完形”认知心理下,“直见”描述的是主观上不间断的动作行为,与现代汉语表示持续的“一直”有所不同。
注 释
文中方言例句后括号内是相应的普通话例句,例句前加“*”符号则表示方言中不会出现该说法,即说法不合法;文中方言说法尽量采用本字书写,本字不明的采用相关文献通行写法或同音字代替。
NOTES
1调查选取的发音人是会理本地人,能讲地道方言;笔者是会理人,十八岁前一直生活在会理,家属均为会理人,有良好的方言环境及语感,通过内省的语料经本地人核实,确认无误后列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