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话语标记是在话语中起信息标记的语言,为话语理解提供信息标记,具体来说是一些在话语中起语用作用的词语或结构,包括部分连词、副词、某些短语或小句,它们所传递的不是命题意义或语义意义,而是对话语理解起引导作用的程序性意义[1]。“你想想”作为小句属于话语标记的一种。言说动词的主观化引起语义虚化,使得从属于言说动词的“想”的概念义词汇化乃至语法化,由具体的陈说虚化为说话人的主观态度,从而使得“你想想”的语义虚化,便成为了具有非命题意义的话语标记。
话语标记的定义尚未统一,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界定,并具有以下共识:在语音上,话语标记在语音上表现为语调单位的独立性,允许在单位之间有停顿;在句法上,话语标记在句法上位置灵活,具有独立性,不与其他句法成分结合形成更大的句法单位;在语义上,话语标记能够表达程序意义,即使被删去,也不会影响句子的真值条件;在语用上,话语标记具有调节和监控作用,在使用时表现出明显的主观性。
2. 话语标记“你想想”的界定条件
在现代汉语中,“你想想”是日常口语对话时出现频率较高的表达式,其表达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作为主谓结构短语的“你想想1”,是句子中的一个语法单位;二是概念意义减弱,形式上变得更为虚化,成为带有明显主观情感的话语标记“你想想2”,它所传递的不是命题意义或语义意义,而是对话语理解起引导作用的程序性意义。因此,本文拟对作为话语标记的“你想想2”进行考察和界定。
(1) 你想想郭沫若、想想茅盾、想想王蒙,有的人是两职兼的很好的。有的人是人家到后来,你像郭沫若,大家对他政治这个身份,其实到现在有贬,但是他在学术上你是没法否定的,他的甲骨文研究,大家还是非常尊敬的。
(2) 你要是缅甸稳定了之后,我们给它修梯级电站,它那个水利也没利用,它就是很原始。然后矿,全是矿,大山它是裂缝,地震形成的矿,然后石油、大米,你想想这么多好东西。
(3) 但是问题就是说,当时你看,西班牙人就是看了这场比赛之后,受到感动、启发,突然之间多了一堆年轻人打篮球,你想想,现在我们一般人想起来,西班牙的就是足球,刚刚欧洲杯的盟主。
(4) 而且当今天我再看周正龙当时的一些言论的时候,我真替他着急,我真希望他说的不是那么绝对,你想想,实际上所有的人几乎都知道他是一个小丑。
从例(1)、例(2)中可以看出主谓短语“你想想1”是句子的一部分,不能删除。例(1)从后续句中连续使用“想想”,也印证着“你想想”在句中担任句法成分。例(2)“你想想”后接宾语。例(3)和例(4)的“你想想”,从语音上看,前后语言单位之间可以停顿;从句法上看,位置灵活,具有独立性,不与其他句法成分结合形成更大的句法单位;从语义上看,其概念意义逐渐减弱,发话人并非真的想让听话人想所说的某件事情,而是表达其程序意义,即使被删去,也不会影响句子的真值条件;从语用上看,话语标记具有调节和监控作用,在使用时表现出明显的主观性,表达发话人的主观情感。例③和例④具备话语标记的四个特征,符合本文从语音、句法、语义、语用对话语标记的界定,是本文的研究对象。后文所提到的“你想想”均为话语标记“你想想2。”
3. 话语标记“你想想”的句法位置
本文的语料主要来源于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语言MLC语料库,我们在MLC语料库中搜索字符“你想想”,共搜集到1466例,其中符合话语标记特征的“你想想”有658例,作为句法成分“你想想”有808例。由此可见,“你想想”作为话语标记的用法在日常交际中的使用频率较高。我们将从句法位置及其后续句进行考察和分析。以本文搜集的658条语料为例,对话语标记“你想想”的位置分布进行了分析及统计,如下表1所示。
Table 1. The location distribution of the Discourse Marker “ni xiang xiang”
表1. 话语标记“你想想”的位置分布
句法位置 |
用例(单位:例) |
占比(%) |
句首 |
234 |
35.56% |
句中 |
394 |
59.88% |
句尾 |
30 |
4.56% |
我们发现,在以上的三个句法位置中,“你想想”位于句中的情况居多, 其次是位于句首,位于句尾的最少。我们认为,“你想想”在句中多用于对前面的内容进行表态和强调;而将其放置在句首,则多用于引起受话者的注意,为接下来的内容做铺垫。
3.1. “你想想”当前句特征
3.1.1. 位于句首
位于句首,即前面没有出现其它语言单位,也不与相邻的成分构成任何语法关系,并且删除后并不影响我们对句子的理解[2]。其主要作用是引起受话人的注意,之后再引出核心内容。
(5) 你想想,其实真是两个世界两重天。像我们去体个检,哎呦,吓得我都觉得,都不敢去拿体检结果。
(6) 你想想,咱们说是心理路程,他们要的心是这个东西,而不是我们想象的他心理情感需要,他怎么怎么,那都是瞎掰的,他们最需要第一是个家。
(7) 你想想,这么大力气培养一人,她应该特争气吧,后来也证明这一点了。
3.1.2. 位于句中
位于句中,对前面的内容进行表态和强调,同时引出下文发话人的观点。
(8) 我从来没有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吃饭,你想想,大家走累了脱了鞋,还有草地上爬行的无数只蚂蚁……
(9) 第二次试跳还是这样,你想想,如果第三次失败了,杰西欧文斯就会被淘汰了。
(10) 巴顿仍然试着完成一个精彩的三周跳,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有运动员能在冰上完成这动作,你想想,多么勇敢多么帅气,他再一次征服了裁判,所有的裁判全给了他最高分,于是乎第二枚奥运金牌拿到手了。
3.1.3. 位于句末
位于句尾,发话人对前面的内容进行回应,并非想让听话人作出回应。与处于句首、句中位置的“你想想”相比,从形式上来看是对说话内容的追加,从功能表达上来看是强化,这与“你想想”放在句末有关。
(11) 陈鲁豫:你之前的很多过程你都不享受,这个过程你享受吗?就是成名之后的过程你享受吗?
张凯丽:当然也享受,你想想。
(12) 你知道我一想邓加我就想意大利的里皮,你知道吗,还敢出去吃饭吗,里皮前几天在离意大利那个餐馆里吃饭,整个餐馆的人上去指鼻子骂他,落荒而逃啊,没法活啊,你想想。
3.2. “你想想”后接句特征
为了更全面地分析话语标记“你想想”的句法特征,我们考察了“你想想”的后接句,分析了后接句的句子类型。作为话语标记的“你想想”后面的句类主要分为以下几种: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
3.2.1. “你想想” + 陈述句
“你想想”后接陈述句,用于陈述客观事实,可以起到加强解释、提醒、申明等作用。
(13) 你想想,她帮了多少记者这个大忙,如果要是总结她这个志愿者的特点的话,我觉得首先她不仅动嘴,而且还要动手,你看直接就架着部长的胳膊,你哪儿跑啊。
(14) 你想想,它那个出汗,那是皮肤呼吸的方式。皮肤不是包肉的,它是整个有机体。冬天不能冷,夏天又不能热,最后它收缩也差了,各种病都会出来。而且耗费大量的能源。
3.2.2. “你想想” + 疑问句
疑问句根据疑问信息的特点可以分为有疑问句、半疑问句和无疑问句。话语标记“你想想”和疑问句共现时,一般和无疑问句共现,说明发话人对某一问题已有确定的见解,这使得“你想想”所传递出的并非是其真值意义,而是表达发话人的主观态度。
(15) 你想想,30年过去了,上海大众累计生产轿车多少辆?那么多。
(16) 你想想,咱能不给教练意思意思吗,买几盒烟、送点东西啥的,正常。
(17) 你想想,当一个城市把传统全部切除掉了,只有麦当劳,只有肯德基,只有这种大规模工业化的产品,而没有民俗民风和小吃,这个城市还叫传统城市吗?所以我认为成都在探索城市化过程当中,不是彻底改造农民,而是让农民进城以后能够无缝对接。
3.2.3. “你想想” + 感叹句
感叹句是表达强烈感叹语气的句子,其表达的情感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喜悦、愤怒、惊讶、激动、无奈等。话语标记“你想想”后续感叹句通常是发话人对某件事情的评论及感受,显示出比较明显的主观态度和情绪。
(18) 八大响就是你的动作,导演害了怕了,头都大了,你想这多丢脸啊!就天天这样练,你想吃饭都没劲了,咱赶紧把事弄好了。你想想,这多丢人啊!(学习秦腔的动作)
(19) 你想想,这多惨啊,这个被撞成这样。(图片)
一般来说,话语标记前后话语具有关联性。我们观察到“你想想”在其所处句子中的前后内容间,主要为前后继续阐释关系的语义关系模式,如上例所示。
4. 话语标记“你想想”的语用功能
4.1. 语篇功能
4.1.1. 形式连贯功能
当发话人想要更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你想想”最频繁的用法是位于句中延续话轮,以维持当前话轮的持续性和连贯性。
(20) 而且她这肩上还背负着一个咱们所说的救母的重任,你想想,桑雪没有去找以前的领导,没有给国家添麻烦,她是自己想办法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我觉得这算是一种所谓的炒作吧,可能也要比其他那些炒作自己的那些,所谓的网络红人要明显干净得多了。
从例(20)中,“你想想”位于句中,将桑雪背负的重任进行继续解释和说明,将前后内容衔接连贯起来,同时凸显出发话人对桑雪的赞赏之感。
4.1.2. 内容连贯功能
1) 引出话题
说话者通过使用话语标记“你想想”,不仅能够吸引听话者去关注说话者正发起的话题,提醒听话者关注后续内容,还能减少突兀感,这时的“你想想”通常出现在句首。
(21) 你想想,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人,而是千千万万的人。而且是遍布在全世界的人,所以,对于我们来讲,的的确确现在是工作难度最大的。
例(21)中,发话人用“你想想”引起听话人关注其说话内容,同时也不会显示出发话人的强势,而是启发听话人,站在听话人角度,让听话人更易于接受接下来的内容。
2) 发展话题
当说话人继续围绕同一话题进行描述讨论时,“你想想”后面的话语内容往往是对前面内容进行更进一步的挖掘和探讨,增强会话交际的连贯性[3]。发展话题也可以说是在延续同一话题的基础上,深化话题或者点明话题。
(22) 现在一下把生活的源头给堵住了,你想想,这一大家子就指着这辆车,现在一点生活来源都没有,还有我和我哥两个孩子上学,还要赡养父母,看病的钱,家里的房租钱,这一家子吃喝拉撒都得要花钱,这个压力很大。
例(22)中,“你想想”后面的内容是对前面“生活的源头堵住”的具体阐述,从而更加突出发话人的压力之大。这里的“你想想”在延续同一话题的基础上,深化话题。
4.2. 人际功能
4.2.1. 解释说明功能
话语标记“你想想”的核心功能是说话者针对当前内容进行解释说明,从而传达出说话者的某种情感态度。“你想想”的使用能够帮助发话人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或者情感,让受话者更加了解说话者的立场和态度。
(23) 你形式大于内容,就你到这个岁数当中了,你想想,不信问问大家,有几个人家不成家的,也得有,也得该成家的时候该成家嘛,工作是工作是不是。
例(23)中,“你想想”后引发的内容是对前面“你到这个岁数”应该完成的事情进行解释和说明,同时,也表达出发话人希望听话人能接受接下来的成家以及工作的意愿。
4.2.2. 补充强调功能
话语标记“你想想”后面引进的内容在前面已经出现过,这时“你想想”的作用是对这一信息加以重申和强调,从而使受话人更加重视这一重要信息。此外,话语标记“你想想”这一功能也能从其引进内容中有所体现。
(24) 作为一个小股民我认为吧,股市也没什么可悲观的,你想想,十年了,经过十年的历练它又回到起点了,它再差也不会差到十年前吧!
在例(24)中,“你想想”后引发的内容是对前面“股市没什么悲观的”观点的补充和说明,并对此观点进行强调。
4.2.3. 寻求认同功能
话语标记“你想想”要求听话人关注其后面引出的内容,并希望获得听话人的认可。
(25) 如果不是你们的就指出是别人的,如果是别人的东西,要搁他门口,你想想,人家得说一声,我们这个搁在你门口,俺先占用,俺明后天就挪走,对吧?
例(25)中,发话人用“你想想”要求听话人关注后面的内容,希望听话人要先告知对方再采取行动,并且结尾以一个反问形式“对吧”更能凸显出发话人想要获得听话人的认可和支持。
4.3. 句法位置、后接句类型以及语用功能的关联性
“你想想”的语用功能通过句法位置与后接句类型的动态配合实现:句首 + 疑问句/陈述句:以逻辑启发或背景引入启动交际,降低信息接收难度;句中 + 陈述句/感叹句:通过信息延续与情感嵌入维持话轮,增强说服力;句尾 + 感叹句:以情感总结或主观回应收束话题,提升互动参与感,如表2所示。
Table 2. The relevance of syntactic position, type of adjuncts and pragmatic function
表2. 句法位置、后接句类型以及语用功能的关联性
句法位置 |
高频后接句类型 |
核心语用功能 |
句首 |
陈述句、疑问句 |
引发注意、引出话题、启发思考 |
句中 |
陈述句、感叹句 |
延续话轮、解释说明、强调观点、情感表达 |
句尾 |
感叹句、短句 |
补充强调、寻求认同、情感强化 |
“你想想”作为汉语口语中的高频话语标记,其语用功能与句法位置、后接句类型形成系统性关联:句首位置通过疑问句/陈述句实现话题启动与逻辑引导;句中位置借助陈述句/感叹句完成信息延续与情感强化;句尾位置依托感叹句达成补充强调与主观回应。这一分布体现了汉语口语交际中“形式–功能”的动态适配机制,为理解话语标记的互动性提供了实证支持。
5. 话语标记“你想想”的形成机制
5.1. 重新分析
重新分析是语法化的重要机制。哈里斯和坎贝尔(1995)将重新分析定义为“一种改变句法结构的底层结构却不涉及表层表现的任何直接或内在的调整的机制”,或“一个结构式在不改变‘表层形式’(surface manifestation)的情况下‘底层结构’(underlying structure)发生了变化。”霍珀和特劳戈特认为,最典型、最常见的重新分析是两个成分的融合,使得原来的边界消失,而典型的融合是复合词化,即原来两个或者更多的词凝固成了一个[4]。简单地说,句子还是原来的句子,其形式并没有发生变化,但由于人们的理解发生了变化,句子被赋予了一种新的意义。“你想想”原本不是独立结构,在句子中黏合成主谓结构后,最后到话语标记,经历了从做句子成分到从句法中独立出来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重新分析。
(26) 原始句法功能:你想想郭沫若的成就。(需宾语)
重新分析后:你想想,郭沫若的成就是不可否认的。(独立话语标记)
(27) 你想想,十年了,股市再差也不会差到十年前吧!
例(26)“你想想”在口语高频使用中,逐渐脱离原句法限制,边界模糊化,不再强制要求后接宾语,转而独立承担话语功能。例(27)从“要求听话人思考”的命题意义,转向程序意义,即引导听话人关注后续内容。这里的“你想想”不再表达具体指令,而是强调逻辑必然性。
5.2. 词汇化
所谓词汇化,是指原来非词的语言形式在历时发展中变为词的过程[5]。词汇化与语法化一样,都是语言单位从理据清晰到理据模糊、从分立到融合的变化。董秀芳(2007)指出:“通过词汇化形成话语标记的过程是话语中经常连用的成分的组块化与一体化,其意义是话语意义的规约化和语义化。[6]”
高频共现的“你想想”逐渐固化为一个话语标记单位,其内部结构(“你” + “想想”)的理据性减弱,凝固为不可分割的单位,整体意义规约化。“你想想”在语音上可独立停顿、句法上位置灵活,可以出现在句首、句中、句尾。如例(28)中的“你想想”脱离主谓结构,独立引导评价性内容。
(28) “你想想,这么大力气培养一人,她应该特争气吧!”
5.3. 主观化和交互主观化
主观化和交互主观化是话语标记形成的主要机制。根据沈家煊(2001):“‘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已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参见Lyons,1977:739)。‘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则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根据Traugott & Konig (1991: 208-209)的主观化理论,语法化进行过程中在语法形态的命题或者外延义上说话人投射了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渐渐变成主观的意义。随着语法化的进行,语言形态的意义从带有一点主观化发展为带有更多的主观化[7]。“你想想”从客观指令演变为传递说话者主观态度的工具,体现对命题内容的情感评价。
(29) 你想想,这多丢人啊!
(30) 你想想,咱能不给教练意思意思吗?
例(29)表达说话者对事件的负面情绪,而非指令听话人思考。例(30)通过反问形式寻求听话人认同,体现对交际双方立场的协调。交互主观化进一步聚焦听话人的理解与回应,强化交际互动性。“所谓交互主观化(inter-subjectivization)指的是这样一个符号学过程(semasiological process)意义经由时间变成对有关说/写者在认识意义和社会意义上对听/读者‘自我’的关注这样的隐含义加以编码或使之外在化。”(吴福祥,2004) [8]。交互主观化使意义变得更强烈地聚焦于受话人。“你想想”经历了由“句法主语”到“言者主语”,由客观意义到主观意义,由命题功能到言谈功能的过程,其概念意义逐渐消失,最终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态度、看法和情感,并且能起到使说话者关注到听话者对话语内容的诠释和理解的作用,这就是一种主观化和交互主观化过程,其主要动因就在于语言表达的“互动主观性”,即发话人对听话人的关注。在口语交际中,为了实现交际意图的互知互明,交际主体会经常使用一些口语表达式来帮助交谈者在会话合作中相互联系互相监督,从而有效促进交际双方的信息互动。在使用过程中,这些表达式原有的意义和功能逐渐消退,从而使它们虚化为话语标记成为可能。
Table 3.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Discourse Marker “ni xiang xiang”
表3. 话语标记“你想想”的形成机制
理论机制 |
演变阶段 |
功能转变 |
重新分析 |
主谓短语→话语标记 |
句法独立性增强,语义虚化 |
词汇化 |
结构凝固化 |
形式规约化,意义程序化 |
主观化 |
客观指令→主观评价 |
情感功能凸显 |
交互主观化 |
单方指令→双方互动协调 |
寻求认同,强化交际合作 |
根据上表3,我们可以得出重新分析剥离其原句法功能,词汇化固化为独立单位;主观化赋予其情感评价功能,交互主观化强化交际互动性;语言经济性、口语化需求及社会文化因素构成外部动因。这一过程印证了话语标记的演变遵循“句法成分→语义虚化→语用功能扩展”的路径,并为汉语口语互动研究提供了典型个案。
6. 结语
“你想想”是一个常见的口语表达,通常用于引入谈话内容或者强调说话者要表达的信息。从话语标记的角度来看,“你想想”可以被视为一种交际策略,用来引起对话对象的注意或者表明说话者的主观态度。通过讨论话语标记“你想想”的语用功能和形成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口语交流中的语言现象和交际策略,以及说话者如何通过语言来传达自己的意图和情感。本文选择“你想想”而非“你想”或其他类似标记,主要基于其高频使用、语义虚化的典型性。作为动词重叠式话语标记,“你想想”在汉语口语中展现了更丰富的句法分布与互动功能,其形成机制与语用表现对理解话语标记的语法化路径具有重要启示。另外,“你想想”和“你想”都可作为话语标记,两者有何区别,也需引起进一步思考,有待继续考察。